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喜欢向牛人请教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是「迄今为止,对你影响最大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如果你拿这个问题来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思维方式是「第一原理思维」。”
.
什么是第一原理
第一原理,有的人又叫它「第一性原理」。
可能很多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或者只是听说「它来自哲学和科学」。
所以对「第一原理」有种畏惧感和排斥感——听起来那么神秘,有没有人能够讲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我们普通人真的能够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吗?
其实叫什么并不重要,如果你觉得「第一原理」听起来难以理解,你可以把它叫做「一」或者「一思维」。
早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西方就有很多哲学家在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比如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等哲学家,他们将其称之为「一」。
一切产生于一,而一产生于一切。——罗素《西方哲学史》
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一”,一是无限的、不可分的。——罗素《西方哲学史》
很多哲学家开始探究物质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比如,泰勒斯认为万物是由“水”构成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是由“气”构成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由“火”构成的;恩培多克勒认为万物是由“土、气、火、水”构成的。
这种「探究物质的组成、物质的起源、宇宙的本质、宇宙的起源,认为万物由水、火、气、土所组成」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第一原理的思维方式。
在东方,这种思维方式也在同步进行着。
老子也认为,一切产生于一,他《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先贤们还有人把物质的起源归结为“阴阳”,这种思维在《易经》里面得到了深度的体现;另外,中国古代还有“金木水火土”之说,他们认为物质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所组成。
这些都是“第一原理”的思维方式。
只不过之前没有人对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总结,后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思维方式总结出来了,他将其称之为「first principle」,翻译成中文就是「第一原理」。
这就是第一原理的由来。
它其实不复杂,所谓第一原理,就是探索事物的起源;所谓第一原理思维,就是不断探索事物起源的一种思维方式。
但是亚里士多德为了保证这种起源、这种第一原理的科学性,给它加上了一些限制性条件,他认为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第一原理。
每个系统中都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亚里士多德
简单翻译一下,大概意思就是说,只有那些“最基本的”、“不证自明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第一原理。
怎么理解“最基本、不证自明”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
这个例子就是欧几里得的五大公理和五大公设,它是史上最经典的第一原理。欧几里得仅仅凭借这十个第一原理,就推理出了整个几何学所需要的知识。
五大公理:
①等量间彼此相等。
②等量加等量,和相等。
③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④能完全重合的东西是全等的。
⑤整体大于部分。
五大公设:
①过两点能作且只能作一直线。
②任意线段能无限延伸成一条直线。
③以任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可作一圆。
④所有直角都全等。
⑤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若在直线同侧的两个内角之和小于180°,则这两条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一定相交。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就深度地感受到什么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原理。
①是最基本的
这个怎么理解呢?你可以理解为「不可从其他已有的定理演绎推导得到」,它就是起点。
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思维惯性——追问事物的起因。我们认为任何事物,一定都有一个东西在它前面,即使是元起点,我们也认为它之前还有起点。
但是第一原理就是那个终极起点,没有什么在它前面了。
比如「过两点能作且只能作一条直线」,这就是一种起点,它再也不可能由其他东西推理得到了。比如「等量间彼此相等」,这就是一种起点,它再也不可能由其他东西推理得到了。比如「在同一水平线上,只有以强胜弱这一种结局」,这就是一种起点,它再也不可能由其他东西推理得到了。
②是不证自明的
这个怎么理解呢?
第一原理不仅是终极起点,而且它还是对的,不仅是对的,甚至有时候我们都无法证明它是对的,仅仅只能通过直觉感知它。
比如「过两点能作且只能作一条直线」,我们虽然直觉性地知道它就是对的。但是我们无法通过任何逻辑手段来证明它是的,反正它就是对的。
比如「等量间彼此相等」,我们虽然直觉性地知道它就是对的。但是我们无法通过任何逻辑手段来证明它是的,反正它就是对的。
比如「在同一水平线上,只有以强胜弱这一种结局」,我们虽然直觉性地知道它就是对的。但是我们无法通过任何逻辑手段来证明它是的,反正它就是对的。
为什么无法证明呢?因为它就是起点了,在它之前没有东西了。
因此我们仅能通过我们的直觉进行感知,这种直觉是宇宙赋予我们的礼物,它是所有知识的根基——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建立在这些不证自明的直觉基础之上。
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说,第一原理需要满足这几个特征:
①它必须是终极起点
②它必须不证自明的
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第一原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第一原理极其难找,所以有时候,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某个知识是某个领域的起点,我们都要重视它。
另外如果我们随着历史的河流而下,会发现第一原理还有一种全新的解释,也就是物理学角度的解释。
物理学对第一原理有广义和狭义的解释,我都把它归纳为一种思维,也就是埃隆·马斯克所说的「从头算」。
什么叫做从头算?
