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kuǎi)国为商代初封国,子姓,属殷商后裔。对于蒯国,史书中未有记载,宋代姓氏古籍《古今姓氏辩证》中有所记录,具体位置不明,大约在今河南洛阳西北一带。蒯国何时立国,始封君系何人,封国初衷等等历史原因已无法解读。但据推测,商代蒯国可能是在伊尹当政时期所立。众所周知,伊尹是商朝的开国元勋,曾助商汤灭夏,经历四朝,权倾一时。据《史记·殷本纪》记述,商朝第四代天子太甲临政三年后,昏乱暴虐,不遵汤法,四朝元老伊尹只好将他流放到桐宫(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其后伊尹代政当国,安抚诸侯,充当了某个时期的核心角色。由于太甲的昏聩误国,商朝天下已出现了动乱迹像,伊尹力挽狂澜,一边利用手中的兵权剥夺了太甲的王权,有效阻止了商王朝的进一步恶化;另一边为了恢复和巩固周边诸侯的安定,或者为了监督周边诸侯的政治活动,做了一些地缘上的部署,蒯国估计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封建立国的。后来太甲面壁三年,悔过自新,于是伊尹又迎太甲还朝,再授于政。
关于“蒯”的来历,蒯其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叫蒯草,多生在水边或阴湿地带,古代常取它的茎杆用来作编织物,如蒯草编的席叫“蒯席”,蒯草制的鞋叫“蒯履”。《左传》:“虽有丝麻,无弃菅蒯。”意思是有了丝麻,也别嫌弃菅蒯。除了以上用处,蒯草还可以搓成绳用来缠刀剑的握手,称之为“蒯缑”,后逐渐被丝绦代替。从字面分析,“蒯”字从草,古字写法草下从“鹵(lǔ)”,右边从“刀”,而“鹵”是一种盛器,很容易联想到“西”的甲骨文,看上去像一只被丝绳缠绕的囊袋,《说文解字》说:“卥,古文西。”古文中“西”是指古代女性专用的手提袋或背袋,这里可以理解为箩筐。综上所述,“蒯”字可以带给我们一副“女性背着箩筐拿着刀具割蒯草”的景象。远古蒯地或是一个以产蒯草及靠蒯类编织物作为产业维持生活的部落,心灵手巧头脑聪慧的蒯地族人们,靠着这种手工艺作为经济支柱,使得部落逐渐壮大,最后筑邑一方,发展成国。
西的甲骨文
西周末年,随着西部诸侯周国的强势东进,腐朽的商王朝已显得芨芨可危,而作为镇守商王朝西疆之一的蒯国,面对来势汹汹的劲敌,其中免不了一番倾国倾城的生死较量。蒯国最后的结局不见史载,但他注定将灰飞烟灭于商王朝末年的战火硝烟中似乎已成了历史的必然。
蒯国被灭后,历史进入西周,此后蒯国故地的归属去向不明,直到春秋时,蒯国故地成了晋国的一个邑,东汉《风俗通义》记载说春秋有晋大夫姬得封于蒯地,据说这个姬得辅佐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因而被封于蒯地。对于这个蒯地,《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丙寅,攻蒯,蒯溃。”说得是洛阳王室王子朝杀周悼王篡位,晋国拥立周敬王,反对王子朝,但王子朝以尹国(见尹国篇)为后盾,以尹文公、毛伯得、召庄公三国诸侯的辅助,自立为王,与晋国、单国、刘国形成两股势力集团。起初王子朝得势,周敬王逃到了刘国避难,于是王子朝进入洛阳称王。尹国大将尹辛为了替王子朝扫除政治障碍,进攻刘国军队,又进攻晋国的蒯地,蒯地被灭。
商朝蒯国被灭后,国人以蒯为氏,已形成蒯姓,与后来的姬姓蒯氏成为当今蒯姓的两大重要分支。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殷商后裔——目夷国,这里有“兄弟让国”的美谈,墨子的诞生地
蒯姓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蒯(Kuǎi)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以国名为氏。据《古今姓氏辩证》载,商代时有蒯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的蒯乡)。蒯国的人后来有的以国名为姓,称为蒯姓。
2、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是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得的后代。春秋时,蒯地成为晋国大夫得的封邑,世称蒯得。他的子孙即以邑名“蒯”为姓,而称蒯氏。
3、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的卫国,是卫灵公之子卫庄公的后代。卫庄公名叫蒯聩,他当太子的时候,曾经想刺杀灵公的夫人南子,失败后出奔晋国,后回卫国,被良夫、孔悝立为卫君。后为晋军所破,被杀。蒯聩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姓,称蒯姓。
得姓始祖:蒯得。据《风俗通》是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蒯得的后代。春秋时,蒯地成为晋国大夫蒯得的封邑,他的子孙即以蒯为姓,而称蒯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于襄阳郡,即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县。故蒯氏后人奉蒯得为蒯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商代有诸侯国蒯国(今河南省洛阳市西的蒯乡),居于此的国人多以国名为姓,称为蒯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得,被封地于蒯(同上),他的子孙就一封邑名为姓,也称为蒯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同样,卫国卫庄公名为蒯聩,他的子孙就取其名的一字为姓氏,称为蒯氏。汉时,河南出现了名为蒯乡的地方(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当时的居民都以蒯为姓氏。蒯姓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襄阳一带。
三、历史名人
蒯 通:汉代人。当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他活跃于政界,为人出谋划策,以口才好和计谋高闻名天下。
蒯 祥:明代营缮。官至工部侍郎,食俸一品。自永乐至天顺,举凡内殿陵寝,都是他营缮的。他能用两支手各握一支笔画龙,合在一起象一条龙一样。皇帝每每称他为“蒯鲁班”。
