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长期低热,老年人虚热中医怎么治疗

患者胡先生,41岁。近一年来低热不退,经尿常规、血细胞分析以及作细菌培养等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变化。虽到过各家大医院治疗,但就是效果不明显。后来患者寻求中医治疗。

当时诊见患者舌红,苔薄略黄,脉沉细。经过问诊及观察所得患者低热无规律,面赤,急躁易怒,情绪不隐,食欲不佳,手足不温,大便时干时溏,腹部畏寒,咽干咽痛,口淡不渴。

患者虽然一年低热不退,但其病却相当明显。根据面赤,急躁易怒,情绪不隐辨为肝热阳郁,再根据食欲不佳,手足不温,大便时干时溏,腹部畏寒辨为脾寒阳虚,又因咽干咽痛,口淡不渴,舌红,苔薄略黄辨为寒热夹杂。因此患者致病原因是肝热阳郁、脾寒阳虚证,给予如下方药: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白芍,天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七付药,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药后说低热未再发作,病证有改善。后又在原方的基础上多次调方,患者前后共服药三十几付,诸证悉除。

低热即体温波动在37.5℃~38.5℃之间,此病临床常见,且多久而不解。治疗上虽有些棘手,但只要辨证无误,立法用药切合病情,发热时常能收到满意之效。低热证的辩证轮治,分述如下:

  温病余热未尽,气液两亏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见于温病中后期。其证除低热外,尚有汗出,心烦口渴,神疲乏力,欲呕不呕,苔少乏津,舌质红,脉虚数等。宜用竹叶石膏汤(竹叶10g,生石膏、粳米各30g,麦冬15g,半夏12g,人参、甘草各6g)加减治之。暑热未尽而气液俱虚者,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4.5g,西瓜翠衣30g,莲梗、粳米各15g,黄连3g,石斛、麦冬各9g,竹叶、知母、甘草各6g)化裁治之。

  阴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久病或大病之后,其热以午后为著,亦可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咽干饮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应滋阴退热。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皆可随证选用。

  血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之后,也可由脾胃受伤逐渐发展而成。其热多表现在午后,且常伴有面色淡白,头昏眼花,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等。应补益阴血,或益气养血。用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15g)或归脾丸随证出入治之,必收良效。

  气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过劳及久病之后。临床常伴自汗,少气懒言,精神倦怠,渴喜热饮,舌嫩色淡,脉虚弱等。当甘温益气。用补中益气丸治之,于证甚切。

  湿热内蕴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且以日 时(午后)为著,且常伴恶寒身重,胸脘痞闷,纳少厌油,口干不饮,苔白腻微黄等。宜用三仁汤(杏仁15g,滑石、薏苡仁、半夏各18g,通草、白蔻、竹叶、厚朴各6g)治之。若更见心烦,尿少而黄,口干欲饮冷水,苔黄腻者,热偏重也。宜于方中加入黄连6g,黄芩9g治之。

  食积所致低热:其热亦多发生在午后,有的患者尚有手心发热,且常伴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稀溏,苔腻等。应消食导滞。用保和丸或江中消食片治之,必收满意之效。

  痰湿所致低热:脾失健运,则水湿内聚,久则成痰。痰湿内阻,上蒙清窍、袭肺,其证除低热外,往往伴有头重如裹,胸膈胀闷,咳嗽痰多,色白,甚则喘息等。宜用导痰丸治之。喘息者,用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各12g,莱菔子15g)化裁治之,其效颇佳。

  瘀血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跌仆损伤、吐血便血及妇女分娩之后,且常伴胸腹或肢体剧痛,拒按,经来色黑有块,舌质发紫,脉沉涩等。宜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红花、牛膝各9g,桃仁12g、枳壳、川芎、桔梗各6g,柴胡、甘草各3g)治之,甚验。

总之,依据低热所伴发的症状、舌脉,辨识低热之因,并不太难,但也有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因致低热者,又不可不知,亦应当将上述二方或三方合用,并巧施化裁也。

中医治长期低热,老年人虚热中医怎么治疗

身体一直处于低烧,是怎么了?

