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英子(1915-2009 ) 原名冯轶,江苏昆山人。著名记者、杂文家、社会活动家。抗日战争期间,任上海《大公报》战地记者。曾为香港《文汇报》代总编辑、《新民晚报》副总编辑。著有《苏杭散记》、《长江行》、《移山集》、《照相集》、《归来集》、《报海忆旧》、《我所走过的道路》和《冯英子杂文选》等20余部。这篇文章发表于《新民晚报》读书乐专栏,后编入曹正文先生主编的《名家谈读书》。文章讲述了作者读《敦煌学大辞典》的体会,是一篇很好的书评文章,从中也可以学到如何读工具书和撰写图书评论。
敦煌之名,如雷贯耳,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朝思暮想,企图有一个采访敦煌的机会,但不幸的是几十年来,钉在这个编辑的位子上,动也不能动,现在年过八十,组织上一条强有力的意见是“冯老年迈,不宜远行”,有的旅游,也被“照顾”在外,西出阳关,当然更是“他生未卜此生休"了。
正在此时,得悉上海辞书出版社出了一本《敦煌学大辞典》,真有点情不自禁,大喜过望了。《敦煌学大辞典》是一部认识敦煌的工具书,共收条目6900余条,总字数在200万左右,最重要的有插图700余幅,其中彩图100多幅,你读这些彩图,好像走进了敦煌,走进了莫高窟,使你有一种卧游敦煌的感觉。
在这本辞典里,你不仅看到了敦煌的佛像,看到西北少数民族,如北凉、西魏、西夏各代的艺术精品,也可以看到从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以及宋代各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北朝的粗犷,盛唐的圆润,每一个佛像都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烙印,例如榆林窟第2窟西壁门南侧水月观音画像,我们很容易想到张大千当年临摹的作品,当然,这个“美目倩兮,西方之人兮”的观音,一经临摹,更有生意了。又如千手观音、双身菩萨,又见佛教文化中的浪漫色彩了。
这本辞典的第一条辞目,叫做“敦煌",全文竟有一万多字,但是你读了这条辞目,对于敦煌这个地方发展和变化,兴盛和衰落,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北,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这些累累的佛像,这个世界公认的敦煌之学,就是和平和繁盛的纪录。而它的生活、风俗,又说明了中原文化和西北文化又如何水乳交融,如“正月燃灯”、"寒食设座”、“端午沙”、“重阳食饵”、“腊八燃灯”正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西出阳关尽故人,荆楚风俗,与西北高原有什么不同呢?
这本辞典对于人物的介绍。也尽其公正、客观的能事。如斯坦因(MareAureiStein, 1862-1943),我们过去介绍他的事迹时,讲到他的《西域考古记》时,首先要加上“掠夺”的罪名,而这次却能公正地、客观地叙说了他中亚探险的成就,这不能不是辞典学上的又一次进步。
多谢《敦煌学大辞典》使我走进了敦煌,观摩了敦煌的奇景,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沧桑,因此写出这点感想,向读者介绍这本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