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新媒体最近发布一条视频,主题是:外国人问,中国年轻人为什么这么爱国?
视频内容全程由老外用英文回答了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明白,中国这一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一、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2010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计9899万的农村人口脱贫,超过2500万的贫困青年彻底摆脱贫困。年轻人获得了高质量的发展条件,向往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二、年轻人受到了更好的教育2021年,中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在学总规模达到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更多贫困地区青年,通过国家政策,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有效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年轻人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1978年,中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00余名,2019年,超过了70万人出国深造,回国留学人员也从1978年的248人,增长到2019的超过58万人,与此同时,大批中国年轻人,通过旅游、工作等方式,走出国门,感知世界。越来越的中国年轻人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这些年轻人,在参与世界的过程中,学会平视世界,辩证思考,理性爱国。
四、中国近代经历的百年屈辱史也使得年轻人更加爱国1840年,英国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随后,中国变成了西方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领土被瓜分,宝藏被掠夺,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被焚毁殆尽,软弱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屈辱条约,中国主权尽失,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都不由自己做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震惊中外,6周之内30万冤魂丧生于日军有组织有计划的暴行之中,臭名昭著的侵华日军731部队,发动了国际法禁止的细菌战,还使用活体中国人进行生化武器实验。中国几近亡国灭种。
因为经历过国土沦丧之痛,所以,中国人更加热爱如今独立自主、日渐强大的祖国。
五、中国代表着一个源源不断的文明中国各朝历史都有文字记载,文化传承绵延至今。因此,中国年轻人对中华文化历史有很强的认同感,而在这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中,“爱国思想”贯穿始终,非常重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代代中国年轻人,以这些警句为座右铭,鞭策自己关心国家命运,承担社会责任。
这一代的中国年轻人,见证了国家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载人飞船从无到有,北京奥运会大放异彩,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中国天眼”落成启用……
看到这里,你可以明白,中国年轻人见证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瞬间,他们发自内心地为祖国感到自豪。
所以,中国年轻人会如此爱国,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六、作者感受看完以上内容,我的感受是:
第一,说得真全。
第二,说得真准。
第三,说得真深刻。
第四,说得真有说服力。
第五,说得真令人感动。
第六,说得真令人骄傲自豪。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一些中国人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感受,甚至还有一些人仍然在崇洋媚外,还在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还有一些所谓的公知,天天在唱衰中国,天天在歌颂美国等西方民主自由。还有一些所谓的“恨国党”,永远对自己的祖国怀有偏见,甚至深仇大恨,无法释怀。
更加可气的是,在台湾岛上,还寄生着一群“当代汉奸”,宁愿当美国的“看门狗”,也不愿意认祖归宗。
这些人,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将成为历史的垃圾,被扫除殆尽。
为什么说当代青年爱国情怀很高?
讨论一个也许会引起争议,并且可能并不存在的现象,找了几天,找不到比较好的数据来支撑我试图讨论的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个人感受到中国年轻人变得更加爱国,对国家和政府的评价更趋于正面,尤其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做比较时这种正面评价的倾向尤为明显,集中体现在90尤其95后的年轻人里,比改革开放后的80后,比70后要更具爱国情怀,或者说民族主义情绪更加强烈。当然,这里主要指的受教育群体,因为80,90后成长在中国教育扩张的年代,这两个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不存在什么样本差异,我这里用来对比所指的70后,可能更多是指受教育的70后。考虑到巨大的社会变革,成长在改革开放前的50后,60后就不拿来做对比了。
看几张网上找的图。
这是基于猫眼APP数据统计的战狼2的票房,战狼2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惊人的姿态突破50亿票房的电影,在情节方面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纯粹就是美国英雄主义大片的中国化加爱国主义情怀,这部影片的票房爆表具有代表性意义。我们看其中的票房贡献率,90后和00后占据绝对优势,70后比例偏低,我们可以怀疑是存在用户习惯的问题,比较年长的70后可能对这些APP的使用率偏低,但是80后和90后的对比中应该不存在用户习惯的太大差异,这里能看出90后对票房的贡献率明显要高,显示出90后对这部爱国主义加个人英雄主义影片传递的价值观有更强烈的认同感。
关于战狼2和红海行动的票房,我也去查了一下数据,可以看出这两部电影的成功有多么惊人,以至于不得不怀疑在导演的才华等等商业因素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其他的驱动力。
