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
今天专家会给大家介绍一种特殊的运动方法,这种运动方法历史悠久,堪称是古人的“养生保健体操”,这种运动方式就是导引术。究竟什么是导引术?导引术和一般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导引术是上古时期的一种“健身术”,也是我国原创的医疗保健操。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六种当时的养生方式:砭石、九针、毒药、艾灸、导引、按跷。导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而在现代中医诊疗中,医生也会把这种导引术推荐给患者:
一位50多岁的女性,一生气就胸闷,堵得慌不想吃饭,两胁胀痛,专家教给她一套健心养心的导引术,让她在服药的同时做,一天练两遍,每次20分钟,一个月后这位患者胸闷、胃口、睡眠的症状都明显改善了。
今天专家给大家带来适宜初学者练习的导引术,有无运动基础都可以练。
正气决定人体五个力:防御能力、抗邪能力、调节能力、适应能力、修复能力。
很多人以为扶阳就能补充正气,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气、血、阴、阳的亏虚,都会导致正气不足,所以要先辨证再补虚。
【虚弱信号可以从脸上找】
气虚:脸色苍白、舌质淡,兼有乏力、倦怠、气短。血虚:脸色萎黄、舌质淡、瘦薄,兼有失眠多梦、爪甲苍白、心慌心悸。阴虚:颧骨红、舌红少苔,兼有手脚心热、潮热盗汗(下午3~5点加重)、容易着急。阳虚:脸色晄白、舌淡胖大,兼有手脚冰凉、吃凉腹泻。
专家分享了一种对阴阳气血的不足,都有补益作用的导引术。
补虚导引术
由唐末宋初陈抟老祖编创
陈抟老祖号陈希夷,在历史上被称为儒师道祖,是有名的养生家,史书记载他活了118岁!快来跟着学一学吧~
【排山推掌式】左脚跨步略宽于肩,两臂侧起向前环抱捧于腹前,吸气向上,呼气落肘夹肋;吸气展肩,呼气推掌屈膝,头向左转,两腿弯曲;头转正手伸平还原。
四大要领:动作幅度要大、要慢、要停、要观。
每天做6~10次,每次5分钟左右。
好处
补气
吸气时可以将元气聚于胸中,呼气时可以将得到滋养的气下沉到腹部,通过呼吸来养气。
养阴
手往前推的过程中,激发了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肺经),可以养阴。
养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养气也是在增加血液运行,用补气来养血。
正气不足除了是自身虚导致,还可能是邪气太盛堵在体内,造成正气相对不足。因此,想要正气充足还需要祛邪扶正。
祛邪导引术
源自五禽拳
【鹰击长空】两手侧起,左脚打开击掌,屈膝两手握拳收于腰间,冲拳发“哈”的声音,格挡,冲拳踢腿。
这套动作最关键的是需要配合发“哈”的音,起到发泄的作用,帮我们把体内的浊气吐出来。
心主血脉主藏神,肝主疏泄主藏魂,七情交织多伤心肝,而心和肝有负责调控正气。因此,如果心肝的调神功能不正常,也会导致正气不足。
专家带来了一套身心同调的导引术,可以调身、调息、调心。
以调心为主的导引术
——健心健康操
【心花绽放】十指交叉紧握放于胸前,将十指用力向外打开,左脚向前迈半步,手向上托,拥抱大自然,整个身体犹如绽放的花朵一般,收回。
【心心相印】两臂侧起,用手比个心形,放在胸前,两手还原下落。
护脾胃代茶饮
国医大师李佃贵李老强调,疫情期更要重视养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越好,人体正气越足,气血越充盈,预防疾病的作用越大。
【组成】藿香12g、佩兰12g、川朴9g、枳实12g、香附12g、柴胡12g、内金12g
【功效】疏肝理气、化浊解毒、健脾和胃,对脾胃有保护和治疗的作用。
有谁知道神农养生功?真的管用吗?到底是怎么练有知道的吗?
