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跟随大众「为什么我们想独特却又不希望脱离大众听听专家怎么说」

来源|喜马拉雅APP《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

编辑|Aingbobo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被别人当成是正常的,如果被别人说是不正常,我们会不高兴。可是在被别人认为是正常的同时,我们又希望自己是特别的。如果别人觉得我们很普通、很平庸,我们也会不高兴。

这种心理压力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们希望被当成是正常人的同时,又希望自己是特别的人?

大部分的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人有自尊心、有自信心的原因,就是因为TA没有被当成是一个普通的、平庸的人。可是,这样的自信与自尊的要求是怎么来的呢?很明显的,一部分来自于我们身上动物性的先天的竞争要求。动物在追求繁殖、交配的过程当中,能够被自己想要交配的对象给选中呢?毋庸置疑的,只要你能够展现足够的条件,应该就有机会被选中。

为什么我们想要变成一个特别的人

比方说,鸟类在求偶的时候,有的鸟它是展示自己鲜艳的羽色,另外有的鸟并不是展现自身,而是展现它筑巢的能力,都有可能打动它们想要求偶的对象。这说明了在先天的竞争要求上,我们必须要证明自己够特别。对别人来讲也是不重要,可是起码要在这个我们想要交配的对象眼中够特别。 除了这种先天繁殖的要求之外,后天的演化也不断地在加强这方面的要求,要求我们变成一个特别的人。

比方说在一个部落里面,受尊敬的人,生存下来的几率会超过其他不受尊敬的人。而这种在部落里面受尊敬的地位来自于什么呢?很大的部分,是来自于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自信,或者是自尊。

在一个群体当中,有自信跟有自尊的人,更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更能够得到整个族群的尊敬。这样一再循环的结果,也就造成了后天的演化,也构成了对一个人是否特别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把自信心、自尊心,以及一个人觉得自己是否特别,全部都连接在一起。这也使得我们恐惧被别人认为是普通、是平庸的人。

我相信你也很有体会,在越是重要的人的心目中,你越希望自己是特别的。即使全班同学,全公司的同事都忽视你,起码你的爸爸妈妈,或者你的伴侣,必须要觉得你是独一无二,是最特别的。我们的情商课,从一开始就鼓励大家能够舒服自在地做自己。做自己这件事情为什么变得这么重要?就是因为我们觉得,如果是特别的人生,才是值得活的人生。

可是在渐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逐渐地体会到自己,有可能不是那么出色的人。我们如果不出色,可是又希望自己很特别,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怎样建立自信跟自尊

一个人要建立自信跟自尊,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外在,第二个途径是内在。外在的途径往往由不得我们,因为需要接受外在的评鉴,最常见到的就是班上的考试。老师出了考题,考试的结果会把你划分为在班上是够特别的人,还是不特别的人。当我们被评定为成绩很普通,就表示我们在外在的比较这一方面,可能不足以建立我们的自信跟自尊。那我们就要依靠第二个途径,就是内在价值的建立。

我们听每一个人讲故事,当我们对于这个故事感觉到“哇,你的故事真的跟别人的都不一样”的时候,往往就是因为TA做出这个选择背后的原因,是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想到的。这时候不管这个明星是大是小,我们都会觉得这个故事很特别,很值得听。

我们认定的标准不同

你在学校的时候,如果别班同学问“你们班上谁最特别?”我想很少人会回答“那个班上考试考得最好的人”。因为TA只是功课最好的学生,TA并不是最特别的人。最特别的人,可能是把TA念书的时间,全部都拿去做别的事情,比方说,拿去练习双节棍,或者拿去练习跳街舞。

这样的人,我们可能觉得TA比较特别。这个人功课可能不出色,可是可能因为TA的选择,而成为一个特别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别班的同学问你说“你们班谁最特别”的时候,你们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一样,每个人认定特别的标准不同。

内在价值的建立,决定于我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当这个选择越困难的时候,我们能够做出选择,我们就会越特别。

我们每一个人在小时候被问到“将来长大要做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们很少会抽象地回答,“我们要做一个特别的人”。可是我们在人生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做选择。这每一次选择,都是独一无二的决定,而构成了我们,最后认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我们也许不出色,也许不成功,可是我们是特别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越能够替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我们也就越能够所谓的“做自己”。

关于主播:

在蔡康永看来,情商,是人应对一切关系的能力总和,包括 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拥有高情商的人,可以让自我活得更加舒适,不会陷自身于负能量情绪;进而,在人情、亲情、友情、爱情中,都能更好地经营一段舒服的关系;甚至在一个庞大的群体里,也能正向感染他人。

关于喜马拉雅:

有声图书馆,中国知名音频平台,5.3亿用户的共同选择。

不喜欢跟随大众「为什么我们想独特却又不希望脱离大众听听专家怎么说」

怎么看待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专家这个现象?

