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写作大师班》中把故事分为三个元素,说的人,听的人,以及说出来的故事,我已经把说的人进行了学习,今天,我想说一下“说出来的故事”。从定位来看,已经把作者和读者分离了出去,仅仅就是一个摆在面前的信息容器,打破容器,里面的各种东西洒落出来,便于我们对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
故事就作者展现生命体验的容器,作家把个人的生命体验提炼出来,用故事的形式加以阐释。好容器也必须有好容器的特征,书中认为,故事是信息的载体,要能让读者在阅读中重新体验其中的事件,让他们体会到,是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抉择,什么样的情感引导角色的一举一动,并从这种体验中获得知识。
一 故事所展现的生命历程应该是完整的。
故事是一段完整的生命历程,这种历程是必然的,有逻辑性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包括作者也不能改变什么。故事不一定要展现角色的一生,当然了,很多作品都把主角的一生写完,那些没有写完的,也能窥视出其一生的走势。故事的有机性由此产生,故事会按照角色的生命本性走下去,从而让故事拥有生命。
故事要完整,这是对故事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上文已经有了详细的说明,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故事情节的逻辑结构,也就是说,故事必须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前面的情节是后面情节的铺垫,后面的情节同样是再后面情节的铺垫,情节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暗黑者》中有个叫韩灏的刑警队长,在对他的分析中,作者用了一个词语叫睚眦必报,这个词语出现了两次,后一次出现时,还增加了另一个评语,就是极度自傲。这两个词语构成了韩灏所有性格和以及展现这种性格的情节的基点。
韩灏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侦专业,是一位硕士,并且是省城公安局的刑警队长,是警界中的精英,这是他自傲的本钱,由此产生一种小气,心胸狭窄的行为特征。在初见罗飞时,就对罗飞能先他进行判断不服,后来,即便与罗飞成为专案组同事,也仍旧不肯重用罗飞,相反,怀疑罗飞,打压罗飞。
韩灏的这种特征,也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既然自傲,必然对个人荣誉和前途非常看重,于是就有了袭警案中的作弊,因为他的仕途不能止于一次失误,正是这次掩盖,导致了他成为袁志邦的一个工具,袁志邦用袭警案中逃脱的凶犯彭广福做诱饵,利用韩灏急于隐瞒的心理,让他杀死了特警队长熊原,进一步利用韩灏急于找出袁志邦,并想杀死后者的心理,假意要挟韩灏提供惩治郑骅的便利,借韩灏之手杀了郑骅。
在后来的逃亡之中,正因为睚眦必报,被罗飞算定韩灏不会离开本市,一定在想方设法找出暗黑者文成宇,甚至不惜扮演文成宇,成为阿华谋害两位集团老总的帮凶,最终身处绝境,处处受制于阿华,不得不用自己的性命做了最后一件好事,帮助警员尹剑成长。
韩灏从一名刑警队长变成了一名罪犯,其起因是办案中的一次酒后失误,这个失误是他刻意隐藏的,也是被对手充分利用的,就这样一步一步受制于人,源于不服输,源于自负,也源于睚眦必报,韩灏最终走向了死亡。
这就是故事中必须要拥有的逻辑,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刚开始种下的因,必然会结出后面的果。做到这一点,故事才完整,故事也才有说服力。
二 故事充满着谜团,走进故事就是走入一段段解密的历程。
故事包含一些谜题,引导读者加以破解,并借此吸引读者读下去。在故事中,角色不是万能的,会忽略一些东西,即便是神探,也只能看到一些信息,只有随着故事的深入,才能发现更多的东西,从而揭开谜底,破解谜题。
不过,故事最终都会揭开真相,让读者看到所有的东西,然而,在故事结束之前,一定是充满悬念的,真相是一步一步展开的,这是对于故事的另一个要求。
《暗黑者》开始就是一个悬念,警官郑郝明为什么会一个人去网吧暗访,他究竟发现了什么,随着故事的深入,十八年前留下的悬案浮现在读者面前,那是一件至今仍旧没有破案的爆炸案,为什么当年会无法侦破,为什么又会成为绝密,直到第一部结束,我们才弄清楚了这个案子的所有真相,在第二部中,丁科又再次提及此案,我们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情节没有展开,读者就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只有小说中的角色有了发现,才会透露出一点真相,只有跟着角色去思考,读者才能解开心中的谜团,尽管这个谜团也是作者设计的,不过,读者更多的时候,已经开始参与其中了,随着故事的深入,这个谜团就在读者心中扎下了根,不解开,读者会感到难受,这就是读者读下去的原因,也是好故事的一个要求。
