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并不是宗教信仰,而是生命的实现。
若是提不起道心,并非努力不够或业障深重,主要是执意将情感放在个人的理想,也可说是欲想之上,所以,即使知道该怎么做,也不会有力量真正地走下去……
简要地说,善根不足者,只会顾念自己的需求,不会在意他人,所以崇高的教义,对他而言是听不进去的,即使听得懂,也不可能产生行动的力量。
事实上,每个人都具有善根,善根的厚薄关系到自私程度与自我意识的强弱,从对待自己与对待其他生命的情感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此人眷爱自我生命的程度。
如果一个人所考虑的,只关乎自身的需求,那么,不论他(她)如何聪明也是无用的。反之,若肯辛苦些,甚或委屈自己,让其他生命得以解困脱难,才是真正热爱佛法以及实现道心的修为。
佛法是生命的教育,在教导我们如何度越痛苦,而非实现理想。传扬佛法也并不是宗教事业,佛法唯有从生命的实际表现来履践,才有力量感化众生。
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皆是修出来的,而非教导出来的。
真正的修行,其实全凭修为的功夫而非口才能力,主要在于懂得以所学佛法节制自己的欲求,调伏自我的贡高我慢。
如玉质内蕴的璞玉,静待岁月让水流细磨,使之光滑如镜,虽身怀摩尼珠而韬光养晦,才是修行的真义。
文章节选自第33期《正法之光》61页的部分内容,文字有所调整。
如何看出一个人的善根深浅
当看到或听到菩萨无自私心地度化众生的传记时,也会感动得汗毛竖立、眼泪直流,向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些表现说明他已经开始逐渐地成熟了方便的种子。此时,他若能再看一看《入菩萨行论》等经论,修一修菩提心的修法,就有可能很快发起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
要生起一个心所,也不是偶然的。比如惭愧:要生惭愧,不是、不是你说惭愧就惭愧,你说无惭无愧就无惭无愧。它也是有因缘的,无贪、无嗔、无痴,也是有因缘的,不是说我们内心实际上没有那种状态。
扩展资料语言文字,仅仅是这个过程、这个事物、这种境界、这种状态的叙述。反过来,内心如果没有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是不相应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听课,一个不学佛的人、或者对佛法一无所知的人、不信佛的人(坐在这里听),一方面他也听不懂、也不会听,他听完了以后可能还会觉得自己在受罪......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但是要学佛的人、有善根的人、有福德因缘的人,就不一样,他这个希求心就强,不听就难受,他天天要看、天天要听。所以这个就是人,生命的不同,善根的不同,福报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