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新华社记者徐博因病逝世曾深入汶川大地震一线采访

澎湃新闻记者从徐博多位友人处获悉,新华社记者徐博10月15日午间因病逝世,享年42岁。15日下午,徐博的爱人通过社交软件发布了徐博逝世的消息。

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官网曾于2016年刊文《做人的学问 ――清华大学徐博访谈纪实》介绍,徐博,男,1998年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2002年本科毕业,进入新闻与传播学院读研,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于新华社经济部。

文章介绍,研究生毕业后,徐博进入新华社工作,初出茅庐的徐博就承担了不少很重要的采访任务。徐博还记得,2006年他进入四川对某火灾进行报道,“坐着车上了3700(米高处)就开始下雪,到了4000的时候自己又开始流鼻血,60公里的山路,开车开了6个小时,人就跟晃筛子一样”。为了报道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徐博跑了五个情况迥异的省份,领略了中国的地大物博。

徐博曾深入汶川大地震一线采访。上述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官网文章介绍,在当时的条件下,通讯和电力设施被破坏,新闻报道举步维艰,徐博学长充分利用资源,报道新闻、传递信息。“进了汶川之后通讯是不通的,不仅普通市民,就是解放军都没办法向外面传递消息。但是我们当时带了一个海事卫星,可以发信。”“不过我们的电脑的电池很紧张,我们通常是用笔来记,写好稿子后,再输进电脑,然后发出去。”

徐博回忆道:“我做的最令自己感动,或者说最骄傲的一件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有很多人困在废墟里面出不来,家里面很担心。我把他们的名字和他们家里人的电话记在本上了。然后用电脑发出去,让后方的同志挨个打电话给他们的家里人报平安。这件事我现在还记得。”

42岁新华社记者徐博因病逝世曾深入汶川大地震一线采访

“5.12”大地震历史记录(16):牛眠沟震源点

中午饭是在“板房区”的小餐馆吃的,味道不错,蔬菜新鲜。老板忙得不可开交,生意兴隆,他们也很高兴。
这里还有客房,每间一晚80元。
我们感受到“板房区”作为映秀灾后重建的“基地”,这里正在恢复生机。
饭后,我们去了“天崩石”地震遗址和牛眠沟震源点。
在“天崩石”地震遗址处,有一块巨大的“天崩石”。“5.12”大地震瞬间,天崩地裂般震晃,山坡上许多石头崩落下来,有的落在山角,有的翻滚过公路滚进岷江。其中一块长11米,高8米,宽3米,重心很高的巨石,滚过公路后竟倒插在江边。巨石向着岷江峡口,面朝前方的牛眠沟震源点,矗立在都汶(都江堰——汶川)公路边,成为映秀镇震后的标志之一。
留在人们心中有“三迷”:其一,为什么巨石没有平滑下来,而现在的立面与原来山坡面接近垂直?其二,为什么重心这么高的巨石没有平倒?其三,这块倒插的巨石的正面不面向岷江东岸和西岸,而正朝着岷江的峡口和从都江堰正面来映秀的人们?
巧合的是,经过华商报记者张宏伟用GPS卫星定位测得,巨石偏离西南方岷江峡口的震源中心只有一公里多!
人们为这块巨石确定为:天公寓意,映秀人震不倒!
远远望去,一公里外,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岷江水系,而是牛眠沟震源点的石块“洪流”:
在牛眠沟震源点的石块“洪流”前面,就是百花大桥地震遗址:
百花大桥地处漩口镇和映秀镇交界处,是国道213线通往阿坝州的必经之路,全长500米,耗资3000万元,2004年建成通车。该桥顺山势而筑,依山傍水,倒映岷江水中,犹如弯月高悬,疑似洁白哈达环绕山中,成为岷江沿岸的一道亮丽景观和山地道桥中的杰作。

百花大桥震后及新大桥建设对比:
“5.12”大地震中,该桥震晃剧烈,桥面断裂,桥墩震毁,最终整体性倒塌。为排除危险,地震后被迫实施了爆破。如今残存的桥面和桥墩遗迹,成为“5.12”特大地震灾害的著名实体和宝贵遗迹。
百花大桥多处桥墩受损坏(中新社发黄荣摄):
震后百花大桥(新华社记者徐博摄于2008年5月14日):
“5.12”特大地震的震源点,就在百花大桥旁的牛眠沟深山里:
2008 年5月12日 14时28分 04秒 ,在映秀镇境西北方向约11公里处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经地震监测仪器测定精确计算的微观震中(北纬30°,东经103°24′),位于映秀镇西北方向约11公里,水磨镇北偏西7.5公里,漩口镇八角庙村桂子坪组约1.7公里的三点交汇处的大山上。宏观震中即位于映秀镇百花大桥之上的牛眠沟——莲花心——漩口镇的蔡江杠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
今日震源点已遭数次泥石流冲击
继续施工中的牛圈(眠)沟:
(待续)

42岁新华社记者徐博因病逝世曾深入汶川大地震一线采访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

我的大爷是位闻名遐迩的“将军医生”,他率领的团队在抗震救灾一线上拼搏,医治一个个被伤痛折磨的患者,他就是北京军区总医院院长——程齐波。
5月12日14:28分,汶川发生8级地震,灾情严重。大爷于5月14日率领着90人组成的“华益慰医疗救援队”赶赴四川都江堰救灾。救灾过程中,通向灾区的道路被巨石和泥土所掩埋,通信信号也中断了,大爷来不及多考虑,因为时间就是生命,他命令兵分三路,一路留在都江堰,一路去汶川的白花乡,自己则率领着另一路前往向峨乡。由于大爷处置意外情况灵活、果断,使其中2支医疗队成为最先抵达并展开救援的医疗队,他们及时抢救了很多受伤群众。
大爷刚到都江堰时,停水停电,没住的,少吃的,他就和大家一连几天露宿街头,一在只吃两顿饭。大爷由于连日操劳,体力透支,也受当地潮湿气候的影响,他的双腿、双脚都肿了,他行进时必须用路边的树枝当拐杖,咬牙坚持着,一走就是30公里的山路。途中,他们遭遇多次余震,3次山体滑坡,10多次石头从悬崖滚落,所幸没有人员受伤。随后,他们又来到了映秀镇去抢救,依然是以多年的管理经验来科学用兵,科学调度,每天运送、抢救伤员1000多人
我的大爷是院长,他平时工作非常忙,常常工作到夜里一点多,之后就住在办公室里,第二天很早就得起床忙工作。平时他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不懈,尽职尽责,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他还体现出了博爱的精神。当我从荧屏中看到他的面孔,都感觉比上次见面变的沧桑许多,当我从新闻或报道中听到有关大爷的消息时,担心的不仅仅是受灾群众,而是我的大爷。我为灾区人民祈福,也希望大爷从救灾一线平安归来。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女性脱发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疗和预防呢「女性脱发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疗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