侦探悬疑推理小说都非常注重谜团的作用,《暗黑者》在谜团的设置上,采用了层层谜团的方式,这在第二部揭开文成宇身世的叙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文成宇是绑架案中留下的孤儿,袁志邦为什么会对他格外关照,并选定他作为接班人,就要从当年的绑架案中发现线索,然而,绑架案的案卷有致命的弱点,不全面,被有意的篡改过,这就必须要知道案件的真相,就不得不寻找当时的办案警察,不得不寻找警界传奇丁科。
为了寻找丁科,罗飞从导致丁科退出警界的抢劫案和导致丁科消失的碎尸案开始,发现了袁志邦就是抢劫案的作案者,发现丁科的儿子丁震竟然因为心理的阴影杀人,罪恶的根源一步步展开,最后由丁科来对这些案子进行一次总结。
要破解一个大谜团,就得先破解眼前的这个小谜团,小谜团一个接着一个,小谜团都解开了,大谜团也就真相大白了,这就是高超的故事。
三 故事要包含情感体验和知识获得,要有帮助读者提升的东西。
故事所包含的情感和知识不是刻意增加进去的,尽管作者在一开始创作时,就对这两点了然于胸,但是,在故事中,必须要有铺垫,要让角色从事件的展开中,自己体悟出来,并且是真实的,而不是强加上去的,没有那个场景,没有经历过,就不会有那种体验。
故事要有知识和情感,要对读者有生命的启示,否则,就不能吸引读者再次阅读,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优秀的故事都是有阅读价值的,都能带给读者情感体验,并获得类似智慧的知识。
在《暗黑者》中,丁科“论菊”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的新的罪恶认知,依据这种认知,我们对小说前面的那些罪恶会有一个新的看法。
开车撞人的韩少虹,当初为了急于去上班,又受到小贩的挑衅,情绪激动之中,用车撞人,事后,一口咬定,是挂错了档,这是一种自保的意识。然而,小贩为了谋生,不得不占道经营,在利益受损的时候,用过激的言语怒怼他人,这也好像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方式。
这些事情的化解就在于规划市场,然而,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社会也就必然存在这些问题,就好像菊花园中还没有放置反光的镜子,总有一些菊花失去光照。
警察可以铲除毒株,却无法根除毒株的根源,只有社会发展了,人们都有了充分发展的空间,罪恶自然就少了,警察也就失业了。
这种认识和体验勾起了我对小时候上学的回忆,那时,放学之后,根本不敢在学校周围滞留,有很多同龄小混混专抢学生的钢笔和零花钱,甚至有公然调戏女学生的事件发生,现在,这种情况就少多了,不是因为犯事的小混混都被抓了,而是因为教育的普及,没有那么多同龄人在校外混了,学习给了他们另一种选择。
小说中的因果宿命理论也给我开了一个眼界,有些事情是注定要发生的,比如说,把钱借人,就得承受拿不回钱的后果,要掩藏一个小错误,就得用更多的错误去弥补,每一次的选择都会造就另一种必然。简而言之,为人处世都会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会注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
当然了,有些认识只有进入到小说特定的幻境中才得到印证,不过,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常常会回想起某个小说的情节,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是恍然大悟,这也许也是认识社会的一种方式。
这种认识就是通过走入故事世界所获得的,故事要给读者制造这种获得认知的幻境,就必须要进行铺垫,让读者走进这种幻境之中,吸引读者去感受角色的变化,对痛苦感同身受,对烦恼如鲠在喉,这就需要艺术的真实,一步一步的从生活场景开始,引导读者进入幻境,与作者一起关注角色的遭遇,并一起感受到角色的领悟,从而获得认知。
好故事都是能巧妙,艺术的展现这种认知过程的。
最近,我在坚持阅读公号的短故事,三四千字,抖出一个问题,比如说妻子出轨,丈夫外遇,朋友背叛,等等,透过这个问题反衬出相关人的态度,以及根据这种态度做出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背后有着某种历史原因,最后,给出了某种生活感悟。相比《暗黑者》,这些小故事的容器较小,不过也都五脏俱全。
