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与痰的关系「五脏与痰的关系」

(1)肺与痰的关系:肺位居上焦,有“华盖”之谓。肺主气,主通调水道,其“宣发”与“通调水道”的功能是保证“水津四布”的重要环节,故而有“肺主行水”之论。

中医有“气行则水行”之论,人体水液的运化依赖于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以及膀胱的气化。若肺气虚弱或肺脏受邪,失去宣发与通调水道的功能,就会影响到水液的正常运行与排泄,而肺气不降,失去通调水道的作用,是造成湿盛生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治痰必先理气”之论也即源自于此,又因为平时所咳出的有形痰液,大都出自肺系,因此,中医认为“肺为贮痰之器”。

(2)脾与痰的关系:脾主运化,水谷入胃经,胃初步腐熟以后,由脾气进一步吸收输送到全身各部,如脾气健运则精力充沛,肌肉丰满;痰是在水液代谢失常基础上产生的病理产物,而水液的运行、输布及代谢主要由脾所主,故而若脾气虚弱,则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凝聚成痰。

由于“脾主湿,湿动则为痰”,故而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说明了脾的功能失常是导致生痰的主要原因。

(3)肾与痰的关系:“痰之本,水也”,而肾主水,主调节全身的体液平衡。肾为元气之宅,气化之本,肾通过气化作用参与水液的蒸腾利用和排泄。若肾气亏虚,气化无力,水液代谢失常,水液潴留,泛溢成痰。若肾阳虚,水湿上泛为痰。肾主命门火,温运脾阳,若命门火衰,即所谓火不生土,致使水谷精微运化功能失常,因而生痰。肾阴虚,则阴虚内热,熬灼津液亦能成痰。

所以,中医认为“肾为生痰之根”。临床上常见年高肾衰之人,易患咳嗽、痰喘之疾,其痰深伏于下,咳吐困难,且多伴有腰酸腿软,小便频数等肾虚症状,此痰即所谓肾生之痰。总之,肾的功能失常,也是产生痰的重要原因。

(4)心与痰的关系:若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肝火殃及于心;或所愿不遂,心气不宣,郁而化热;或脑力过度,耗费心血,皆可造成心阴虚而心火炽,火炽则炼痰,心痰既成,其阴黏、胶顽之性最易阻遏心气、蒙蔽神明,从而出现心悸、怔忡、不寐、健忘,甚则癫狂等症状。

(5)肝与痰的关系:肝脏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于肝脏,均可导致肝风。

若暴感温热之邪,热势高涨,阳化风动,或邪热深入厥阴,引动肝风,可见,颈项强直、目睛上吊、角弓反张身板木僵、四肢抽搐等“风胜则动”之征。此证多兼高热,而热邪内炽,则易于灼液炼痰,痰热内盛,蒙蔽神明,往往伴见神志不清。若素体阴虚,或年迈寿高,营阴内耗,肝木失去濡养,虚风内动,同时阴虚必有内热,内热则易于生痰,风痰相兼,上扰清宫则头痛眩晕;横窜筋脉则肢体麻木震颤;若肝阳暴涨,风火相扇,痰火互恋,风鼓痰涌,则可蒙心犯脑,蒙蔽神明,从而出现神昏不语、口眼喎斜、舌强言謇、肢体偏瘫等症状。

由此可知,无论虚实,肝风既成,往往与痰邪相夹为患,形成“风痰”这一特殊病理现象。而风痰之起因大都源于肝木,故称“肝为风痰之窠”。

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过量饮酒以及五脏与痰的发生发展皆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痰饮是体内津液异常蓄积而形成的,摄生不当,气道闭塞,津液不得流通,可停而成痰饮。亦应指出的是,五脏之病虽皆可生痰,但以脾肾为主。