神农养生功“神农养生功”相传起源于我们的华夏祖先、中医药与农业的发明鼻祖——神农。它经历代道家、医家口耳相传,延续至今。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医药学的性味归经、经络学说,以及道家修炼内丹、丹药理论奠定了宝贵的基础。可称之为华夏文化的瑰宝、民族财富。“神农养生功”的锻炼方法是遵循自然而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法则,与当时人们的生性纯朴和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契合,所以锻炼方法极其简单,只要用心去练,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练成。老子的《道德经》“道法自然”[1] 这句话就“一语道破玄机”。经常锻炼“神农养生功”,可以令病弱的身体变得健康强壮,令亚健康的人群恢复健康,对健康人群可预防疾病。所以神农养生功既能使人转弱为强,且能返老为少;不但可驱除疾病,恢复健康,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祛除百病、延年益寿。
神农养生功的起源
“神农养生功”相传起源于我们的华夏祖先、中医药与农业的发明鼻祖——神农。它经历代道家、医家口耳相传,延续至今。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医药学的性味归经、经络学说,以及道家修炼内丹、丹药理论奠定了宝贵的基础。可称之为华夏文化的瑰宝和民族财富。
神农,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的出现以后,结束了一个时代。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五谷农业,大家称他为神农,其部族因以农业为主,称神农部落。中华大地经过三皇的辛勤努力,又经过漫长的若干年代,伟大的各种神祇人物,应运而生。
神农,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神农尝百草练神农养生功著神农本草经
上古时候,中华大地经过三皇的辛勤努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的生活依然非常艰难。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当神农看到人们有时因误食而中毒,甚至丧生。百姓为疾病所苦,神农瞧在眼里,疼在心头。于是有了“神农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的念头。
西汉时期的《史记》实录:“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神农为“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使百姓益寿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尝遍百草,了解百草之平毒寒温之药性。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他几乎嚼尝过所有植物,“一日遇七十毒”。神农在尝百草的过程中,识别了百草,发现了具有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由此令民有所“就”,不复为“疾病”,故先民封他为“药神”。
据传神农在寻药治病之时得遇一位仙人指点练就了神功。练就此功者可调和身体阴阳、强壮五脏六腑、且可感受体内真气的流动方向、行走经络和穴位;还可自视体内所吃食物消化后所进入的经络和脏腑,感知该食物所起到的作用、药理。最终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用神功护体尝遍百草感受药性,并记录下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功效,有无毒性。神农在尝遍百草的过程中多次中毒,最多“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选定药味365种录入《神农本草经》,流传于世,可以治疗百病。当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品分类法”,以应“天地人”三才。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这是我国药物学最早分类法,为历代沿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延续了“神农尝百草”做法,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利用毕生精力著作出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为后代医学界乃至世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此可见在《神农本草经》的诞生中,“神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后世为了纪念“神功”,又因其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养生功效,所以取名为“神农养生功”,经历代道家、医家口耳相传,延续至今。
神农养生功的流传及功能
“神农养生功”的传承一般都是中医药世家或者道家代代口耳相传,从不外授,所以世人知者甚少,给外界平添了不少神秘感。“神农养生功”一直以华夏民族文化为底蕴,承载着医家的悬壶济世和道家的养生思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但经数千年之久流传至今,也多有遗失,甚为可惜。据传最初的珍本《神农本草经》所记载“养生功篇”已被遗失,只留下现今我们所看到的药物篇。不过幸好它恰如我们的华夏民族文化一样不曾磨灭,经代代口耳相传而造福后代。传承之人也在最初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目前很多功夫都正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来,时至今日发展成为了不少流派和练法。当然不同人群的练习达到的效果和目的也不同。就练武术的人而言,可以开砖劈石、强筋健骨、外达皮毛、勇猛无比。而养生的人练习,可以调和身体阴阳、强壮五脏,最终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而对于行医者而言,可以真正的自身感受从而明晓中药的性味归经、经络的走向、穴位的具体位置、脏腑与经络之间的联系等等,避免了医者的人云亦云、拿来主义,不再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达到正真对症下药。
