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967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瑛子,60后,出生于江西南昌,现居德国杜塞尔多夫。
我们这代人的遭遇,一个字:“苦”。出生时遇上 “三年自然灾难”,吃都吃不饱。到了上学的年龄,一些人连书都读不起。
高中时,我曾亲睹一位女同学,长期穿同一套衣服,身上时不时散发着一股酸臭味儿……后来才知道,她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下顿,根本没有换洗的衣服。
高考的第一天晚上,流氓闯入女生宿舍,爬上我睡得上铺……我惊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昏头涨脑进考场,严重影响了考试成绩。
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每月工资才56元,一连拿了6年。后趁着出国热潮,来到德国跟先生一起创业,投资500马克净赚了10000马克,兑换成人民币,比我当时在国内工作10年的工资总和还多……
(我在法国卡尔卡松古堡)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出生于江西南昌。父亲是一名农业专家,母亲是一名医生。他们都属于知识分子、国家干部,有固定工资,收入还不错。
母亲怀我的时候,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难”。那时候,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有一天,她大着肚子在医院给病人做手术,做完手术后下来,整个人疲劳不堪。
当时父亲掏出所有家当(粮票),换了几个馒头,送过来给她吃。正当母亲拿着馒头往嘴里送时,突然从外面闯进来几个十多岁的男孩,一把抢走母亲手中的馒头,塞进嘴里一顿狼吞虎咽。
母亲当时惊呆了,而父亲很生气,差点赶过去抢回来。但看到他们一副狼吞虎咽的样子,又于心不忍。后来父亲回忆说:“那帮小毛孩是饿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此举动啊……”
所以我出生后,体质虚弱,先天营养不足,病怏怏的。后来到了上学的年龄,我知道身体对一个人很重要,就加强体育锻炼,参加学校各种运动和比赛。慢慢地,体质才跟了上来。
上初中后,我的学习成绩很好。因为经常运动的缘故,我的学习效率非常高。我花1个钟头学习到的东西,抵人家努力半天。
我始终觉得“学习不能打疲劳战”,锻炼身体对提高学习效率有非常大的帮助。直到现在,我50多岁了,跟同龄人相比,人家都说我的状态很好。
(我亲爱的母亲大人,典型的大家闺秀)
我从小在子弟学校读书,直到高中,母亲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考上理想大学,才把我送到县里的中学读书。
到了县里,接触到很多从乡镇来的孩子,我才知道,原来还有人的生活过得这么艰苦。
我们班里有一个同学叫王梨花,来自农村。在学校里,她长期穿同一套衣服,从来不换洗,身上时不时散发着一股酸臭味儿。
一开始我们都觉得很奇怪,后来才知道,原来她家里很穷,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根本没有换洗的衣服。
从那时候开始,我便切身体会到农民的艰苦,从而学会了感恩和不抱怨。
高中三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本期望高考能考上中国的一流大学。老师对我也是这样期望的。万没想到,高考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差点改写我的人生轨迹。
(我在德国家中)
高考第一天考完后,那天晚上,我和王梨花从教室回到学生宿舍。同室的其他初中部女生都已放假回家。偌大宿舍,只剩下我们俩。我在上铺,王梨花睡下铺。
由于白天经历了两场考试,再加晚上自习课,人已筋疲力尽,头一挨上枕头,立刻沉沉睡去。
睡到半夜,我突然被一声高亢凄厉的叫喊声惊醒。朦胧中,只觉得床铺在剧烈摇动。一个沉重的东西从床上摔下。然后,是一阵迅疾的奔跑声。
王梨花带着哭腔,声嘶力竭地大喊着: “抓流氓啊!抓流氓啊!”
值班老师在王梨花一声高似一声的叫喊中,冲进宿舍,拉开电灯。而我在这叫喊声中用枕头蒙着自己的头,浑身发抖,缩成一团。
原来,流氓用匕首把寝室的门撬开,然后往我睡得上铺爬了上来。睡在下铺的王梨花被蚊子叮醒后发现了他,于是大叫起来。因王梨花的叫声太凄厉,在夜深人静时,如雷乍起,让流氓猝不及防,从爬到一半的床上摔了下来。
流氓在我的床头留下了一把匕首,在王梨花床边落下了一只拖鞋。值班老师收走了匕首和拖鞋之后,安慰我们说:“没事了,赶紧睡觉。”可受到惊吓后的我们,哪里还敢放心睡觉? 我和王梨花两人抱在一起,几乎一夜没睡。
(不忙的时候,我喜欢飞到不同国家旅行)
第二天,我们昏头涨脑地进了考场,考试成绩可想而知。王梨花名落孙山。我的成绩虽然上了省重点大学分数录取线,但没达到梦想中一流大学的标准。
就这样,我进了高考志愿表上根本就没填的江西师范大学。
大学四年,是一段非常快乐幸福的时光。彼时,正值各种文学思潮涌进大学校园,读中文系的我异常兴奋,疯狂地吸收着这一切……
1985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江西教育学院任职。实习时每月工资才45元,拿了1年。转正后每月工资56元,一连拿了五六年。
在教育学院干了7年后,我有了出国的打算。可教育学院不能给我保留编制。为了能够保留编制出国,我申请到报社当记者,干了3年。
