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读《嫉妒与社会》
荷马说得千真万确,“生来就知道尊敬走运的朋友而不怀嫉妒的人真是稀少”。我漫长的一生中只见过很少几个没什么嫉妒心的人,其他成百成千的男男女女,不管在其它方面怎么出类拔萃,都不能免于嫉妒的毒害。嫉妒几乎无所不在,比我们通常所愿承认的要广泛得多。就其广泛和普遍而言,嫉妒竟可说是最自然的感情,但它丝毫不曾分享“自然”的美名。所有文化都把嫉妒视为恶疾,加以抨击和抑制。它比最丑恶的疾患还丑恶,人情愿承认自己的动机是贪财好色,但谁都不愿承认自己的某种言行是出于嫉妒。
什么都可能让人嫉妒。美貌自非例外,甚至美德也会招妒。为避免招妒,有钱人可以装穷,有才人可以藏拙,有德之人却无计可施,对嫉妒者格外宽容,徒令美德更形高尚,嫉妒者更其妒火中烧。从嫉妒者一方说,嫉妒之心被人发现,自然恼羞成怒,但若人们不曾在意他的嫉妒,他又会由于遭受轻视而更加嫉恨别人的洒脱坦荡。
嫉妒通常发生在近似的人之间。同辈的文人互相嫉妒,但很少有人找麻烦去嫉妒上一辈作家或自己的学徒。所以,靠把事情弄得大致平等来消弭嫉妒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恰恰是那些微小的差异才让人嫉妒得起劲,你真的作成了皇帝或影星,人们倒不来嫉妒你了。
嫉妒和要强稍有相似,但不同之处则远为明显。要强的人是要自己把事情作好直至超过对手,嫉妒者也想超过对手,其途径却正相反:自己什么都不作,一心一意盼望对手把事情作糟,相形之下自己就显得不错了。要强之心也许有一部分来自嫉妒,但一旦化为要强的努力,嫉妒已经升华消散。乃至作者断论,正在竞赛的选手之间完全说不上互相嫉妒。实际上,过强的嫉妒心适足压抑为事的冲动。人会出于嫉妒去偷去抢,但此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反倒不是嫉妒的典型表现,我们知道,多数强盗偷儿倒是嫉妒心不强。嫉妒的特点在于损人不利己,甚至为了损人不惜损己,只要让被嫉妒者不舒服,嫉妒者就心满意足,哪怕他自己也大受其苦,在极端的情况下,嫉妒者不惜自残甚至自杀,用自己的死去让被嫉妒者不舒服。
嫉妒心太重,能作出很可怕的事情。一个人嫉妒别人有汽车,竟会设法用钢丝把司机的脑袋割下来。不过,绝大一半嫉妒停留在心里,没有化作行动,我们也许该为此庆幸。但即使妒火只藏在心里燃烧,也足以使人间的气氛败坏到相当了。
女人善妒,这和女人的生存特点有关。作家特别善妒,也和作家的生存特点有关,一个作家的优势,没有多少客观的证据,银行里的存款或职位高低都不是标准,于是要提高自己的声誉,经常要靠嫉妒别人和互相争吵。
嫉妒对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的破坏作用有目共睹,但我总倾向于认为一种普遍的感情,在维护生存方面必有某种“进化论上的”根据。本书也提到这一点,并且偶或尝试指出嫉妒的某种积极作用,例如涉及到他人的嫉妒和自己的内疚,涉及到宙斯惩罚过强者以维护公正,但这样的内容甚少,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嫉妒的种种毒害,据说,自十八世纪以来,只有马克思主义一家认为嫉妒是完全合理的。《我们为什么生病》一书中倒是有少许篇幅涉及这个话题,所论同样不让人满意。
看书名就知道,作者是在社会理论的平面上处理嫉妒这个题目的。在这个平面上,嫉妒和平等诉求的关系自然而然就成了中心论题。讨论社会问题的人,很多都把嫉妒看作平等诉求的根源,赞成平等的,就会因此把适当的嫉妒认作一种正当的感情,至少不是全恶。反过来,认嫉妒为全恶的,进而可能否定平等诉求。作者就属于这一类。他引用的一句话说:“或许在地狱中我们是平等的,而且平等在那里是恰如其分的”(141页)。各个传统社会中的人,都嫉妒成性,结果妨碍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基督教首次提供了超自然的神,不会嫉妒凡人,这促进了基督教社会中改革图强的力量。幸运的人,作出成就的人,原该享用他的幸福和成就,为此而揣揣不安乃至深感内疚,实是嫉妒文化的得意之作,败坏了社会的健康。现在的社会学,大概出自对政治上不正确的担忧,经常是你好我好他也好,这本书就事论事,直率讨伐流行的平等诉求,虽有一点右倾之嫌,我倒喜欢这样畅所欲言。
《嫉妒与社会》所论的嫉妒的表现、特征,我们普通人大致也都知道,不过把这些笼到一个题目下系统阐述一番,本身就很有趣。我常想,与其建立一个又一个空泛的社会学心理学体系,还不如像这本书这样把一个日常的题目作系统作深入。但是这本书仍不是很仍人满足。关键的一点在于作者不能很好地区分出于嫉妒要求平等和出于公正要求平等。这两者不是很容易区分,但也因此才格外有必要阐述清楚。如前所述,嫉妒是希望别人变糟,而不是自己图强,所以出于嫉妒的所谓平等诉求不过是要削减别人的幸福,拉到自己的水平上来,哪怕大家一起都不幸,而社会公正所要求的平等,则是一种积极的措施,使得各种人等都有一个自强向上的机会。书中的一些具体论断也不大令人信服。就说基督教不支持嫉妒从而带来进步与发展这个论断吧。毕竟,基督教最盛的一千年,无论其它方面的优劣怎么评说,总说不上是进步最快的年代。作者自己也提到基督教徒因恐神的嫉妒而压抑奢侈之类的例子。近代以来欧洲的昌盛该归因于发扬了基督教精神还是归因于基督教精神的衰减,似乎不能断论。再如“德国纳粹主义能够掌握政权,就是由于它向嫉妒的人们作出了许诺”(262页),马克思主义也是希望借助嫉妒来建立新社会,这些论断大可怀疑,至少是极端地简单化了。
此外,嫉妒最多发的地点似乎在情爱范围内,而作者在这方面却没谈出多少新意。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读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第一卷第十章第十一章,《培根论说文集》里的“论嫉妒”,字数都不多,所论皆甚精当。