为了让自己能坚持每日学习,对《故事写作大师班》这本书,我已经开始阅读到了第二章,也都写出了一些感悟,发现后面的知识和前面的知识是相通的,有时是我自己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前后知识不一样,所写的东西也都存在反复,但是,我还是要这样唠叨下去,每一次阅读前面的理解,都会有些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我的提高。
给自己加油,我要努力下去。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曾说,小时候妈妈很重视培养他讲故事的能力,创业过程中,讲故事能力让他受益良多。
实际上,在营销、社交、面试、晋升、写文章、做演讲等很多重要的场合,讲故事的能力在职场越来越被重视。
那么如何讲好一个故事?需要你掌握以下3个技巧:
1.真实可信画面感强
你说的故事,要么是亲身经历,要么听来的、看来的,讲述过程交待时间地点事件经历让故事真实可信,叙述过程让听者产生联想,具有画面感。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被李开复称为最好的毕业演讲。乔布斯没讲大道理,而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的3段故事讲述了创建苹果公司的历程、自己对人生的顿悟。亲身经历、娓娓道来,让演讲真实可信,乔帮主的语言让故事更具画面感,让听众为之激动。
2.有料有趣有细节
精彩的故事并不一定要惊世骇俗,但听众或交流者都希望能够从细节中感受到趣味和实际的意义。
口袋兼职的创始人张议云,在一次创业发家史的分享中,他从挂科十几门到优秀毕业生,从黑国外政府网站到一路互联网创业,爆了自己很多黑历史,分享了很多的趣事,整个会场沸腾起来。 他成功的通过自己的故事、感人的细节征服了听众,有料的奋斗史、有趣的过程,体现了故事的杀伤力。
3.设置悬念有冲突
评价一个好故事的重要标准,看它是否有冲突。而能够吸引人,往往需要设置必要的悬念。
《摔跤吧,爸爸》姐妹俩没有轻易拿到冠军,《欢乐颂》中,五美不会轻松获得幸福。
有冲突才有吸引力,不同的人物性格、曲折的发展在故事推进过程中,设置了悬念,让故事更加扣人心弦。所以讲好故事,要多学学影视剧和小说中的事件发展,让冲突、悬念抓住听众的心。
要想讲好故事,不仅要多去体会,更要注重日常的收集,关键时刻才能有故事可说。
耐克公司有个职位叫首席故事讲述官,专门负责激励员工。罗永浩也因为讲故事的能力,让记者将原本豆腐块大版块报道扩展到整整两个版。
乔布斯、柳传志、罗永浩、张议云等人讲故事的能力,你怎么看呢?
我是职业规划师许悠然,更多职场心得与攻略,一一为您呈现。微信公众号:悠然成长派
一生写一个好故事——读于泽元等著《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一生写一个好故事——读于泽元等著《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一
为什么有的人读书很多,却不能转化成自身的能量?
为什么有的人读书并不很多,却能凭所读的书改变命运?
于泽元教授在《前言》中自道奥秘曰:“我学会了在不同的阅读材料中不断去融通信息、整合信息。任何阅读材料到我这里,我都习惯把其中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正因为自己有这样的成功经验,他才对群文阅读着迷并深入研究,为的是“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能够学会接触复杂的、多元的信息,学会在这些信息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整合成一个富有价值的理解结构,实现知识间的融通与互用。”
零散的知识若不整合成系统,若不能“结构化”,若不能产生“隐喻”效应,就只是一堆无意义的材料,如散兵游勇,难堪大用。
二
成甲老师在其畅销书《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中总结了认知优势构建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第二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第三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因此,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一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深度。”
三
什么是阅读?