在报社任职的那段日子,我很卖命。中文系毕业的我,凭着一手漂亮的文笔,写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新闻稿。
但同时工作压力也非常大,那些日子,我头发都是一大把一大把的掉。
当时,我经常是上午或下午省里开了大会,一回来我就得马上写新闻稿,赶在下班之前交给新闻部。新闻部的同事审完稿后,得连夜拿到印刷厂印刷,第二天一早见报。
(周末或节假日,我喜欢外出徒步)
一段时间之后,新闻部的人发现我的文笔非常好,光写新闻稿有点大才小用了。于是他们又给我安排了另外的任务——所有到江西来的大牌人物、一线明星,都让我去采访。
揣着这个光荣的任务,我前前后后,采访过的明星不计其数。像宋祖英、倪萍、杨澜、李双江、蔡国庆等当红明星,我都采访过,还跟他们中的某些人有过不错的神交。
可惜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流行起来,拍照不像今天这样随心所意。每次采访,只能带上一名摄影记者。那时用的是胶片,每次拍完照后,都得等到回单位,照片洗出来后才能看到。
1994年,就在我事业风生水起,同事朋友都对我欣赏有加时,我却在这时选择离开故土到德国去,从零开始打拼发展。
原因很简单。当时我先生从国内外语院校德语专业毕业,后来去德国留学并留在那里工作了,我的大女儿刚上小学,考虑到孩子的教育,以及家庭团聚的重要性,我便带着女儿去了德国。
初到德国的时候,语言不通成了我最大的障碍。我先生帮我报了一个德语班。班里的同学都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他们至少能说一门语言——法语、德语或英语,下课的时候,在一起说说笑笑。
(1994年刚到德国时,我行走在慕尼黑市大街上)
唯独我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不知道怎么跟同学们交流,班里没有亚洲人,自己连个伴都没有,简直就像个“聋哑人”一样,啥也说不了。
在国内时,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来到这里,却成了最差的学生。一天上课下来,一句都没听懂。特别无助,又特别无奈。想到这些,眼泪便忍不住哗哗地掉了下来。
关键是学费又奇贵,3个月1000多马克,折合人民币3000多4000元。对当时的我们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出国前,我在国内的工资每月才80多元,一年也才1000多元。
那段日子,我们花钱总是花得心惊胆颤的。
当时我跟先生在德国的生意刚起步,德国政府又有严格规定,办公室就是办公室,住房就是住房,不能拿住房当办公室。
我跟先生出于公司形象考虑,同时又为了省钱,便在很好的片区租了商住两用的房子,房租差不多2000马克,折算人民币将近6000多元。
创业初期,在开始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业务量都是零,我们都是只花钱不挣钱。每天花出去的费用,比我在国内一个月的工资还要多。
每次我们买东西,都要折算成人民币,看看多少钱才敢花。当时在我们眼里,什么都是贵的。即便是几毛钱的面包,都要比我们国内的贵。
(时装展上,我与模特在一起)
每天看着钱“哗哗哗”地花出去,我很是着急。经常晚上睡着之后就不由自主地惊醒过来,满满的焦虑感。
在国内,我们兄弟姐妹几人都由保姆带大,在那个年代尽管不算富裕,但起码属于吃穿有保障一族。来到德国后,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经济的压力、金钱的可贵。
我非常理解现在大家说的“北漂”的心情。那时的我们,漂泊在德国,两眼一抹黑,又远离祖国与亲人,比“北漂”艰难多了。
我们公司的名字,带了“欧亚”两字。顾名思义,当然是做欧亚生意。确切地说,就是做德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我们将公司产品定位为纺织品。
收集样品、拜访客户、取样打样、洽谈订单。可大半年忙下来,一无所获。唯一的收获是,我们发现大多德国商人根本就不了解中国。在他们眼里,中国纺织品的地位还不如印度纺织品。
一次,我们被邀到汉堡参加一个展销会时,出于对中国同胞的帮忙,花了500马克买下了一系列从国内带来的纺织样品。这些样品五花八门,有各式竹编,还有各种真丝围巾。
我们拿着那些精美的真丝围巾样品,如获至宝,开始新一轮洽谈。结果却令人沮丧:这些印刷精美、质量上乘、出口到美国去的真丝围巾,却被德国商人认为太花俏,不符合德国人的色彩感觉和审美搭配。几个月下来,仍然没接到一个订单。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
转眼到了11月份,离圣诞节还有一个多月,这是做生意的好时机。我们在圣诞市场租下了一个小亭,想把那些占地方的竹编卖掉,倒腾回来本钱。如果顺带能把那些真丝围巾卖掉,那就更好了!
我把那些围巾抖落开,挂满了圣诞小亭。小亭子里里外外,摆放着各式杂货。那些手工编织的竹编,极其精美精巧,件件都是工艺品。而那些大小不等的各式竹篓,图案各异,编织细腻,在灯光下泛着迷人的光泽,让人爱不释手。
我那时并不知道竹篓的用途。因为急于出手,把价格定得很低。一摞精美的竹篓,只卖15马克。真丝围巾当时在德国人眼里是很值钱的东西。
开头几天,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一个星期之后,营业额突然急速上升。有个年轻小伙子,一天之内到我这儿连续买了好几摞竹篓。他告诉我,他已在整个圣诞市场看了一遍,发现卖竹编的只有我这一家。
这些竹篓,都是手工制品,价廉物美,既可以做垃圾篓,也可以做花盆,还可以做放在窗台上的装饰品。有些竹篓还可以放面包——用处多极了!
