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道人的特点,道德经第十五章解析及感悟

【一】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二】意译

古时候善于悟道的人,领悟得细微、奥妙、玄奥、通达,他们领悟得如此之深,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形容。他们迟疑的样子像是冬天过冰河,犹豫的样子畏惧四周的邻居,庄重的样子像是客人,涣散的样子像是化冰,敦厚的样子像是纯朴,旷达的样子像是山谷,混沌的样子像是浑浊。怎么能让浑浊的状态慢慢静下来变清澈,怎么能让安定的状态慢慢动起来变生长?保守“道”的人不会自满,因为不自满,所以才能够去旧存新。

【三】解读

在第十五章,老子描述了善于悟道的人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人很难认知,不过老子还是勉强地描述出来。这样的人对于“道”有所感悟,所认知的会细微,深远,玄妙。这样的人不会自大,自满。

这里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而且可以结合反面来看待。善于为道的人,就称作是道人,道人与常人相对。

因为“道”是恍惚的,所以道人也是难以描述的样子,并不存在着确定的特性,只能去勉强地描述。他们是犹豫、庄重、焕然、敦朴、旷达、混然的样子。

道人犹豫,是因为物质善变,人心难测。道人庄重,不会傲慢轻人,而是对人以礼相待,反而自己像是客人一般。道人焕然的样子,不存在确定的样子,似乎总在变化着,就像正在融化的冰块。道人敦朴的样子,无思无虑。道人旷达的样子,是因为心系天下。道人混然的样子,因为“道”本就是混而为一的。

在第十四章的时候,老子尝试去描述“道”的特性。“道”是不可见、不可听、不可搏的,难以言说,表现出恍惚的样子,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是没有物质的形象。“道”的特性,也是现实的特性,也就是不存在确定的现实,而是在不断地运动中,不能看到一个确定的模样。

所以,老子在第十五章,就是教人,如果想要保守“道”,就不能自满,因为不自满,所以才能够顺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更新自身的认知,达到去旧存新的效果。

感悟“道”的人,是先让自己静下来,将原本浑浊的状态变得清澈,在安静的状态中感悟“道”,然后自然地顺应“道”动起来,保持生长的状态。

道德经第十五章道人的特点,道德经第十五章解析及感悟

老子的性格特点。

老子性格一:重视“为学”。“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闻道。”“闻道”就是学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认为不知道追求真知是一种“病”。惟有以此“病”为“病”而去之,才能不病。老子主张“以乡观乡”,“知人者智,白知者明”。认为老子反智与“绝学”,是不对的。老子性格二:反对世俗的仁义道德,但承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要达于“道”,得经过上义、卜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法自然”,包括法天地自然之大美。所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活动皆是“为学”。追求真、善、美,达于崇高完满的精神境界,就是“为道”,也即与“道”合一,与“道”同体。只要是为了“为道”,“为学”就不是多余的,而是需要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的意思,“损”去有欲与多欲,“损”去俗累与外在干扰,以达于“与道同体”之境,是这句话的意思。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道德经第十五章道人的特点,道德经第十五章解析及感悟

《道德经》第十五章——豫犹俨涣敦旷混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

善为士者:得道之人。容:形容、描述。豫:原指野兽,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犹:犹,本意为猿猴类动物的警觉性。“犹兮”的意思为警惕,戒备的样子。

俨:神态端庄。释:消融。敦:敦厚老实。

不欲盈:不求自满。避而不成:去旧存新。

古时候善于行使“道”的人,精神境界通常远远超过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这些人的处世微妙而玄奥,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正是因为他们很难被常人理解和认识,所以只好勉强用比喻来形容一下他们:

他们总是小心谨慎,仿佛在冬天涉水过河,怕踩破冰层掉进寒冷的水中;他们总是惊觉戒备,心怀忧患意识,仿佛一个国王害怕邻国的军队随时可能进攻过来;他们总是恭敬郑重,仿佛是在别人家做客一样;他们的态度总是和蔼可亲,仿佛是初春的冰块缓缓地消融;他们总是淳朴厚道,像是未经人工雕琢的木料一样;他们总是心胸豁达,仿佛空旷幽深的山谷,拥有承载一切的空间;他们个性总是浑厚包容,像浑浊的河水,并不排斥其他的万物。

谁能使浑浊的河水慢慢澄清,变成干净的水?谁又能使静止不动的东西慢慢变得活跃起来,让空间里出现生机?保持这种“道”的人不会自满,正是因为他们从来不会感到自满,所以才可以去旧存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

本章老子形容了有道之士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深藏不露,个性丰富,形象多面。描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小心谨慎、警觉戒备、恭敬郑重、行动洒脱、淳朴厚道、豁达朴实,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道”之变化莫测,深不可识,老子认为这些特征和自然表现出来的“道”完美契合。

在浊世中既能和光同尘,与周围和谐共处,又能做到不随波逐流,能够涤荡自己,保持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大概就是如此吧?

在老子看来,这些特质是得“道”之人所必备的,有了这些特质,才能够一窥“众妙之门”内里的风采,用现在表示性格特点的词翻译过来,这些特质就是:沉稳、忧患意识、谦恭、温和、敦厚、宽容、豁达、恬淡等等。

不妨大家趁此机会自省一下,看看这些得道的“条件”都做到了几条呢?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极限竞速地平线4攻略,地平线4图文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