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云作为一个世界知名的浙商,有人一直以为他是杭州人,其实他是出生在杭州,他老家是浙江省嵊州市谷来镇,这个地处山区的镇大有来头,南宋的皇帝也去过。
谷来镇位于“越剧之乡”嵊州市西北部,东邻崇仁镇,北靠绍兴柯桥区(原绍兴县),西接诸暨市,离嵊州市区大约21千米,下辖1个社区、20个行政村,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小镇。据宋嘉泰《会稽志》引唐梁载言《十道志》记载:“舜耕于此,天降嘉谷”,故名“谷来”。民国元年(1912)属顺安第一乡,此后称谷来镇。
谷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南宋小康王(即宋高宗赵构)遭金兵追击至谷来镇砩头岭,因人困马乏躲入庙内休息,金兵追至庙门口时,见蛛蜘结网封门,金兵认为无人进庙而离开,小康王因此脱险,后人以保护国君有功而改名为护国岭。
谷来镇街头景色
近代谷来镇较有影响的人物有马王云的父亲马来法,创制茶叶杀青机、珠茶炒干机的马传进,教授兼博士生导师、骨伤科专家蒋位庄。因此,马云的父亲曾教导儿子将来也要做一个为故里争光的人。
马云真正的祖籍是在谷来镇北面的马溪村,因为这里出了马云后,一跃成为谷来镇有20个行政村中最出名的村庄。村子毗邻绍兴市柯桥区,全村有390多户人家,1180多人,村里95%的村民都姓马,且都属一个叫马敏的先祖在此沿袭下来,因此他们与马云都是沾亲带故的自家人。
据说:马溪村马姓人氏最早是从陕西省扶风县迁来的,其先祖是战国时期的大将,叫赵奢。公元前270年,赵奢率军打赢了秦军,赵惠文王便把马服(河北省邯郸市北面)一地封给了赵奢,并赐封他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们当初都是以“马服”作为姓氏取名,后来的晚辈觉得这“马服”双姓不方便也不好听,便把“服”字删掉了,改为单姓“马”。
到了西汉时期,马家后代又迁到了右扶风茂陵(陕西兴平东北)居住了很多年。到了北宋年间,扶风县有马涓者,字守澄,任宋室台谏大夫,配夫人赵氏,继娶陶氏,生二子为马政和马敏。时北宋皇帝赵构听闻金人打进来了,便率兵南逃。当时马敏在江苏为官,也跟着皇帝一起南逃,就这样逃到了嵊州谷来镇的小山村。最初马家的老祖宗为躲避战乱都窝居在山坳里,后来太平了才搬到山下小村生活,也就是现在的马溪村。
马云的故乡马溪村风光
谷来镇负责片区工作的马康华和马云家血缘关系算是最亲近的,他俩六代以上是同一个太公的。他岳父家还珍藏着一本《马氏宗谱》,在这本宗谱上还能查到马云的太祖父是孝字辈,祖父是悌字辈,到马云父亲这辈是忠字辈,上面都有他们的名字。在《马氏宗谱》上,有关马云祖父是这么记载的:“名悌蔡,字叔周,住杭州阔板桥(现杭州市滨江区长河镇上,此桥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二年,由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来宗道所建。单墩双孔石桥。桥墩用8块石板,在当时算是一座较宽的桥,桥周围的地方就叫阔板桥)生于光绪甲午年,配杭州张阿全公之女。生一子,忠绰。”文中的“忠绰”指的就是马云父亲马来法的原名。据说马云的父亲7岁那年跟着马云的祖父马悌蔡一起到杭州阔板桥生活(马云的祖父曾在一家石灰厂做工),到马云这代家谱就没有修下去了,所以这部1936年修的家谱上面,自然就没有马云的记载。