我们都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所以,如果我们能根据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原理,去计算分子结构和分子能量,就能倒推出物质的各种性质。(这在物理上叫做量子力学计算)
这很恐怖。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人他所有的量子层面的运动轨迹,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下一秒要做什么;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地球所有量子层面的运动轨迹,那么我们就能推测地球上所有事物下一秒要发生的事。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决定论。
不过对于世界是否是被决定的,人是否有自由意志,这个话题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目前还没有盖棺定论。
但我曾经听过一个精彩的回答:
一切都是被决定的,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个原因,都是被原因决定的。但是这也没什么,当你跟别人说‘一切都是被决定的’,很多人也能接受。但是接着呢就有一个大问题了,那就是人所谓的自由其实都是幻想,你觉得是你在做决定,实际上你的决定早已被决定了。——中国当代哲学家陈嘉映
但这跟宿命论不同,你仍可以参与进去,而且你的参与可以改变那个进程,只不过你的那个参与本身其实已经被决定了。——中国当代哲学家陈嘉映
所以,不是应该什么都不做,就做一个咸鱼,无所事事,一辈子就这样糊涂的活着。
你的参与会改变这个进程,你的努力是可以改变你的人生的,不过你的这个参与本身是被决定的。
回到第一原理,你会发现,只要你从头算,世界上所有事情都可以在此基础上推演出来。
《道德经》里有句话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说的就是这个第一原理思维,你只要找到那个道,那个起点,你就可以推演整个世界的所有规律。
这也正是爱因斯坦晚年想做的事——他就是想找到这样一个第一原理,即大一统,来解释整个宇宙的所有规律。
只是很可惜,这样的第一原理只能靠一代人不断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才能慢慢接近,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想起之前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
我想如果一定要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理想「每一代人不断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
OK,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第一原理了。
从哲学上解释:第一原理是那些基础的、不证自明的定律。从物理学上解释:第一原理是一种从头算的思维。.
关于第一原理的几个具体案例
如果你还是没有完全搞懂什么是第一性原理,我举几个例子你就懂了。
一、欧几里得
在西方有一本仅次于《圣经》,而且流传最广的书,这本书曾影响了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诸多大神,它就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它仅仅从五条公理和五条公设出发,就推导出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几何学。
今天我们中学课本里学的几何学知识,基本上全是那五条公理和五条公设推出来的东西。
想起小的时候,我们为了背诵这些公理和公设,被虐得死去活来。
现在回过头来看,它居然如此伟大,怪自己当时太无知。如果早点懂这种第一原理思维,我们学习起来会不会轻松一点呢?
二、埃隆·马斯克
把第一原理发挥到极致的是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第一原理也是被他带火的。
在特斯拉早期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电池太贵,当时储能电池的价格是每千瓦时600美元。
马斯克不信邪,运用第一原理,从头算,分析电池的组成,发现电池的组成不过是碳、镍、铝和一些聚合物,如果自己从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这些原材料然后组合成电池,需要多少钱呢?
