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综合症每天看到手机邮件电脑中各种信息都想吐了

图片来源网络

01

安琳是位衣着得体又不失时尚的白领,从事新闻媒体宣传工作,当获得新闻线索后就要寻找相关资料,和编辑沟通、写稿。

这种职业接收的信息大大超过常人,贮存在脑子里的信息犹如贮存在电脑里,需要的时候马上会“蹦”出来。

“以前,资料在我的大脑中存档,随用随取。

现在,好像客户群更广了,杂事太多了,手里没个笔记本简直谈不了事情,听到一点声音比如闹钟、微波炉、洗衣机的铃声都会怀疑是自己的手机在响,为每一次未接电话而痛心疾首。

虽然很多时候对着电脑也不知道在干吗,但就是瘫坐在电脑前面不想挪动身子。”

每天她都像个陀螺一样连轴转着,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电脑启动的当儿匆匆刷牙、洗脸、吃早点,加班是常事,甚至节假日也要搭进去。

“忙”是她的口头禅,也是工作的真实体现。她总觉得自己的脑袋中装了太多信息,有时候真想狂吐一番,把那些垃圾信息吐出来。

这段时间她总也提不起精神,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偶尔还会莫名其妙地与爱人吵架,弄得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和她讲话都小心翼翼。安琳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变化,可到医院检查了一圈,什么病也没查出来!

由于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过快,知识越来越重要,社会环境不断地刺激人们去吸收各种知识。人们会因担心追赶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不得不拼命学习新的知识,造成人们对知识索取习惯、工作环境、阅读习惯、人际沟通习惯的全新革命。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这种学习不情愿,又强迫自己去做,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必定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影响,最后出现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症状,甚至会产生厌学、厌世情绪。

这说明一部分人对信息产生了恐惧。

图片来源网络

02

你有没有得了“信息综合征”?

1.一个小时要检查手机五遍以上,哪怕去深山老林度假也一样。当发现没有人来电或来短信时,有很深的失落感。

2.每天登录N遍电子邮箱,反复检查邮件。当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上网时,整个人极度焦虑难受,恨不得变成超人,飞到外太空去接受网络的超强引力。

3.总是怕自己跟不上潮流,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一些新近流行的事情。当别人问到某个信息自己不知道时,情绪一下子就跌到谷底。最喜欢在BBS上跟帖以及同人讨论无聊的八卦新闻。如果网上没有新的好玩信息出现,人就呈抑郁状,半天提不起精神。

4.喜欢信息胜过真实的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一天十来个小时地挂在QQ、微信或MSN上,可以同时跟N个人聊天,闲下来一点点都会急得没法。

5.喜欢被信息淹没的感觉,玩电脑游戏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不断延长游戏时间。但现实生活中有时会觉得自己一团糟。

图片来源网络

03

解决之道:有目标、有规律地生活更是一种动力

了解自身特点和工作价值。多问自己,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有那么重要吗?我非得这么忙不可吗?你或许会发现,忙碌只是一种习惯。不如给自己放个短假,张弛有度地生活能让人重整旗鼓,再度投入工作,让工作更有条理。

有目标的忙才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动力,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idea乐园,一个新的想法,可以激发无穷乐趣。

听从内心的真实召唤,做想做的事,乐想乐的事,回归真正的自己吧!idea无处不在,一首歌、一句话、一直陪伴在身边的笔记本电脑,都可以成为你的idea源泉。

列出一份工作日程表,将所有工作项目一一写明,然后考虑哪些可以完全放弃,哪些可交由他人或与他人合作完成。

图片来源网络

04

改变生活方式

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出现信息焦虑综合征的初始症状,建议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这里有几个建议:

1.每天睡前坚持锻炼15分钟,保证睡眠9小时,生活有规律,减少娱乐,严禁饮酒。

2.每天作出的工作或学习计划,尽量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3.每天接受信息的媒体不超过两种,在电脑前面的连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

4.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如果你对现在的工作完全没了兴趣,你可以在工作之余去参加有关的培训课程、交流活动,与相关人员探讨问题,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在现有的公司内部,向相关的人员求教,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

图片来源网络

感谢大家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在下方留言、转发分享!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职场##职场干货#,共勉!