你年龄有多大,低烧时间有几周,有时间段吗,或上午低下午高,或日间低晚上高,低烧时有无汗出或者怕风吹的感觉,或是面热潮红,又或是烧而有微汗出等等,西医对有炎症引起的发烧有效,如是病毒或者是自身体质方面则去看中医效果好。

中医治长期低热,老年人虚热中医怎么治疗

身体一直处于低烧,是怎么了?

你年龄有多大,低烧时间有几周,有时间段吗,或上午低下午高,或日间低晚上高,低烧时有无汗出或者怕风吹的感觉,或是面热潮红,又或是烧而有微汗出等等,西医对有炎症引起的发烧有效,如是病毒或者是自身体质方面则去看中医效果好。

中医治长期低热,老年人虚热中医怎么治疗

低烧4个月,(怎样排除体内的寒气)

你好。首先说明,如果西医的所有诊断都无法解析为何你会低热的话,可以尝试一下中医的方法(请看清楚你的伴随症状):
1.阳虚发热:我不知道你是怎样觉得身体有股寒气的,如果真的是的话,那最有可能就是阳虚发热了。可以用四逆汤。先说说可能会有的症状:四肢寒冷,神疲乏力,想睡觉,呕吐,不口渴,腹痛(隐隐作痛,喜按)泄泻,舌苔白滑,脉沉细。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些事宜。四逆汤中有附子这种药,学过中医的都知道附子辛热大毒,很多医生都不敢用的。我是中医药大学的,我们老师说可以突破这个想法,他们很多用附子都是15克以上的,一般都开15~30克,有些甚至用生附子。这个关键就是要辩证论治。之前。我也见过几个发烧不退用附子就退烧了的案例,看你的情况比较像是阳虚发热,但是毕竟安全起见,建议去找一些中医专家看一下,并将上述内容说给他听看看他怎样分析
2.气虚发热:可用补中益气汤,症见身热,自汗出,口渴喜热饮,气短,无力,舌淡胖,苔大无力。
3.血瘀发热:可用血府逐瘀汤,症见胸腹某部痛(这个可能会有),痛处不改变,呈针扎样痛,心悸失眠,急躁,下午觉得身热,嘴唇紫暗,舌质暗红或有紫色,脉涩弦紧(这个你自己应该无法判断)
4.阳郁发热,这个跟阳虚发热比较像,但是也有不同,阳虚发热寒冷程度会严重一些,而且肢体基本上是冷的,而阳郁发热肘、膝关节以上摸上去还可能是温的。同时阳郁发热还有精神抑制或烦躁易怒,胸胁痛而苦闷,喜叹息,脉弦等症状。可以用四逆散加味(注意四逆散跟上文的四逆汤相比,药的组成是完全不同的!)。
5.阴虚发热。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足心、手心和心口),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可以用青蒿鳖甲汤或者清骨散或者六味(知柏)地黄丸治疗。
总之你最好看清楚自己还有什么伴随症状,从而才好选择合适的药,建议最好去找个中医教授看。虽然那些所谓的教授态度不一定很好。

中医治长期低热,老年人虚热中医怎么治疗

低烧4个月,(怎样排除体内的寒气)

