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为啥没有出海口了腐朽的清王朝做了这样一件事

吉林省珲春的防川素以“一眼望三国”的美誉,成为中国、俄罗斯、朝鲜的交界处。

那么,防川为啥是中朝俄交界处?

其实,还可以更向前,距离日本海更近。

但是,腐朽的清政府用错了人!

防川

防川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敬信镇,距珲春市市区66公里。

珲春市一句满语,意思是指“边地”,而防川则是“边地”之边。就地理距离而言,这里是中国到俄罗斯、朝鲜的东海岸、日本的西海岸以及北美、北欧的最近点。从防川沿图们江出海到俄罗斯的波谢特港仅16公里,距海参崴180公里,到日本的新泻港也只有800公里。

古代,防川的位置非常重要。

比如说,唐朝时候,防川是举世闻名的“日本道海上丝绸之路”。唐代的经济文化、民俗宗教由此传到日本,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的友谊。

不过,当时代的车轮进入16世纪后期,防川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防川

清朝入关后,因为不自信,总想着如果不能掌控中原,就回到东北老家。于是,清政府修建了柳条边,不让中原人进入东北。与此同时,在东北生活的满洲人又大量入关,导致东北人口非常稀少,就给野心勃勃的沙俄留下了空隙。

16世纪后期,沙俄越过乌拉尔山,侵略黑龙江流域,结果被清军打败。此后,两国经过谈判,正式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18世纪中期,沙俄在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同时,也趁火打劫,再次出兵,强占了黑龙江流域的大片土地,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俄瑷珲条约》,随后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两个条约掠夺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截断了中国的领海,使吉林成了一个离海最近却没有海域的省份。

在中国历史上,吉林省的海岸线曾经全国最长,如今一下子变成没有了海,所以派出了大员与俄罗斯进行谈判。

吴大澄

1886年,清政府派都察院左副御史吴大澄与俄国谈判。

都察院左副御史相当于今天什么级别的官职呢?根据资料记载,明、清时期的都察院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左都御史相当于中纪委书记或总参谋长级别,右御史相当副总检察长,或最高法院副院长,左都御史比右都御史大。

所以说,吴大澄的级别还是很高的。

他据理力争,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并对中国的出海权进行妥协:图们江口的出海权虽不能共享,但中国船只可以借道出海,俄国不得阻止。吴大澄又设法延长谈判,迫使沙俄归还了黑顶子山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珲春敬信镇。

这块“土字牌”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质地为花岗岩。在对着中国的这一侧正中竖刻着“土字牌”三个大字,左边刻有“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几个字。俄罗斯一侧刻有俄文“T”的字样。

据民间传说,当时在吴大澄与俄国谈判后,负责立界碑的几个清兵由于喝醉了酒,也有人说是鸦片烟瘾犯了,把界碑抬到防川后,再也懒得往前走半步。

这样虽然东海近在咫尺,到图们江口只有15公里,可以远眺日本海。登上附近山包上的了望塔,远处那雾气蒙蒙的日本海连着天际,但是界碑却挡住了我们的出路。

留给今人的不仅是对于清政府腐朽体制的辛酸,还有望洋兴叹的无奈。

防川

如今的防川风景区已经成为吉林省八景之一, 在这里,您可以体验“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花开香四邻,笑语传三邦”的感受,领略欧亚交汇的异域风情。【作者:每日汉字】

吉林省为啥没有出海口了腐朽的清王朝做了这样一件事

一段令人气愤的历史:吉林省离海最近处仅3公里,为何没有出海口

吉林省离日本海最近的地方只有3公里,在我们的通常观念里,如此沿海的省份应当是非常容易取得出海口的,但是吉林却没有出海口。

通常人们会认为在吉林省防川是离日本海最近的地方。这是因为在防川这个地方,你可以“一眼望三国”,你可以从高出看到俄罗斯和朝鲜。因此,许多人认为它离日本海最近。
防川风景区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离日本海最近的地方是吉林省珲春市井敬信镇。这里与日本海的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而防川风景区与日本海的距离为15公里。

如今的吉林省是一个内陆省份,没有出海口,也没有可以出海的通道。但是,回望 历史 ,在清朝时期,吉林省确是当时中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

看看中国的行政区划图,我们不难发现,现今的东北地区,吉林省是面积最小的省份。可是清朝初年,吉林省的面积可远远不止今天这么大。当时的吉林省不仅包括今天的吉林省,还包括今天的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部分区域。更重要的是,吉林省毗邻日本海,海岸线特别长,所以当时吉林的海运贸易是非常发达。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吉林省逐渐成为一个没有海岸线的内陆省份。满清王朝视东北为自己的龙兴之地,对东北地区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禁止汉人进入垦荒和开发。这也导致了当时东北人口稀少,发展水平极低,边防空虚。

而沙俄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急于寻找突破口,在雅克萨之战中战败的沙俄决定再一次将魔爪伸向中国的东北地区。。

