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开坑第一篇的灵感,我写了英特尔酷睿12代详解系列,有网友在下面留言,想看看AMD屌丝翻身的励志故事。那要看AMD锐龙的成功,就必须把时间往回倒,从技术路线为啥单押推土机不像英特尔多点布局,为何看好多核,从公司财务角度看为何AMD做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决定,从整体上认识AMD这个规模不大野心不小的公司,也能在后期深入认识锐龙的模块化设计。
大公司的决策跟市场表现,都是以年来算的,无论后续如何,决策时候就多少程度决定了结果,AMD也不例外。让我们把时间回到2003年,那时候,AMD还是绿标。
2003年,这是AMD发展最好的时候。1,是当时的PC正是全球铺开的时候,价格昂贵利润巨大;2,是新CEO鲁毅智上台,推出了服务器Opteron系列,利润销量两开花;3,是AMD推出的K8架构爆杀英特尔全家,AMD的销量节节高;4,以上三点因素,让AMD占有率跟股价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当时的AMD,一度被认为是硅谷半导体新秀,给了英特尔巨大压力。当然这就是表面现象。你看看下图这占有率的巅峰,21%其实也行了。
实际上呢,AMD是一家规模有限的公司,从1978年创立开始,就一直靠拉订单跟打价格战,扮演“英特尔廉价替代品”的角色。没有办法,AMD的起点太低。尽管AMD跟英特尔当年都是从仙童半导体分割然后给IBM代工,但是英特尔的创立团队是AMD不能比的,英特尔的第一代创始人团队,跟第二代守业者团队,都是半导体行业的佼佼者,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各种顶尖数学家。AMD的团队,除了不出名的普通技术人员,就是销售。AMD能喘息下去,一直都是靠IBM的斡旋,因为IBM不希望自己的处理器只有一家代工,从而漫天要价。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英特尔跟微软组成了wintel联盟,90年代后异军突起,直接成了民用电脑市场的大佬,反而是IBM一路退缩成了商业服务器电脑专业户。AMD就跟在微软跟intel后面永远扮演透明人。至于90年代末期搞的频率大战,更多是抓住了英特尔的失误。在英特尔玩频率大跃进的时候,AMD反而搞架构研发,用雷鸟跟K8终于胜利了这么一次,算得上弯道超车,其实更多是对手的不重视。下图就是K8,让AMD翻身的作品。
2002年3月,AMD的现金储备还有30亿美元,2003年6月,AMD的现金储备就只有11亿美元了。中间发生了啥?2002年开始,AMD雄心勃勃开始了晶圆厂扩大计划。连续2年折腾下来,AMD亏损了几亿现金。这点钱对于英特尔是毛毛雨,对于AMD就是天文数字了。不过还好,AMD接下来的几年,先后推出的速龙双核,64X2,都用真双核,真64位等,对比英特尔技术优势满满,多少可以维持在15%到20%的占有率。以当时PC的昂贵售价,利润是非常丰厚的。这也给了AMD信心,想要玩一次大的。
其实AMD的规模跟业务,从创立近25年都在走钢丝。以2002年为例,AMD为了扩大晶圆厂以生产新K8,贷款几个亿美元。而2003年财政亏损后,AMD通过多次抵押贷款的方式获得资金,把翻身的希望押注在了双核K8上面。不负众望的双核K8跟速龙带来了更多利润的同时,一边把赚的钱还银行,一边用贷款投产新处理器。这是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不过还好,还是那句话,21世纪初是半导体行业利润丰富的时代,动辄万元的电脑,900美元的CPU,至少当时AMD不用考虑利润问题。看看下图的新闻,2002/2003年的AMD都是亏损借债亏损借债,这还是AMD最好的时代。
AMD这种近乎赌徒一样的商业风格是很可怕的,每次大项目,要么未来成功,要么破产倒闭。当然,没有这个赌徒精神,AMD也活不到现在的锐龙时代。如果以前是英特尔不重视,那到了2005年,连续5年吃掉20%多份额的AMD就是个威胁了。那,英特尔就要搞点事干,首先就是断了AMD的经济,然后顺便打死via,再顺便灭了刚有起色的mac。
本期归纳:1,AMD体量一直不大,资金一直不够;2,AMD每次跟英特尔打架都是搏命的赌徒方式,要么破产要么胜利;3,AMD的赌徒心理让他胜利了几次,就想搞点大的看看。那下一期,就走进破产边缘的AMD,看看AMD搞了什么大新闻,然后再看看英特尔这个坏蛋背后做了啥。然后就是,为何破产边缘的AMD押注推土机。
AMD龙系列CPU的今生前世
公元2017年3月2日,AMD 锐龙 CPU 解禁,它的诞生似乎注定了无法平凡,仿佛于宁静的湖水中投下一枚炸弹,它无疑重新激起了 DIY 玩家们多年无处发泄的热情,期待的声音在小小的蓝色星球掀起涛涛巨浪。纵然身处其中,我们似乎并不能确定它将对今后半导体格局的影响如何,又会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无论如何,我们都将见证历史,当 AMD 用 Ryzen 撬开 Intel 那紧紧捂住的口袋时,似乎这一市场再次重归了活力。
在感谢 AMD 把锐龙带到我们世界的同时,且不如随我们跟着历史的车轮回到过去。一起回顾这条乱世魔”龙“的前世今生。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被现在人们赞誉为硅谷摇篮的仙童半导体因母公司的管理不善,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失,而由此催生了三家对后来半导体发展举足轻重的公司:国家半导体、英特尔、与超微半导体(AMD)。此时 AMD 的八位联合创始人也许还不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足足半个世纪的博弈与成长,而我们的主角-”龙“系列芯片,也将在经历了足足30年的技术资本积累后,于1999年,第一次问世。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第一代速龙登上历史舞台!