(我在德国时装展销会上向客户介绍产品)
仿佛突然间打开了闸门,来买竹编人的络绎不绝。一问,反馈的信息跟小伙子一致:这整个圣诞市场上,卖竹编的,只有我这一家。
明白了这点之后,我立刻调整销售策略——把各式竹编分门别类,分别标价,按件论价。这样,无形中价格一下子高出了好几倍。尽管这样,仍挡不住顾客的购买热情——谁让我的东西独一无二呢?
不光如此。那些被德国商人认为“色彩感觉不对”的真丝围巾,也出乎意料地受到了热捧。那些仔细比较过价格的人,尤其是一些老妇人,像发现了新大陆,她们不光自己买,还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像捡了大便宜。
每个来买东西的人,我都不失时机地跟他们聊聊。尤其是买真丝围巾的顾客,向他们征询对产品色彩的感觉和意见,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要知道,在此之前,我们对德国客户的购买心理和色彩感觉是一无所知啊。
我的销售额蒸蒸日上。最终一结算,刨去进价、租金,净赚1万马克!兑换成人民币,比我在国内工作10年的工资总和还多!
在圣诞市场上积累的信息和经验,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第二年,我们的真丝产品终于顺利打进了德国最大的连锁超市之一考霍夫。
(人生该享受的时候,必须懂得急流勇退)
因为生意的原因,我与德国商人和富翁都打过交道,并且走进他们的生活圈,得以近距离观察他们。
德国富人普遍十分低调内敛。他们很少炫富,不太愿意抛头露面,更不愿意四处发表演讲,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人生哲理和致富途经。
我曾受邀,到一些德国富人家中做客。有些富人家的房子,从外表来看,很普通,但走进去,很有品位,别有洞天,可以说是“低调奢华有内涵”。
讲个小故事。我女友的邻居是位富有的企业主。这位富有邻居有收藏跑车的爱好。其中,有辆非常拉风的、配备高档的红色保时捷小跑车。
有一天,女友在邻居的车库里,看见并排停着两辆一模一样的红色保时捷小跑车,不禁好奇,过去一问,这位富豪邻居竟像做错了事一样,一个劲儿地向她解释说,这是几年前他妻子50岁生日时,他送给妻子的礼物。
之所以同时买了两辆,是因为车中的最新装配他本人也十分喜欢。为了避免太招摇,他们选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车牌号,以至于当邻居5年,我这位女友都没有发现他家有两辆相同的高档小跑车……
真是低调得让人惊叹!
(一杯啤酒,坐一下下午,这是很多德国人享受时光的方式)
我来德国20多年了,发现德国很少有深宅大院,居民住宅区少有围墙,更没有门岗。这与德国良好的社会治安以及公民的平等意识有关。
他们没有强烈的富人与平民阶级之分。另外,在德国,富有阶层都更愿意住在小城镇里,并不一定削尖脑袋都往大城市挤。
2001年,到德国的第7个年头,我受到邀请,进入德国文理学院教中文,当一名老师。
一开始,我担心忙不过来。但后来想了想,一周只上两次课,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也不影响我做生意,于是应承了下来。
而且我觉得这是极好的事情。和年轻的学生打交道,我很乐意,也让我有机会零距离了解德国的教育。
德国从小学到高中,基本实行义务教育。大多德国家庭并不热衷于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大学除了每学期收一些学杂费,不再另外收学费。
德国没有高考,学生们凭高中毕业成绩申请大学。而要通过德国高中毕业考试非常不易。我所在的北莱茵州,从前几年开始实行统一命题考试,其实就相当于国内的高考。
不同的是,学生平时成绩占一半,统一考试成绩占一半,这样避免了“一锤子买卖”,学生不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丧失继续深造的机会。
(德国幼儿园,孩子们画画或游戏过后,都要把东西收拾好,放回原处)
一般来说,只要高中毕业能拿到及格成绩单,都能申请上大学。但德国大学的文凭很不好“混”,淘汰率非常高。有统计资料显示,一些大学的淘汰率高达50%。
德国没有所谓的“常春藤大学”,也不太热衷于搞大学排名。当然,近几年好像有所变化。
德国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强项,有自己领先的专业。每所大学各有千秋。学生申请学校时,更多地是考虑该校的专业是否适合于自己,而不是单单冲着大学的名字或名声。
如果你想送孩子来德国深造,事先一定要在这方面尽量多了解一些,多做一些功课。
最让我骄傲的是,在文理学院执教的10多年中,很多学生在我的影响下对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大学后,他们有的人选择了中文专业,并抓住机会到中国的大学学习,毕业后又到中国的企业去实习。甚至有的最后还找到了中国姑娘结婚,定居上海等大城市。
最近由于疫情,我的一个得意门生带着老婆孩子,刚从上海回到德国。他的太太是上海人,他们孩子的中文好得不得了。他想约我见面,请我吃饭。我既开心又骄傲。
(德国某文化小城的市政大楼,历史悠久)
身为一名炎黄子孙,虽身处异乡,我却还能通过母语教育,宣扬着中国的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微温余热。这么多年,我给中国姑娘输送了好几位女婿——优秀的德国小伙子,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国呆久了,还爱上中国,乐不思蜀,不想回来。
2009年,在生意场上打拼了15年后,我和先生决定歇下来,不想那么累了,遂把生意交给德国的合伙人。
德国人很看重亲情,注重家庭,讲究生活的享受。我们刚到德国的时候,发现他们总是慢悠悠的,也觉得很奇怪:他们怎么这么没理想,这么没拼博精神啊?