马云和他的父亲马来法
马溪村人姓马,对马自然是非常有好感的。他们以前造房子时,在地面上会用石头做成马的图案马溪村边的这条小溪原来叫舜溪,后马家人将其改为马溪,在他们的眼中,这条有点弯曲的小溪,看上去就是一条马鞭。
马氏宗祠上写着家训
马溪村人视为“人民大会堂”的的马氏宗祠就在村委办公楼边上,这所以历了百年以上的老建筑,屋梁上面写着一行家训,由于时间很长已看不大清楚了,好象是“教育重在德......”这所处在“越剧之乡”的祠堂院子中间有个戏台,两边还有进出的“厢门”,以前逢年过节的时候,村民都会汇聚到这里看越剧表演。现在里面摆了十多张桌子,平时主要用于村民做红白喜事摆酒席。
马云祖父住过的老屋地基上盖了一所民居
马溪村村委大楼对面曾是马云家祖上老房子所在地,是他爷爷和祖辈们住过的地方。据说解放后,马云的爷爷还回来过在这里住了一晚上。由于日久失修,他家的老房子已不在了,前些有村民在马云家的老屋地基上盖起了一所民居小楼。
马云的祖坟石碑
此外,马云的祖坟也安葬在马溪村最高的一座山上,坟上有石碑,字迹仍非常清楚,坟前有片绿油油卡的茶园,环境不错。马溪村的干部、群众都很热心地保护着这片风水宝地,他们很期待着马云在方便的时候能回老家走一走。
马云现在的家
看了马云老家的情况介绍,不知您有什么感想?请加个关注或写个评论吧。
马云是哪里的人呢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云作为一个世界知名的浙商,有人一直以为他是杭州人,其实他是出生在杭州,他老家是浙江省嵊州市谷来镇,这个地处山区的镇大有来头,南宋的皇帝也去过。谷来镇位于“越剧之乡”嵊州市西北部,东邻崇仁镇,北靠绍兴柯桥区(原绍兴县),西接诸暨市,离嵊州市区大约21千米,下辖1个社区、20个行政村,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小镇。据宋嘉泰《会稽志》引唐梁载言《十道志》记载:“舜耕于此,天降嘉谷”,故名“谷来”。民国元年(1912)属顺安第一乡,此后称谷来镇。
谷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南宋小康王(即宋高宗赵构)遭金兵追击至谷来镇砩头岭,因人困马乏躲入庙内休息,金兵追至庙门口时,见蛛蜘结网封门,金兵认为无人进庙而离开,小康王因此脱险,后人以保护国君有功而改名为护国岭。
谷来镇街头景色
近代谷来镇较有影响的人物有马王云的父亲马来法,创制茶叶杀青机、珠茶炒干机的马传进,教授兼博士生导师、骨伤科专家蒋位庄。因此,马云的父亲曾教导儿子将来也要做一个为故里争光的人。
马云真正的祖籍是在谷来镇北面的马溪村,因为这里出了马云后,一跃成为谷来镇有20个行政村中最出名的村庄。村子毗邻绍兴市柯桥区,全村有390多户人家,1180多人,村里95%的村民都姓马,且都属一个叫马敏的先祖在此沿袭下来,因此他们与马云都是沾亲带故的自家人。
据说:马溪村马姓人氏最早是从陕西省扶风县迁来的,其先祖是战国时期的大将,叫赵奢。公元前270年,赵奢率军打赢了秦军,赵惠文王便把马服(河北省邯郸市北面)一地封给了赵奢,并赐封他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们当初都是以“马服”作为姓氏取名,后来的晚辈觉得这“马服”双姓不方便也不好听,便把“服”字删掉了,改为单姓“马”。
