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陶渊明要归隐,怎么看待陶渊明归隐200字

陶渊明在自己的作品里描绘了“桃花源”般的美好情景,在桃园深处则有如仙境一般的景色。很多人都认为:陶渊明是一位心存高远的诗人,不会为五斗米折腰做官,因此,他辞官归田是因看不惯官场俗世而做的决定。当然,这在其自述里也提到了这一点。

这里,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了解一下陶渊明先生对自己当的三个月官是怎么定义的。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文中明确指出了:他做官是为了讨生计,否则,陶先生实在有着捉襟见肘的经济困难。再者,陶先生非常坦诚的谈及了自己的官职,是其族中的叔叔陶夔通过自己的关系向“诸侯”求情,这也就公然说明自己的官职是怎么得来的了。

当时之所以求得彭泽县令,是因为陶先生不喜欢出远门,守家带地的做个小官感觉也很踏实。且当时刚结束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在家附近工作也比较踏实。而且,做上彭泽县令还可以利用公款蹭点粮食吃,打点美酒来喝。

但是,没过多久,陶先生就发现当官不适合自己,毕竟,自己是个文人,心存天下,小小的县令发挥不出多少才能,所以,他感觉不是很自在,干脆就辞官回家了。此时,恰逢妹妹丧夫,也给了陶渊明辞官的契机跟理由,所以,他就此自动辞官。

而且,他自己在文中还谈到,为官八十多天,并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上层领导到下层查工作的事情他更是压根没提。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仔细审阅陶渊明的自述情况,仿佛每项理由都很难让其辞官。如果,仅是因为上级来检查工作,感觉有些不自在就辞官,亲人去世就辞官,那么,还有人能一直当官吗?这也太强调客观理由了。而且,陶渊明在任职县令期间,与其说在为官为百姓做事不如说是一场个人秀。

尤其是他与妻子俩人间商议的种地之事,如果,不是他自己写出来,世人哪里可知?怕是他故意效仿刘玄德种地一般,故意给世人散播烟雾弹的吧。他的文笔之间仿佛向世人昭示着:我那三顷薄田虽不大,但是,也是一方天地,碍于官职所限,我能发挥的实在不多。

就算是他心心相念的三顷公田,其实,归根结底也是不属于他们夫妻二人的。

根据史料记载,陶渊明先后出仕共计五次: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任彭泽县令。可以说,早年间陶渊明有着深远的政治抱负,尤其是在398年的时候,他投身于桓玄幕府,那时他认为晋朝必败。

没想到,结果不尽人意。不久,刘裕举北府兵起义,桓玄败逃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桓玄试图入蜀,却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三十六岁。

而前文我们也说过,陶渊明一生前后共计五次做官,做彭泽县令则是他最后一次当官。公元402年的时候,桓玄派兵南下,攻下了京师,设立了包括丞相在内的很多官职。而彼时,陶渊明因其母亲去世在家服丧,而错失了这次机会。

但是,他对桓玄在京师的官职是一直很是向往,他甚至认为:如果,当时自己在京师的话,那么,肯定也能获得一个官职。三年后,陶渊明担任建威将军,东晋末年将领、镇北将军刘牢之之子的刘敬宣的参军与桓玄有着密切关系,之后,刘敬宣更是为陶渊明搭起了一座桥梁。

因与刘裕关系亲近,陶渊明大可以出任大官,但是,他仅当了八十多天小官就彻底归隐田园了。此后,刘裕建刘宋屡次请他出山任职都被拒绝,因为,此时曾经效力于桓玄这件事对于陶渊明而言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无论是晋朝的皇帝,还是刘宋王朝的皇室,他们都可以拿这件事来要挟他,这就相当于一臣曾侍过二主。陶渊明当然知道这很危险,所以,干脆不再当官,也不再站队,以此保自己一条命。这在政治场来说,算是一个明智之举了。

其实,陶渊明做刘敬宣的参军,已然拉近了他与刘豫的关系,而后,再远离政治旋涡,从而,保住了性命。因为,陶渊明之前是桓玄政治势力的一份子,为了剥离他的这一身份,所以,他需要妥善处理自己与刘豫以及皇室的关系,如若不然,说错一句话就很可能人头落地。