一算发现,居然每千瓦时只要80美元就可以,这个价格比市场价低了8倍左右。
后来马斯克造火箭的时候也如法炮制,原本造一枚火箭需要上亿元,但是马斯克从头算,硬是把发射一枚火箭的价格压低了75%。
后来马斯克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分享了这个秘密,从此第一原理开始在全世界各地大火。
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马斯克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马斯克
三、刘慈欣
我最叹服的还是刘慈欣,在《三体》第二部中,刘慈欣通过第一原理,推出整个三体最精彩的理论——黑暗森林法则。
我们来看看一下,如此令人心碎又心醉的理论,刘慈欣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首先,刘慈欣从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理得出宇宙的总物质不变,然后加上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推出了宇宙第一公理: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刘慈欣
从头算,从物理学守恒定律开始,也就是说整个宇宙也跟地球一样,都存在着资源的竞争。
但这还不足以推出黑暗森林法则,因为我们人类毕竟也没有完全互相残杀,国与国之间还是存在着合作的行为,甚至我们还会去帮助非洲那些落后的国家。
但是刘慈欣敏锐的察觉到了宇宙与地球的差异,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存在着经济和文化的渗透,存在着语言的交流和沟通。
但是宇宙中的文明不一样,彼此之间相隔太过遥远,不存在经济和文化的渗透,不存在语言的交流,所以根本不可能存在合作。
这又基于两个第一原理:猜疑链和技术爆炸。
如果你看了三体你就会知道,文明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爆炸式的。
我们从非洲到农业社会用了200万年,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用了8000多年,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只用了100年,这个发展完全是呈指数爆炸的,不出意外,我们今后科技的发展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所以三体人感到很恐惧,才派质子来锁死地球的基础物理。
但这还不够,发展得快也依然存在合作的可能啊,是什么压死了宇宙文明之间互相合作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猜疑链!
两个个体在没交流前对对方猜疑:你猜疑我是怎么想的,我猜疑你是怎么想的,就算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我也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你还会猜疑我是怎么想你的,我也会猜疑你是怎么想我的……这样的猜疑在没有进行交流前会一直循环下去,永无止境。
所以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愿意跟你合作。
所以,如果你要生存,你就必须遵循黑暗森林法则: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娇嫩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还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刘慈欣
如果大家去看《三体》第二部,在序章就能看到刘慈欣描述第一原理思维:
就像欧氏几何一样,先设定几条简单的不证自明的公理,再在这些公理的基础上推导出整个理论体系。——刘慈欣
.
如何才能找到第一原理
第一原理要求从头算,或者不证自明。这其实很难,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无法一下子就找到这样的第一原理。
这点大家在做模型树的时候就会有感觉,大多数思维模型都是偏向于经验层面或者方法论层面的,很少涉及哲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这些学科。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不断追问为什么
这两年带给我最大成长的是一个思考习惯——不断去追问为什么,寻找事物的本质。
这是一个折中的办法,虽然「为什么」追问出来的思维模型很难满足不证自明,不是第一原理,但是它会一步步接近第一原理。
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第一原理这个理论,而是这种思维方式——不断把思维模型推向源头,推向更本质的思维模型。
比如上次的费曼学习法,我们从一个现象——教可以促进自身的学习,开始追问为什么,然后得出教的本质是解释,然后再追问,得出解释的本质是直面盲区,查漏补缺。
这是我最常用的办法。
二、巨人思维
第二种就是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巨人已经得出的第一原理。
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要读哲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这些学科了吗?
你可能觉得这些学科跟你现在的工作领域毫无关联,但是如果你不读这些领域的书,仅靠自己的领悟,是根本不可能掌握到真正的第一原理的。
你看待事物的永远会流于表面,做事情永远只知道如何做而不知道其原因,你永远不可能成为像刘慈欣、马斯克这样的人。
三、从头算思维
从头算思维是我最喜欢的方式,我喜欢从物理学、基因、激素、神经元等层面去思考生活中的大部分现象。
比如《刻意练习》这本书在解释刻意练习的本质时,就用了从头算的思想: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叫做髓磷脂的东西,只要不断刺激这部分髓磷脂,这部分髓磷脂上的神经元就会因此改变,大脑就会开始重新布线。——《刻意练习》
比如我看群里有小伙伴很喜欢用最小阻力原则去解释一些事情,这也是从头算思维。
比如我在创造模型树学习法时,也是用了从头算的思想,从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层面去思考学习的本质。
总之,在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的时候,我们不能全依靠经验和直觉判断,经验会欺骗你,直觉也会欺骗你。
只有从头算,基于一个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开始,才能得到一个绝对正确的理论。
OK,以上是关于第一原理的全部内容,最后提醒一下:
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去纠结什么是第一原理,而是从第一原理中获得启发,养成一种第一原理的思维方式。
这个思维方式就是「不断去思考事物的本质,把一个复杂的事物不断简化,去找到这些复杂事物背后的根」。
马斯克巨牛的思维方式“第一性原理”到底是什么?