嫉妒无所不在,所幸者人还有其它强烈的感情,钦佩、自尊、宽和,这些都有助于预防嫉妒,真有嫉妒来时则有助于化解之。遭妒的人,也不必太过担忧:“狂云妒佳月,怒飞千里黑,佳月了不嗔,何曾污洁白?”
来源:《泠风集》(陈嘉映)
嫉妒的情感在人性里起到怎样的作用?
嫉妒是自然的情感,但是我们常常感到很不舒服,承认自己有这种感觉,同时以可能破坏友谊或损害自尊的方式作出反应,它们在友谊中的表现,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帮助我们注意到的,以便我们能够从爱、关心、信任和尊重的地方前进。嫉妒突出了我们对生活秩序的看法:当我们认为事情应该发生的时候,以及对谁的看法。当我们声称自己“为自己”不存在而感到骄傲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我们将自己描绘成什么样的样子,因此,这会阻止我们真正存在或做什么?我们否认的东西以其他更具破坏性的方式渗出。嫉妒有领土感的标志,这种归属感。我们感到受到威胁。嫉妒在其中有比较的成分,即使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是它的根源。我们经历了不满和“觉醒”的感觉,因为我们发现了相似之处,甚至是我们认为的优越感,并想知道为什么我们没有。有时候,我们羡慕别人,不是因为他们在做我们想要的,做我们想要的,而是因为他们在标志着成功,我们自动地认为我们在失败。女性被社会化以相互竞争。就好像只有有限的外表、成绩、爱情、男人、女人等,我们也应该为胜利而战。它创造了一种零和游戏的心态,所以即使我们不想,也难怪我们会发现自己对朋友的幸福感到不安。难怪有时我们的行为方式不利于友谊的健康和财富。【“嫉妒”——损人不利己的作】
【“嫉妒”——损人不利己的作】一、“嫉妒”的概述
嫉妒是人的一种普遍的情绪反应。大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嫉妒的体验。
嫉妒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 它被描绘为一种道德上的罪过,或者一种需要用正直的思想去克服的弱点。
嫉妒是当我们看到别人拥有和享受着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感受到的负面情绪。
嫉妒是自己不去努力,不去付诸行动,揪着对方的弱点不放,连自己也落得下作。
嫉妒是一种恨,此种恨使人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对他人的灾殃感到快乐。
在嫉妒心重的人看来,没有比他人的不幸更能令他快乐,亦没有他人的幸福,更能令他不安。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应当团结的人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亦是敌视的心理状态,故一旦放任即可能产生嫉妒心,它让人感受到难过的滋味,严重时,人自然会产生恨的情感。
嫉妒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不良关系的体现,它是人感情的表现。由于怨恨且察觉别人享有之利益,并欲将其占为己有,因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与心理状态。
嫉妒发展初期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后期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心理状态。别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逐日显出来的聪明才智,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其他如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有关社会评价的各种因素,也都容易成为他们嫉妒的对象。
嫉妒的人是可恨的,他们不能容忍别人的快乐与优秀,会用各种手段去破坏别人的幸福,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进行中伤,有的行取卑劣手段。
嫉妒的人又是可怜的,他们自卑、阴暗,他们享受不到阳光的美好,体会不了人生的乐趣,生活在他们的黑暗世界里。
嫉妒的人是那么的可悲,“心灵的疾病”会扩散到身体各处,引起躯体上的不良反应,七病八疾不请自到,它是摧毁人性和健康的毒药。
二、“嫉妒”产生的条件
嫉妒并不是在随机或盲目的比较中产生的,它总是存在于一些特定的社会比较的情境之中。嫉妒的产生需要四个条件:
1.对方与我们相像
我们会在与自己相似的人的比较或被比较中,因比不上对方而感到嫉妒。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有心理上平衡的需要,即人们倾向于人物既然拥有相似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社会阶层,就应当有相当水平的成就。
而与完全不相干的人的比较,并不能对这种平衡产生实质性的干扰,不太会让人们觉得心理不平衡,也就不容易引起嫉妒。就好像一位医生不会嫉妒一名芭蕾舞演员,除非他曾经受过一段时间的相关的舞蹈训练。
2.这件事和自我相关的程度高