现在最不缺专家是对的,其实真正缺的是真材实料的专家。专家的定义是:在特定行业上有较多经验和知识的人。那么在这个互联网发达、信息共享程度高、“人人”高学历的时代,最不缺的不就是“有较多经验和知识的人”吗?同时,专家并不表示真的会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尤其很多专家只是提供解说,而不代表特定的实践能力。那本篇来讨论一下:

专家怎么来的,有什么社会地位?

对如今遍地专家的现象的看法

第一部分 | 专家怎么来的,有什么社会地位?

首先,专家的由来是“自封”,而非职称。当然,没那么厚脸皮的会在拥有一定职称和社会认可度后才自称专家。在实际中,专家一般会分为两类:

一、真材实料的专家

比如说钟南山院士、罗翔等,无不是在一个专业领域中有所造诣的人才。他们就专业问题对大众进行解答、给大众讲授知识、传播能量,那就是公认的真材实料的专家。专注于学术研究、造福大众、精通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专家也是我们国内每个行业所稀缺的。

当然,在自己学识范围内给予大众正确、积极的指导,也可谓之为真正的专家。比如大学的教授、科技行业的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在互联网时代,专业的事情当然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而作为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就应当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专业视野。同时,在对大众进行专业解释时,由于拥有广阔的专业视野,应当更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二、伪专家

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年代,有很多“专家”为了“混口饭吃”,不惜进行学术造假、学术贪污等,给整个知识群体抹黑。另外,在媒体的炒作中,各大平台中专家的质量可谓良莠不齐、有待考量。伪专家就是这么一群人,打着专家的旗号、却为了迎合某一部分人的需求,不顾事实发表自己言论、误导普通老百姓的人。

尤其在某博上一口一个专家建议,以前可能骗得到老百姓的恐慌,现在大多被曝脱离实际、自以为是,于是出现“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种博眼球、博流量但于实际解决问题无利的粗制滥造的话题就因为“专家”两个字让互联网出现不停的争论。所以实际上“伪专家”就是制造流量的工具。

第二部分 | 对如今遍地专家的现象的看法

由于现在互联网十分发达,作为在一个领域有一定地位和被公认有一定发言权的人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对于公众,可能对于互联网信息的正确与否没有特别强的辨识能力,反倒那些在领域上有深入研究的人却发表脱离实际甚至不实的言论,误导性及强。所以,对于公众,我们应该:

不从不权威的渠道轻信没有权威的言论

看清实际,明辨是非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群体不小但是又不多的专家群体呢,我认为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同时不要脱离实际提建议,现在社会最缺能够真正帮助大众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专家。而提出“太长通勤时间对个人发展无益”的建议无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伪专家应该脱离自己狭小的认知圈,更多关注实际民生,才能够成为受大众信赖的真正的专家。人在具有一定舆论导向力的权威外壳下,更要有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商业世界中坚守行业初心,才能有一个正确的发展。

不喜欢跟随大众「为什么我们想独特却又不希望脱离大众听听专家怎么说」

奇思妙想.在日常生活中,你有什么独特,新奇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在未来能有一种机器,能代替水和洗洁精,比如我们吃完饭的餐盘和碗筷,有种机器类似微波炉大小,可以按照材质分类,不用水自动去除原始材质以外的东西,比如陶瓷的就保留陶瓷去除其他的杂质,木质的就保留木质。是不是很好,还可以延伸出很多别的行业,比如免洗衣服的。

每个人都会询问这个问题:“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在生活中遭受不幸的人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而即便那些成功者也时常会迷茫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探讨的不是价值观是什么,而是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显然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不允许涉及宗教的,这将是一个迷人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不可说的哲学问题,任何直面这个问题的答案都难以服众,我们只能绕个弯子,我只告诉你人性的原理和规律,然后由你亲自去找到符合你情景的答案。


快乐的生活

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生命没有终极意义。不要轻易去否定。我们需要在最沉痛的世界观里重新审视当下总让我们痛苦的欲望。——《重大人生启示录》

人所执迷的欲望是如此虚妄、空洞、无聊,但我们却并不容易不去执迷它。人诞生在这个世界是被迫的,生来就有的俗世的道德与竞争意识注定了我们的不自由。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需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为什么2k屏幕突然不是那么刚需了「为什么2K屏幕突然不是那么刚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