然而,在这里生活久了之后,我发现自己也慢慢被这种价值观深深影响。我和我先生都属于比较淡然的人,对财富没有太大渴望,挣够了就行,不饿着就好。该享受的时候,必须懂得急流勇退。
自从把生意交出去后,现在的我,处于半退休状态。有空写写作,周末约几个朋友到周遭小镇徒步,享受生活;偶尔飞到其他国家旅游,或见一些重要的朋友。
这些年,我陆续在《中国作家》、《十月》等国内文学杂志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中篇小说集《不一样的太阳》被选入“新世界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在美国上映并入围多项国际电影节。
(我在异乡寻觅故乡的踪影)
在国外这些年,我也时刻关注中国的发展。
记得我刚到德国时,德国社会普遍不太关注中国。有些普通百姓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世纪。新闻媒体偶尔提到中国,大多也是负面报道。我当时看了很生气。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两国从政府到民间越来越多的交流和往来,德国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据我所知,现在很多德国企业也在中国落地生根。在江苏太仓,他们建立起了一大片园区,基本都是德国的企业在那里扎堆……
我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在人生的路上,无论得意或失意,我也始终以积极、向上与阳光的心态面对。把牢骚不满卷起捆住,把疏漏误会捋顺摆正,把恩恩怨怨折叠放平,装进行李,打包回家——这是我一生行走的理念。
人只有不忘记自己最初的本心,才能收获成功的事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口述:瑛子】
【编辑:顾寒山】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德国精神——德版“我们不一样!”
Forest Wang 2011.11.02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一百多年前, 德国人在山东修建了胶济铁路,包括立在淄博八陡镇的一座铁路桥。 在那座桥使用了近百年后的2004年,济南铁路局收到了那座桥德国建造方发来的传真,大意是说,那座桥设计寿命只有一百年,现在时间已到, 建议立即拆除, 否则因为桥过期使用所造成的事故, 德国方面不负任何责任。。。 。。。
德国人做事就是这么有点与众不同, 给好多人留下的印象是慢条斯理,不急不忙,按条条框框来,过于认真,有点死板。。。 但在人类近代历史上, 德国的发展与成就却是非常出众, 在世界各国中屈指可数的。
德国的工业革命起步比英国晚不少, 而且刚开始时,德国还是四分五裂, 在当时只是个地理概念上的名称。 在19世纪30年代德国工业化革命开始后, 大部分邦国之间先逐步实现了经济领域的统一,到50、60年代, 工业革命进入了高潮时期。 之后“铁血宰相”俾斯麦凭借着其超人的才能和胆识以及强硬的武力政策,于1871年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统一, 结束了德国长达九百多年的长期分裂状态。 完成了统一后的德国经济腾飞的力量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用短短30年的时间走完了英国差不多200年走过的路程,迅速崛起而成为当时世界第二经济军事强国, 震撼了整个世界。 后来德国先后经历了一战和二战, 走了两段很大的弯路。 二战后西德又一次从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迅速崛起, 东西德也能在分裂几十年后走向了统一。 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
除了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 德国在科学技术, 哲学, 文学,音乐等等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德国孕育出来的巨匠级杰出人物数不胜数,有黑格尔, 康德, 马克思, 恩格斯, 歌德, 席勒,巴赫, 贝多芬,爱因斯坦。。。 自诺贝尔奖开始颁发以来,已经有超过76位德国人成为诺贝尔奖得主。
德国先后历经了三次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之后却都能在很短时间内重新站起来, 并迅速崛起, 不是一般国家,民族所能做到的。 那靠的绝对不是偶然因素,肯定离不开这个国家,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深层次的某种很特别的精神,德国精神!