1、文本作为难以独存的主体,召唤读者解读。
文本从来就不是一个物质存在,“并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主体,没有读者理解的文本,实际上并不具备文本的价值,只能算是文字的聚合体。”“能使一本书具有意义或没有意义的地方,是读者的头脑,而不是一本书从封面到封底之间的印刷书页或空间。”
甚至可以说,在读者阅读之前,没有文本,只有“潜文本”。罗兰·巴特宣称,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作品的阐释权已经被移交给了读者。“可写文本”的意义具有无限生成的可能性,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对它的不断重写。
2、读者作为没有完成的主体,需要文本来丰富自身。
皮亚杰认为,人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认知图式的变化过程,包括同化与顺应两个方面。同化是新知在没有撼动原有认知结构的情况下,填补学习者认知图式中的某些空白;顺应是由于原有认识图式无法容纳或者解释新知,必须通过对原有认知图式进行结构改变才可以把新知吸纳进来。
读者作为独立于文本的主体性存在,与文本处于平等的地位,与文本对话,进行意义互织。文本因读者而产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在文本诠释中建构自身的生命。
3、理解是通过不断循环的视域融合而形成的意义重构。
伽达默尔在继承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上,把理解看作人存在的家园,同时认为阅读要彻底恢复“文本原意”,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不可能。任何理解都是在历史境域中的理解,任何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的历史和阅读经难进入文本,这些构成读者的前理解,也就是“偏见”。
没有足够强大的前理解,很难进入文本。我初读此书时,关注的是群文阅读、海量阅读等概念。重读此书却被诠释学理论所震撼,有一种热血沸腾的兴奋感,为何?因为在深度语文研讨群聆听了干国祥老师的授课,摇动了我的思维图式,改变了我的前理解。
四
什么是文本?
文本是理解视野下存在的对象。
文本的构成要素包括物质结构、作者、历史背景和阅读境遇。
姚斯:“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位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的像一部管弦乐谱,在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五
什么是读者?
读者作为阅读的主体,不能受制于文本。二者的良性互动当由读者掌握主动权。文本原意必须通过读者的自我反思才能进入到读者的解读中去。任何无反思的读者都不算是真正的读者。读者在反思的阅读中建构自身。
阅读最为重要的目的在于构建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其实质首先是“问”的能力,是分析能力;然后是“学”的能力,是综合的能力?当“问”指向自己,就形成了反思的力量?
对思维形成与改良最为重要的途径莫过于对话。英国人戴维·伯姆说:“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的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参与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文本蕴含着作者的吁求、创作的历史背景和阅读时的境遇,所以对话也是多层次的。
六
什么是解释学循环?
德国哲学家阿斯特:“对于用陌生形式(语言)撰写的陌生著作的一切理解和解释不仅以对个别部分的理解为前提,而且也以对这个陌生世界的整体理解为前提,而对这个陌生世界整体的理解进而又以对精神的原始统一的理解为前提。”这就是解释学循环。
海德格尔:“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做的无前提的把握,理解总是以解释者的‘先有’‘先见’‘先把握’为前提的,理解活动就是此在的前结构向未来进行筹划的存在方式。想理解当前的文本,必须有此前的前理解,而对前理解的理解又依赖于一个更为先前的前理解,这样无穷递推直到理解的原点。只要理解过程一启动,就会彼此循环不已。”
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所开创的当代解释学的本体论新路向,并在此基础之上把解释学发展为一种普遍的哲学理论,即哲学解释学。他指出,前理解赋予了解释者一种特殊的“视域”,解释者的任务就是在时间中扩大自己的视域,达成“视域融合”的效果。解释者每一次进入文本的过程,就是一个形成新的“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一个新解释学循环。视域融合的过程不断循环上升,就不断走向更加缤纷多彩的世界。
七
什么是认知融贯论?
