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同学L在外企工作。每年11月到来年3月,是业务淡季。他们公司有一条开明的默认规则: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允许员工上班“摸鱼”看书。年后,L看完了《傲慢与偏见》、《飘》等国外名著,问我有没有书推荐。我想了想,推荐了《红楼梦》。
这当然带有中文系人的一点私心。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说,那么好的《红楼梦》,我不允许你还没看过。
L不好意思地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知道该看《红楼梦》,但听说,这书很难看得下去,一直不敢尝试。
这话很熟悉。在网上,《红楼梦》常年位列“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第一名,是人人皆知的“热知识”。很多网友现身说法,证明阅读过程是多么无聊而痛苦。前段时间,古代文学研究者李明军说,年轻人读不下去《红楼梦》,与世情小说的特点有关,它“对家庭日常生活的描写很容易流于琐碎平淡”。不过,李明军仍坚定地认为“年轻人一定要看红楼梦”,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读不透这部小说;读懂了这部小说,也就理解了中国文化。”
读不下去但又必读的《红楼梦》,像一个隐喻,它背后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中国名著?
有趣的是,这又和很多人读畅销小说的体验形成了映照:容易读,很快就翻完了,故事也精彩,就是读完感觉“轻飘飘”的,啥都记不住。
经典名著,大概专治这种阅读“失落症”。它的实现路径是:痛苦阅读 艰难获得 巨大满足。
实际上,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从来不是简单的、容易的、享受的,它必然伴随艰苦的脑力劳动,甚至不乏与以往知识结构、人生经验“打架”进而重塑自我的冲突过程,然后才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这是名著永流传的奥义——只有那些凝结了人类经验、见识和智慧的思想结晶,才能超越时空,启迪和指引人类;也是基石性的人生哲学之一——要想真正领略梅花的“扑鼻香”,就必然要经历一番“寒彻骨”。读书,没有捷径和机巧。
当然,你也单从情怀和功利的角度,去理解读名著。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名著,就是最有实力保障的“好书”;比如,很多人都有过从阅读名人传记中汲取力量和智慧,鼓舞自己走过人生低谷的经历。再细碎点,从名著中学到一个句式、一个观点、一种写作风格,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惊艳众人”。无论初衷如何,小到个人成长,大到社会文明进步,读名著总不会让人失望。
读名著,当然国内外都应该包括,因为人类的知识、体验和思想感情是不分国界的。之所以单独提读中国名著,我想原因在于,一是比起国外名著,我们对母语书写的中国经典,更有接受上的优势;二是它离我们的历史、文化、社会更接近,也就更有先读的必要性和价值;从中文名著入手,再接触国外经典,对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理解或许更深刻。
近些年,国货、国剧、国潮在互联网上、在年轻人之中,时不时火出圈。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同样反映在对中国名著的热捧上。无论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还是在为人父母者的朋友圈里,总能见到大人、小孩读中国名著的场景。我一位在知名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亲戚,在给孩子列出的书单里,四大古典名著排在前列。
网络时代带来了信息轰炸,加剧了阅读碎片化、快餐化,但它也以宽广的视域,让文化知识的传播变得无比迅捷;并用大浪淘晒的筛选法则,让快餐加速滑落,让经典弥久闪耀。
值得关注的是,怎样用观念革新和技术进步来降低阅读门槛。比如,相当一部分的中国名著,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这对于儿童和非文科类专业的人士,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在启蒙阶段是要坚持读原文,还是可以接受一定的少儿化改编内容;在学校阶段,怎样用好现在的教学和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长期存在但一直缺乏较好解决办法的存在。
如果说电影让一个人的人生延长了三倍,那么阅读经典名著,可以让人生丰富、厚重、精彩三倍。不妨从读中国经典名著这一大宝藏开始,从现在开始。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中国经典名著?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我认为这是我们必读之书,可能你少年时代懵懵懂懂,但是,当你千帆阅尽之后,四大名著总会触动你心里的那根弦。
为什么要读经典的书?
关键就在于“经典”这二字,经典的书,是经过时间考验、岁月沉淀而筛选出来的精粹。
著名的林迪效应曾经对经典做了非常生动形象的说明,它说:对于大多数事物,岁数每增加一天,余下的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天,而对于有些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预示着剩下的寿命可能会更长。而经典的书就属于后者。
而且,因为学校的教育,要求了阅读四大名著,希望可以增加学生阅历。读书很重要,因为一个人读多少书,会内化成他的气质。作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都希望孩子能终生与书为友,做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的人,那就要多读书,与其读那些不好的书,那么不如读一读名著经典,尤其是那些流传百年却历久弥新的经典文学名著。
四大名著之中蕴含了无限知识,有了它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可以在人生之路上给我们提供很大的帮助。
最直截了当的就是孩子的语文素养会一下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经典的书,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而湮没、失去意义,对于不同的时代的人或者同一时代的不同人,都能给以智慧的启迪。
经典的书,蕴育的哲理,往往贴近事物的本质,寻着事情的本源,揭示着事情的真相、规律和真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就像我们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以及那些流传至今的世界经典名著,不管历经多少年,仍然让世人警醒和拜读。
所以,读经典的书,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都有益。经典作品,就是历史长河中一束永不消逝的光,是我们人生永恒的导师。
当我们在少年时代阅读名著了,我们不仅认识更多的汉字、学会了更多的成语,写作文的能力大大的提升,最重要的就是考试的时候能加分啊!很功利,但是十分直接了。
青少年的学习的能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我们家长也一定要鼓励孩子去接触这些名著经典,至少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可贵的品质和高贵的人格。
不仅仅孩子,就算是成年人,这人世间走一遭,不读一读,品一品这四大名著的魅力,我觉得,此乃人生一大憾事啊!
阅读,便是一种生命的化妆,尤其读经典,更是对灵魂的塑造。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中国经典名著
大家常说的经典究竟是什么?
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
一、阅读培养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为阅读能力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孩子未来的语文水平、语言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包括走向社会后与人沟通、交际、管理各方面的能力。在我们中国,有浩瀚的文学库。泱泱大国,悠悠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是非常之丰富的。特别是有些经典名著更是成为了每一个象征中国人精神的代表。作为中国人,如果不去阅读一下我们中国的经典名著,无疑是一种遗憾。
二,经典名著里隐藏了非常多的做人的道理,故此,在阅读当中能够得到心智的提升和人格的培养。
三,经典名著的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这对于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读名著,当然国内外都应该包括,因为人类的知识、体验和思想感情是不分国界的。之所以单独提读中国名著,我想原因在于,一是比起国外名著,我们对母语书写的中国经典,更有接受上的优势;二是它离我们的历史、文化、社会更接近,也就更有先读的必要性和价值;从中文名著入手,再接触国外经典,对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理解或许更深刻。
经典的阅读,对于人类历史的自我了解、当下继承和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人类世世代代的关于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根本性智慧和思考就最为集中地表现和反映于经典之中。就此而言,我们每个时代的真正阅读,须臾不可离开经典,无视甚至轻视经典的阅读,仿用黑格尔一句话,就无法把握“在经典中的它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