德国是典型的后崛起的工业化国家, 其惊人的崛起速度和力度, 使得德国成了许多国家探索自身发展道路过程中努力研究和学习的成功典范。 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日本就奉德国为学习的榜样, 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那时中国和德国也有些接触, 但上面提到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这么一位历史强人,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那时通过自己锐利独到的眼光,切中要害的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了回去就算了。” 也许中国人不服, 但之后的甲午战争,以及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让后人不得不佩服这位德国伟人的精准预言。
当今中国经过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尤其是在经济领域,我们现在的经济总量已超过德国(但德国国土面积只是我国江苏省的三倍左右,总人口则和江苏省差不多)。了解德国精神的内涵,研究和学习德国精神, 对于一个企业, 一个国家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大约十年前, 我有机会在德国呆过一段时间,期间也游览了德国中南部大大小小不少地方, 这里我结合我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简单地介绍一下德国,德国社会和德国人都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
那一年, 刚到德国不久, 就赶上了南方的狂欢节。 那年当地的狂欢节恰好和我们的春节是同一天。 狂欢节快要结束的时候, 刚好是我们春节午夜敲钟时间。 德国朋友们热情邀请我们一起喝啤酒狂欢, 喝的过程中, 我发现朋友家不到8岁的小女儿一直站在一堆正在狂欢的大人旁等着收集大人们喝空的啤酒瓶, 先是不解,后来问了才知道,退空的啤酒瓶是能拿回钱的。 德国人不差钱,但这么小的小孩就已经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不浪费的好习惯,而且有实际行动。
在德国, 很多饮料瓶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回收再用。 德国人习惯于买整箱整箱的饮料运回家或者放到办公室, 喝完后再整箱整箱地退回空瓶。
在德国, 五十多万人的城市已经算得上是相当大的城市了, 而且城里高楼不多, 远远比不上中国的城市。 很多人都住在郊外, 甚至很偏僻的地方。 为了节约费用, 住在郊外的不少德国家庭都是自己建房屋。 一般是请上几个有建筑, 电工资质的专业人员保证质量(多为朋友或熟人介绍),施工则主要由朋友,亲戚一起帮忙完成。 如果资金跟不上,或者时间不够(因为帮忙的人多数只在周末空多点), 一般盖好第一层后先住进去, 然后有时间, 有钱了, 再慢慢往上加盖, 前前后后历时好几年是很常见的。 如果条件允许, 还要尽量利用上多余的房间赚点钱,比如开成家庭旅馆。 我住宿的地方就是这样的,房东拥有很多的奶牛, 和大片的绿草地, 树林, 据他介绍, 他家那栋房子就是他家人和亲戚朋友一起慢慢建起来的,前后断断续续一共花了有五年时间。
在德国, 主人招待客人哪怕是喝白开水, 都常常是要先问清楚是要倒一杯还是半杯,如果你要了一杯, 却没喝完是很不好的事情。
德国人平时饮食很简单, 最常见的是就是面包,似乎只要填饱肚子就行了, 不像中国有那么多的美食。德国人差不多只是为了生存而吃, 不像很多中国人几乎可以说是为了吃而生存。
在德国人有业余爱好, 有专长的比较多, 有的喜欢开飞机, 有的精于滑雪, 有的喜欢帆船, 有的喜欢独木舟, 足球就不用提了。 实用一点的, 不少男人会自己捣鼓汽车, 有的人会理发, 有的人会裁缝等等。 这样,朋友, 亲戚之间就会利用各自专长互相帮忙, 节省费用。 有一次正漫步在一片非常开阔的绿草地里欣赏远处雪山美景呢, 碰到一对朋友夫妇正开车经过, 他们停下车来打招呼, 一问才知道他们正开车去亲戚家, 就是为了去请亲戚帮忙理个发。
德国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垃圾分类回收开始得比较早, 而且做得非常好, 家家户户都很自觉。 比较特别的是,除了一般纸类和玻璃类可回收垃圾要分类放外, 还有有机垃圾分类, 主要包括果皮之类的, 可以收集起来当很环保的有机肥料。
据说是为了照顾周末大量去外地看德甲球赛的球迷, 德国火车运营公司推出了周末优惠票价, 可以五个人共用一张票, 全境内火车都有效(除去部分快车), 价格非常优惠。 有一次我们坐上斯图加特往北的列车, 刚坐下来一会儿, 就先后有两个人过来问我们是不是用的周末票, 希望能和我们共用,这样他们就不用另外花钱买票了,可以省钱, 我们很爽快地答应了。 后来通过交谈了解到,他们一个是来自牙买加年轻男孩,另一个是赶去波恩上班的年轻德国女孩, 这样一来,是来自三大洲,三种肤色的人共用了一张周末票。 后来车箱里来了个列车员查票,我说我们几个是朋友, 买的一张票,他看看我们, 笑了笑说:“ 哈哈,我知道你们是朋友”。
美国的著名大超市沃尔玛店开遍全球, 靠的是量大, 以较低价格挤垮世界各地众多本土竞争对手,它在很多国家都很成功, 但在德国却是失败的, 据说后来干脆退出了。 在德国, 全国从大城市到小镇,到处都可以见到德国本土的阿迪超市。 阿迪更知道精打细算,节约经营成本, 既帮顾客选好的商品,同时又能提供更低的价格。 华丽的装饰, 布置,贴身周到的服务不是阿迪的特色,迎合德国人不求华丽只求实在的口味才是阿迪成功的根本, 据说阿迪里面的员工很少, 但要求每个人卸货, 上货,收银什么工作都要能做, 为了节约,商场里对暖气, 照明的使用有详细的规定。
其实德国人勤俭节约的习惯不是现在才有的, 也不分贫富贵贱,是传统美德。 十八世纪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父亲威廉一世就非常节俭,他平时饭菜非常简单, 几乎食不果腹,节俭已到了悭吝的地步,有“乞丐国王”之称。 而腓特烈大帝在节俭方面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时他工作也非常勤奋, 每日只睡四个小时。 他号召全体国民节俭并以身作则,绝对禁止宫廷的奢华排场,他本人平时只穿士兵服,毕生只有一件礼服。 他只希望国家能够强大。 在他逝世二十年后, 拿破仑率领法军大败普军, 之后拿破仑来到他墓前,用马鞭指着墓碑对手下的将领们感叹道:“要是他还活着,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站在这里了”。
在德国街头甚至很偏僻的地方,深夜虽然很少有车来往了,往往还能看到有行人孤零零地站在人行道旁耐心地等绿灯。 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附近, 车子看到有行人等着过马路,是要主动停下来, 挥挥手, 示意行人先过的。 而中国只是仿制了西方马路上的红绿灯, 斑马线,却没人在乎其准确定义。有些人行道绿灯,斑马线对行人反而成了危险信号。 好在最近几年已经有个别城市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有一次领着一大帮德国同事一起拜访中国客户, 他们大多是第一次来。 看到中国城市里人车交汇,汽车鸣笛声此起彼伏的混乱景象他们很惊奇, 很是看不懂交通规则,逻辑,只感觉眼花, 说在中国他们根本不敢开车。 还开玩笑说, 他们来过中国才终于想明白一件事:F1方程式赛车中最杰出车手有德国的舒马赫,却没见过有中国车手参赛, 难怪呢,恐怕就是因为赛车上没有装喇叭!
