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厌多劳拙厌闲,善嫌懦弱恶嫌顽。富遭嫉妒贫遭辱,勤怕贪图俭怕悭。触事不分皆笑拙,见机而作又疑奸。思量那件合人意,为人难做做人难。——《金瓶梅》
关于《红楼梦》之薛宝钗一家,为何常年寄居贾府,一直以来争论纷纷。
其中不啻有众多阴谋论者,认为薛姨妈心中怀奸,曾故意在贾府内宣传“金玉良缘”的舆论,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因为自家薛宝钗进宫待选失败(亦或者根本未参选),为了背靠大树好乘凉,想要图谋宝二奶奶的位置;
由此,薛宝钗之敦厚严谨,自己将笄之年生日宴上频频照顾贾母的喜好,反成了讨巧卖乖(第22回);帮助史湘云举办螃蟹宴,也成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借帮助史湘云讨好贾母等人(第38回);甚至于宝钗给黛玉的燕窝,竟也被解读为“毒燕窝”,真真好笑至极。
薛姨妈一家,真可谓是做人难,做薛家人更难。我们不妨立足《红楼梦》文本,来客观、理智地看待薛姨妈一家,为何常年住在贾府?
《红楼梦》第四回,薛姨妈一家进入京都,曹公借着薛蟠之眼,道出薛家人进京都的三个目的:
薛蟠素闻得京都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目、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景之意。——第4回
薛家人最初来京都的主要目的是送妹妹进宫待选,次要目的是清算下京都的生意账目,附属目的是顺便拜访下王家、贾家这两门亲戚。
而不巧的是,此时王家的王子腾正好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所以薛姨妈觉得去王家不合适,就只能去了贾家。
此时荣国府的女主人王夫人是薛姨妈的姐姐,哥哥不在京城,来姐姐这里拜访,王夫人欣喜妹妹到来,留下薛姨妈一家三口住几日,这一点儿毛病也没有。而且事实上,曹雪芹对贾家留薛姨妈一家住在本府的细节刻画得格外细致:
贾政便使人上来对王夫人说:“姨太太已有了千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白空闲,赶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哥儿、姐儿住了甚好。”王夫人未及留,贾母也就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等语。——第4回
脂批本此处有一段批语:用政老一段,不但王夫人得体,且薛母亦免靠亲之嫌。
曹雪芹、脂砚斋可谓用心良苦,对薛姨妈住在贾府这件事进行了格外细腻的解释,生怕读者觉得“薛家不要脸,赖在贾家不走”,可架不住还是有读者要堕入这种俗套思维中。
贾家是礼数大家,王夫人是薛姨妈的亲姐姐,若是姐姐硬留妹妹住下,则有投奔之嫌,不论是王夫人,还是薛姨妈,面子上都不好看。所以贾政、贾母主动提出让薛姨妈留下来。
而单看挽留之语,贾政又不如贾母情商高。贾政是个直男,言谈间处处意为帮助薛姨妈,而贾母却称“大家亲密些”,温情软语,读之欣然,不似贾政那般直接。
说了这么多,意在告诉诸君,薛姨妈一家住在贾府,并不是她死皮赖脸不肯走,而是贾家有意要留。
换言之,如果贾家不想留薛姨妈一家,只需要言谈之间点拨一下,薛姨妈立刻就会搬走,不带一丝犹豫的那种——薛姨妈并不是个厚脸皮之人。
贾家愿意留下薛姨妈一家,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亲戚之间的人文关怀:薛父去世,薛蟠不谙世故,薛家生意日渐凋零,薛姨妈一个寡妇带着一儿一女,虽不愁吃喝,但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并忧愁于薛家未来的发展,书中也明确提到,薛家的伙计仗着薛家孤儿寡母,经常背地算计:
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识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第4回
别说贾家,就算是寻常人家,看着亲戚家孤儿寡母,生意日渐凋零,家族江河日下,岂有不出手相助之理?
只不过贾家、薛家情况比较特殊。贾家是豪门贵族,房屋众多,非普通穷酸人家可比,不会有“亲戚死住在自己家里不走”,“不给房租、吃我们家的、喝我们家的”类似这样的烦恼。
贾母、王夫人、贾政也都不在乎这个;更何况薛家住在贾家,所有的消费都是自家来出,这就从根儿上避免了闲言碎语,成了单纯的“亲戚来京不熟悉情况,暂住贾家”的现象。
当然,薛姨妈住在贾家是有自己的目的的。一方面是为了借助贾家的家长贾政、贾赦这些男性权威人物,震慑教育儿子薛蟠;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依靠贾家的权势,在京都办事方便(包括借助贾家这个平台给宝钗找婆家)。
《红楼梦》中有很多细节都在暗示这一点。比如第3回,薛蟠打死冯渊,薛姨妈立刻写信给王夫人求救:
(林黛玉)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和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第三回
再有第47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中,柳湘莲将薛蟠骗到郊外一通拳打脚踢,薛姨妈回家看到薛蟠鼻青脸肿,又是心疼,又是发怒,第一反应就是“意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柳湘莲”。
薛姨妈确实曾有“金玉良缘”的想法,可这不代表这位慈母就有什么歪心思,第29回“清虚观打醮”后,薛姨妈便放下了金玉良缘的执念。而且纵观《红楼梦》前80回,宝黛爱情的舆论始终大过“金玉良缘”,不必过分苛责这位母亲。
薛姨妈是个性懦之人,慈祥有余,能力不足,眼光格局也不高,所以就喜欢依赖王夫人,依赖贾家。薛家只有一个薛宝钗冷眼看出这背后的不堪——薛家没落到底了,所以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林黛玉感慨自己在贾家的生活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宝钗听完之后,默默回了一句: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
可很少有人注意到宝钗这句话的分量,以为她仅仅是在安慰林黛玉,其实宝钗心中的苦,又有谁能知晓呢?
