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杜牧的清明诗里说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会断魂呢」

杜牧的清明诗里说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会断魂呢?

现在的很多人清明节不都过得很快乐吗?潇洒了全国几日游,哪儿来的断魂呀?到底是时代的变化,还是杜牧的诗有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挺简单的,那就是因为清明节是一个用来祭祀先祖的日子,古代人在追思先祖方面比现代人更加慎重其事,更加讲究礼仪。

因为“百善孝为先”,而且在汉代的时候还有“举孝廉”,也就是说你如果足够孝顺,是可以去做官的。一是出于真心悲痛,二是习俗使然,大家都很悲痛,所以清明祭祀是庄重、悲伤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杜牧说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了呢?清明时节本来天气就不好,雨纷纷,就好像老天流泪一样,配合大家对先人的思念。既有原因,又有环境,既有条件,又有风俗,路上的行人如何不断魂?

有朋友说,这里的“路上行人”是指没能赶回家祭祖的羁旅之人,因为没办法祭祖,感觉很悲伤,很对不起祖宗,这样说也行,但是大的基础是建立在祭祀的悲情之上的。

这位题主,难道不知道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上坟的习俗吗?提出这样的问题。

一般来说这个问题,到这里就解答完毕了。因为清明节要上坟,要给祖宗上香,思念先人,所以悲伤,才“路上行人欲断魂”。

不过就我个人理解,这个大众答案并不贴切。

有朋友就会说,不贴切,那你说个毛线啊?

那是因为这种理解是一种通俗化的错误常识,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这种错误的常识都没有,当然有必要先交代一下——然后我再说说这种常识错在哪里。

其实,清明节真的是个欢乐的日子。

而我们祭祖、扫墓、上坟原本应该是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也就是韩翃那首著名的《寒食》所写的日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个寒食节始自介子推被烧死,这里就不细说了,我们只要清楚一点,寒食节是禁火的,而且周期还比较长。

在这个月份,因为天气好转,大家又还没有开始务农,以节日为借口的相亲、勾搭就比较多——所谓春心萌动。农历三月上旬,前后就有三个节。

第一个是上巳节,大家欢快相聚、一起下河沐浴、插柳辟邪的日子,也是元宵节之后男女相约最好的日子。过了这个欢快的节日,就进入了寒食节。

寒食节禁火,意味着什么?只能吃冷食。这对已经进入文明热食阶段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修苦行。因此才有“轻烟散入五侯家”,做什么?偷偷传火种给诸侯破忌呢。但是诸侯可以偷偷用火,老百姓是不行的。虽然这一规则从最开始的行政命令发展到后来成为习俗,并没有谁去强制执行,但是习俗的力量太强大了。

所以,寒食节是非常难熬的。天天吃冷食,过得人不人鬼不鬼,干脆就趁这个时节去扫扫墓,以表孝心。扫墓上坟的习俗是这么来的。

而清明,只是一个节气。一般是在寒食的最后一天或者第二天,那么终于开禁了,大家自然要出去踏青,要美酒佳肴,大快朵颐了。

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都遵守着只能清明节前扫墓的规矩,其实就是寒食节上坟。清明是一个快乐的日子,清明之后就不要扫墓了,不要把那种悲悲切切再带进美好的春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巳节、寒食节都慢慢消失,但是老百姓的习俗保留下来了。踏青、插柳这些上巳节的欢快,寒食节祭祖招魂的悲伤、挂青,这些习俗行为就都被清明这个节气日子给挪用了过来。

大家要注意,清明原本只是一个节气,并不是节日,而清明节放假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

所以,大家伙清明出去玩,出去哈皮,其实暗合了古代正统的风物人情。

那么我们再来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行人不应该是开心嘛,为什么“欲断魂”?其实未必不是给寒食节冷食给憔悴的,“借问酒家何处有”,你以为杜牧是要借酒消愁吗?

不过是因为可以吃热食美酒了,他是要去海吃一顿。

清明古诗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杜牧的清明诗里说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会断魂呢」

杜牧的清明诗里说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会断魂?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状态,是因为行人特别的伤心。而且走在路上的时候,很多人还会想到亲人在世时的场景,所以他们也会有一些怀念。每当想到了对方已经离开之后,这些行人又会觉得特别的失落。

每当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每个人的内心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并不能体会到思念的滋味。所以他们只是会觉得,放假让人非常的开心。但是对于年纪偏大的人群来说,到了清明节的时候,他们也会觉得有一些悲伤。因为他们会想念自己的亲人,甚至还会怀念对方在世时的场景。因此在这句诗当中,很多人都能够体会到杜牧想要表达的情感。尤其是走在扫墓的道路上,大家的心情也会变得特别失落。

如果再遇上了下雨的天气之后,也会让大家的思念情感变得更加浓烈。这个时候很多人的思绪也会被拉回到之前,他们也会特别想念自己的家人。因此大家会发现,描写清明节的诗句读起来都非常的悲伤。而且遇到了下雨天之后,大家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大家的出行。如果雨下的特别大的时候,大家的出行也会受到限制,所以很多人的情绪也会有一些低落。

到了一定岁数的时候,大家会觉得内心非常的凄凉。尤其是身边的人都在离开,也会让大家觉得特别的孤独。这个时候他们才能够体会到诗中所描写的情感,同时也会让很多人觉得没有依靠。尤其是遇到了特殊的节气之后,也会让大家觉得特别的难过。因此大家要珍惜目前所拥有的一切,这样的话才不会让大家产生后悔的心理,同时也不会让大家觉得伤感。

清明古诗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杜牧的清明诗里说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会断魂呢」

杜牧的清明诗里说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要这么说?

杜牧的诗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他的《清明》被世人所熟知,无论哪个年龄阶层都知道这首诗,《清明》虽然字数简短,但是蕴含的道理却非常的深刻,杜牧的清明诗里说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要这么说?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体现出诗人不能去祭扫,踏青,而感到自责、惭愧,所以才有了欲断魂。

《清明》这首诗可以说是与清明关系最密切的一首,虽然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出生,似乎这种根源情怀越来越淡,但是我们仍然流着相同的血液,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们,所以清明节祭扫祖先在中国人的眼里是非常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不能忘却的,古时候对于亲人的去世是非常看重的,比如白居易的妈妈因为赏花去世,后来因为白居易写了关于赏花的歌,所以被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孝的,并且批判罪责。

杜牧四处漂泊,故乡早已在远方,几乎所有人在读这首诗的时候都认为路上行人之所以欲断魂,是因为思念去世的人,怀念先祖,虽然有这样一层意思,其实是因为杜牧身在客乡,没有能够回到家乡祭拜祖先,感到十分自责和难过,看到路上的行人才有了欲断魂的感受,因为无法回乡祭祖,才感到灵魂都快没有了的感觉。杜牧的《清明》读起来就让人有一种悲伤凄凉之感,从行人到酒家到牧童,几个简单的事物就将诗人悲伤的情绪勾勒出来。

杜牧的清明是家喻户晓的,其知名度是非常大的,里面的行人欲断魂为什么欲断魂,一直迷惑着大家,大部分人都认为是怀念先人过于悲伤,其实是诗人独自在他乡,想到自己不能去祭拜祖先,感到十分的无奈和自责,当然无论那种情感,悲伤的情绪是十分浓厚的。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亮度出现问题「重要又混乱一文看懂显示设备的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