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个“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话,大概是叙述自己一生求学历程的关键节点。但是孔子的总结是从十五开始,其实这也说明孔子说的“学”并非是大部分人认为的知识,既然在《为政》篇里,这里应该是指学习为政之道。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习怎么做官。又花了十五年时间,“三十而立”。在不断地学习和碰撞中,到了三十岁左右,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和未来想法。注意这个时期形成的想法已经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不再是少年时期的空想。
然后来到四十岁左右的这个节点。
“四十不惑”,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岁,很多事情经历过,看开了,也不再纠结迷惑。那又何来的“五十而知天命”呢?四十不就知道了?其实这里的“四十不惑”,正是在而立之后的十年中的因为自己的立论、理想和现实不断冲突产生了人生的迷茫,在自身日积月累的努力量变之下,终于发生了质变。
否定了而立时期的自己,并且发现学习的过程、人生的旅程就是不断地否定自己。正所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个时间段、即使是三十而立,看上去正确的远景描绘在自身知识不断积累和突破中都会成为错误的过去。而孔子到了四十岁,大约了解到这种知识增量对过往学识的否定成为一种常态,而在为政中就是现实情况不断地打击他在而立之年形成的各种学问观点。
四十不惑,是对这种变化、调整、失败的求知过程不再感到迷茫。不再因为学问的走偏被打击而丧失自我,清楚地知道只有不断地加强学问积累,才能正确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此之谓“天命”。一个人一生的目标,一生的使命。
孔子大概到了五十岁左右,就知道自己的“天命”了。这是一段艰苦地求学、发现自我、与天抗争、最后化身入道的过程。老子对道的追求,是自始至终的。而孔子对道的追求,是从逆天而行开始的,而这种通过命运对自身不断锤炼的过程就是儒家追求“德”的过程,虽然最终入道,但是讲究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在规则之下的游刃有余,这在精神层面上要低于老庄的宇宙洪荒,天地逍遥,但是在现实人生中算是已经做到了极致。
儒家的“道”,是道家的“德”之顶峰。不是道家之道,但是更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四十不惑”,实际上是一个人开始成熟,开始考虑人生的价值,不再限定在物质资料和人世虚荣之中,开始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出评判,做出自我发现之旅的开始。
因为梦想与人生的距离和矛盾,在而立之年后会在工作生活中凸显得特别明显。如果一个人,就这样浑浑噩噩下去,相对来说还是快乐的。但是有一种人,会进入比较高端的反思,而这种反思,是痛苦的。因为四十岁了,还要反思自己前半生的路线,甚至认识到完全是错误的,转身去追求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并不止于否认社会财富,否认现实生活。一个科研工作者,一个知识开拓者如果发现自己前半生的研究方向是错误的,基本上也不会有人愿意并敢于承认,抽身寻找正确的方向。而“不惑”正是要不再纠结于是否衡量得失的状态,该变则变,即使放弃所有都无所谓。
四十不惑,就是要做到学会选择正确的学问和人生方向。跳出对自己前半生错误方向成就的不舍,并清楚认识到这种放弃和调整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选择。这样才能称之为“不惑”,才有可能在五十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这个只是孔子总结自身的路线和节点。每个人发现人生目标的时间可能不一样,但是学问、修行、人生的基本过程都是如此。
除非你对自己人生目标不在乎。三十岁能稳定地挣着钱了,养活人了,你就满足了。这就没有不惑,也不用知天命了。其实这样的人生,确实是快乐的人生。
这就是“知足常乐”。
不过并不是求学问者的一生。对于有高远追求的学者而言,在人生逆旅中挣扎的一生,在思维困境中不断突破的一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五十而知天命,是不是太晚了呢?孔子五十岁左右才做了几年官,随后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观点。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们现在称孔子,第一个就是“教育家”,又尊称为“万世之师”。
像孔子这样能“五十而知天命”的,又有多少人呢?
真正的人,一辈子无非就图活个明白。
所以又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不惑的又是什么?
四十岁,天上的知一半,地上的全晓得,所以不惑。五十岁,天上的也都知晓了,故曰知天命。
人生四十,该吃的亏,该上的当,什么都经历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没有什么可以迷惑。
人生五十,日薄西山,常叹无力回天,才知世事皆定,人生只是天地间一过客,只需演好自己的角色。倘上不愧天地,下不愧苍生,中对得起自己良心,也不枉来人世间走一遭!