1858年,1860年,沙俄和清政府陆续签署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先后占领了黑龙江以北大兴安岭以南地区以及库页岛地区。这些地区成为俄罗斯的土地后,日本海出海口就被封锁了。
出海通道的丧失给吉林省造成了巨大损失。1886年,满清北洋大臣吴大徵主张《中俄珲春东界约》明确规定“中国船只进出图们江不得受阻”。

所以那时候,吉林省还可以沿着图们江到达日本海。虽然在海边没有直接的港口建设,但吉林省的船只可以进出日本海,大量的特产也可以运出进行贸易。然而,到朝鲜战争时,一切又已经发生了变化!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苏联以向朝鲜运送军事物资的名义修建了图们江铁路桥。我们今天来看,建造这座桥的目的可能并不只是那么简单。这座桥的总长度约为530米,是一座8孔、60米的钢架铁桥。从桥底到正常水位的高度为9.6米,其中只有3个洞可以作为通航孔。
图们江铁路桥

这座桥距离水面太浅了,只有小船可以进出,大型船只根本无法通过。另外一点是,在铁路桥上游大约1公里处还有10多个桥墩。它们形成的漩涡在河道中形成了一些沙滩,对入海口的泥沙淤积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要进行海运贸易,这就一般会是一艘大船。而这座桥可以说完全限制了吉林地区的对外贸易。后来,吉林省也提出了该桥是否可以重建以允许大型船只通过的问题。让人奇怪的是,俄罗斯和朝鲜似乎有着非同寻常的默契——保持现状。而保持现状实际上就是继续对吉林地区的封堵。俄罗斯这样的行为真的让人气愤!
现今,吉林省正在积极解决这一问题,吉林省也想要再次获得出海通道。这是一场持久战,但相信不久的将来吉林的愿望就会实现。

吉林省为啥没有出海口了腐朽的清王朝做了这样一件事

和沙俄签订《北京条约》时,清廷为何没给吉林留个出海口?

俄罗斯联邦和朝鲜有15公里边境线,这15公里既是图们江最下游,也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就是这短短的15公里,使得本有希望成为沿海省份的吉林省沦为一个内陆省份。

图们江是中朝东北段边境线,这个历史事实形成于明代,一直持续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沙俄充当好人,调停英法联军与清廷的纠纷,收取的中介费就是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通过《中俄北京条约》成交。

“两国交界与图们江之会处及该江口相距不过二十里”,就是条约中这一行文字,使得吉林省失去了宝贵的入海口。这说明沙俄赶在清朝之前已经意识到,就是不给你入海口。



二十里也就是10公里,那为什么现在俄罗斯与朝鲜的边境线却是15公里?那就是勘界人员的懈怠了,清廷出任此职务的是钦差大臣成琦也不是脚踏实地的主儿,界碑的勘址事宜缺乏亲力亲为的作风,又被代劳的沙俄官员占了便宜,当然也有民间故事说是清朝方面抬界碑的士卒偷懒云云,总之,清廷已经注定拱手让出10公里,凭什么成琦不能加赠3公里?凭什么让士卒多抬2公里?多那三公里两公里照样到不了日本海,锅还是得让清政府背。

签字的正是恭亲王奕,他会想到给日本海留个出口吗?

留个出口干吗?让你们帝国主义军舰登陆来揍我们么,难道我们挨揍还不够多么?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我们都不要了,难道我们还在意这一点龙兴之地?别闹了!奕想的肯定是努力杜绝隐患,坚决不留入海口。



条约签订26年后的1886年,中俄两国再次勘界,这次的中方代表吴大澄是个认真角色,仔细测量,发现二十多年前的界碑已经深入入海口40多里,条约上明明规定20里好不好!中俄双方围绕着入海口到底是那儿又不断扯皮,最终沙俄松动了一下,把“土字牌”界碑移到了现在的地方,距离入海口30多里,再没变过。老吴还死气白咧的争取了当地中国渔民图们江最后一段的通行权,让他们保留可以出海打渔的希望。



张鼓峰战役中,苏联方面又通过武力击退日满联军,把中(伪满洲国)苏边境线的张鼓峰夺取,把这段中国的国土挤压成长条状的一段护江堤,“土字牌”界碑实在是不好挪了,但中国要想抵达这块界碑,就得侧着身子走道,苏朝边民随时可以围观。

现在的俄方名义上也没有禁止中国渔民跨越这15公里出海打渔,可实际上这段河道淤积严重,人家哥儿俩肯定没有觉悟给你疏浚去,而且只允许季节性的渔船通行,商贸不被允许。

好不容易海水涨潮了一点点,你驾起渔船准备出海远航,刚出国境,就会发现一座俄朝友谊大桥挡住了去路,桥底距离水面正常情况下只有7米高,假如你的渔船是300吨以上,还是转头回家吧,无法通行。可见两边互建友谊的时候,根本没考虑别人的感受。



假如有了出海口,东北腹地的货物运到珲春比运到大连要近150公里左右,发往日本至少要近600海里,肯定是能促进吉林省的外贸经济发展,也能带动珲春的旅游房产增值——海景房肯定要贵很多;军事上的好处更加不用说了,传说中的第一岛链分分钟就可以绕行!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谢大脚的家乡「家乡人朋友追忆谢大脚爱家乡爱草原对朋友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