初中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题目,初三中考物理必背公式

物理是一门基于观察和实验的学科,这门学科需要同学们对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详细观察并思考它们的物理原理,有些原理也可以用实验来验证,毕竟实验是得到真知、验证真知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初中生在刚学初中物理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量,就好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地基必须牢固上层建筑才能稳固。

而学好初中物理八上第一章就是这样打地基的过程,这一章的内容涉及到了很多单位转换、概念和计算,这也是中考必须掌握的基础部分,今天张老师就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一章的基础知识和要点吧!

首先就是长度的概念,记得张老师在讲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量的时候,需要同学们背诵一些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其中就涉及到了长度单位。长度最长的单位应该就算是光年了,光一年走的距离就是光年。接下来从大到小就是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和皮米(pm),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um,1um = 1000nm,1nm = 1000pm。

然后就是长度的测量了,我们用的工具就是刻度尺。用刻度尺需要记住刻度尺的三要素: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测量的时候一般用零刻线对齐物体的一端(有刻度那一侧对齐),当然如果零刻线磨损了,也可以用其他刻度对齐,最后记得用所得的刻度减一下就可以了。

然后要注意刻度尺的量程,量程就是刻度尺能测量的长度范围。学生们先要估测物体的长度,然后选择合适的量程进行测量。分度值是刻度尺能测量准确的最小单位,如果你想测量的越精确,你就可以选择越小分度值的刻度尺。测量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分度值位,比如你得到的测量数据是10.25cm,那么分度值就是0.1cm,也就是1mm。

读刻度尺的示数的时候视线需要垂直于刻度尺,结果由准确值 估读值组成,比如说上个例子中的数据10.25cm,10.2cm就是准确值,0.05cm就是估读值。

当然测量长度还有很多方法,比如说化曲为直法,滚轮法,三角板法、游标卡尺法和螺旋测微仪法等等。

其次就是时间的概念,生活中我们也要记一些有关时间的物理量,比如说人眨眼的时间约是0.1s,眼保健操的时间大概是几分钟等等。

时间的单位最长的应该就是一个世纪了,然后就是一年、一个月、一周、一天、一小时(h)、一分钟(min)、一秒(s)和一毫秒(m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这样的:一年等于365天,一个月是30天,一周是7天,一天是24小时,1h等于60min,1min等于60s,1s等于1000ms。

测量时间的仪器我们用的是停表或者是秒表。我们中考需要掌握的是机械停表的读法,机械停表的关键读法就是先读里面的分钟,然后看分钟是否过大格里面的半格,如果过了半格,秒针读外面的大单位;如果没过半格,秒针读外面的小单位。然后把分钟数和秒数加在一起就是最终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时候单位是不一样的,如果需要用秒来表示,则需要把分钟也转换成秒然后再和秒数相加。

机械停表上的读数是不需要估读的,在整个初中,我们唯一需要估读的测量工具就是刻度尺,这个大家一定要记牢。

最后说一下错误和误差,误差是由于实验器材的不精确、实验方法的不科学、测量结果的不精确造成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误差是可以减小的。

怎么减小误差呢?第一可以换更精确的实验仪器,第二可以换更科学的实验方法,第三可以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错误和误差是不一样的,错误是做实验或者测量数据时没有按照正确的步骤或者方法,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和误差不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以上就是我的总结,大家物理上有什么疑问,欢迎来问张老师,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后续还会有更多的总结,欢迎关注!

初中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题目,初三中考物理必背公式

2018年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初中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题目,初三中考物理必背公式

初中物理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一般从初二开始开设这门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一般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对身边的物理常识有定性的认识。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1】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 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ρ液

  七、简单机械

  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⒉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 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 P的单位:瓦特; W的单位:焦耳; t的单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⒊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 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⒋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 U=2f时 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光路图 应用

  u>2f f倒缩小实 照相机

  f2f 倒放大实 幻灯机

  u放大正虚 放大镜

  ⒌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九、热学:

  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 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 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电路

  ⒈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要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路中必须有电源,且电路应闭合的。 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⒊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串联:电流不分叉,并联:电流有分叉。

  【把非标准电路图转化为标准的电路图的方法:采用电流流径法。】

  十一、电流定律

  ⒈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电流I: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 Q=It

  电流单位:安培(A) 1安培=1000毫安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测量电流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并考虑量程适合。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⒉电压U: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单位:伏特(V)。

  测量电压用电压表(伏特表),并联在电路(用电器、电源)两端,并考虑量程适合。

  ⒊电阻R:导电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欧姆、千欧、兆欧。

  电阻大小跟导线长度成正比,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 】

  导体电阻不同,串联在电路中时,电流相同(1∶1)。 导体电阻不同,并联在电路中时,电压相同(1:1)

  ⒋欧姆定律:公式:I=U/R U=IR R=U/I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导体电阻R=U/I。对一确定的导体若电压变化、电流也发生变化,但电阻值不变。

  ⒌串联电路特点:

  ① I=I1=I2 ② U=U1 U2 ③ R=R1 R2 ④ U1/R1=U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串联后,电阻较大的两端电压较大,两端电压较小的导体电阻较小。

  例题:一只标有“6V、3W”电灯,接到标有8伏电路中,如何联接一个多大电阻,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发光?

  解:由于P=3瓦,U=6伏

  ∴I=P/U=3瓦/6伏=0.5安

  由于总电压8伏大于电灯额定电压6伏,应串联一只电阻R2 如右图,

  因此U2=U-U1=8伏-6伏=2伏

  ∴R2=U2/I=2伏/0.5安=4欧。答:(略)

  ⒍并联电路特点:

  ①U=U1=U2 ②I=I1 I2 ③1/R=1/R1 1/R2 或 ④I1R1=I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并联:电阻较大的通过的电流较小,通过电流较大的导体电阻小。

  例:如图R2=6欧,K断开时安培表的示数为0.4安,K闭合时,A表示数为1.2安。求:①R1阻值 ②电源电压 ③总电阻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excel太卡怎么解决方法,excel很慢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