作为第一款使用 Slot A 接口的 CPU,速龙的诞生具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此前的 K5、K6、K6-2 系列处理器都是使用与英特相同的 Socket 7 接口,而从这一代开始,K7 系列将正式与英特尔”分家“,落户在 AMD-750 芯片组的主板上。这一举措,无疑使得两家半导体公司竞争白热化,而消费者也被迫作出抉择。
在当时,K7 的性能尤其是浮点运算能力方面独树一帜,因而受到了不少 DIY 玩家的追捧,因其相对较宽松的倍频锁定限制,更是受到了不少超频爱好者的欢迎,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玩家,请回顾一下安卓手机 CPU 最初的发展史,是否也有那么一丝共鸣呢?无论在哪个时代,发烧友们对计算性能的极致追求都催促着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当时的K7,核心代号”Argon“,250 nm 制程,单核心,主频 500~700 Mhz,激进的频率调节策略使得它具备了在当时优秀的超频性能,同时制程的限制也使得超频时机器变成一个温度极高的”火炉“,甚至有烧毁 CPU 的风险,也导致了部分消费者对其稳定性产生了忧虑。
无疑 AMD 也注意到了这点,得益于硅谷最强预言家摩尔的“摩尔定律”的帮助(这大概是局座之前最早被人们所熟知的大规模杀伤性因果律武器),在 Argon 发布五个月后,速龙家族的第二代成员,Pluto 问世,Pluto 的制程由 250nm 升级至了 180nm,制程的升级,使得发热与功耗降低,默频得以提升至 550~850Mhz。
时隔4个月,Pluto 的兄弟核心代号 Orion 也呱呱坠地,采用了与哥哥相同的制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Orion 的基础频率再次提升至 900~1 GHz,成为了当时速度最快的处理器,同时也 Orion 在2000年的节点,正式宣布处理器进入 GHz 纪元。
在同年,AMD 还发布了核心代号雷鸟(Thunderbird)的新成员,此后基于雷鸟,又发展出了一系列子核心。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与英特尔抢占低端市场,AMD 用亚当(雷鸟)的肋骨制造出了夏娃(钻龙),关于名称,玩家们更愿意使用Duron的音译称其为”毒龙“,这大概是”龙“系列家族中最小的一位成员。二级缓存也爆缩至64KB。而即由此完成完整的市场布局,令老对手英特尔不敢轻易懈怠。
此后,AMD本着速龙一贯的家训,陆续推出了支持多核运算的 Athlon MP、针对移动端的 Althlon4、基于雷鸟核心改造而来的 Athlon XP,至此,速龙家族日益强盛。直到公元2004年,”龙“系家族的”毒龙“退位让贤,”闪龙“作为”毒龙“系列的代替者,接下了低端市场这口锅。继续将”龙“家族带入更多的家庭。
尽管从2000年开始是 AMD 在民用领域快速发展的时期,“龙”系列芯片在这段时期快速发展了相当多的衍生型号,并且速龙一度成为当时速度最快的处理器,但事实上,因特尔在2001年8月推出的2.0GHz版 Pentium 4 再次击败速龙雷鸟,夺得当时最快 X86 处理器的宝座,而此前,因特尔已经连续16年在 X86 性能上保持了领先,回顾 AMD 的历史,似乎其总是笼罩在因特尔的阴影之下,于逆境之中成长。
但是,好戏才刚刚开始。
公元2003年4月22日,面向服务器市场的全新“龙”族——皓龙(Opteron)问世,其采用全新K8微处理器架构,加入 AMD64 指令集,是 AMD 第一款支持64位应用的处理器,支持多路主板。
同年9月23日,基于与皓龙同架构的 Althlon 64 系列处理正式加入速龙家族,对于我们而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一款64位处理器”,Althlon 64的问世,宣布了64位处理器第一次来到个人家中。其中 Althlon 64 FX 为追求极限的发烧友们特意作了不锁倍频的预设,玩家可自由改变倍频来把 CPU 超频或降频。FX 这两个字母,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极致与发烧的证明。