任何理解和解释必须最大化地涵盖其作为理解和解释的信息,从而达成一种解释上的无矛盾性。
真正让认知融贯论大放异彩的是法学领域,因为法学中对于“事实”的认定和辩护大多数时候只能基于理由而难以完全基于真理,寻求“理由”与证据的最大化符合是法律行为中最为重要的行为之一,所谓‘证据链’就是其中典型的表现。在法学意义上,融贯论和符合论是相对立的学说。后者强调所谓‘事实’就是命题与世界现象的‘符合’,由此在理解证据时必须以原子论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每一个‘事实点’的权重,并进而获得‘事实的总和’。
典型的融贯理论之一是故事模型理论,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陪审员决策的核心过程是构建一个故事来组织和解释证据,其中能够具有覆盖性、融贯性和唯一性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也是最值得采信的解释。”
难道,一个法律案件就是法官讲述的一个好故事?原来“客观真相”这个东西是并不存在的?
前段时间读《告别皇帝的中国》这本书,看到十二位一流的学者对同样的问题,得出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对同一个历史人物,有简直截然相反的评价,惊叹不已!当时就想,历史原来有这么多的问题?历史有一个客观的真相吗?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有可能形成共识吗?我们对历史的意见是不是也许都是一种偏见?也许所谓历史只是人们的一种臆想?历史的重点也许不在真相而是怎样诠释?历史也许只是一种诠释学?
原来,以诠释学的眼光来看,不只历史与法学,文学、哲学、书法、音乐,甚至物理、数学、天文学、建筑学……哪一个不是诠释学?人生也不过是一个大诠释学!各种学问都不过是人对宇宙、人生与人心的一种诠释学行为而已!
斯宾诺莎说:“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哭与笑都只是情绪的宣泄,人被情绪主导,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而理解就是辨明事情的因缘际会的关纽所在,为人生种种寻求一个合理、合情的解释。马克思说:“哲学家门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世界是人能改变的吗?也许人惟一能改变的只是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植物、动物无语言,无思维能力,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系统的解释,也不能对行为判断、主导,不能构建自己的意义生命;而人之为人,也许正在于人能在这方面为动植物所不能。
八
什么是诠释?
诠释就是一种虚构,一种想象力的运作。
每个人都是一个阅读者,是一个诠释者。世界是一个大文本,历史、人生与人心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文本。文本就在那里,像一本合着封面的书。不是文本向人打开自己,而是人要向书敞开自己,把自身的生命体验注入到文本中,从而实现人与文本的互相开放、对流、交通、互文。人在阅读中“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在对文本的诠释中构建自己的人生,编织生命的意义。文本诠释也是自我诠释。
人用一生来为自己讲述一个好故事。这个故事要生动有趣、前后一贯,不可枯燥僵化,不可死板单一,不可自相矛盾;要合乎理性,不可盲目,不可被无节制的情绪所主导——“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要圆满,不要有缺漏,不要等死神敲门时惊慌失措,乞求时间等一等……总之,一个好的人生故事要合乎认知融贯论,要按照开放的解释学循环无限螺旋上升……
自己的故事都是自己讲述,别人只是转述者。
九
什么是互文?
法国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字词语之概念,不是一个固定的点,不具有一成不变的意义,而是文本空间的交汇,是若干文字的对话,即作家的、受述者的或人物的,现在或先前的文化语境中诸多文本的对话。”
因此,文本是一部文本空间与取自其他文本的陈述之间的相互交汇与中和。其实不存在任何孤立的文本,任何意义文本的解读,都会受到其他文本的影响,把一个文本与其他不同的文本放在一起,就会使这同一个文本产生不同的意义。
十
什么是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就是围绕着议题,对群文展开以比较与整合为主要行为的整体性阅读过程,也是一个探究性阅读的过程。
十一
通往何处?
经由此书,进入洪汉鼎著《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洪汉鼎编《理解与诠释:诠释学经典文选》、迦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以及加拉格尔《解释学与教育》、帕默尔《诠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