德国的火车站, 地铁站入口见不到检票闸口,也没有工作人员检票,月台是可以随便出入的。 只在火车上偶尔有人查票。 据说如果没票,给查到后, 罚款会很重, 也会记到个人信用记录里面, 以后想贷款等等就麻烦了。 在德国社会里,诚信很重要, 没有信用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与德国隔邻的法国就明显不同了, 巴黎地铁有比人还高的自动检票门, 世界闻名的埃菲尔铁塔前的草坪是由人随便踩踏的,一大块一大块的土都露了出来, 大风吹过, 空中满是尘沙, 路边也不时有小贩突然冲到你面前兜售小商品。
在德国公共场所,大家交谈时一般尽量压低音量, 力求不影响周围的人。 在火车上,安静地看书学习的人也很多。有一次在火车上碰到一帮中国留学生,他们带着小电视机等家当转去新的学校上学, 几个人席地而坐, 围坐在电视机纸箱旁打牌, 很有中国特色, 但与周围的氛围却显得极不协调。
德国人做事喜欢讲原则, 凡事总是力求在法律条文, 规定等等里找到依据。
有个小笑话:一次有个德国官员在大街上被人用柿子砸了, 证据确凿,打人者被抓了起来。 按法律规定, 用柿子打人的话, 用青柿子砸要罚重些, 而用红柿子罚得轻些, 主要是考虑两种柿子软硬不同, 被打者疼痛程度不同。 后来经过认真调查, 那次用来砸人的既不是青柿子, 也不是红柿子, 而是黄柿子。 因为法律条文没有写明用黄柿子砸人该怎么处罚, 于是砸人者又被释放回家了。
十八世纪领导德国统一的皇帝威廉一世,就曾经因为强行拆迁问题,吃过他行宫旁的磨坊主的官司,而最后法院判下来,竟然是皇帝输了, 还要赔钱。 现在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 中国还在为拆迁闹腾着呢, 不知道150年前德国的那样的事何时也能在中国发生。
前任德国平民总理施罗德在任期间,如果要选择住政府提供的豪华别墅,需要按规定付房租, 但实在太贵了,他付不起,只好花少点的钱和妻子一起租住在办公室旁的一套两室的小公寓里。 如果是周末或因私事外出, 他是不能随便用政府给他配的防弹车的, 要用就得付费。 如果因公外出, 妻子随行用车或者搭乘飞机, 妻子也是需要付费的。 这样太麻烦了, 所以施罗德自己出去经常宁愿开着自己破旧的大众车,让保镖们坐在那辆豪华防弹车里跟在后面。 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就凭这样的规定, 估计德国总理这样的职位对中国的小村长们绝对没有吸引力。
德国人的严谨认真是全世界有名的, 这样的态度不仅仅体现在重要的事情上,可以说事无巨细都力求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有一次下班后路过附近一个村庄, 看到一家子正好在给自己家院子草坪的安装围栏,那点事看起来很简单, 就是在地上竖几根木头柱子, 然后在柱子之间拉上绳子。 但男主人立柱子的时候, 不是用锤子猛砸几下了事, 而是蹲在地上,用一些专业的仪器,仔细校准每一根柱子的垂直度!