“神农养生功”是与中医同出一脉的华夏文化,是中医吐纳导引养生术,与中医的经络、穴位、针灸、推拿、药学等医学知识相辅相成,可以说是母子关系。如果没有了神农养生功的存在,那么经络、穴位、针灸、推拿、药学等中医医学学说也就不复存在,因为没有神农养生功真气的大小周天、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运转,就不能感受到经络与穴位的存在和位置,中药的性味与归经也就更无从可知,没有了这些的基础就更谈不上其他中医学的延伸理论知识了,没有了这些远古中医药疗法,那么我们的华夏祖先就不能与当时的疾病相抗衡,也就没有了我们现在的华夏子孙的繁荣昌盛。所以“神农养生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神农养生功”注重“真气”的锻炼,经常锻炼“神农养生功”,可以令病弱的身体变得健康强壮,令亚健康的人群恢复健康,对健康人群可预防疾病。所以神农养生功既能使人转弱为强,且能返老为少;不但可驱除疾病,恢复健康,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祛除百病、延年益寿。
神农养生功的解读
老子的《道德经》里曾这样形容“养生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里非常详尽的描述了养生功静功的修炼方法,如:“致虚极,守静笃”;“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大意是:平心静气致虚无状态,无欲无念,坚定守“静”。在守“静”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美妙的感觉,如果没有杂念,你就安心的感受那种虚无美妙的感觉;如果有杂念,欲望丛生,就去感受身体某个具体位置——意指丹田处的美妙感受。只要勤加练习,若有若无的“真气”会周而复始连绵不断的在全身游走,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老子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如此清净,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此即为“道”,此即为“神农养生功”也。
《黄帝内经》与《黄庭经》描述“养生功”的修炼更加系统详尽和明了。尤其是《黄庭经》把修炼“养生功”时的意守,即“存思”,也就是老子所讲“守静”部位、意守时出现的景象、“玉液”即唾液的吞咽方式。如《黄庭经》所述“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液灾不干。闭口屈舌食胎津”、三“丹田”与三“黄庭”的具体位置,如《黄庭经》所述:“横津三寸灵所居”、经络穴位部位、修炼后的功效等等讲的更加淋漓尽致,相比《道德经》更加易懂。“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黄庭经》里的这一句话就道出了修炼“养生功”和养生之道的核心精髓:所有的得道之人,并非神仙或上天所助,也不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日积月累的锻炼,把真气聚集起来,积累精气才能够健康长寿,长命百岁,也就是所谓的“得道”!
神医华佗在“养生功”的基础上根据模仿猿、鹿、熊、虎、鹤五种禽兽姿态发展创建了健身气功:“五禽戏”。“五禽戏”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同时可使腿脚轻便利索。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五禽戏”流传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
神农养生功的原理
《黄帝内经》提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无血不生,血无气不行”,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气存在于血液之中,而血液的流动又要依赖于气的动力。所以“气”“血”相互依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神农养生功”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锻炼这种“气”,而使“气血足,百病不生”,达到“健康长寿,延年益寿”的目的。
既然“气”在人的生命里那么重要,那么这个“气”又是什么呢?“气”就是古人所指的“真气”、“寿元真气”、“先天或后天元气”,经过现代医学验证“真气”就是我们人体的“生理电”。“神农养生功”其实就是一个很快就能把人体的“生理电”聚集在一起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依法而行速度很快,对于养生效果也非常的突出。因为“生理电”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所以练“神农养生功”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才可以练,而是所有人都适合练。“神农养生功”的锻炼方法是遵循自然而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法则,与当时人们的生性纯朴和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契合,所以锻炼方法极其简单,只要用心去练,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练成。老子的《道德经》“道法自然”这句话就“一语道破玄机”。
我们都知道人类本身就是生活在一个大磁场里,整个宇宙、太阳系、乃至地球分分寸寸无不充斥着磁场,利用磁场维系整个环境的平衡。人体其实就是一个小磁场,人体所有的生理功能都是要靠生理电的参与来完成:心脏的搏动、思维的转动、每一个微小动作的产生,无不是“生理电”来完成的。电能与磁能在人类社会里一直以来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理电的强弱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态,“生理电”越强,人体就越健康。人体的“生理电”减弱或消失,那么人的身体健康程度就会下降,或者生命将会结束。神农养生功就是把散落在人体组织内的各部位生理电有效的聚集起来,通过人体先天就已经铺设好的特定网络,既经络与穴位,汇聚到一个固有的场所,这个场所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丹田、中丹田与下丹田,这三个丹田起着收集、收纳、孕育生理电与释放生理电的功能,周而复始,连绵不断,收集的生理电越多,释放时的能量就越大,我们的身体就越健康、潜能就越最大化的激发出来,很多疾病就会不治而愈。
