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的人脉,其实就是你自己
(一)
有一位之前做大客户销售的大V在微博上公然宣称:
“男人之间的陌生交往,最好是展示自己的资源和实力。因为男人之间是竞争加合作的关系,竞争决定了你问我的走心隐私问题,不但得不到回答,而且会对你产生敌意和轻视,合作决定了男人可以因为资源互补而快速产生信赖。”
这种坦诚和实在,我很欣赏。
还有一位叫“风墟”的哥们,将社交的本质分为“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他认为功利社交指向当然是赤裸裸的利益,要求的是直接、坦荡、高效率的利益交换,特点是价值交换必须建立在互相认同的前提下进行;
而“共情社交”是心智未开、社会地位越低、生活不如意,尤其是学生时代时,为了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和物质上的链接和支持,所必须进行的情绪化的社交;
而当一个人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强、社会地位越高,不需要其他人提供情感和物质上的援助时,他的共情社交就越少,而功利社交就越多。
这种解释,清晰有力。我和同事们聊的时候也经常说:
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将“事”和“情”纠缠不清,搅和到一块,最后事没办成,情分也伤了。
这里的“事”其实就是“功利社交”,而“情”呢,就是“共情社交”。
由此衍生出的“人脉管理”等一大堆貌似有理其实根本没用的鸡汤,都妄想着以“共情社交”入手,与大佬建立情感链接,然后再趁机提出“功利社交”的要求。哈哈,你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根本行不通。
事是事,情是情!
随着社会越发达,分工肯定也会越来越充分,未来大家能更专注地做事,而越来越没必要去琢磨人和应付低效的人际关系。
当商业场合遇到“你跟他谈钱,他谈感情;你跟他谈感情,他谈钱”的人,大家应该第一时间离开。
当“对事不对人”、“只评价行为不妄论人格”、“该谈利益,光明正大谈利益”成为人际共识时,则中国幸甚,你我幸甚。
(二)
哲学家萨特说过,
“生命,就是在着火的舞台上,惊慌失措”。
其实,更像海边沙滩上垒城堡,身后,岁月之浪阵阵袭来,当灵魂独立之后,如何跟自己相处,抓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显得至关重要。
社会是冰冷残酷的价值交换体系,社交的本质都是交换,无论是共情社交的情感链接,还是功利社交的利益链接。
功利社交做流量,情感社交做黏性。
从这个逻辑出发,打造最强大的自己,才是人脉经营的真正捷径。让自己的交换价值凸显出来,不请自来的人脉自然会聚拢过来,与你交换与你共赢。
从化学角度讲,人是低效的碳基生命。吃睡占掉一多半生命,生儿育女又占去三分之一,且不说周期性的感性烦恼、加上为维护可疑的人脉所付出心力,真正用来干事的,没多少日子。人不仅低效,还低质。出几道稍微抽象点儿的高等数学,估计一多半公知、网红,都做不出来。
智者不应追寻虚幻不实之物,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交媒体是对真实世界里人际关系的追赶,目前看,追的不错。
人与人之间关系,有且仅有三种:
粉、黑、路。
粉——挺你的;
黑——踩你的;
路——无视你的。
无非三选一,大家认领一下。
三者之间的互相转化频繁:
之前是粉,因为利益,粉转黑 / 粉转路;
之前是黑,因为利益,黑转粉 / 黑转路;
之前是路,因为利益,路转粉 / 路转黑。
运动路径,无非六选一,大家也认领一下。
粉和黑,难以持久。长远讲:路人,才是人际常态。
虽然有些悲哀,但这是现实。
与其在可疑的人际关系上耗费心力,不如一心一意、低头练剑!
本文摘选自陈轩著作
古人说“人情张张薄如纸”,这是为何?
人情张张薄如纸,世事如棋局局新。这句老话,很奇怪,我竟然是在中学时代知道的。那是一个充斥着革命语言的时代,我不知道这句老话是怎样钻进我的脑袋,而且一直被我奉为圭臬。
人嘛,相逢开口笑,越是地位悬殊,下面的对在上的、卑贱的对尊贵的总是笑得更加媚一点,讨好一点。在上的、尊贵的也因而产生了人人都对我很好很尊敬我的错觉。其实也不是错觉啦,只要在上的地位保得住,只要身份一直尊贵。这种错觉就一直不是错觉。所谓错觉一说是在上的地位不再,尊贵被各种原因褫夺,人们才会发现,被尊敬、人人对你好只是昙花一现的虚幻。
人情如纸张张薄怼穿了人情的虚伪。这句话需要划重点的是这两个字:张张。意思就是无一例外。不过也可能是为了强调,这种修辞手法,(神经病,我居然讲起了修辞手法,不过每一个从高位坠落的人都会无一例外地认同这句话。从这个角度看,张张并不夸张。牛皮哄哄一言九鼎的人,从来不会有这样的感慨。有权势或者大把钱真好,连人情都向着他们。连人间温暖都向着他们。
人情这事,绝对不会雨露均沾。所谓人情,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吗?温暖这事也就看你怎样理解了。好话一句暖三春是温暖,贪官收到一堆行贿的银行卡也是温暖。这是一个没有火苗但是可以点燃火苗的安全火机。防水火机,不用加油不用充气的无火之机。我不是给各位吸烟用的。吸烟危害健康。夏天来了,蚊子多了,用这个火机点燃艾条,是最好的驱蚊方法。没有蚊香的农药味,只有艾的清香。
为什么人情薄如纸
世态本炎凉,人情薄如纸。因纸张一般一戳就破,以其来形容人情冷暖,很形象。盖俗人往往趋炎附势,喜锦上添花,难雪中送炭。当然真正的高情厚谊,绝非如纸样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却历久弥新,即是如此。中国历史上这类典故不少,如: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之高谊,范巨卿鸡黍死生之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