本文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薛宝钗为什么一直住在贾家?有哪些原因
薛宝钗也是大户人家的女儿,有自己的家,而且她也还没有出嫁,但是她却一直住在贾府。这不仅有她自己的原因,也有其他人的原因。
薛宝钗一直住在贾府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贾母非常喜爱女孩子,所以薛宝钗一直住在贾府陪伴贾母。贾母对待女孩子总是疼爱有加,经常都是我的心肝啊,心头肉的叫着,不论是贾宝钗还是林黛玉,还是史湘云,或者是王熙凤,贾母对她们都非常疼爱。贾母非常喜欢女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让薛宝钗一直留在贾府。由于贾母的喜爱,所以薛宝钗才会一直住在贾府。
2.薛姨妈想要促成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爱情。虽然说薛家也是四大家族之一,但终究比不上贾家家大业大,如果能够和贾家联姻的话,促成金玉姻缘,这对薛家来说必然是极好的。同时长久的住在贾家,可以,接触到京城的各类名门望族,因为贾府家大业大慕名拜访的人非常多,在贾府住的久一点,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这也有利于薛家的发展,也会让薛宝钗的身份借着贾府有一个提高。所以薛宝钗一直住在贾府,也有薛姨妈的原因。
3.贾府有许多和薛宝钗同龄的人。贾府有许多和薛宝钗同龄的小伙伴们,所以薛宝钗住在贾府可以有更多同龄的人一起玩,也可以更开心。贾府有许多年轻的女子住在里面,她们可以一起聊天和玩耍,所以薛宝钗一直住在贾府。贾府人口众多,贾府的生活也非常的奢华和繁荣,所以薛宝钗在贾府的生活也会非常好。并且贾母也非常喜欢年轻女子,也非常疼爱年轻女子,所以薛宝钗住在贾府不仅可以生活得非常好,也会很开心。
红楼中有房有地的薛家,为什么老住在贾家不走?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于薛家的诟病一直不少,竟持续了百年之久,读者不喜薛家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其一,薛家的金玉良缘舆论,对宝玉、黛玉的木石爱情构成了威胁;其二,薛家并不似黛玉那般孤苦伶仃,不得已寄人篱下,薛家自己在京都有房、有地、有生意,却也一直赖在贾府不走。
“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的探讨已经够多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亦不少,总而言之,这是封建时代礼教婚姻的必然产物,宝钗、黛玉亦是受害者,她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婚嫁命运,任何诽谤其中一方的言论,必然带有主观之讥,不足道也,笔者想重点谈谈薛家为何一直赖在贾家不走。
《红楼梦》第4回,薛姨妈、薛蟠、薛宝钗母子三人来到京都,一家人商量起住所问题时,薛姨妈曾跟薛蟠有过这么一番对话:
薛姨妈道:“如今既来了,你舅舅虽忙着起身,你贾家的姨娘未必不苦留我们。咱们且忙忙收拾房舍,岂不使人见怪?你的意思我却知道,守着舅舅、姨爹住着,未免拘紧了你,不如你各自住着,好任意施为的。你既如此,你自己挑所宅子去住,我和你姨娘——姊妹们分别了这几年,却要厮守几日,我带了你妹子去投你姨娘家去。”——第4回
这里简单说明了薛家住在贾府的原因,不过三个理由:
第一,薛家来至京都,乃是初来乍到,贾家在京都根深蒂固,和薛家关系亲密,如果着急收拾房舍,会让贾家觉得见外;
第二,薛蟠为人嚣张放肆,目无下尘,经常惹是生非,比如来京都之前,就曾因跟冯渊抢夺甄英莲,纵容手下将冯渊打成重伤,抬回去三日后就去世了,薛姨妈想用王子腾、贾政等长辈束缚住薛蟠,以免再生事端。
第三,薛姨妈和王夫人乃是亲姊妹,因地域原因多年未见,如今趁此机会,如何能不泣叙一番,姊妹两个说说彼此的心里话?
这三个目的都很随和,很符合亲戚间的日常交往礼数,并不存在心机、城府的问题,而且按照薛姨妈的说法,当时只打算跟王夫人“厮守几日”,可见薛家初住贾家,并未想赖着不走,而是正常客居几天而已,只是其后的情形发生了变化,导致“短住”变成了“长住”。
问题在于,其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薛家不得不赖在贾家呢?