现代医学就有很多利用电疗和磁疗进行治病的方法,效果也不错。现代医生没有让人体自身产生强于平时的电能或者磁能的办法,所以只能借助外力进行治病,比如:利用两个电极激活心脏骤停的病人。经络与穴位可以治疗百病的病例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令我们不得不去信服,对于古人乃至今人利用经络与穴位可以治病的研究到现在国家也没有放弃,可至今也没有具体的定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经络与各穴位在现代解剖学里根本就找不到具体是什么,也看不到是什么,但它却又偏偏真实的存在,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伟大和睿智,同时也证明了人体是多么的奥妙与神奇。但现在的医学与科技证明不了他的存在,却并不代表它就真的不存在。也许,神农氏是洪荒时代的特殊智者,有现代人无法理解的辨别能力,但是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负责人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体内有一种苦味基因,称为TAS2R16,它能辨识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奥妙与神奇用现代医学与科技会得到更加精准的解答。而华夏祖先的经典也将代代相传,焕发异彩。
以上回答不知道能不能帮得到您
中医养生前景_中医养生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所谓健康养生,就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呵护,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环境、家庭、人群等各方面健康。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的前景,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的前景
中医的养身 文化 ,已经源源流传了几千年,在护佑之下,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得以繁衍,皆呈现一派生生不息的蓬勃之气。
目前,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学习中国养生文化的热潮。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和我国中医药院校展开合作,成立中医药学院或大学开设中医(针灸)专业,共同培养中医药(针灸)的人才,如日本、韩国建立了政府承认的以中医药未基础的汉方医学和韩医 教育 的正规高等学院;在欧洲,比利时建立了开张中医本科学历教育的李时珍大学;德国有38个医学院开设了针灸课程;法国政府批准在公立医科大学开设针灸课;在美国,注册中医学院有72所,所教育部审查批准的达30所;在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中医学系,成为发达国家正式设立中医学系的第一所学......
在国内,“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做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在这一背景下,中医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及公众的欢迎。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开始发挥其功能。国家卫生部主管部门贯彻党提出的提高全名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的系统工程---“治未病”工程。其目标是努力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保健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目前,这个工程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将惠及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
养生文化广受关注是由于其独特的核心----重视人体本能,强调自身生命力的发挥,减少药物替代;注重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关系,注重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决定饮食起居的规律,这两点决定的。概括起来,中医就是“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核心思想。
中医养生文化的“以人为本”,就是注重人体正气。《皇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一个机体功能正常的人,一般情况下市不会生病的,他可以同各种各样的病原微生物“和平共处”,不生病,体现中国文化“和”的境界。反过来,只有当人体正气不足时,这些病原微生物才会趁机作乱,危害人体。所以,中医调理人体,强调扶正祛邪,所谓正安邪去。提升和恢复人体与生俱来的适应环境能力、抵抗疾病,自我恢复能力,减少药物的替代,才是健康的真谛,也是越来越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外医疗卫生工作者关注和肯定的 方法 ,这是中国的中医文化,中国养生文化引发世界关注的最核心内容。
中医的这个智慧,不仅仅体现在调理身体方面,还体现在人生修养和社会风气方面。如果我们生病,不应该抱怨是病原微生物“动物凶猛”,而应该检讨自身哪个地方“正气不足”。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中,如果出现一些紧张的人际关系,工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如意的情况,也应该多在自己身上找寻根本原因,而不是埋怨他人,推卸责任或一味牢骚,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正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相当必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养生文化一直强调的“养生以立德为先,仁者德其寿”等内容在当今社会的具体体现。
民族复兴,文化先行!做好自己,造福全人类!中华民族优秀的养生文化,应该在二十一世纪负起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排头兵的重任。而其我相信,养生文化有这个能力,也一定要担负起这个义务。
中医养生的方法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睡眠养生的方法
一、睡眠的重要性
1、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
“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能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2、清代医家李渔曾指出:
“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3、老百姓常讲: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不要跟太阳对着干。
二、现代人对睡眠有哪些认识误区?
