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崛起历史「从十六世纪的岛国到十九世纪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因何崛起」
91创业网
2022-11-12 07:21:44
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迅速崛起,成为十六世纪的海上霸主,制霸整个西方世界。而在这时,英国还只是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不列颠群岛上的一个岛国,它远离欧洲大陆,国土狭小,资源稀少,除了手工业有点起色以外,其余一概无法与西班牙等强国相比。
可是,就是这个岛国,却在十六世纪以后不断崛起,将西班牙、荷兰、法国等一众强敌击败。到十九世纪时,英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它还有一个辉煌的名字:日不落帝国。那么,是什么让英国崛起,从一个岛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呢?
远离大陆的岛国,受制于各种原因,大多处于地缘政治的边缘化地带,它们往往在国际上没有多少话语权,要依赖于大陆上的强国。可是英国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将自己远离欧洲大陆的政治劣势转化为优势,化身棋手,操纵欧洲大陆的政治。
在十六世纪时,英国内有动荡不安,外有强敌法国和西班牙步步紧逼,可谓是内忧外患。针对这种情况,弱小的英国为了生存下来,只能采用务实的外交政策。英国摆脱掉宗教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对欧洲大陆采取“均势原则”,施行以维护国家安全为首要目的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说简单一点,英国的外交政策,就是放弃对欧洲大陆的觊觎,借助欧洲大陆上各国之间的争端,维持欧洲大陆各方势力的平衡。英国不允许欧洲大陆上出现超级霸主,但它自己却不会充当出头鸟,它往往会拉拢其他国家,结成同盟,针对敌对的国家。比如西班牙强大时,英国联合荷兰共同抵抗西班牙;荷兰崛起以后,英国又反目成仇,联合法国对荷兰发动战争;法国夺取欧洲大陆霸权以后,英国故技重施,联合荷兰、葡萄牙、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组成反法联盟,最终击败法国。
在均势外交的帮助下,英国没有花费多少力气,却在国际上得到大量的话语权,同时它还占据地缘政治的主动权,使得欧洲大陆陷入内斗,无力再去针对英国。英国则趁机发展,伺机向海外扩张。
当然,英国也不是纯靠一张嘴就可以让欧洲大陆维持均势,除了外交政策以外,英国仰赖的,还有它强大的海军。
英国是一个岛国,它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到外敌来自海上的入侵,海军对其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这样一来,建立海军自然成为英国国防建设的重点。
英国的海军建设很注重战力,不断对舰船和海上作战战术进行改良。最早在战船舷侧开炮孔的是法国人,英国人发现以后,便立刻如法炮制,制造出可以在战船舷侧开炮的舰船。到伊丽莎白女王继位以后,英国海军将领德雷克等人又提出新的方案,建造出大量新式大帆船。这种船可以装备口径更大的火炮,射程和杀伤力都有大幅度提升。而正是英国不断改良的战船,让英国海军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走上争霸的舞台。
不过,英国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英国财政对于海军的支持越来越少,这使得英国海军的战斗力迅速下降,同时,巴巴里海盗以及荷兰人也让英国海军损失惨重。
直到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新的执政官克伦威尔十分重视海军建设,他成立了专门的海军机构,建立一支常备的海军舰队,并加大对海军的财政支持,这使得英国海军重新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
除让海军强大以外,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让整个英国焕发了生机。英国确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以后,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也随之到来。
工业革命是英国能够崛起的根本原因,它对于英国国力的提升是全方面的。工业革命以后,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恩格斯曾评价伦敦道:“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随着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不断加速,根据《世界全史百卷书》统计,
工业革命前后80年,英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棉纺厂工人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266倍;英国的煤产量、棉花加工量都相当于世界的一半;英国工业产值占整个世界的51%,进出口贸易占25%,铁路超过1万公里。
工业革命引起生产力质的飞跃,而世界殖民浪潮的兴起,也给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提供了机会。
自大航海时代开启以后,西方世界便纷纷向海外殖民,而英国抓住了机会,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不断进行革新,最终击败欧洲一众强敌,成为“日不落帝国”。
参考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世界全史百卷书》
英国在19世纪崛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
英国在19世纪崛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是英国不仅通过七年战争维持了欧洲大陆均势格局的稳定,还再度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大陆和印度的几乎所有殖民地。