信息综合症每天看到手机邮件电脑中各种信息都想吐了

【信息焦虑综合症】

当代社会正在逐渐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成为这个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社会生活的哪个领域,信息对于人们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调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阶段。所以,面对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人们会在精神上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因此称为“信息焦虑综合症”。

过量地吸收信息,并非是一个主动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从日常生活上看,每天连续看电视、听广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的人都很容易引发焦虑。

信息焦虑综合症对人体的危害也是很大的,不仅表现在身体上的不适,更多的是对人的情绪以及精神状态的伤害,因此需要谨慎对待,适当防治。防治信息焦虑综合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避免单一地摄取信息

信息的来源如果过于单一就会很容易造成信息焦虑症的产生。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网络能够较快获得大量信息,但是筛选这些海量信息以得出真正需要的资源,就比较困难和费事了。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就会很紧张,时间久了就容易产生信息强迫和焦虑。因此,需要寻找能够替代网络的信息渠道,比如传统的报刊等。

2.寻找替代品

人的注意力如果长期集中在一件或一类事物上,就会比较容易抑郁,对于信息的吸收也是。不要让收集信息成为生活中唯一的内容,不要总是在电脑前面点击鼠标,也不会总是抱着手机不放,这些虽然是获得信息的便利工具,却也是过分吸收人的注意力致使人抑郁的罪魁祸首。可以试着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生活内容更加丰富,防止单一刺激引起的焦虑。

3.转移兴趣

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沉浸在过分依赖信息工具的阶段。但是在互联网上冲浪的快感只是虚幻的,它不能成为生活中其他兴趣的唯一替代品。在生活中,除了接受大量信息的刺激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可做,还有很多更加健康的娱乐,比如练习声乐、学习摄影、出去写生等,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摆脱信息过量信息带来的焦虑心理,而且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培养社会关系,有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

信息综合症每天看到手机邮件电脑中各种信息都想吐了

应对信息焦虑症的方法

应对信息焦虑症的方法

  电视、电话、电脑、电子邮件、手机、互联网、MSN、QQ等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传播手段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困扰。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其中一些信息忽然在我们身边消失,心里开始觉得焦躁、恐慌,甚至身体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界已经有了一个专有名词:信息焦虑症。

   都市白领最易受侵扰

  在某外企工作的王小姐近日外出休假,手机却不慎摔坏了,一种不安的情绪便开始困扰着她:客户资料失去了去哪里找回来?误了工作怎么办?老板联络不到她会不会很生气?……越想越急,还没等到假期结束,王小姐就迫不及待地从度假村出来马上买了个新手机,并挨个找客户电话,和每一个人联系上。

  从事新闻工作的刘先生也出现过类似困扰,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机器启动的当儿匆匆刷牙、洗脸、吃早点,当获得新闻线索后开始寻找资料、和编辑沟通、写稿。每天晚上睡觉前,刘先生总觉得自己的脑袋中装了太多信息,有时候真想狂吐一番,把那些垃圾信息吐出来,这种情况有时会令他感觉头晕、胸闷、急躁。

  从事咨询工作的秦经理每天都要浏览大量的信息,然后接触不同客户谈论种种合作事宜,见面、手机、电话、电子邮件等从不停歇,不仅如此,在面对客户时还必须打起一百分精神笑脸面对。而等到夜晚回家,老秦发现自己瘫倒就睡,根本没有精力再和妻子女儿多沟通生活,有时候下班回来,老秦觉得自己的脑子空荡荡的,甚至发狠辞职不干,可当新工作日开始,老秦还是不得不再继续同样的工作。

  医学博士李先生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焦虑症是一种时尚病,而得病者多为这些学历高、工作压力大的白领。很多人认为,自己平素就在信息的“风口浪尖”上过活,随时更新最新信息加以消化利用,是他们工作的必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信息轰炸超过承受力

  李博士说,白领们这种不断强迫自己更新知识信息储备的方式,往往使人脑的“存贮仓库”难以适应,当新信息进入,已经装纳大量信息的脑子往往来不及腾挪出足够“空间”再接纳新信息,或者不适应新信息的来临。