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马斯克在四个不同领域都有颠覆性的创新。最早他参与创始的PayPal是做金融支付的,现在已经卖掉了。他目前做的三件事情:1.特斯拉,目前炙手可热的电动车公司;2.SpaceX,在载人航天领域非常了不起,航天飞机退役之后,它也是美国主要的航天运载工具;3.太阳城,能源公司,去年被特斯拉收购。
(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基本不证自明的命题或假设,不能从任何其他命题或推导的假设)。在数学上,第一性原理指的是从公理和最基本假设出发;在物理及其他自然科学中,第一性原理指的是从不能通过其他因素推论得来的因素出发进行的,无任何经验参数的条件下的计算,狭义上也可被称为“从头算”(ab-initio)。例如,从不同元素原子核和电子的作用,计算分子或者离子晶体的组成结构,从而计算相应物质的种种性质,对其宏观性能做出判断和预测。
第一性原理在现今计算物理、计算化学、材料学等等领域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应用和影响。这种充满了哲学意味的方法与计算息息相关,思想源头上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但真正在科学上得以应用还要归功于近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让这一古老的思维方法真正地为人类探索现实世界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
看了上面一些关于第一性原理的基本解释,可能有些非理科生已经产生了一拉到底的欲望了。其实,总结起来,第一性原理计算,就是从最基础的条件和规则出发,不靠横向比较和经验结论而进行的计算。而第一性原理思维,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追本溯源,理性推演”。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这个词其实早就有了,最近之所以火是因为伊隆·马斯克经常用这个词来解释他的创业思路。这又间接导至了硅谷那些大佬投资人谈项目第一句话就问,你这个项目很好,它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关于“第一性原理”,伊隆·马斯克是这么说的: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这样讲好像有点绕。
先来解释一下“比较思维”,就是我们总是倾向经验总结从而得到结论。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你有没有想过,所谓的真理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只是在加深认知而已。
罗振宇最近有个讲法,很有意思,叫 “功能性文盲” ,说,你所看的书,都是你想看的,都在加深原来固有观念。这正如书中提到,休谟提出的“归纳法谬误”, 强调未来的世界未必与过去或者现在的世界相同, 所以在过去或现在有效的规律在未来却不一定依旧成立,即把一定时空边界之内的小概率事件,推而广之为整类事物超时空所共有的规律。其实, 人类所犯的很多错误都是源于把边界之内的规律不恰当地推到了边界之外。
而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思维"是怎么做的呢,伊隆·马斯克有一个创业项目是造火箭。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认知里,只有国家才有财力干,但是伊隆·马斯克说不对:一架火箭,原料成本只占火箭的总成本的2%,就算还有其他成本,那都可以优化。所以,他说,可以把现在火箭的制造成本,降低到只有现在的10%。
再举个例子,解释”世界根源“的学说。神学,什么鬼、神这套体系,维护人类存在至少一万年。当牛顿搞出来的科学体系,看起来比此前的什么神、鬼要正确吧?那样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怎样?当速度变成了光速的时候,只有切换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能解释。300年牛顿就被颠覆掉。然后就是爱因斯坦和现代物理学搞出来的新体系。你放心,绝超不过300年,这套思维方式一定会被颠覆掉。
所以其实“第一性原理”,就是让 我们把眼界从那些别人做的事上放大,重新定义范围与基本原则,而后不管做什么选择,都以最根本的那个原则为参照点,不断用那个参照点为自己纠偏。
重要的不是“第一性原理”本身,而是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因为我们人类文明是通过漫长的时间一点点积累出来的。在积累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那些存量也有很多不合理、低效率、甚至是荒唐透顶的东西。如果不能随时回到根本,就很容易把经验变成负担。
我们为什么要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问题?