如果一根针不小心掉到草地上, 很难找, 德国人会先确定一个比可能有针的地方更大的搜寻范围, 然后将此范围用垂直线隔成一个个小方格, 逐个找(可能用放大镜), 找过的区域就做个记号, 直到找到针为止。 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 其实一点也不, 德国人工作中就是这样, 不是依赖小聪明,而是更讲究系统化的科学方法。
煮鸡蛋是家家都少不了的日常事,德国人煮起来不是靠感觉,估计时间差不多就行了,而是往往根据个人口味, 确定好火力大小,以及需要煮的时间, 精确到秒,比如三分三十秒,然后每次遵照执行,有的还要用个小定时闹钟来协助控制。煮的时间短鸡蛋不够熟, 时间长就是浪费了。
在德国公司里, 你经常可以看到工程师们端着咖啡杯聚在一起闲聊, 显得悠闲自得,不急不忙,其实大家工作起来都很卖力,而且重要的是很讲究工作方式,都是按计划,流程走,一步一步有板有眼。 这样开发出来的产品一般很难在其中找到哪个零件是多余的, 哪个是缺失的,为什么这么做, 为什么不那么做, 总是有根有据。
以前陪德国同事见国内客户, 听到最多的抱怨就是嫌德国人做事慢,对此德国人往往一笑了之, 他们相信项目结束后好好比较结果,质量, 客户会慢慢明白德国人是不是真的慢, 或者这样的慢是不是值得的。
德国人一般是不怎么喜欢平凡跳槽, 更不会随便换工种,在德国公司你会见到不少年龄偏大的人, 在同一家公司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而且工作变化不大。 很多人经过多年的专业积累,能在某一方面钻研得很深, 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别人很难替代。
德国人的认真态度,还体现在帮助别人方面。
有一次坐火车去德国南部小镇菲森游览著名景点新天鹅堡,在一个中途小站要换乘另一趟火车。 一列火车到了, 但由于广播通知讲是德语, 我不太肯定是否就是我们该上的火车, 我就赶忙去问站台上一个等车的年轻人。 他非常热心, 说就是这趟火车。 但他害怕搞错了会耽误了我们的行程, 就要我们稍等, 然后飞快地跑到车头去问司机, 确认了以后再跑回来告诉我们。 怕我们时间来不及,他还让司机等了我们几十秒,等我们上车了才开。我们很感激这位德国小伙子, 但可惜的是恐怕永远也无法找到这位曾经热心帮助过我们的人了。
还有一件事我一直都不会忘记,一天晚上刮起了大风,我们放在住处阳台上已看过的半张中文报纸给风从阳台上刮了下去。 因为不准备留了, 自己也没怎么去多想。 但第二天下楼时, 发现房东已经帮忙从院子捡回了报纸, 叠得整整齐齐, 放在我上楼必经的楼梯口了。看到那半份报纸时,我心里满是惭愧和震撼! 细心处事, 尽力帮人同时又尽量避免扰人, 堪称完美!
好多人对德国人的印象是做事非常死板, 其实也不全对。除了前面提到的小伙让火车司机等我们一会儿之外, 还有一次, 我坐火车时第二次碰上了住在同一小镇上的一位退休老人,两人聊得很多, 等我准备下车转车的时候, 她发现我转车时间可能来不及, 就要帮我联系车站管理人员, 要求下一趟火车等我一会儿, 我怕麻烦, 谢谢她了。 到现在我都不明白, 这样的事在德国怎么会经常可能发生的。 另外还有一次是我们坐夜车去卢森堡, 中途要多次转车,天黑前过了美因兹, 沿莱茵河北上, 河两岸风景很美, 有不断跳出来的古老城堡。 后来很夜了, 要在一个无名小站转车, 没看清, 上错了一辆国际长途火车,火车方向到是对的, 只是我们手上的周末票不能用, 应该另外买票。 我就跟列出员做了解释, 他了解清楚情况后, 答应我们不需要另外买票, 到下一个停靠站下车就行了。 下车了, 列车员还友好地跟我们打招呼, 祝我们旅途愉快。
德国人确实也有些习惯, 或者思维方式我们比较难理解。 有一次我混在一大批同事浩浩荡荡的队伍里去大教堂开工会会员大会, 轮到“领导”演讲了, 在演讲者走上台的时候, 我照习惯准备鼓掌欢迎, 但发现大家都没有任何反应。 我不解, 问同事为什么没人鼓掌欢迎。 同事回答说, 我们还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呢,怎么好鼓掌呢? 等他讲完了说不定我们不满意,还要给他喝倒彩呢。 还有个小笑话, 有一次在公司里和同事聊天的时候,有一只大苍蝇叮在了同事的咖啡杯上。他好像看到了,却没见有什么反应,过了一会儿还是没有,我愣住了, 用手一直指着他的茶杯,想提醒他,却愣得讲不出话来。他还是没反应,后来我终于喊出”苍蝇。。。”。 只见他朝茶杯撇了一眼,又轻轻地拨了拨手,说道:“随它去吧, 苍蝇只不过是肚子饿了而已”。
只有事事都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 才可能有德国制造, 才能出德国质量。
全世界都知道,现在的德国制造就是质量信得过的代名词。 而就是在19世纪80年代, 在英国市场上,德国产品还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质量很差的德国货是靠低价格占据市场一角。 后来英国不得已强制要求所有产品必须标示原产地。 德国企业无法再混下去,痛定思痛, 下大决心提高产品质量,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终于彻底改变了德国产品质量, 重新树立了德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有一次受邀到当地一位有名的电子技术专家家里做客, 吃过饭,老人领我们参观了他引以为豪的房子。 整栋楼是他自己设计, 自己家人和朋友们一起帮忙搭建起来的,他的爱妻是电脑软件工程师,同时也是建造这栋楼的主力。 楼内所有灯都是节能电子自动开关, 是老人自己设计装配的。 地下室是他的私人实验室, 排放着很多高级电子仪器。 而在顶层阁楼, 摆放着老人酷爱的业余无线电台, 他玩了几十年了。 他介绍说, 那个主电台是电子管的,体积比较大,是二战期间德国军队战场上用过的。 虽然历经战火, 之后又差不多过了六十年, 电子技术也早已进步了好几代, 那电台却一直工作得很好!
