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多发洪水「揭秘中国洪水多的根本原因自然人为原因一个也跑不了」

近期多地遭受到暴雨洪水灾害,多地的水位甚至已经超过了1998年洪灾时的水位。

也是创造了多个史上之最。

湖北三大湖泊水位创历史新高,鄱阳湖也是水位暴涨,一堤之隔泾渭分明。

新安江水库水位历史新高,第一次进行了九孔泄洪。

今天鸡哥就来跟大家聊一聊,为何中国洪水特别多?

首先就是自然原因:

1. 季风性气候特点:我国属于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大,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尤其是南方地区,6-8月都是雨季,季风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比较容易导致洪涝灾害。

2. 厄尔尼诺现象: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从2019年11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了厄尔尼诺状态,在接下来的5个月中,Nino 3.4指数平均滑动值都在0.5℃左右。根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国家判识标准,已正式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弱)。

那么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又与我国的洪水有什么关系呢?

厄尔尼诺平均每2-7年就会发生一次,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升温的一种气候现象。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全球气候模式将会遭到破坏,导致某些地区出现暴雨、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

对于我国来说,厄尔尼诺使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减少,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例如,我国在1931年、1954年、1998年出现的严重洪水,都是受到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此次也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南方降雨天气集中且发生频率大大提高,导致了洪水事故频发。

3. 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也会带来的大量降雨。海平面升高导致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变多,雨季延长,水灾也就变得越来越频繁,极端天气出现更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也是大大提高。

4. 长江流域支流,湖泊多,流经区域广泛:今年我国7,8月份的强降水天气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受强降水天气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位迅速上涨。长江流域面积有180万平方公里,支流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9条。长江支流多,湖泊多的特点也导致强降雨,水位上涨的情况下就会有河流与湖泊就会无法容纳过多的降水,漫出河道。

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例,7月13号,江西省继续发布洪水红色预警,鄱阳湖水位超警戒3.60米,形势严峻。鄱阳湖是江西的“集水盆”,江西境内五大河流经鄱阳湖集纳后进入长江。入汛以来,长江上游支流的洪水和本地洪水均汇聚在地理位置较低的鄱阳湖,使得鄱阳湖难堪重负,水位持续上涨,难以泄洪。

鄱阳湖是长江进入下游之前的最后一个蓄水池。如果鄱阳湖水位继续上升,洪水下泄,对长江下游的江淮、太湖流域造成的危害将不堪设想。因此可以说,守住鄱阳湖,就是守住了长江下游城市的安全。

说完自然原因,我们来聊一聊社会因素:

1. 围湖造田:围湖造田是指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活动。围湖造田之下,我国的湖泊面积迅速减少,八百里洞庭变成了三百里洞庭。据调查,湖北现存的湖泊面积为2438.6平方千米,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34%。全省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217个,比上世纪50年代的522个减少了一大半, “千湖之省”也变得名不副实。围湖造田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得湖泊大量消失萎缩,造成涝无蓄泄之所,旱无荫灌之水,水旱灾害也就会明显增多。

2. 不合理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地下排水系统规划建设是否合理,如何进行雨水分流,回收再利用,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在面临强降水天气时的抵御能力。

城市排水管网跟据道路的分布和走向进行铺设,最终和城市的江河湖泊相连接。为了提高排水速度和效率,在靠近江边或者河边地方会设有泵站,雨水通过泵站被导入江河。

排水系统整体设计标准低,排水能力差,管道老化等问题还是存在在很多城市中的。导致容易出现内涝问题。目前中国城市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采用1到3年,大部分城市普遍采用1年一遇重现期。发达国家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略高,城镇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一般采用5年到10年,例如美国各州都将排水干管系统的设计重现期定为100年,排水系统的其它设施分别具有不同的设计重现期,日本下水道设计指南中,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标准可以提高到30年~50年。

再加上国内大规模的土地都是由开发商承包建设的,受利益驱动的开发商们并不会将城市建设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放在重要的考虑位置,这也就导致很多城市的地面渗水功能不好,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就很容易形成涝渍灾害,无法将雨水转化为可达标的地下饮用水,被资本裹挟之下无暇顾及城市建设的内循环系统。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中国的洪水灾害频繁且波及范围及其广泛。但是纵观历史,我们也可以明显的看到中国在水利建设和应急救灾上取得的进步,1988年武汉发生大洪水,全国人民驰援武汉,打响了保卫武汉的口号,无数解放军子弟兵上阵可以说用血肉之躯铸造了坚不可摧的堤坝,用铁一般的意志与洪水搏斗。

而这次同样是逼近30米的水位,但是武汉人民守住了,武汉的堤坝守住了,城市还是在正常的运转。

可以说这20多年,我们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多发洪水「揭秘中国洪水多的根本原因自然人为原因一个也跑不了」

自然灾害地理在教科书中描素太简略了,求给详细的知识点。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2
我国东部的农业部门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灾害的影响,使种植业灾情严重;我国西部的农业部门以畜牧业为主,主要受雪灾、旱灾、虫灾等影响,使得牧业灾情较严重。
16.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

