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庙坐落于河北保定市曲阳县城,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公元500-508年),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北岳庙是汉代至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多代封建帝王遥祭北岳恒山的地方,故名“北岳庙”。但北岳恒山在山西的浑源县,而北岳庙却在河北的曲阳县,其原因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其实古代的北岳恒山并不是现在的山西恒山,而是河北的大茂山,直到清朝时才被皇家迁到山西。据考证,五岳制度始于汉武帝,汉宣帝确定:河南的嵩山为中岳,山东的泰山为东岳,陕西的华山为西岳,安徽的天柱山为南岳,河北的恒山为北岳。其后又改今湖南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遂成定制。在历史上,北岳恒山的名号曾长期归属于位于河北省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的大茂山。大茂山古名恒山,也称神仙山、神尖山。
北岳庙始建于北魏宣武帝年间(500~512),为祭祀北岳恒山之神而建。
北岳庙规模宏大,南北长542米,东西宽321米,总面积17398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80万平方米。
建筑布局呈田字形,采用以中轴线为主两相对称的古典建筑形式。在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现存古建筑主要有德宁之殿、飞石殿遗址、御香亭、凌霄门和山门等。
宋初北岳庙为契丹所焚,淳化2年(公元991年)又重修。此后,该庙曾于宋、元、明、清各代进行过多次维修与扩建。
北岳庙内古建成群、碑碣林立,且品位较高。
庙内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并建有碑廊、石刻馆、博物馆等。
在曲阳当地,北岳庙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别称———窦王殿。这个窦王,指的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
相传窦建德起兵反隋之后,率兵转战于曲阳一带,当时就驻扎在北岳庙里。窦建德为人乐善好施,且军纪严明,故而深得曲阳民众之心,百姓感念其德,把作为窦建德驻兵之处的北岳庙称为“窦王殿”。
北岳庙不仅是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风光宝地,更是一座内涵丰厚的文化艺术殿堂。
它集古建、绘画、书法、石雕、定瓷等艺术之花于一身,璀璨夺目,光彩照人。
北岳庙碑碣林立,现存北魏、北齐、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直到民国经幢137通,是河北省最大的碑群之一。
这些碑刻是研究北岳庙历史的宝库资料,而且真、草、隶、篆、行各体俱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我国现存的书法艺术珍品。
碑刻中最早的北魏和平三年(公元462年)刻制,是全国现存碑刻中极为宝贵的稀世珍品。
北岳庙内的雕刻刀工细腻,线条清晰流畅,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石雕艺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