那些与自我相关度高的事物,是指我们一直以来所渴求的,又或是直接与核心的自我价值相联系的事物。当所比较的方面与自我的相关度高时,我们就很容易因为他人在该方面比自己更优秀,而感到痛苦,这些方面的比较最容易引起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导致嫉妒的产生。而当所比较的东西并不是与自我高度相关的时候,就不容易引起我们的嫉妒。
这一点很好理解,在乎什么,就容易被什么所伤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主观的不公平感
与他人作比较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觉得那个人并不值得拥有那些优势或成就,我们会觉得那个人“运气太好”。或者会觉得,我们怎么就会遇到那些不太好的条件,影响了我们所拥有的结果。我们会为此感到不公和嫉妒。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不公平感往往是仅来源于我们的主观判断。我们因为看不到别人所克服的劣势,才做出这种不公平的判断。
研究发现,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所感受到的不公平并不被客观标准所支持,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嫉妒。我们越无法证明别人的优势是不公平得来的,我们的嫉妒感反而越强。
4.在想象中自己对这件事的控制力很高
当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实现改变某件事时(想象的高控制力),我们倾向于嫉妒已经在这件事上获得成功的人。这种想象的控制力对嫉妒的影响,并不受现实状况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现实中自己对这件事是否有控制力,想象中的状态才是影响我们嫉妒感的因素。
研究发现,当人们认为对方所获得的成就是由于运气,对于其他人而言,可以获得同样运气的机会并不大(想象的控制力低)时,人们更倾向于羡慕对方,而当认为对方是通过自身努力而取得的成果,而自己也有可能通过努力得到类似的成果(想象的控制力高)时,人们更倾向于嫉妒对方。
当人们还没有完全接受自己没有那样的好运气时,人们会嫉妒身边那些生来先天条件就特别好的人,这是因为在他们也没有意识到的想象里,自己对这些方面仍然有着控制力(虽然事实并没有),而一旦人们意识到了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无能为力,就不会再容易对这样的人群产生嫉妒之心了。
三、“嫉妒”的危害
恶意的嫉妒通常包含了一种破坏性的意图,希望减少被嫉妒的人在比较中的优势,与此同时也减少自己“处于劣势”的感觉。在嫉妒的这个方面的作用下,人们会通过谣言、诋毁、诽谤或其他间接的破坏行动以贬损那个被嫉妒的人。例如,当某位同事获得升职加薪时,恶意的嫉妒会让人们忍不住在背后贬损他。此时,被嫉妒的人会遭受一些负面的影响:
1.道德诋毁
尽管人们会因为能力、成就或优势等行为层面上的差距而嫉妒他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被嫉妒人的诋毁并不直接针对行为,而是转化成对被嫉妒的人道德层面的诋毁,以获得某种程度的优越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行为层面的差距对我们造成的自卑感。
然而,这种道德层面的诋毁很容易让被嫉妒的人遭到更多人的怀疑,甚至被不公平地对待,从而对他在人际关系上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2.心理折磨
被嫉妒的人常常因为担心“嫉妒”给自己带来的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而感到不安,也因为害怕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而感到惶恐。这种担忧和顾虑成为了他们巨大的心理折磨。
而嫉妒者,也会因为嫉妒而伤害自己的一些精神福祉。嫉妒是导致人们不幸福的最大的因素之一。嫉妒情绪的背后总是埋藏着羞耻感,而羞耻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情绪。
四、理性克服“嫉妒”心理的产生
1.抛弃个人主义的思想。
通常嫉妒心是个人的社会尊重和荣誉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形成了痛苦的体验后,为了缩短和消除业已出现的差距,实现原有关系的平衡,减轻内心的痛苦,而采取的一种消极手段。
由此可见,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由私心支撑和助长起来的错误的自尊心,乃是产生嫉妒心的祸根。
只有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小天地,嫉妒才能失去存在的基础。心底无私天地宽。
封闭、狭隘意识使人鼠目寸光,因此,应该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与人为善。
同时,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嫉妒的毒素就不会孳生、蔓延。
2.深化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嫉妒与虚荣一样,都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心怀嫉妒的人,不懂得大自然没有物竞天择就不能发展,社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会停滞。只要有竞争,就会有人超前,有人落后。齐头并进,不分高低上下,只是一种幻想。尤其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竞争更加广泛激烈,优胜劣汰的现象比比皆是。