大部分人之所以难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除了一些人本身不良的睡眠习惯以外,主要是对睡眠存在着许多误区:
1、有些人认为每天只要睡足七八个小时就行,因此觉得晚上熬夜也不要紧,白天补睡就行了。
2、很多人晚睡或者睡眠不好,只知道第二天会感到精神疲倦,而不知道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3、许多人认为失眠、入睡难只是小问题,吃几片安眠药就行了,不会想到是由于体内脏腑失衡造成的。
4、有些人喜欢夜间看书、写 文章 等,觉得过了23点后安静,人也很精神,效率高。
要想走出以上几种对睡眠的认识误区,首先必须知道不良睡眠习惯对人体的伤害以及何时睡眠有利于养生。
三、长期晚睡或睡眠不足对身体有哪些伤害?
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养肝护胆的最佳时间。人如果长时间过子时(23点-1点)不睡,就会伤胆伤肝。初期表现为眼圈黑,眼睛干涩、疲倦、内凹,头晕、头痛,精神疲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还会出现脏腑失衡和各种病症。
1、眼部疾病
肝开窍于目,过子时不睡易引起肝虚,出现视力模糊、老花、迎风流泪等症状,还会形成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等眼疾。(所以眼睛有问题,一般就是肝有问题而引起的)
2、出血症状
肝有藏血、调节血液的功能,过子时不睡,会造成肝血不足,还会引起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等出血症状。
3、肝胆方面疾病
子时胆要更替胆汁,胆经旺时人若不睡,胆汁更替不利,过浓而结晶成石,久之即得胆结石。现在广州平均5个人左右就有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大都是因为违反自然规律过了子时不睡觉造成的。乙肝病毒携带意味着将来其中40%-60%的肝硬化,严重的则形成肝癌。
4、情志方面的疾病
过子时不睡易耗伤胆气,《黄帝内经》讲“气以壮胆”,胆气一虚人就容易惕惕不安,多疑、胆怯,久之则形成抑郁症、焦虑症等情志方面问题,甚至厌世、自杀。现在青少年患抑郁症甚至自杀者越来越多,大都是因经常熬夜伤了肝胆气。(所以抑郁症、焦虑症等不能单单寻找心理因素,心理异常往往来自于生理失衡)
5、心血管系统疾病
过子时不睡觉,可引起肝血不足。由于心主一身之血脉,肝的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受损,会造成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6、肺脏方面
过子时不睡觉,无法滋阴潜阳,肝阴亏损,引起肝火过盛而灼肺,出现干咳或咳嗽、咳痰血等木火刑金的症状,还易导致牛皮癣等各种皮肤病。
(感冒有时候不是简单的风寒或者风热,也许吃药打针甚至输液要很多天都好不了的感冒,只要补足了肝气、降了肝火就能很快痊愈。肺主皮毛,很多皮肤病也不是涂抹药膏就能治好的,那只是治标并不治本,治本还是要解决肝的问题)
7、肾脏方面
亥、子、丑时(21点-3点)为一天的冬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应肾,肾主藏精,肝肾同源,过子时不睡觉易耗伤肝气、肾气,从而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糖尿病、肾衰竭、不孕不育等疾病,严重的还会影响下一代。
8、习惯性流产
女性习惯性流产多数是男性的原因,这些男性大部分睡觉时间超过零点,伤肝太重。肝在五行里属木,木性不强,精子如同弱势的种子,扎根力弱,胎儿极容易滑落。
四、什么时间睡眠有利于养生?
