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优质的耳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无论是搭配手机还是搭配电脑都是不可缺少的配件之一。无论是追剧补番,还是音乐电话耳机都谈得上是一款十分重要的设备,可以为我们提供清晰悦耳的音乐。那么这里我就来简单谈谈使用耳机的一点简单小技巧吧,学会这一点可以让您的耳机更好用。
首先谈谈就是耳机的煲机,关于耳机是否需要煲机还是有过一番争论。在我看来低端耳机基本上没有煲机的必要,而中高端耳机在入手后,可以通适度煲机让耳机发挥出更好的状态,也让音域变化更为轻松自在。大多数耳机的发声原理是通过高强度永磁体中线圈的磁力变化,让振膜在变化的电流驱动下发出不同层次的声音,而没有用过的耳机,振膜和线圈等部件都从未发生过运动状态。通过煲机这一行为,可以耳机内部处于运动状态的一些部分减少生涩从而获得最顺滑的状态。所以这并不是对耳机简单的老化。目前智能时代要完成煲机以及非常轻松简单,无论是电脑端还是手机端,都只需要简单安装专属程序,通过内置可选的曲库,就能完成煲机的全过程,只需要根据程序显示时间和音乐需求,就能完成傻瓜级操作。当然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煲机只能是让耳机发挥出本身的最佳状态,并不能让百元耳机优化出千元级音质。
接下来谈谈的就是耳机的专属程序,无论是电脑版耳机还是针对手机的耳机目前市面上的各款中高端耳机来说不少耳机款式都有专属的程序,有些程序还能满足多类型耳机搭配的需求。通过电脑端或者手机端专业程序,可以选择让耳机输出不同类型的音质水准。对电脑端来说,可以通过CPU实现虚拟7声道的优化与加成,实现听声辨位,立体回声等一系列优化与效果。对手机端来说,可以切换耳机的音乐风格,还能实现固件升级,通话降噪,延迟降低等技术升级
除了前面的技巧以外,对于目前的不少智能款耳机来说,还支持启动语音助手这一功能,通常来说是长按线控上的多功能按钮或者是三击耳机操控区域。通过这样的操作可以启动手机上的语音助手。这时候通过自然语音即可呼出对应命令,比如说“我要导航去上海”,又或者说说“播放周杰伦的歌”,可以轻松的实习语音功能操作。
当然对于耳机来说,音乐欣赏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用法,不少耳机都设计带有智能线控搭配,常见的按钮设计都是三个,中间位置的是多功能按钮,用于播放暂停,以及电话接听,还能长按挂断,以及双击挂起。左右两侧的按钮分别可以实现音量加减,以及长按切换上一曲下一曲。了解耳机线控的正确用法可以轻松实现盲操作,让您在日常使用中更为轻松方便。
最后说说用耳机来说操作手机拍照,其实不少手机都支持通过耳机连接实现拍照功能。有些手机即使机身自带相机功能不支持耳机拍照我们也能通过第三方拍照软件来实现这一技巧。在手机相机开启的状态下,只要按下耳机音量键即可实现拍照功能,而且连续多次按下音量键还能实现快速连拍。有线耳机化身快门搭配,搭配脚架使用让拍照无需点击屏幕减少抖动,可以轻松拍出更美的画面。
关于耳机使用的这一点小技巧就介绍到这里啦,相信掌握以后可以让你的耳机发挥出更高水准的表现,也为您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操作体验。
入耳式耳机 怎么让其音质更好
为入耳式耳机选择正确尺寸的耳套能保证隔音效果,从而享受到非常好的音质。使用了比实际更大尺寸的耳套常常会让我们的耳道感到灼痛,即使是使用很短的时间。
而使用了比实际更小的耳套又将带来隔音不良和漏音。如此一来,使用者会发现低频比正常的或者是耳机标称的要虚,并且耳套也很容易从耳道里滑出来。
为了最好的效果,插入之前湿润下第三节套子 。 .用右手抓住耳机的适当部位 。
.用左手拉起相应的耳廓,让耳道变直 。 .小心的插入适当的耳机,在保证舒适度的情况下深入一点 。 .重复以上动作插入另一支耳机 慢慢地旋转着卸下耳机,缓缓的打开这个密封环境。
入耳式耳机有必要“煲”吗?
一般来讲,动铁耳机“煲”了之后提升不大。一些动圈耳机进过一段时间的煲机会在音质表现上有所提高,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请在坛子里搜索。
一些建议:如果你实在想煲你的入耳式耳机,两天(约50小时)用正常音量播放音乐对于大多数入耳式耳机就足够了——这是作者对于多款入耳式耳机的个人经验。
底噪
有的时候入耳式耳机用户会在音量很低时听见电流的背景噪声,听起来像"咝咝"声 和“嘘嘘”声。 大多数的入耳式耳机是很灵敏的,因此他们很容易监听到电流的背景噪声,而头戴式的大耳机则会忽视这些细节。实际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很少,有时候加一根阻线似乎会起一些作用(会增加耳机阻抗并且降低灵敏度)。 同时,某些设备(例如IPOD 采用的一种微硬盘)通常被认为会产生更多的底噪。
有时候入耳式耳机会抬升 1KHz ~10KHz 频段,这也被称为“齿音”和“毛刺”。问题是,这种入耳式耳机会产生很尖锐的高音,久听一般很刺激,很不舒服,特别是在女声的表现上。由于每一个人可以听到的频率都是有差异的,所以这些毛刺的高频对有些人来说很合适(译者注:这就又要涉及到4B 和 4S 的讨论了,译者自己是听不贯4B的,所谓的很亮,很透明,在我听来实在是很尖,很让人发毛。同时,我对特意提升高频的耳放太有爱)。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没有办法真正解决,调节EQ也许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了,要不就是改耳机了(主要是导管和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