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欢迎来到照理读史。
大明朝的朱标是个挺悲剧性的人物,本来父慈子孝,朱元璋是特别在意儿子们的,可以这么讲吧,朱标当太子期间是整个封建王朝之中皇帝最信得过的太子。
朱元璋真是眼巴巴的让自己大儿子继位,然而不幸的是,没等到皇位朱标先去世了,以至于让朱元璋打破了自己的接班规划,不得已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后来引发了靖难之变。
朱标很悲催地死了,但是朱标死后好歹他儿子先当了皇帝,当了皇帝的朱允炆给他父亲朱标追赠了个位置,追赠成孝康皇帝。
也就是说朱标生前没享受到皇帝位,但是死后按皇帝来祭祀,让你也有个牌位成为大明皇帝之一,这也算是很不错的结局了。
然而大家没想到,终明代的200多年,孝康皇帝这个名位只存在了4年,这是为什么呢?
靖难之役起来的时候,朱棣打的旗号是清君侧,我侄儿朱允炆年纪小,当皇帝之后被奸人蛊惑,要杀光我们老朱家这些王爷,所以我起兵。
我起兵不是反对我侄儿,我起兵是要把我侄儿身边这些坏人给他抓起来,当然咱都明白朱棣的意思,他的目标就是把朱允炆干死自己当皇帝。
后来朱允炆也算成全了他,不管是自焚也好、逃走也好,总之南京城里没有一个建文皇帝了,所以朱棣可以不客气地自己当起皇帝来。
说实话,如果朱允炆没死,活生生地出现在他面前的话,朱棣怎么把这皇帝位拿回来还真得考虑。
做了皇帝之后,朱棣可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一开始的说法是,我侄儿当皇帝当得很好,但是他身边有坏人所以我起兵,现在说法改变了,我侄儿根本就没有资格继承皇帝!
我侄儿不是干了4年皇帝年号建文吗?从我这开始把建文年号取消掉,没有什么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那是洪武三十一年到洪武三十五年,那四年还用我老爹的年号,然后接下来就是我朱棣的年号。
也就是说朱棣的意思是,我的皇位是直接从我老爹那继承来的,并不是剥夺我侄儿的皇位,而且还有一个连带效应,建文的帝号年号被取消了,那么孝康皇帝名位能留着吗?不能。
按道理讲,朱棣跟他大哥朱标关系很好,朱标深得自己的弟弟们爱戴,对于朱标朱棣没什么可讲的,没有什么仇恨,可是不能因为没有仇恨,就把孝康皇帝的名位留着。
你想如果孝康皇帝的名位留着,那会发生一个什么状态?朱棣的皇帝位到底是从你哥哥那继承的,还是从你爸爸那继承的?
整个大明是最讲法统和礼仪的,大明讲的就是父传子,更何况你把人儿子皇帝位都给弄没了,你还留着他爸爸的皇帝位干什么?
所以干脆一狠心一跺脚,建文的皇帝位被取消了,孝康皇帝这个名位也被取消了,于是朱标很可怜的,从孝康皇帝被改成了懿文太子。
咱们这么讲,这个事朱棣干的是有点不地道,但是连人的几个儿子都能杀了,改个名位又算什么呢?
原作者:李承伟
朱允炆有“天子之名”,坐拥天下,为什么还会被朱棣夺位?
朱允炆21岁,登基为皇,作为皇帝的他显得过于太年轻做事轻浮,政治手腕稚嫩根本玩不过他四叔朱棣,军事素养相比长年征战沙场的朱棣更是差的有点多,所以即使他是名正言顺的天子,也依旧难逃被朱棣给赶下皇位的结果。
外力因素一、朱允炆一开始非嫡长子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一共有两位妻子元妃常氏,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和继妃吕氏,太常寺卿吕本之女。而朱允炆的母亲一开始是侧妃,而朱标的嫡长子是正妃所出朱雄英,怎奈朱雄英没有当皇帝的命,在八岁时就夭折了。在正妃常氏逝后,继妃吕氏就被扶正成为了正妻,这才有了朱允炆这皇长孙的名头。虽说朱允炆也算是符合明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但终究在一些人眼里还是差了点意思。
外力因素二、朱元璋的分封诸王留下隐患朱允炆的被夺位,说来也要怪下他爷爷明太祖朱元璋一波。朱元璋是覆灭元朝建立了明朝,深感主弱臣强,皇帝没有帮手的下场。那怎么办呢,说不得地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可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因为他信不过手低下的士大夫,将军这些外人。
那这时候,人的潜意识认为最可靠的就是自家人了,既然自己是当家做主的人了,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于是分封诸王,让众子孙都来出力,以维护朱家皇朝。这也就导致,要是有藩王作乱,以朱允炆为主的中央派就会被孤立,因为对于其他没有信仰的臣子来说这不过是你朱家自己的事情。
自身因素一、政治手腕稚嫩,做事过于急躁朱允炆上位后,不先忙着培养自己的派系,拉拢重臣,却在登基一个月后就开始削藩,还是直接用武力。没想着先礼后兵,用感情和道德上试试能不能让叔叔们接受削藩,就直接开始上王炸了,武力征服。正好朱棣本就心有不甘,此时不反更待何时,那就打呗。
于是在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要放在削藩之前,朱棣打朱允炆,是小宗打大宗,其他宗室本应该出来劝阻,或者直接帮助朱允炆打服朱棣。可是朱允炆盲目削藩,寒了其他叔叔们的心,导致其他诸王两边都不帮,成为吃瓜群众。再者朱棣向其他人保证利益不受损,于是朱棣顺利当了新皇帝。
自身因素二、军事才能不足,领导力不足,过于假仁慈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朱棣的军队只有十几万人,资源根本比不得拥有全国的经济朱允炆。朱允炆以为稳操胜局,在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帜要来夺取自己的皇位时,朱允炆派大将耿炳文取平叛,临行前,还千叮万嘱的地对耿将军说,“勿伤吾叔”“毋使负杀叔父名”。也是因为这几句话,让朱棣后期有了不少的发挥空间。后来耿炳文领军被朱棣偷袭,致9千人全部战死,首战就败。后战于真定,再次失败。可见朱允炆的假仁慈及军事任命真是要了老命。
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朱棣。随着朱棣来到南京城下,成功做上了宝座。
总结:笔者认为朱允炆改革政策过于激进,打破了中央和地方的平衡,他本人又缺乏处理重大政治危机的能力,最终被朱棣赶下台去。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为什么没有做皇帝?
因为朱标比朱元璋早死。朱元璋将最疼爱的长子朱标被其立为太子,其本意就是在朱元璋去世后由朱标继位当皇帝,这些从其对朱标的疼爱有加,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都要过问,甚至不顾国事的繁重也要陪着朱标学习等就可体现。
可是天不遂人愿,朱标早于朱元璋六年(公元1392年,即洪武二十五年)病故,年仅38岁。朱标死后,朱元璋没有立其他的儿子为太子,而是立了朱标之子即自己的长孙朱允炆为皇位的继承人,即后来的建文帝。
扩展资料
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朱标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 。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洪武十年朱元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很勇武。朱标在他的盛年37岁时死去。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后来立其为太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标
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