今天你超过别人,明天别人又跑到你的前面,互相你追我赶,彼此竞争高下,都是正常的现象,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建设、个人的全面发展。
当嫉妒心理萌发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这就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找差距和问题。
3.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
每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你就能摆脱一切私心杂念,心胸开阔,不计较眼前得失,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嫉妒他人的成功了。
俗话说“无事生非”,一个人若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就会去挑别人的刺,寻别人的短,自己不思进取,却去阻碍他人前进。
一个埋头于事业追求的人是无暇顾及别人的事的,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不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对别人的造谣中伤上,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4.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追求万事超前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某些方面自己不如别人,但却可能在另外一些方面做得更好。
学会全面地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正视自己的差距,扬长避短,寻找和开拓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新领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先前没能满足的欲望,缩小与嫉妒对象的差距,从而达到减弱乃至消除嫉妒心理的目的。
5.学会自我宣泄。
最好能找知心朋友、亲人痛痛快快地说个够,他们能帮助你阻止嫉妒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另外,可借助各种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如唱歌、跳舞、练书法、下棋等。
五、正确应对“被嫉妒”
1.事实检查
在应对他人的恶意嫉妒时,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他们是否真的在嫉妒我?”。很多时候,人们会试图表现得强大以获得他人的特殊对待。但当他人并不如预期那样关照自己时,人们会误以为那是一种“嫉妒”。但事实也有可能只是别人并不喜欢你刻意表现出来的强大,和嫉妒无关。
认为自己“是被嫉妒了”,是一种很容易被使用的自我防御的工具,让自己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反而强化了自恋。
2.反躬自问
对于别人的嫉妒,一方面是客观对待,不庸人自扰;另一方面是善意对待,从冷嘲热讽中发现和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此时不妨冷静思考一下,这些风言风语是怎么引起的?说得对不对?有些逆耳的挖苦,也可能会说到自己的短处,有时比和颜悦色的批评更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即使是完全没有根据的风言风语,也不必生气,不妨引以为戒,作为自勉和鞭策。
3.确立自信
俗语说:“身正不怕影子斜,脚正不怕鞋子歪”。要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大光明的,就不会被别人的嫉妒所吓住。否则,自信不足,心存疑虑,庸人自扰,势必忧心忡忡,似乎外界的风言风语都该承受。
4.豁达大度
要想解脱被人嫉妒的苦恼,最根本的是自己的胸襟要宽,气量要大,不去斤斤计较别人的一言一语,仍旧保持坦诚的态度与人相处,即使是嫉妒自己的人,也不必疏远,也许别人对你的嫉妒也就随之瓦解;闲言碎语也不再有市场,因为人都了解你是什么人,不实事求是的言论自然站不住脚。你应该懂得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与别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在取得成功和荣誉时,不要冷落了大家,更不要居功自傲,因这的确容易招来他人的嫉妒。相反,真诚地感激大家,让大伙一同分享荣誉,虚怀若谷,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支持,不至招来嫉妒了。
坚信不移地做好自己,不要为别人的问题付出自己的代价。
在笼子出生的鸟,会以为飞翔是一种病。
你不需要放弃你的优势或成就,以获得和嫉妒者之间更“融洽”的人际关系。
丁俊贵
2021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