到了西汉时期,马家后代又迁到了右扶风茂陵(陕西兴平东北)居住了很多年。到了北宋年间,扶风县有马涓者,字守澄,任宋室台谏大夫,配夫人赵氏,继娶陶氏,生二子为马政和马敏。时北宋皇帝赵构听闻金人打进来了,便率兵南逃。当时马敏在江苏为官,也跟着皇帝一起南逃,就这样逃到了嵊州谷来镇的小山村。最初马家的老祖宗为躲避战乱都窝居在山坳里,后来太平了才搬到山下小村生活,也就是现在的马溪村。
马云的故乡马溪村风光
谷来镇负责片区工作的马康华和马云家血缘关系算是最亲近的,他俩六代以上是同一个太公的。他岳父家还珍藏着一本《马氏宗谱》,在这本宗谱上还能查到马云的太祖父是孝字辈,祖父是悌字辈,到马云父亲这辈是忠字辈,上面都有他们的名字。在《马氏宗谱》上,有关马云祖父是这么记载的:“名悌蔡,字叔周,住杭州阔板桥(现杭州市滨江区长河镇上,此桥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二年,由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来宗道所建。单墩双孔石桥。桥墩用8块石板,在当时算是一座较宽的桥,桥周围的地方就叫阔板桥)生于光绪甲午年,配杭州张阿全公之女。生一子,忠绰。”文中的“忠绰”指的就是马云父亲马来法的原名。据说马云的父亲7岁那年跟着马云的祖父马悌蔡一起到杭州阔板桥生活(马云的祖父曾在一家石灰厂做工),到马云这代家谱就没有修下去了,所以这部1936年修的家谱上面,自然就没有马云的记载。
马云和他的父亲马来法
马溪村人姓马,对马自然是非常有好感的。他们以前造房子时,在地面上会用石头做成马的图案马溪村边的这条小溪原来叫舜溪,后马家人将其改为马溪,在他们的眼中,这条有点弯曲的小溪,看上去就是一条马鞭。
马氏宗祠上写着家训
马溪村人视为“人民大会堂”的的马氏宗祠就在村委办公楼边上,这所以历了百年以上的老建筑,屋梁上面写着一行家训,由于时间很长已看不大清楚了,好象是“教育重在德......”这所处在“越剧之乡”的祠堂院子中间有个戏台,两边还有进出的“厢门”,以前逢年过节的时候,村民都会汇聚到这里看越剧表演。现在里面摆了十多张桌子,平时主要用于村民做红白喜事摆酒席。
马云祖父住过的老屋地基上盖了一所民居
马溪村村委大楼对面曾是马云家祖上老房子所在地,是他爷爷和祖辈们住过的地方。据说解放后,马云的爷爷还回来过在这里住了一晚上。由于日久失修,他家的老房子已不在了,前些有村民在马云家的老屋地基上盖起了一所民居小楼。
马云的祖坟石碑
此外,马云的祖坟也安葬在马溪村最高的一座山上,坟上有石碑,字迹仍非常清楚,坟前有片绿油油卡的茶园,环境不错。马溪村的干部、群众都很热心地保护着这片风水宝地,他们很期待着马云在方便的时候能回老家走一走。
马云现在的家
看了马云老家的情况介绍,不知您有什么感想?请加个关注或写个评论吧。
马士英的故乡遗踪
民国修《贵州通志》记载:马云龙(马士英祖父)之墓在贵阳府城南观风台侧。而郭子章所撰马云龙墓志则指明葬地“起龙山”,也许就是贵阳观风台的前称。观风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贵州巡抚毕三才建亭其上,郭子章题亭额曰“观风”而得名。1928年建无线电台于其上,尚存明代马福及其子马云龙墓。后观风山麓辟为住宅区,其亭台、古墓等荡然无存。又据贵阳师专中文系主任刘隆民教授介绍:“在今贵州省老干中心附近,有两个名胜,一个是卢涛的半日山庄,另一个就是马士英墓”。“我曾向马士英的后代贤伟先生打听,他也不清楚,只听说长辈曾去上过坟”,“因马士英被清军杀于福建,其棺难于运行千里到贵阳安葬,马士英墓,无论在贵阳哪里,都可能只是个衣冠墓”。关于马士英传说,如马士英回乡至观风台祭扫祖墓,于山寺中“指认前身”,老贵阳北门城隍庙前,马士英家人曾居住于此,街道得名“一品坊”等等。