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有效睡眠时间,也是最佳睡眠时间。晚上(21点-3点)少睡半个小时,白天多睡3个小时都补不回来。因此建议大家把握有效的睡眠时间,最好晚上9点钟睡觉,最晚不要超过10点半。
1、每天的21点-23点为亥时,三焦经最旺,属手少阳三焦经,“三焦通百脉”;23点-1点为子时,胆经最旺,属足少阳胆经。一个是手少阳,一个是足少阳。少阳是什么?少阳是初升的太阳!人只有在23点前进入实际的睡眠状态,少阳气才足,人体的太阳才能升起来,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大多数百岁老人晚上都在9点前就寝。
2、凌晨1点-3点为丑时,肝经最旺。《黄帝内经》讲“人卧则血归于肝”,而且肝养血、生血的最佳时间是21点到凌晨3点。人如果天天熬夜到1点多,肝回不了血,有毒的血排不掉,新鲜的血生不成,人体脏腑得不到气血的补养,极易失衡而致病。
五、怎样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
引起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根本在于物质身体得失衡。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睡前需要做到“五不”:
1、不过饱
中医讲“胃不和则寝不安”,因为晚上人要休息,脾胃也需要休息,晚餐吃的过饱会加重脾胃得负担,扰动脾胃的阳气,从而影响睡眠。因此,晚餐宜吃七八分饱,并且尽量清淡,以顾护脾胃清阳之气。
2、不过动
睡前不宜剧烈运动而扰动阳气,包括睡前看电视、说话聊天等扰动心阳的活动。而且电视、音响等电器本身的辐射会干扰人体的自律神经。因此,睡前半小时不宜做剧烈运动、看电视、聊天等。
3、不过思
脾主思,多思伤脾,且多思易扰动心神。思、动为阳,静、眠为阴。因此,睡前宜静养心神,做到“先睡心后睡眼”,助阳入阴以利于睡眠。
4、不过点
晚上11点后胆经开阳气动,人容易精神而睡不着,且极易耗散肝胆之气,引动外邪侵入体内。因此最好在21点、最晚不要超过22点半睡觉。
5、不受风
风为百病之始,无孔不入。晚上睡觉开窗、开空调等会吹散卫护体表的阳气,吹散以后阳气再生,再生以后又被风吹散,这样一夜过去就会把人的阳气掏干,第二天反而更加疲惫。因此睡前应关门窗和空调,以保护体表的阳气。
六、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早晨一定要早起床,即使在冬天也不可超过6点,春夏秋季尽量在5点之前起床。(年轻人估计能做到的不多)。
人在寅时(3点-5点)肺经旺的时候起床,能够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顺应阳气的生长,这样有助于养肺和顺应太阳的天势升起人体的阳气,使人一天阳气充足。
5点-7点是人体大肠经最旺的时候,人体需要把代谢的浊物排出体外。
7点-9点人体胃经最旺(所以一定要吃早饭啊)。
9点-11点脾经最旺,这时人的消化吸收运化的能力最好。所以,千万不要赖床。
另外,早起能增加工作效益,俗话说:“三天早起,一天工。”现代医学证明,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压力较小,不易患精神类疾病。
猜你喜欢:
1. 中医养生前景
2. 中医养生前景如何
3. 中医养生市场现状
4. 对中医养生的评价
5. 中医养生馆创业计划书
6. 中医养生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