蒯光典:清朝人,知识极为广博,文章也极也,对古代文献加以整理注说考证,深受学界好评。所做的事业,光大华夏文化,功在千古。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襄阳郡:东汉建安十三年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襄樊一带。
2、堂号
辅国堂:南宋时蒯恩官拜龙骧将军。他胆力过人,伐广固,斩徐道复,袭金陵、伐蜀、讨司马休之,战功累累,封新宁县男。武帝北伐时,留他在京保卫太子,命朝士与他相交。他更加谦虚谨慎,对待部下官兵宽厚仁爱。历官辅国将军,淮陵太守。
蒯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寓意聪明
蒯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的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辩证》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个古蒯国,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蒯国的立国,约在商太宗太甲在位时期(公元前1579~前1577年待考),实际上是由宰相伊尹摄政期间所封赐,历经四个世纪之久,在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东征过程中被灭掉。
亡国之后,蒯国王族子孙以及部分国民便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蒯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得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晋大夫姬得封在蒯地,因氏。姬得,能征善战,在晋文公姬重耳执政时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就出任晋国大夫,因在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有功,被晋文公封在故蒯国之地的涧水东岸的蒯邑(今河南洛阳蒯乡),由此世称其为蒯得。
在蒯得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蒯氏正宗。蒯氏族人大多尊奉蒯得为得姓始祖。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庄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末期,国君主为卫庄公姬蒯聩,他是卫灵公姬元之子,为卫国太子。在卫庄公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因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干政而不满,遂想刺杀她,不料刺杀失败,他因此出奔至晋国,后又转至齐国藏匿起来。
4、源于职业,出自秦汉时期军工蒯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蒯缑,亦称缑工,是秦、汉朝时期的专职军工工匠,是制作剑、刀的工序之一,即装饰剑、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时期以一种蒯草来缠绕剑把,以适手。以蒯草缠好之剑把,即称缑,全称蒯缑,其工匠即称蒯缑,或缑工。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蒯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九十五位门阀。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商代有诸侯国蒯国(今河南省洛阳市西的蒯乡),居于此的国人多以国名为姓,称为蒯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得,被封地于蒯(同上),他的子孙就一封邑名为姓,也称为蒯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同样,卫国卫庄公名为蒯聩,他的子孙就取其名的一字为姓氏,称为蒯氏。汉时,河南出现了名为蒯乡的地方(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当时的居民都以蒯为姓氏。蒯姓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襄阳一带。
三、郡望堂号
郡望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
堂号
襄阳堂:以望立堂。
辅国堂:南宋时蒯恩官拜龙骧将军。他胆力过人,伐广固,斩徐道复,袭金陵、伐蜀、讨司马休之,战功累累,封新宁县男。武帝北伐时,留他在京保卫太子,命朝士与他相交。他更加谦虚谨慎,对待部下官兵宽厚仁爱。历官辅国将军,淮陵太守。
四、当代蒯姓的分布
今湖北省的襄樊襄城区、宜城县、安陆县、武汉市,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重庆市,安徽省的巢湖市、合肥市、寿县、六安市、芜湖市、安庆市,江苏省的徐州市、丹阳市、苏州市、盐城市滨海县、淮安市、宜兴市、沭阳县、扬州市江都区,河南省的郑州市、虞城县、洛阳市、商丘市、濮阳市、永城市,山东省的潍坊市、济宁市、枣庄市、菏泽市成武县,湖南省的常德市桃源县、衡阳市、益阳市,山西省的朔州,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江西省的彭泽县,贵州省的贵定县,广东省的怀集市、潮洲市,美国,德国等地,均有蒯氏族人分布。
五、得姓始祖
蒯得。据《风俗通》是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蒯得的后代。春秋时,蒯地成为晋国大夫蒯得的封邑,他的子孙即以蒯为姓,而称蒯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于襄阳郡,即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县。故蒯氏后人奉蒯得为蒯姓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