单从《红楼梦》文本来看,貌似薛宝钗入宫待选的失败,是导致薛家在贾家常住的主要原因,因为薛家进京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送宝钗进宫待选: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报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君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第4回
可是从后文来看,薛宝钗的待选应该是失败了(另有论者提出薛家主动放弃了待选,亦有一定道理),她并未进入宫中,开始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广阔前途,而是继续待字闺中,随后贾府便传起了“金玉良缘”的舆论。
照这么看来,薛家似乎真的是很有心计,为了促成“金玉良缘”,才一直赖在贾家不走的,可这种说法太过阴谋论了,听着很有道理,实则内部逻辑完全错误。
薛家确实曾经宣传过“金玉良缘”的舆论,而且《红楼梦》中明确借着薛宝钗之心理旁白,点出传播“金玉之论”的人正是母亲薛姨妈,且看原文: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了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第28回
如果一定要将“金玉良缘”和“薛家长住贾府”理解成因果关系,那么就会形成这样一个推论:如果金玉良缘不可能实现,那么薛家就会立刻搬走,可事实证明,这个结论是完全错误的。
抛开高鹗续写的后40回不谈,只看前80回,林黛玉是贾宝玉未来的夫人,在贾府内部是人人皆知的,比如第56回,王熙凤跟平儿谋算贾家未来几项大花销时,就曾提到过宝玉、黛玉的婚事:
平儿道:“可不是这话!将来还有三四位姑娘,还有两三个小爷,一位老太太,这几件大事未完呢。”凤姐儿笑道:“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第55回
阿凤乃荣国府管家,她的观点就有相当的可靠性,而且从“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可窥探,贾敏、林如海双双去世后,林黛玉彻底沦为孤儿,是贾母将其接回贾府生活,换句话说,贾母已成为林黛玉的实际监护人,对她的婚嫁、彩礼等事项具有拍板的权力,故而林黛玉若是嫁给宝玉,全程老太太负责,不需贾府官中银钱。
再有第66回,彼时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小厮兴儿曾趁着吃饭的机会,跟二姐描述贾府事宜,期间亦曾提到过贾宝玉和林黛玉近乎板上钉钉的婚事:
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儿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口,那是再无不准的了。”——第66回
这些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在贾府中,木石姻缘的舆论影响远远大于金玉良缘,也正是因为这般,红学探佚大家梁归智先生认为:80回后,黛玉病死在先,宝玉迎娶宝钗在后,黛玉若不死,金玉良缘没有半点成功的可能性。
论到这里,思路渐渐明晰:薛家一直赖在贾府不走,并不是为了所谓的金玉良缘,而是有其他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什么,第47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中就有这个答案。
此回中,薛蟠因为相中了柳湘莲,误认其是风尘中人,多番骚扰,最后柳湘莲将薛蟠骗去郊外,一顿殴打,最后还是宁国府的下人各处寻找,才找到了伤痕累累的薛蟠,而薛姨妈和薛宝钗,在看到薛蟠的伤势后,曾有这么一番对话:
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骂一回薛蟠,又骂一回柳湘莲,意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柳湘莲。宝钗忙劝道:“这不是什么大事,不过他们一处吃酒,酒后反脸常情......如今妈先当一件大事告诉众人,到显得妈偏心溺爱,纵容他生事招人。今儿偶然吃了一遭亏,妈就这样兴师动众,仗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第47回
薛姨妈看着儿子受伤,便想要替薛蟠出气,可她不是让自家人去处理,而是“意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柳湘莲”,一个小小的柳湘莲,薛家本可自行处理,但薛姨妈的下意识出卖了她——她内心深处拿贾家当自己的靠山。
宝钗对这件事看得很清楚,所以劝母亲不要告诉王夫人,以免别人知道后,笑薛家“仗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
薛家一直赖在贾府不走,其根本原因,不是为了金玉良缘,也不是姊妹情深,难舍难分,其背后的真相是薛家的彻底没落,但我们无法苛责薛姨妈。
薛父去世后,她成了寡妇,一个可怜的妇道人家,带着不经世事的儿子,和一个十几岁的女儿,薛姨妈自己又面慈心软,是个慈祥的好长辈,但未必是个好管家,书中记载,京都几处生意,底下人见薛蟠不谙世事,便都算计他,生意日渐凋敝,薛家的没落可谓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滑落。
薛姨妈能怎么办?家中没有个靠谱的男人,只能依赖亲戚。而根据薛姨妈的人品,笔者更加相信这种情况:薛姨妈应该曾提过搬离贾家的事项,但王夫人、贾母以及贾政等人不愿薛姨妈孤儿寡母在外生活,因此主动要求薛姨妈一家留在贾府,也好有个照应。
薛家留在贾府,从头到尾没有阴谋,没有心机,细细读来,感受到的反而是贾、薛两家之间亲戚的温暖亲情,当然,金玉良缘虽不成,但薛家应该还是想着能借助贾府这个平台,给女儿宝钗寻找一门好亲事,谁知后事却是黛玉泪尽而亡,金玉良缘再次提上日程,恐怕这才是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爱情悲剧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