因为这是一个技术疯狂迭代、信息迅速爆发的时代。我们可以藉由高精的技术与海量的数据去打破原有的习惯和偏见,重新规划事物运转的方式,还原事物的本质。但,我们的选择太多,方向太多,各式各样的指引让不确定性变得更大。
所以, 找到一个目标,找到一个指引,就尤为重要。在心里记住那个唯一的目标,不断纠偏,随时质疑习惯和偏见,随时去除冗余,才能够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把握住自己。
马云办在湖畔大学开学典礼上,讲了很多话,其中有一句让我感触特别深。他说:“做企业的人,你得有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这些东西听起来很虚,但是做企业的时候,你经常会遇到重大选择。你一旦有了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在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时候,你的选择就会变得简单。”你看,这其实就是在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
“第一性原理”其实没有那么高大上,伊隆·马斯克、马云这样的创业者可以用,回归到我们日常工作中也可以用。比如,产品数据模型的建立是尽可能地数字化产品本身,然后才是其它系统的适配。
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光知道没有用,重要的是要用到。 这其实也是我们这些笨笨的,但是不怕苦不怕累、有梦想的人,在这个时代的生存之道。
以下,书摘。
1. 柏拉图把人类的认识分为4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想象、信念、理智和知识。类似地,我将人类的思维分为4层,由低到高依次为: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哲科思维和觉性智慧
2. 英雄之旅,从启程开始,经历跃迁、顿悟,最终回到实践,并帮助更多的人一起看到更大的未来。
3. 休谟问题”。他认为“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是,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简单来说,休谟提出的就是所谓的“归纳法谬误”,其实是在强调未来的世界未必与过去或者现在的世界相同,所以在过去或现在有效的规律在未来却不一定依旧成立,即把一定时空边界之内的小概率事件,推而广之为整类事物超时空所共有的规律。其实,人类所犯的很多错误都是源于把边界之内的规律不恰当地推到了边界之外。
4. 归纳法的结论就是等待被推翻的假说。
5. 推翻一个结论,不要从结论入手,而是要从它的隐含假设开始,如果根基的隐含假设不成立,结论自然不成立。这
6. 连续性假设是归纳法得以形成的隐含假设,它是归纳法得以形成的前提性假设,而连续性假设并不是归纳法本身能够证明的。我们需要的证据是我们要证明的对象,从逻辑层面来看,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证明连续性假设,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悖论。
7. 针对这种问题,人类进化出一种合理的认知习惯,即用较小的认知成本获得维护我们生存所需要的信息量。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这样才能在付出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获取相对正确的知识,所以归纳法不能得到真理,但可以帮我们生存下来,或者暂时性生存下来。这就是人类的最小作用力原理。 为此,人类在知识的获取和传授过程中,通常都是默认未来不会变化,节约大脑的预算空间,从而用较小的能量消耗,维持了生存所必需的认知能力。就像我的老师、自由学者王东岳先生所说的那样,“你必须将上述结论作为有效证明且武断地接受下来,否则,你将陷入永无所知的困境。从本质上讲,知识在一定时空边界内帮助我们得以求存,但它并不能帮助我们得到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它是根本做不到的”。尽管现阶段的所谓知识并不是真理,但它对于维护我们的生存足够了,这就叫“求存不求真”。
8. 人类的认知具有连续性和局限性,人类不但总是忽略边界的出现,而且在跨越边界之后,仍然会习惯性地以原有的规律去衡量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人类思维的阿喀琉斯之踵”。
9.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先用一个抽象的理论假设来指导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然后用未来的实践结果来检验这个理论是否成立。这种思维方式的缺点是速度慢,想要找到一个深刻的抽象理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其优点也非常明显,根据这种思维模式确认出来的理论,往往具备可迁移性,只要在逻辑上成功地推导出一个共同的抽象概念,与此相关的所有具象问题就都可以解决。
10. 相信本质思考,相信逻辑和必然的导出,相信逻辑比事实更真实
11. 某一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既可以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元起点,也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母系统的中心思想,作为子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从系统的维度来说,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所以不同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之间也有层级之分。