也就在那段时间, 有一位德国朋友向我抱怨他刚刚在超市里买了双中国产的塑料拖鞋, 虽然价格很便宜, 但他只穿了三天就坏了, 搞得他很后悔, 很郁闷。
德国人做事喜欢在行动前先做好详细周密计划,做好各种应对准备, 计划时间精确到分钟甚至更短。
有了计划就坚决执行。 德国人的恒心和执行力是令人惊叹的。
坐落在德国南部的乌尔姆有个大教堂, 不是世界最大的, 却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 教堂始建于1377年,经过166年的时间,教堂才开始投入使用。这时的教堂高度为七十多米。到了19世纪后期,人们才开始修建教堂的塔尖。最后完工是在1890年, 这样从设计到最后完工, 前后有五百多年的时间。 工程本身并不算十分巨大,比我们的高铁差多了, 但其工程的时间跨度以及延贯性很是令人吃惊,很能提现德国人的“慢”, 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城市的街道经常是今天挖了明天填, 后天再挖,这样练就出的修建路桥的本领属世界一流确实是没话说的。 房子,建筑情况也差不多,建成短短几年后换个市长什么的, 前面一届的规划就要改,工程也要给拆掉一些重建了。 而在德国哪怕是个小镇, 镇中心的路多是用石块铺建的,很牢,估计人家的规划就是用几百年。
德国人很讲究团队合作。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上,德国战车先在1/8决赛中横扫英格兰, 后又在1/4决赛中4:0羞辱阿根廷,靠的就是团体作战, 比赛中球员互相配合,有大批人专门输送炮弹, 不会只为自己出风头浪费更好机会。 足球比赛比的就是团队配合。 德国历届世界杯成绩稳定, 而中国不太可能进得了世界杯决赛圈, 并不让人觉得奇怪, 在体育赛场上,中国人出成绩的项目多集中在单人项目上, 人一多就搞不好了, 男足就是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在德国周末街上是很少有人的,尤其是周日, 所有店铺关门。 我住在风景秀美的小村里, 窗外就是偌大的铺满绿草的山丘(比我们电脑上常见的大片绿草的背景图片还要漂亮许多), 而远处就是阿尔比斯山脉, 可以看到山上皑皑白雪。 晚上天黑后, 大家基本上都闭上门窗,安静地呆在自己家里,只不时从远处的教堂传来报时的钟声,在这样远离喧嚣的环境中你自然会放松身心,只剩下思考, 再思考。。。。。。 宁静致远,身在其中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能孕育出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音乐家, 思想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 而近代中国。。。
德国诗人海涅这么形象地形容德国哲学家:“戴一顶小睡帽,睡帽下面的头脑里却酝酿着翻天覆地的思想 ”。
我们仰望康德,而康德仰望星空 - 这是对伟大哲学家所处高度的最恰当的描述了。 康德曾经连续11年没成果发表,这期间他顶住了好多来自各方的压力,成日望着远处的教堂顶独自沉思,在芸芸众生难以企及的高度孤独地探索着哲学问题,最后一蹴而就写成哲学史上的不朽巨作《纯粹理性批判》。
不可回避的是,德国法西斯在二战中犯下了滔天罪行,不仅给其它国家, 人民带来了严重伤害, 也给德国人民自身带来了深重苦难。 该怎么对待这段历史问题呢? 1970年, 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突然下跪, 并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 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同时, 时任西德总统的赫利也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 勃兰特一跪, 让受害民族淡化了心中的愤怒, 并转化为感动的泪水,也让德国后人放下了心头沉重的包袱,赢得了自尊,能够抬起头来, 重返世界, 回归到正常的发展道路。 勃兰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德国总理的下跪谢罪,是日本人怎么也学不到的,也是不愿意学的,那是日本人到达不了的境界。 日本战败投降后,战犯一直被供奉在“靖国神社”, 不少届首相和内阁都高调前去参拜。 而在中国就有点可悲了,1937年日本在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30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或者没有武装的军人被日本人杀掉, 这么骇人听闻的惨案发生后过了快半个世纪, 直到1985年当地政府才在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建成一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而在2004年之前老百姓还是必须要先交钱买了门票才能被放进去的, 门票钱去了哪里也不知道。
二战期间, 位于柏林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被盟军炸弹击中,教堂顶部被削掉一大截。 德国人没有因为其有碍观瞻而拆除,而是保留炸毁后的原样,连教堂外的时钟至今还停留在被炸时的时刻,只是在其旁边新建了一座教堂, 以此时刻警示着后人。
法兰克福市中心的教堂和广场二战中被夷平, 之后德国人在重建过程中,尽量使用原来的砖头, 所以现在还能看出重建的痕迹, 那简直是个奇迹。 法兰克福刚被炸毁后的教堂和周围街区的珍贵黑白照片还被做成了明信片, 我自己也买了一张留着纪念。
德国和德国人, 有点不一般, 甚至有点怪怪的, 但德国的近代成功崛起的历史告诉我们, 重视教育,科学为上,团队合作,不屈不挠,开拓进取,严谨细致,勤俭节约,服从执行, 实而不华等等构成了德国精神的内涵,是推动其不断进步的动力。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各种房屋都变成了高楼大厦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前都开满了鲜花 ,是的,各种建筑改变了,但是德国人那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始终没有变.望采纳,谢谢!
你幸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