这是来自电影票房网的数据,我把有历史以来20多年的票房冠军做了个统计。有几点比较有意思,首先就是2017年《战狼2》惊人的票房增长,把过往票房纪录直接刷新22.93亿,简直难以想象。从纯商业上来说,这种惊人的票房增长绝难以解释,个人认为其背后是存在一个广泛的群体性需求,这部电影有点像是一个火星点燃一个炸药桶,票房这是这股能量的一个侧影。其次就是近20多年票房冠军的变化,基本中美各半,值得注意地是近三年票房冠军全是国产影片,近五年也有4年国产,18年截至目前票房遥遥领先的是动用了临沂舰实拍的爱国主义大片《红海行动》。另外有意思的是,这么多年美国片的票房冠军仍然是分两类,一类是个人英雄主义大片,一类是科幻片,可以看到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风格片夺魁的基本已经已经见不到了,科幻片仍然很有竞争力。而国产片早期以喜剧片和无厘头烂片为主,近几年呈现类型喜剧,科幻,国产英雄主义加爱国主义大片齐头并进的局面。
大致上能看出国产片的类型在丰富,消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大片爆发式增长,美国大片的两种类型,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吸引力在消退,科幻片仍然饱受喜爱。这个小小的统计中,最显著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风格片的风头从美式大片转向国产英雄主义大片,某种程度上显示了电影观众对美式价值观和本土价值观的一些变化。
另外看一张网上找的数据(原始数据也没查到),海外留学生的人数和归国留学生人数的对比,很有意思。 在08年之前出国留学生人数增长是持续高于归国留学生的,意味着出去的人越来越多,留在海外的也比回国的越来越多,但这种差异08年发生明显逆转,从08年开始归国人数开始显著增长,这一趋势仍然在持续。这其实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人对海外和国内的相对看法的变化,出国留学后从更倾向于留在海外,越来越多的选择回国。
另外一个观察到的小现象,也比较有意思。网络上最早兴起的关于西方价值观和本土价值观的代名词:“美分”和“五毛”大概在2003年前后,在网络上彼此攻击互不相让,双方起得代名词也是差不多程度的讽刺意味。“小粉红”和“自干五”明显是更晚出现的新词汇,我查了“小粉红”的出现的时间在2008年,一直在现在还在流行中,我注意到小粉红的讽刺意味明显不足,似乎更倾向于本土价值观的年轻人也并且介意小粉红的称呼,还颇有自我认同感。“自干五”的名词出现,其实已经说明了某种趋势,百度百科解释“自干五”:“全称为‘自带干粮的五毛’,指那些自觉自愿为社会正能量点赞、为中国发展鼓劲的网民。”,这种自发性正是说明了网民中本土价值观的认同感在增强,同时并没有出现对称的“自干美”的名词,也从侧面印证了这样一种趋势。
这些迹象指向的一些变化,究竟是为什么呢?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来说这种变化。
从国内来说,无疑更好理解。国内近20年最大的变化无疑是经济方面的。70后成长的改革开放初,中国经济的主要变化是对外开放,引进海外的公司,技术,投资,企业组织方式,与此同时,还有以电影、音乐、书籍为代表的文化引入。所以70后成长的环境是国内贫乏的物质环境,以及刚刚解禁一片空白亟待填补的的精神状况,迎面撞上了从海外进入中国的肯德基,《肖生克的救赎》,以及《加州旅馆》。这时候的政府刚刚经历了文革的浩劫,全面转向开放,对海外的事物持欢迎态度,对于本土树立价值观并无强烈诉求。官方和民间这种一致性,使得社会呈现一片向海外学习的氛围,也使得这一代年轻人对海外文化的仰慕是全方位的。
进入21世纪前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物质和文化层面上呈现逐步繁荣的景象,由于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富足,国民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逐步加强。在这种背景下,以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和南海撞机事件为代表,这一时期中美冲突的加剧,极大地勾起了百年来的民族屈辱感。国内经济和文化上的快速发展,和政治军事上屈辱感的强烈冲突,使得80后这一代年轻人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在经济、文化上仍具有吸引力,但是基于近代百年的民族屈辱,不可避免具有敏感的民族自尊心,在中美冲突和海外开始逐渐出现对中国的负面看法的背景下,这种仰慕和自尊的冲突,构成了80后的主流心态,这种心态也体现在80后对对西方评价的分裂上,这种分裂的代表就是网络上2000年前后到2008年之间“美分”和“五毛”激烈的互相攻击。
08年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是90后95后成长的时期。以08年奥运会为代表,以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实力无可置疑地进入top2为背景,尤其中国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开始弯道超车,使得这一时期成长的年轻人更加自信,对本土文化具有更更强烈的认同,于是出现了“自干五”,“小粉红”,以前可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五毛”,可是你说某人是“小粉红”,好像不是一件特别令人介意的事情。从上图可见,中国的年轻人对于未来的预期是非常乐观的,在“努力就能成功的环境”这一项的评分里,遥遥领先其他西方国家。
从国内来讲,几代人价值观的变化,其实就是这些年中国从虚心学习,到平分秋色,到自主创新迎头赶上,甚至弯道超车的一个侧影。
从全球角度来讲,比较有意思。之前聊过资本主义的主线是M-C-M’,沿着这条主线有了全球化。伴随全球化的进程,西方的经济,技术,文化一起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年青一代的价值观形成。所以这件事还要从西方社会和资本主义的本身的一些特点说起。
基于资本永不停歇增值的要求,要求不断制造商品的需求,全球化是扩大市场的边界,将更多人更低地区纳入商品经济市场,制造了需求;同时还要对市场中现有的人和物进行不断的商品,也是造成需求。这是我前面曾经聊过的观点。商品化这点很有意思,资本永不停歇的增值要求把个体生活中所有的需求全部商品化,纳入资本增值的循环中,这是资本主义的核心要义。在这个本质之下,只要是个人有需求,又可以商品化的事物,不论这个事情是一件物品,还是一种关系,抑或是一种文化,都不重要。这某种程度上是资本主义文化包容性的来源。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能理解美国社会的言论自由和对各种奇谈怪论惊人的容忍度。于是我们看到随着全球化,这些包含各种意识形态各种主流的非主流的价值观也随着各种电影,音乐,书籍等等途径一并传入了中国。只要有人愿意买单,资本主义并不介意M-C-M’过程中的C是什么样的C,资本的增值本身才是重点。哪怕是反资本主义的书籍,如果能卖出很好的销量,资本是不会介意的。