实际上,Althlon 64 的诞生意义远不止让我们可以用得上64位处理器这么简单。随着这款64位处理器的横空出世,越来越多的相关厂商加入64位改革的行列,其中包括现在最受欢迎的科技公司苹果与微软,苹果增加了 Mac OS X 对64位的支持,微软也宣布为 AMD 芯片建立全新的 Windows 操作系统。而因特尔依旧坚持只在 Itanium 芯片中支持64位应用。
伟大的企业带领世界发展,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时间流转到2004年,市场证明了 AMD 的成功,巨大的压力使得英特尔不得不转变态度,承认了 AMD 的成功并开始着手研发 AMD 64 延伸的替代品。英特尔与 AMD 这对亦师亦友,亦顽固亦开放的老对手正以各自的方式改变着世界。
在此后的多年里,遵循着“摩尔定律”,AMD 与英特尔继续着制程与架构的改进与升级,其中 AMD 的对速龙,闪龙,皓龙系列都进行了稳步的升级。包括2005年在笔记本平台推出的炫龙(Turion)。有趣的是,AMD 的 CEO 桑德斯(Jerry Sanders)在2004正式卸任主席后不久,05年推出的炫龙便在市场策略上出现了问题,与自家的 Athlon X2 产品线出现了冲突,这是仙童市场部出身的桑德斯在位时基本不可能出现的滑稽情况,这是后话。
时间来到了2007年,AMD K8 微处理架构升级到了 K10,伴随 K10 而来的,是新一代“龙成员”——羿龙(Phenom),也就是 DIY 玩家俗称的“肥龙”。羿龙诞生之初,尽管用上了最新的 K10 架构,但苦于制程落后,还出现了不可预知的 BUG(程序员的说辞),使得功耗较高,性能也较低,唯有B3 修订版能对位 65nm 版的英特尔 Core 2 处理器。巨大的困难使得 AMD 出货受到严重阻碍。而英特尔因为缺乏对手“无奈”地涨了价,可依旧填补不了市场巨大的需求。
2008年3月27日,在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后,AMD 正式发布了业界首创的三核心处理器“Phenom X3 8000” 系列,诡异的核心数使得玩家对这颗芯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后的事实也证明了玩家的敏感是正确的,AMD 在生产四核 CPU 的过程中,生产出来的核心不是每一个都达到预期指标,于是厂家将不达标的核心屏蔽成为了最合理的做法,注意到这点的玩家开始用尽各种办法将 CPU 屏蔽的核心恢复,美其名曰“开核”,一时间,“开核”成为了发烧友们口口相传的新玩法。时至今日,也依旧有不少粉丝对其津津乐道。
2010年4月,最后一款羿龙(Phenom II X6)发布,此后”龙“系列进入静默状态,经过精简后的产品线只剩下给曾经的AMD带来无数荣耀的速龙,与其 APU,FX 系列一同布局中低端处理器市场,世界归于宁静。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知道,这宁静的背后,是技术的积累,是全新思路的结晶。她回来了,带着最荣耀的“龙”字勋章,禅意之中藏下一丝锐气,超凡脱俗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以超前的思维重新设计的智能架构告诉着我们此次回归的决心,在2017年的人工智能元年,锐龙能否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改变?
尽管我们还并不知道锐龙的回归意味着什么,或许只是一纸 PPT,或许它已经开始了改变世界之旅。当然,我们更愿意抱着善意的心态去看待世界,毕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锐龙处理器是哪国的
锐龙是美国AMD公司的。
AMD Ryzen是超威半导体(AMD)开发并推出市场的x86微处理器品牌,AMDZen系列微架构的微处理器产品之一,其纯CPU产品线于2017年3月上市贩售,以Ryzen为品牌命名的APU产品线于2017年10月上架。“Ryzen”品牌于2016年12月13日AMD的New Horizon峰会上发表。中文名为“锐龙”(2017年3月到8月称为“锐龙AMD Ryzen”,2017年8月之后称为“AMD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