脏腑与痰的关系「五脏与痰的关系」

五脏与痰的关系

(1)肺与痰的关系:肺位居上焦,有“华盖”之谓。肺主气,主通调水道,其“宣发”与“通调水道”的功能是保证“水津四布”的重要环节,故而有“肺主行水”之论。
中医有“气行则水行”之论,人体水液的运化依赖于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以及膀胱的气化。若肺气虚弱或肺脏受邪,失去宣发与通调水道的功能,就会影响到水液的正常运行与排泄,而肺气不降,失去通调水道的作用,是造成湿盛生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治痰必先理气”之论也即源自于此,又因为平时所咳出的有形痰液,大都出自肺系,因此,中医认为“肺为贮痰之器”。
(2)脾与痰的关系:脾主运化,水谷入胃经,胃初步腐熟以后,由脾气进一步吸收输送到全身各部,如脾气健运则精力充沛,肌肉丰满;痰是在水液代谢失常基础上产生的病理产物,而水液的运行、输布及代谢主要由脾所主,故而若脾气虚弱,则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凝聚成痰。
由于“脾主湿,湿动则为痰”,故而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说明了脾的功能失常是导致生痰的主要原因。
(3)肾与痰的关系:“痰之本,水也”,而肾主水,主调节全身的体液平衡。肾为元气之宅,气化之本,肾通过气化作用参与水液的蒸腾利用和排泄。若肾气亏虚,气化无力,水液代谢失常,水液潴留,泛溢成痰。若肾阳虚,水湿上泛为痰。肾主命门火,温运脾阳,若命门火衰,即所谓火不生土,致使水谷精微运化功能失常,因而生痰。肾阴虚,则阴虚内热,熬灼津液亦能成痰。
所以,中医认为“肾为生痰之根”。临床上常见年高肾衰之人,易患咳嗽、痰喘之疾,其痰深伏于下,咳吐困难,且多伴有腰酸腿软,小便频数等肾虚症状,此痰即所谓肾生之痰。总之,肾的功能失常,也是产生痰的重要原因。
(4)心与痰的关系:若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肝火殃及于心;或所愿不遂,心气不宣,郁而化热;或脑力过度,耗费心血,皆可造成心阴虚而心火炽,火炽则炼痰,心痰既成,其阴黏、胶顽之性最易阻遏心气、蒙蔽神明,从而出现心悸、怔忡、不寐、健忘,甚则癫狂等症状。
(5)肝与痰的关系:肝脏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于肝脏,均可导致肝风。
若暴感温热之邪,热势高涨,阳化风动,或邪热深入厥阴,引动肝风,可见,颈项强直、目睛上吊、角弓反张身板木僵、四肢抽搐等“风胜则动”之征。此证多兼高热,而热邪内炽,则易于灼液炼痰,痰热内盛,蒙蔽神明,往往伴见神志不清。若素体阴虚,或年迈寿高,营阴内耗,肝木失去濡养,虚风内动,同时阴虚必有内热,内热则易于生痰,风痰相兼,上扰清宫则头痛眩晕;横窜筋脉则肢体麻木震颤;若肝阳暴涨,风火相扇,痰火互恋,风鼓痰涌,则可蒙心犯脑,蒙蔽神明,从而出现神昏不语、口眼喎斜、舌强言謇、肢体偏瘫等症状。
由此可知,无论虚实,肝风既成,往往与痰邪相夹为患,形成“风痰”这一特殊病理现象。而风痰之起因大都源于肝木,故称“肝为风痰之窠”。
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过量饮酒以及五脏与痰的发生发展皆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痰饮是体内津液异常蓄积而形成的,摄生不当,气道闭塞,津液不得流通,可停而成痰饮。亦应指出的是,五脏之病虽皆可生痰,但以脾肾为主。

脏腑与痰的关系「五脏与痰的关系」

痰在肺内是怎么生成的?

扩展资料:
痰的产生与五脏都有关系,但关系最密切的是脾。脾主要负责运化水湿,因此是“生痰之源”。简单地讲,如果脾的功能发生异常,人体的水液代谢就会出现问题,异常堆积,就会产生痰湿。
痰湿一旦形成,又会成为致病因素,流窜到哪里就在哪里捣乱:在头部,导致头晕目眩,甚至神志不清;到了口,就会口中黏腻发甜;停在咽喉,就会导致喉咙如有异物一般;在肌肤,则体形肥胖、多汗且黏;停在胸膈,就会咳嗽痰多、胸闷气喘;
积聚在腹部,就能看到肥满松软的肚皮;到了关节,就会出现关节沉重、僵硬、肢体肿胀。“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就是这个道理。
预防痰的形成,先要重视调理体质。对痰湿体质的人来说,饮食要清淡,少油少盐,少冰少糖,进食速度和食量也要节制;
适当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海带、冬瓜、白萝卜、扁豆、洋葱、薏苡仁、红小豆、紫菜、白果等;平时多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调动自身的正气,把“体内的垃圾”清除掉。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excel表格中的查找和选择按钮不见了怎么办「Excel表格中的查找和选择按钮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