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内伤发热,为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也可见于病人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高者,低热常为标本俱病,虚实相间,病情有的较长,而治疗又比较困难,本人从实践体会到:病因虽多,治疗虽难,但只要抓住疾病的分型与特点,掌握好药物的性质特点,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现将常见的辨证分型及治疗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气郁发热
此类患者多性情急躁,平时情绪不稳定,多言快语,面色青。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制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舌苔黄,脉弦数。妇女常兼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但不宜多用理气药,因为理气药香燥,容易伤阴。
患者,女,34岁,低热1年余,时有烦躁,胸闷胀,自觉气短,善叹息,月经来潮时小腹痛,舌质暗紫,苔薄白,脉细弦,采用丹栀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方药为:柴胡5g,薄荷3g,白芍10g,丹皮10g,茯苓10g,当归15g,枳壳6g,桃仁10g,红花10g,桔梗5g,牛膝6g,川芎6g,赤芍5g。长期气郁发热病人,多伴有血瘀。治疗时宜疏肝理气同时活血化瘀,常获得可喜疗效。
2 外感后的低热
感受外邪,禀体素虚,正邪相争,邪气留恋,低热难退,外感后,治疗不当,过用寒凉,或早进滋补,失于表散,也可以使邪气伏于里而难于外透。所以在治疗外感时,不宜用大苦大寒之剂或大发汗;宜轻剂,小量外透为好。
患者,男,12岁,发热十余天不退,体温37.2℃~38℃,不思饮食,面色黄白,大便稀软,舌苔薄白,脉濡缓。可用升麻葛根汤合香苏散加减:升麻1g,葛根3g,苏叶6g,香附3g,豆豉10g,荆芥3g,扁豆花5g,杷叶10g,陈皮6g。方内升麻、葛根升举阳气,解肌透邪,加苏叶、豆豉、薄荷、陈皮疏滞理气,驱逐风寒。诸药合用助脾气、调气血、祛外邪、退低热。
3 阴虚低热
此类病人的低热,为阴液不足,不能制阳,阴阳失衡,而使虚热内生。多见于瘦人。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或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患者,男,60岁,脑血管病,两手心发热,午后两颧红赤,口干,心烦,睡眠差,唇红,舌红无苔,脉细弱。可采用沙参麦门汤加减:生地15g,麦冬15g,石斛15g,首乌15g,当归10g,沙参15g,丹皮10g,玉竹15g,青蒿10g。用生地等药滋补阴液,丹皮、青蒿等清虚热。
4 气虚低热
此种低热多与脾气虚弱有关,发热常在劳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临床多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患者,男,13岁,平素体质较弱,饮食甚少,近2日发热,流涕咳嗽,面色弱濡。可用笔者经验方:藿香6g,扁豆花10g,苏叶5g,荷叶5g,白薇10g,苍术5g,陈皮5g,杏仁3g,葛根2g。在治疗脾胃虚弱病人外感时笔者常注意到脾胃气虚的特点,加用补脾益气之品,祛邪外出,疗效很好。
5 痰食积滞之低热
这类低热多见于小儿、老人、久病体虚之人。因为其生理特点,胃肠功能比较低弱,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损害,所以易积食、生痰,再加之外感等因素致使低热不退。笔者在治疗这种病时,注意到在方药中加上消导积滞、化痰药物,如越鞠丸、保和丸等方药,收到很好效果。
患者,男,4岁,低热7天,不思饮食,呃气,2天未解大便,腹胀,流鼻涕,咳嗽,舌苔白厚,采用香苏散加减效果较好。方药是:苏叶10g,薄荷3g,豆豉10g,杷叶5g,大黄3g,枳壳5g,焦三仙各5g。
在用药方面,内伤久病者,要注意调理脏腑气血,补虚祛邪。一方面要以祛邪为主,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维护正气。外邪内陷者,佐以轻透之品,鼓动正气,因势引导。小儿低热、脾胃虚弱,加用葛根、白芷之类。入夏后,低热不退病 人,加上六一散、鲜竹叶,能清暑利尿,畅通气机,退热往往理想。肝气郁滞的低热,理气时要防止伤阳,理气药要轻或加补阴药物。气虚低热加用香薷、白薇、藿香。阳虚低热用玄参清肾经虚热为主,丹皮清无汗之骨蒸潮热;地骨皮清有汗之骨蒸,青蒿、秦艽治疗虚劳发热。在治疗低热用药上,一般来说,药量宜轻,不宜过大。大剂量用药,往往苦寒相加易伤正气;若病情需要,也要中病即止。
总之,临床辨证时,要抓住疾病分型的性质特点与变化规律,掌握住药性特点,用药要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电脑桌面没有我的电脑怎么调出来「电脑桌面上没有我的电脑按照这个步骤操作就可以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