据《贵阳府志》明陈(文学)汤(冔)二马(廷锡、云龙)吴(淮)传中,有“马文卿……孙羲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举人,官知县”,《砀山县志》历任知县中有:“马羲浩,定番人,举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任”。马羲浩寄学定番州(明清贵阳府所属州县之一),任官砀山知县;《贵阳府志·选举》举人表中有:“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科,贵阳,马瑹,羲浩孙,官知县”。四年后,马瑹高中壬戌科进士。至马士英之后,贵阳马氏家族再无与之相埒的达官显贵,谁也不会去深究传说的渊源了。 马家寺,即今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马堰村马堰寨。道光年修《贵阳府志》载:“马家寺寨,在(贵阳)城北四十里。原名麦架下寨,因万历四十年(1612年)马文卿建寺,更名焉”,“马家寺,在马家寺寨后,有将军殿、金刚台,里人马文卿兄弟建”。据世居当地的顾怀正老人介绍:马家寺,也叫马家祠,是“马阁老”(谓马士英)家的祠堂。这个寨子里,建有家祠的只有顾、马二姓。当年马家有名有势,所以寨子就取名马家寺。在清咸同年间太平天国起义时,太平军入寨,将顾、马二姓的祠堂放火烧毁了。后来,两姓人家再无能力修复家祠。寨子后山马家寺的雕花基石尚有几块,还有遗迹可见。又据自称“马阁老”后人的马尚全家人说,他们的老祖公原来居住在修文马家桥,马家寺是马阁老修建的,家里的人就从马家桥迁入此地居住。在反乱年间,马家几乎被杀绝。原来的族谱存放于祠堂,祠堂被太平军放火烧毁时一同毁掉了。寨子附近还有许多老祖坟,也分不清是哪一代老祖公、老祖太的坟,曾有贵阳等地的马氏人家来这里上过坟。
1986年,国家曾到马堰一带进行过文物普查,在马家寺寨(今马堰村)附近佛牙洞侧“石墓坟”发现明清时期立有碑记的马氏古墓群。其中,有“万历丁已(1617年)仲春”、“明诰封太淑人马母越氏墓”,因碑石风化严重,立碑人名无法辨认;一座为无法辨认立碑时间及立碑人的“明诰封太淑人马母□氏墓”;另一座明墓碑石风化更堪,碑文都无法辨认,相邻的还有一些难确认的土坟堆。明墓碑石材质为白棉石,系整块石材雕刻,上仿歇山顶,有瓦檐、门柱,碑面凹进,碑文镌刻较浅,下仿须弥座束腰,镌刻有卷云纹,民间谓之“神龛碑”。其余碑记格规格大小相近。石墓群中有“嘉庆丁丑年(1817年)八月吉日立”碑的古墓葬三座:其中一座碑记为“高祖勇略将军伯□马公墓”,立碑人为“男德元、贞,曾孙履豊、升祀”,碑面刻有“生于明万历庚申年十一月九日;卒于清康熙戊□年九月二十一日”两行小字(“□”为无法辨识文字),墓石为青石,墓碑则为白棉石。另一座墓为“安仁马公之墓”、“侄履豊、升祀”。这些明清古墓早已被盗掘,有的碑石残破,倒置墓前,惨不忍睹。但这些古墓葬可以证明马氏与贵阳越氏联姻事实。“明诰封太淑人”为明代三品官员的母亲或祖母封号,在明万历年间贵阳马氏家族中,只有御史马文卿才能达此品级,似与马文卿有关。“勇略将军”之封号,也许是南明弘光时马士英“请荫内官三人”而获取之封号,此墓是否马士英获得封荫的其中一子之墓(根据其生卒年之记,疑为马銮墓),还有待于贵阳马士英家族谱的现身,才能确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