17.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
18.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是指连云港以南的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19.东部灾害带:主要是指第三阶梯,以洪涝、旱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20.中部灾害带:主要是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
21.西北灾害带:主要是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22.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是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23.地震的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 24地震的震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差一级能量差30倍),但有多个烈度。 25.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最常见的是构造地震,对我国影响最严重)。
26.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27.构造地震多发的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28..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灾情分布特点是东重西轻。
29.我国地震多发区是哪里?台湾,青藏,新疆,华北。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E附近,它也是我国东西地质构造分界线。
30.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
31.西南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32.我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3
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降水多,尤其是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导致植被破坏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们的防范意识、措施不到位 建筑物、财产、城市越来越密集。
33滑坡发生的原因?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岩体多破碎;地表植被覆盖率差。
34.泥石流产生的原因?山高谷深,地形陡峻;多松散的碎屑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植被覆盖率低。
35.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摧毁农田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等 干旱特点:渐变性,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 36.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和江淮地区(伏旱)
37.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且多大风。 正值小麦的生长期,需水量大,缺水严重;
人为原因:人口多,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38.旱灾的危害?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39.主要的抗旱措施有哪些?
兴修水利(水库,跨流域调水)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耐旱作物 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
40.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而西北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
41我国干旱与洪涝的关系?时间上的交替,空间上的交错。(不稳定的季风气候) 42.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
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43.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有广阔的暖洋面,有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足够的地转偏向力。(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就无法形成热带气旋) 44台风:中心风力12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45.台风的灾害天气特征:狂风暴雨。 46.台风多发地区:西北太平洋。
47.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48.台风眼风力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是什么?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做下沉运动,水汽难以达到饱和,故天气晴朗。 49.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 50.台风对沿海地区农业和城市有什么影响?
我国沿海地区是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渔业区,人口密集,城市港口众多的地带。台风带
4
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并且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会造成城市、港口以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以及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从而直接威胁着我国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51.寒潮:由于冷空气入侵造成气温在24小时内骤降10℃以上,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在5℃以下的,就称作“寒潮”
52.寒潮的时空分布特点:北半球中高纬度,深秋到初春。
寒潮灾害天气特点: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多发生在冬半年。好处是,冻死害虫;改善土壤墒情;可能净化大气。 53.寒潮的源地是: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54.寒潮的路径: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55.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56.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沙尘暴的好处是:增加降水,增加土壤肥力,增加水域营养盐类,塑造地表形态。 57.沙尘暴产生需要哪三个基本条件? 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
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 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58.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59.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由于本区降水少,蒸发大,且多大风。干旱使土壤疏松干燥,风力对土壤的侵蚀越来越严重。
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60.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 ②冬季风的通道; 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 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6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①东部多,西部少;②沿海多,内陆少;③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④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62.暴雨洪水——特点: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63.我国洪水类型、形成原因 、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对比:
提示: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5
64.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65.诱发雨涝的根本原因: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66.防治洪水灾害灾害的措施有哪些?
兴修水利工程(水库,大坝,裁弯取直,疏浚河道) 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加强监测与预报 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67. 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 ——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68.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
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围湖造田,毁林)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 在河流下游低洼地冲蚀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 69.为什么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国防洪和防治水土流 失的重点?
我国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这里农业和工业发达,人口和城市集中,洪涝可以导致严重的灾情,因此是防洪的重点地区; 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状况,使得下游泥沙淤积,河道堵塞,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排洪泄洪情况,因此七大江河流域也是我国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也可以认为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七大江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70.影响我国东部沿海的风暴潮类型 及分布
类型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由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受气温升高影响形成
西北和东北山区。 4—5月融雪洪水 7~8月冰川融水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秋末春初
类型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危害
台风风暴潮 7-10
8月和9月最集中 东南沿海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温带风暴潮
春秋
北方沿海
6
71..人类的活动是否会加剧灾情?
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地表状况发生改变,加剧了洪水灾害的发生,例如,植被覆盖度降低 ,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泥沙沉积;围湖造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域面积缩小,高水位、高流量,洪灾产生。
②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与区域的人口、经济有关,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越大;经济越发达,损失就可能越严重。
72.农作物病虫害的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南方重于北方。 73.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74.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 75.我国水稻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的地区。 76棉铃虫的分布:
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区,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疆棉产区受害尤其严重。 棉铃虫是中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其灾害损失巨大。 77.森林病虫害的分布与地形、气温有关。油松毛虫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处,第二级阶梯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除新疆北部外)没有。落叶松毛虫分布在中温带,赤松毛虫分布在暖温带,马尾松毛虫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78.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79.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80.我国灭蝗的方法?主要采用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等方法。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link?url=27Ryd0FYNkeX6knLagA8IjMuOfDaEOPYTJ_Oi_i3BMvIxc1mw6m3rsNIryqEC4iCnDwO9dj_3tr6eduK1UA6s4SJ5GY8eiOnn9WC4IPt5ki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多发洪水「揭秘中国洪水多的根本原因自然人为原因一个也跑不了」

分析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原因

1,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分布不均匀,导致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尽管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其中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人均占有量更低。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容易形成春旱夏涝。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也很不均衡,与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北方地区人口占47%、耕地占65%、GDP占45%,但水资源仅占19%。
上述特点决定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之间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总体来看,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地应对了洪涝干旱等灾害,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以及生态和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也要看到,我国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并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正常年份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北方地区尤甚。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安全没有保障,占农村总人口的34%。同时,我国许多地方用水结构不合理,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低,效益较差。2004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8倍。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9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60%~65%,与国际上用水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一些水资源紧缺的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
二是防洪能力总体提高与洪水风险不断加大并存。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主要江河具备了防御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但是,人水争地矛盾突出,洪水高风险区域与人口高密度区域、经济财富集中区域相互重合,洪涝灾害每年仍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是与水相关的生态和环境状况局部好转,但整体形势严峻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全国污水排放总量仍在上升,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的问题仍然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有的地方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荒漠化发展。
存在这些突出问题,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这些都是自然的原因,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客观存在。但要看到,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则是更为主要的原因。这表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而这种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短鲷饲料推荐「短鲷的食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