  专家说,当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就有高级中枢去综合、分析和判断。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繁杂信息,来不及分解消化,超出机体的承受力,便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这种情绪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所以,这种因工作信息接触过多引起症状的情况,被称为“信息焦虑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约5%的人会得焦虑症。记者、广告员、网络从业人员等长时间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人是“信息焦虑症”的高发人群。被人们称为“网络综合症”、“手机强迫症”等时代感很强的精神问题,实际上都是过量信息作用于人的焦虑心理反应,也是信息焦虑症的表现。

   光“信息休克”不能治本

  离开信息源进行隔离,被称为是这种焦虑症的“休克疗法”,比如休假等。但秦经理经过尝试觉得,这种杜绝信息接触的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因为大量的信息不会因为自己的“休克”而停止,而这些信息资源对于工作来说,其重要性相当于空气和水一样。秦先生觉得,在信息“休克”的同时,有时候自己的精神也一样进入“休克”状态,只是觉得焦虑和恐慌,根本无法得到真正休息和调节。

  一些“过来者”认为,有计划有规律地对自己对身边信息充分理解,并有节制地消化新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进行归纳与分类,加以记忆,要比一味避开信息进行休克有效得多;而另一方面,生活工作都注意紧张与松弛的交替,不使大脑陷入过于疲劳状态,都对防止及改善信息焦虑症有很大的帮助。

  就目前医学界情况看,信息焦虑症由于表现与精神病学上的焦虑症状相似,所以其确诊和医治也以传统的医治焦虑症方法为主,除身体机能发生不适的.病人需要药物治疗外,更多的是以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为主。

   分 级

  信息焦虑症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疾病,但由于近年来发病率增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大对其关注,而有关研究者也按照其症状轻重把疾病分为四级:

  一级:信息焦虑。在没有信息输入的时间或地点,他们会对着周围的一个墙壁、一张纸,甚至自己的手掌心发呆,没准这时候他们正在思考某个游戏的复杂步骤。这时候患者表现为交际能力减弱,脉搏升高,面部肌肉呈红涨状态等。

  二级:信息恐惧。有的患者在持续24小时以上没有接受信息的情况下,会出现一种恐慌状态。这时患者往往竖起耳朵,处于戒备状态,手机上突然闪出的一格讯号或八卦新闻,都会让他感觉到被信息刺激的感觉,此时他的情绪很容易发生剧烈变化。

  三级:信息抑郁。当没有得到相应的信息刺激,或者他对所获得的信息质量感到失望,患者有时候希望有更大剂量的刺激。如果缺少这种信息来源,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上的激烈对抗,变得郁郁寡欢,由于生活规律的紊乱,还会出现腹泻等肠胃问题。这时,患者容易自我隔离。

  四级:信息躁狂。每天接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电话和信息,让患者潜意识有一种英雄心态,觉得周围人谁都不是他的对手,他对人还有点儿过于傲慢,而这种自我意识很容易在现实世界中触礁,导致他忽而出现怀才不遇的悲哀,忽然因为自己的英雄情节兴致勃勃,忽而出现失败后灰暗至极的感觉。

   三个建议做好自我调节

  医学专家认为,短期的焦虑如同伤风感冒一样正常,对身心、生活、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妨碍,而长期的焦虑,可能使人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诱发疾病。以下是专家对信息焦虑者提供的三点自我调节的建议。

  第一,养成看报的习惯。虽然网络能够较快获得大量信息,但筛选这些海量信息以得出真正需要的资讯,需要一个过程。有人可能存在偷懒心理,无论什么信息都看并统统兜进脑海,所以一旦失去信息来源便觉得很不适应。传统的报刊可能可以避免这个问题,通过报纸编辑的筛选,阅读可以省心很多,还可以看到相关报道的深度分析与评论。

  第二,培养多方面的爱好。信息焦虑者也可能往往是过分依赖信息工具且工作认真的人。他们之所以依恋在互联网等信息来源,是因为他们从中感觉到一些虚幻的快乐,所以如果培养一个别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玩乐器等,都可能会转移自己这种过分的信息依赖。

  第三,归类和放弃。把信息进行良好归类,及时放弃那些自己并不必需的信息,有利于大脑清理。此外,无论是下班还是休假,当自己处于休息状态时,就应该注意调节并尽量彻底放松自己身心,告诉自己“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以此注意自己的身心定期保养。

;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iphone 8 plus黑色「iPhone8/X为什么取消黑色这里有三种大胆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