何为天命?其实人的命天注定!从你出生的时候,上天就已经给你设计好了,你有多大财,你能当多大的官!虽然你不服输,不认命,但到了50岁以后,你却明白了,自己该有的,该得到的,还是上天给你的那些罢了 ,只不过在取得这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体验和经历了一些过程!
人生50岁了,有些事情,该放下了,别争了,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争也得不到!
唉 !这就是命!谨以此感悟,送给与我同感的你!
四十不惑的意思就是,人来到世上已经四十年了,生理心理等等各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经理解的差不多了,不再象一个懵懵懂懂的青少年一样对人生充满疑惑了!
五十知天命 大概的意思就是看透了人生百态,知道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等而不再垂头丧气热血沸腾,一切泰然处之,宠辱不惊,有泰山压顶而面不改色的镇静心态,一切顺其自然吧
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不惑就是意气平。不会耐不住一时的气愤,而忘了自己的生命安危,乃至忘了父母家属,爱他就喜其生,恶他就喜其死……这些都是惑!
而这些惑必须通过 学习 阅历 挫折……,一点点将心中偏见 短见磨掉。持善固执,不会再改变。也就是“正”的经维。以此为准,看人做事,就没有惑。可以辩惑,清楚人的一生很坎坷,酸甜苦辣 艰难险阻是人生的常态。就不会大喜大悲,意气自然平了。
有些人虽然到了40多岁,还是处在不立的状态!有很多想象,公交车上让座,老人倚老卖老。碰瓷 殴打防疫志愿者……,他们的年纪都很大!为什么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德行。就是没有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两点关键阶段。“不惑”可不容易达到!
先说“十五志于学”,学什么?一句话总结完了“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也就是“好古敏而求之”。圣贤已经把“学”的目标给我们做了榜样,并且有次第 有方法又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这就是亘古不变的“经”以此学不会有差路。不但要学,还要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习”就是做,在做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知止定静……越来越细。自己都有一种“日日新”的喜悦。最终达到“解脱”。其实就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再说三十而立。立什么?“持善固执”的“经”。“学”是为明辨。然后才可“立”。学不好就立不了,立不了就有惑(祸)。
所以这一生真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天命”确实需要实证!一句话总结吧!
“信道笃而自知明”!
四十不惑,是指你到了四十岁后不在疑惑,对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客观的看法。如小孩子才看对错,成年人只看利益的多少等等……经过奋斗也好,随波逐流也罢。你来到五十岁基本知道你自己是个什么样,什么适合你,什么是你必须做的,不在浮躁,逐渐认命,逐渐向命运低头,开始向 社会 妥协,年轻时的豪气云天,这个时候所剩无几,想改变世界的,最终被世界改变了。以上大概是多数人发展的脉络方向,当然这都是对男性而言的。因为大家在 社会 上的分工不同,生存环境迥异,四十不惑可能推迟到五十岁,你也可能35岁就看穿了。随个人环境改变而改变,以上回答希望可以帮你答疑解惑
四个字:没有不惑。
七个字:天命就是你自己。
天命是指人到了五十岁,自己的命运就基本上就这样了,天命是指自己的命运,很多事情也不会强求,认命了。
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了四十岁,基本上能分清自非,明白道理,不会轻易受人的挑拨是非,知道做人为人心准则。
读古文不要被当今的无耻风气带沟里去,原文是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现在的人无耻往自己身上贴,孔子在十有五志于学的“学”与今天的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今天的人在学校学的都是什么?你们都还在学的路上爬呢!不要大言不惭不知羞耻动不动就拿什么不惑、知天命出来妖言惑众,自欺欺人!真的志于学的人,一定会而立、一定会不惑、一定会知天命,不要出来问,自己去踏踏实实的志于学,答案在自己的亲为中,学校式教育混淆了志于学的含义,所以才有今天的无耻以及今天的困惑!去自己实践感悟不要出来问,就如很会说饭可是说的再天花乱坠也不会饱一样!
四十岁后就可以顶住很多诱惑,不会再那么冲动了。五十岁后就大概知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意思了。
古人寿命比较短,按现在应该要五十不惑,六十知天命。
不惑之年,指到了能分辨是非的年龄了。知天命是指基本知道自己到死,各方面还能有什么作为的,对自己的将来有个预见了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意思是: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