丘吉尔称七年战争后“英国在欧洲之外成为海上和陆上的主人”,他援用英国政治家霍勒斯·沃波尔当时的评论来渲染英国显赫的大国地位:“罗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们征服世界只经过三次战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罗马时代扩大了一倍”。
扩展资料: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日不落帝国”一词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被广泛应用,其应用对象明确包括了英国和美国,其意义也不仅仅表现在对领土的占有方面,而扩展到了语言(英语)、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艺术(西方艺术)领域;
例如在1852年亚历山大·坎贝尔的一次讲话中。随后该词被应用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一个较早的例子就是1897年的一篇文章上的“自夸”:“山姆大叔头上的太阳永不落下。”
在近年来,该词被转义并引入美国的政治语言。《美国历史导读》一书中描述了原来的十三个殖民地如何和在不列颠帝国扩张的“风头浪尖”独立,接着谈到,然后“美利坚合众国自己变成了一个帝国,影响力最终超越了曾经是最伟大的不列颠霸权。
独立两个多世纪过后,在美国政府、公民和海外驻军所拥有的领土上,或者在美国霸权控制下的美国势力范围中的国家上空,太阳永不落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不落帝国
英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崛起的原因条件和过程
当我们把我们的话题界定在”大国崛起”的这个范围上的时候,关于这个话题的两个争论立刻就会出现:什么是大国以及崛起的真正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探讨英国崛起的因素的前提.一、大国崛起的一般性假设1、权力是衡量大国的最重要的标志。对于这个假设我们还需要界定什么是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关于权力的争论是可以追述很久远的,首先是现实主义者把权力倾向于军事力量,新自由制度主义者则认为权力是一个行为体促使其他行为体做他原本不会做的事的能力,特别是新自由制度主义者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他们和合著《权力和相互依赖》中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权力倾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综合国力”即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外部的影响力的总和。2、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质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崛起是指一个国家持续性的获得地区性或者是全球性的霸权和影响力。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内部的力量那么它在世界的舞台上肯定是没有影响力的,也就谈不上崛起。比如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的崛起的过程,金和银像水一样的流入最后又像水一样的流出,国内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这样的国家的崛起肯定是有特定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历史机遇,这样国家即使是崛起了那么它的崛起也肯定是不持续的。3、最后,笔者认为是一个国家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关键的因素。没有一个合理的外交政策就不会是国内的各种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不会使国际形势促进国内的发展。比如,中国的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和中国近代的屈辱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战前期,各国的绥靖政策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外交政策的不恰当不合理会是一个国家丧失重要的发展时机,有的时候甚至会造成国家和民族的灾难。二、关于英国崛起的分析(一)英国崛起的国内因素的分析既然我们认为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质上是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从其内部探讨其崛起的因素.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关于英国的地理位置在美国的军事学家、海权论的代表人物马汉《海权论》中写的特别的确切:如果一个国家处于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即用不着被迫在陆地上奋起自卫,也不会被引诱在陆地上领土扩张,那么由于其面向大海的单一性,相对于四周是陆地的国家就具有了一种优势,英国相对于法国和荷兰就具有这种优势。英国由于距离欧洲大陆不进不远,可以避免欧洲大陆的纷争自由的进行国内的发展,可以自由的进出公海,又有力的控制着一条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英吉利海峡,种种优势使得英国的地理位置独一无二。2、稳定的政治环境。英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可以使英国保持国内政策的连续性,可是实现国家的长远的发展战略,而不至于使国家的政策随着政治动荡的环境朝令夕改。英国最早确定了宪政制度,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度被称为“议会之母”,政治制度的确立和稳定为国内的发展保驾护航。除此以外,英国具有岛国的特性,推行渐进、连续的政策,注重惯例和传统,形成了一部不成为的宪法。正是这些特性使得英国避免了法国大革命那样激进的变革。3.国内积累、重商主义、殖民地。英国从一个小小的岛国最后发展成一个日不落帝国,其实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的过程。