12. 2000多年以前,关于理性认知,柏拉图提出了“洞穴囚徒”这样一个隐喻。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人类就像生活在洞穴中一样,以为通过自己的思维、认知、心智看到了世界的本源,实际上看到的只是真理之光折射到墙上的影子而已。 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则提出了一种更加直接的说法,“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就像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类简史》中说过的一样:“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地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
13. 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任何理性系统的边界都是由第一性原理决定的。也就是说,第一性原理作为理性系统得以形成的元起点,虽然支撑了整个理性系统,但它同时也禁锢了这个系统的边界。它是系统得以形成的根基之处、最大的确定性之源,因此也是系统的最脆弱之处,是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
14. 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一般最关注的是解决方案,最看重解决方案的“内容”。但是,与其在内容本身上下功夫,不如去探寻这个内容下面的“一”,尤其是要打破那个隐含假设,这才是最关键的。当把这个“一”打破,方案自然而然便会出现。就像在这三个步骤中,第三个步骤的发生,其实就是前两个步骤的结果。
15. 往往那些大家都深信不疑、不被质疑的东西,才是给予你最大限制的隐含假设。怎么打破这种限制?答案是通过哲学思维。什么是哲学?回到哲学的原点,康德说,“所谓哲学起始于对所谓自明的东西的追问”,它可以表现为好奇心、初心、童心等。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始于对万事万物的惊异,这种初心才是产生创新的源头。
16. “固化型思维的公司总在逃避风险,却又期待创新的出现。而成长型思维则会把关注点从到底做错了什么,转变到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固化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相比,一个是看结果,一个是看过程。
17. 破界创新有3个步骤:识别隐含假设,建立基石假设,构建全新系统。其中,最难的是第一步,是它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第一创新是基于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第一性原理)。这里的重要原理不一定只有一个,它有可能是几个,然后被组合成多元思维模型,不需要太多,三五个多元思维模型就会让你与众不同。第一创新的重点是找到第一性原理,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这是两种创新模型不同的要点(见图5-1)。 图5-1 破界创新与第一创新的区别和联系 不难看出,第一创新是基于第一性原理去推导创新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构建新商业系统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第一创新是非常适合起步阶段的创业者的创新方法。
18. 将这种归纳创新变为演绎创新,使用演绎的方法直接定位到某种对企业发展有根源性促进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然后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推导出新的创新模型,最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模型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指导创新实践。
19. 从这些实际案例中不难看出,我们并不是在实践中通过研究很多案例,然后归纳并总结出组合创新或者分形创新的方法,而是基于基础学科,找到商业系统最基础的理论,然后通过演绎法,推导出一些可用的模型。尽管我举的很多例子看起来像是归纳法,但我只是用那些例子来验证模型而已。
20. 简单来讲,如果你的手中只有一把锤子,你满世界看到的都是钉子。往深刻的角度剖析,我们自认为是在使用大脑进行思考,其实只是用大脑中既有的思维模型在思考。如果外界在我们的大脑中植入了某种思维模型,我们自然就会用这种思维模型来思考。但是,如果这种思维模型是错误的,或者只用一种思维模型来看待世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出现扭曲,这就是所谓的“锤子综合征”
21. 芒格也列举了一些他认为的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比如有数学的复利模型、物理学的临界质量模型、生物学的现代综合进化论、化学的自我催化模型,以及工程学的备份模型等。芒格认为,掌握100个模型就差不多可以拥有通识智慧了,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不超过10个。
22. 在我看来,成年人学习的关键并不在于增加信息量,而在于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型。
23. 8条重要学科的重要内容:第一,在哲学领域中,他列举了原子论[4];第二,在数学领域中,他列举了欧氏几何;第三,在生物学领域中,他列举了自然选择;第四,在经济学领域中,他列举了“看不见的手”;第五,在政治学领域中,他列举了“人人,生而平等”;第六,E=MC2;第七,熵增定律;第八,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