资本主体系下的价值观有很多,当然,我们仍然可以对其中的主流做一些划分,传统的划分就是左派和右派。其中右派是传统价值观的守护者,大体上来说美国的右派强调自由市场,小政府,个人奋斗,民族主义,具有排外倾向,极端的右派有白人至上的种族倾向。而左派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平等,博爱,具体体现为强调更多的社会福利,要求各种人群的平权,比如同情弱势群体、关爱女性、支持全球化、推行多元文化等。这两种文化随着全球化一起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从西方左派右派的对比中不难发现,西方传统左派的思想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
说到这里,其实想要说的是,中国年轻人变得更加爱国也跟西方左派、右派力量对比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西方左派思潮的衰落和右派思潮越来越占据主流,体现为对中国青年的吸引力下降,西方右派自身的民族主义,保守主义倾向使得中国不友好动作增加,造成了中国年轻人的普遍反感,比如特朗普的贸易战和政治上对中国的封堵。
那西方左派右派思潮的强弱变化是怎么一回事呢?按上面西方左派右派的价值观划分来说,全球化的强弱其实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西方左派思潮的强弱。以上商品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可以用来代表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从80年代的加速期正好对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全球化见顶在08年前后,向下趋势的确立在2011、12年,与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变化吻合。
这其中变化的原因在我前一篇里有提及。在全球化推行的早期,美国的资本和广泛的社会各阶层实现了共赢,体现了资本从海外获得了增值,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真实收入因为廉价商品获得了提升。但是随着全球化过程的深入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成长,对美国低端制造业的挤压,对美国低技能劳工收入的挤压,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这时候保守派思潮泛起,民族主义保守主义思潮之下的关税保护主义,贸易战,遏制中国的对抗政策纷纷出台,这种思潮的标志就是特朗普以惊人的姿态打破传统政治格局登上美国总统宝座,在欧洲体现为各国极右翼政党获得的支撑越来越多。
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格局下,你叫中国的青年如何不爱国?
为什么中国人那样爱国?阅读理解及答案
人们注意到了抗震救灾中焕发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人们为之而感动,而鼓舞,而骄傲。从可歌可泣的无数事实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人民灵魂中的一些稳定的、珍贵的、有意义的方面。
我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抗逆能力与抗逆风格。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不应将“人上人”理解为权势地位财产,而应该理解为品格与成就)……无数这样的命题与信念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精魂。这些是我们的辩证法哲学,更是我们民族性格文化力量。正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唤起了中国人民空前的爱国主义。正是我们严峻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培育了我们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劳与坚强。那么,正是天塌地陷的汶川大地震,显现了我们民族的坚强不屈与艰难奋斗,就是必然的了。改革开放以来,有过不少关于人们精神面貌的负面说法,而地震的发生令人们对于我们人民的精神状态刮目相看,这是意味深长的。
其次我要谈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是一个大国,一个古国,一个文化上极有特点、极有独特魅力的民族。我们的文化爱国主义是无与伦比的。许多年前,我在国外讲学的时候一位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那样爱国?我戏言道:中国有唐诗和中华料理。为了我的这个说法,复旦大学附中还特别命题令学生作文。一位移民欧美的华裔学人曾经对我说,他们在欧美生活的最大遗憾是文化共鸣的缺失,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杜甫诗句就难以与当地友人共享。近代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太多的考验、挑战、怨怼与污辱,我们也的确应该对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更新完善,我们终于看到了民族复兴、优良传统弘扬、普世成果的汲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与现实。我们怎么能不珍爱自己的唐诗宋词与粤菜鲁肴、珍惜我们的生活乐趣与内心表达?不论是大陆内地,不论是港澳台,面对地震,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向心力,即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团队精神,使人们增加了对于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的不可分割、不可泯灭的信心。
第三我要强调我们的仁爱之心。仁者爱人,我们的文化强调和谐,强调仁爱、忠恕、礼义,强调民胞物与、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我们的理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太多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严峻的现实与艰难的历史使命,使我们相当长期以来不能不更多地强调无情斗争的一面。近年来强调和谐、爱的奉献才刚刚开始,已经显露了成效。抗震救灾中有多少这方面的动人事迹啊。
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是与人类先进文明的价值观念互通互动的,我们同样感念世界各国人民与各国政府对于中国抗震救灾的支持。然而毕竟中国是太大了,振兴中华的任务是太艰巨了,中国的国情与文化传统是太有特色了,我们首先得依靠自身,依靠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没有其他选择。
题目????虾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