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国内积累了大量的工业产品,同时由于英国国土的面积狭小,资源短缺,迫切需要廉价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商品市场——殖民地。但是英国的殖民地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有很大的不同,英国经济的发展观念很快的由货币平衡论发展为贸易平衡论,由赤裸裸的掠夺金银转变为通过贸易交换商品来获取经济增长。于是英国对外扩张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通商,开放殖民地国家的市场,与英国可以进行自由贸易。(二)英国崛起的外部因素及其外交政策的分析.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决不屑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头等角色,而一定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角色.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独一无二的因素。离岸平衡手的角色。马汉在其代表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这样写到:“英国的主宰地位主要是因为由于它能作为争执中的第三方,作为一个平衡器起到一个决定因素的作用,英国之所有具有这样的能力是因为岛国的位置大大加强了它的防卫能力,使之集中精力发展工商业,避免战争的滋扰。”这与国际关系理论中进攻性现实主义米尔斯海默在其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中的观点不谋而合:英国和美国在国际关系中都扮演了一个“离岸平衡手”的角儿。大陆均势的外交政策。英国史学家塔斯布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欧洲不论上演什么悲喜剧,均势是永远的钥匙。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主要表现为通过维持和左右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集团互相制约和抗衡,避免欧洲陷于任何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的支配和控制下。在局势相对稳定或不明朗的情况下,英国对欧洲事务尽量保持“超脱”态度,在均势遭到破坏或受到严重的威胁时,给与抗衡者以支援。历史上的路易十四、拿破仑法国挑战过均势,历史上的威廉德国、希特勒挑战过欧洲的霸权但是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国大陆均势政策。三、英国崛起的历史追述16世纪的争霸。1500年左右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小国揭开世界近代史的大幕,整个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各大洲也开始打破了相对隔绝的状态。1580年西班牙用武力兼并了葡萄牙,继承了葡萄牙的海外产业和殖民地,短暂的处于独霸世界海洋的巅峰。英国自知与西班牙力量悬殊,直接与其进行军事对抗无异于螳臂当车,于是鼓励民间的力量劫掠西班牙的航船,其中比较有名的海盗有霍金斯、德雷克等。另一方面利用欧洲大陆上的国家与西班牙作对,比如支持尼德兰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支持法国的胡格诺教派反抗西班牙庇护的法国天主教,在比如在欧洲比较有名的三十年战争中,英国让自己尽量直接出兵介入战争中去,同时也支持法国反对西班牙加入的哈布斯堡王朝。17世纪的争霸。随着西班牙的衰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渐渐地崛起了。英国对付荷兰主要是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实现的。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主要是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规定:凡是运往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商品都要使用英国的船只或者是商品生产国的船只。第三次英荷战争,起因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企图兼并荷兰,英国于是联合法国对抗荷兰。英国主要是在海上攻击荷兰,而法国主要是在陆地上进攻荷兰,后来英国由于国会削减战争的经费于是与荷兰单独的媾和,并且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于是英法同盟关系破裂。法国与荷兰还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战争,英国这在一旁袖手旁观。18世纪的争霸。18世纪主要是英法两国的较量,随着法国的崛起,英国同样联合了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制衡法国。1702年到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联合奥地利、普鲁士加入到反法同盟当中去。在1756年到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中英国同样利用普鲁士与法国对阵。到后来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拿破仑开始了对外的扩张,英国积极地组织了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组成七次反法同盟,遏制法国。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签订了有名的《维也纳和约》,确立了大陆均势。可以说,战争了法国之后,英国牢牢地掌握住了海洋霸权,并且称霸了一个多世纪。不管我们从那里角度来看英国争霸的历史,其中有一点是很明确的英国不断变换着同盟的伙伴和竞争对手,欧洲大陆上的弱小的国家永远是自己联合的对象,而那些试图挑战欧洲霸权的国家则是自己制衡的对象。也就是那句老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