所以,陶渊明回归田野后写一些田园诗。

但是,也不得不说,他的政治才能跟其文学造诣都是让人骄傲的,更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实,他能够免于荼毒,还要感谢族中叔叔陶夔的庇佑。没有亲人的荫庇,也就是所谓的朝中无人,没人给他洗白的话,也就无法回乡过上一阵隐居宁静的生活。

从公元407年开始,刘豫皇帝对桓玄余党继续歼灭,这期间,很多人死于非命。从这一点看出,陶渊明归隐,彻底避开桓、刘两党的斗争,尤其是像他这般身份特殊的人,能逃过猎杀劫难,属实政治有远见。

参考资料:

【《晋书》、《宋书》、《归去来兮辞序》】

为什么陶渊明要归隐,怎么看待陶渊明归隐200字

陶渊明为什么会选择归隐田园,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不想做官吗?

他想做官,只不过不想做小官,因为小官的影响力太小了,无法实现他拯救天下的抱负。

古代诗人大多数都有一颗做官的心,陶渊明也不例外。他少年的时候曾经满怀一腔热血,想要拯救天下苍生。

但是不久自己梦想就被现实浇灭了,他曾经五次出仕,但是官位都是一些小官,无法接触到上层。官位不大,影响力就不大,因此当小官是无法实现陶渊明的理想。

而且晋朝末年的选官完全由世家大族垄断,陶渊明看到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官位都在自己之上,于是感觉无望辞官离去。

晋朝末年所有的官员选举需要看家世,家世好的人,即使没有才能也能在中央拿下一官半职,而没有家世的人想要当官只有结交那些家世好的,然后让他们赏个小官当当。

但是如果要做手握大权的官,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才能举世无双,但是没有家世没有人举荐,那么一辈子都做不了官。

陶渊明意识到了晋朝的官场黑暗 于是陶渊明另辟他径,选择跟随桓玄起兵造反,但是后来桓玄造反失败,陶渊明只好重归乡野。

后来刘宋邀请陶渊明来做官,但是陶渊明并没有去,因为陶渊明曾经站队失败,为了防止皇室拿这件事要挟他。

从那以后,陶渊明感觉自己拯救天下的理想无望,以及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陶渊明只能开始远离政治漩涡,寄情于山野之中,来寻找自己心中的乐土。

为什么陶渊明要归隐,怎么看待陶渊明归隐200字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

我觉得陶渊明根本不是不想做官,而是他根本不服而已,他本人心高气傲,不想做小官,所以就辞官了,他成为现在这个隐士形象,是因为多种时代因素造成的,还有就是这个时代需要塑造这样的古人性格。

为什么说陶渊明并不是真的不想做官呢?因为当时陶渊明的时代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大部分官员都是根本血缘纽带来确定。而陶渊明的父亲是曾经做过太守的,而陶渊明长大以后,凭借自己的能力还有各种关系,才做了几年小官。大丈夫当有所作为,他后来不想做小官,想做大官,但是那些上级还有朝廷的高官都似乎不喜欢他。

当时陶渊明看到最多的大概是:不学无术的人,凭借自己的血缘关系,竟然能够到朝廷做官。既然自己做不了大官,那么小官也没有意思,所以陶渊明索性就辞职了,自己一个人去游山玩水,有时候也呼朋伴友。从陶渊明的诗里面我们虽然能看出他非常悠闲,但是也能够看出他各种不怎么样。

其实陶渊明归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长期的过程。最开始是因为自己的上司和自己不对头,并且非常昏庸,中期是因为国家混乱,不愿意和一些乱臣为伍,而到了后期,东晋已经亡了,他是读书人,自然要相对清高,不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后来因为生活出来做官了,但是因为自己真的看不惯官场,还是辞职了。

古代讲究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其实陶渊明并不是不想当官,而且他容不下官场的险恶,只能够选择远离。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代理服务器与VPN都是什么鬼戳完秒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