24.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用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去做,这样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马斯克在各种采访中并没有提及“还原论”3个字,但他的第一性原理却透露出物理学中“还原论”的意味。
25. 我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方式被传统和过去的经验束缚太多了。人们几乎不从第一性原理的基础上思考任何问题。他们会说‘我们会这么做,因为我们过去都是这么做的’,或者‘没人这么做,所以这么做肯定不对’。但是,这么想真是太荒谬了。你需要从零开始建立你的逻辑推理,物理学上,我们叫‘从第一性原理开始思考’。你从基础概念开始,然后从那里开始建立你的逻辑推理,最后再看你的结论到底成不成立。你的结论和其他人过去得出的结论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26. 我们并不能从系统的命题中倒推出在系统之外的第一性原理,除非我们可以跳出自身所处的系统,从外部视角进行分析。
27. 所谓真理符合论,就是信念是否与客观事实一致,某个信念如果与客观事实一致,就是真理。而所谓真理连贯论,是指信念与群体信念是否一致,某个信念如果与群体信念一致,就是真理。
28. 虽然,我们一直认为,独立于我们之外、不仰赖于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事实,与认知主体、认知思维都没有任何关系。但悖论是,对人而言,根本没有独立于“主观信念”之外的“客观事实”,或者说所有的客观事实都存在于我们的主观信念当中。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抽象,但并不难理解,因为要想让客观事实成为事实,首先需要经历我们主观的认知。
29. 事实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有且只有眼、耳、鼻、舌、身5条感官通道,分别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人类一生中获得的所有认知,80%来自视觉,18%来自听觉。即便是最重要的视觉,其功能也并不足以认知到现实中的所有事物。我们的感官系统在认知过程中通常会“扭曲”外物,这就意味着,我们大脑“拍摄”的照片往往都是错误的。
30. 我们从小到大信奉的“眼见为实”的准则未必很准,恰恰是眼睛扭曲和遮蔽了事实。我们所认同的正确,只是一种在“简化”和“扭曲”之后的约定俗成而已。
31. 勒庞又延伸出3个重要的观点,即群体无智慧、群体无逻辑和群体无意识。
32. 在群体内部,逻辑始终无效。 一方面是因为推理属于人类的后天技能,而群体思维是人类还处于直立人阶段就植根于基因中的认知,所以“群体没有任何批判性精神,群体不会推理或总是错误地推理”;另一方面,“逻辑的法则对群体不起作用,群体只会形象思维,也只能被形象打动”。所以,优秀的演说家靠的总是感性而不是理性。 对群体而言,“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而“夸大其词,不断重复,言之凿凿,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是说服群众的不二法门”。
33.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34. 在群体中,个体不再是原本的那个自己,而变成了不再有独立思想的傀儡”。因为“群体最渴望的不是自由,而是服从”。
35. 创投圈的一些怪现象。基金募集基本靠公关,判断风口基本靠媒体;项目获取基本靠抬价,尽职调查基本靠审计;风险控制基本靠对赌,投资勇气基本靠合投;投后管理基本靠放羊,GP收益基本靠管理费。企业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原因就是其他人都在这么做。
36. 在逻辑学领域,信念“正确”的判断标准是“逻辑三洽”,即自洽、他洽和续洽。
37. 所谓逻辑自洽,有两层含义:一是这个信念的逻辑体系环节自身可以自圆其说;二是这个信念的逻辑与相关事实之间可以相互证明。
38. 逻辑他洽就是信念所处的逻辑系统,要与周边相关的逻辑系统以及更深层次的逻辑系统保持一致。
39. 逻辑续洽是指原有被证明暂时正确的信念,在时代和场景发生变化之后,依然可以保持逻辑正确。
40. 笛卡儿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其实表达的也是主体性认同的结构,正因为“我”在思考,所以“我”才存在。在这个结构中,不可知的“我”占据了主体的地位,而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我”的思考却被常常等同于“我”自身来看待。这种常规的认知习惯,实际上导致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后果,那就是人类的思想和语言会持续性地陷入二元对立的矛盾中。 因为“我”的思考等同于“我”的存在,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比思想的正确性更能强化“小我”的存在,而为了证明“我是对的”,必须证明“你是错的”。当人们站在己方正确而对方错误的逻辑制高点上,自然会产生一种思想层面的优越感,因为他们在这个二元对立中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41. 我们所遭受的最大伤害不是来自所谓的犯罪分子,也不是来自天灾,而是道理之争带来的自我屠杀。
42. 创新精神的第一特征是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普遍怀疑,反共识。没有批判性思维,认知边界便无法打破,我们需要承认“我错了”“我们错了”的勇气。所以,我讲的都是错的,我的内容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重要的不是指头,而是月亮,不要专注于内容本身,而更应该专注于思维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