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乡村振兴示范村折桥村——
于繁华中寻一处心灵栖息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若想找个安静舒适的地方放松休憩,围坐谈心,感受一次宁静朴实的乡野生活,不妨趁着秋光正好,从临夏市内出发,一路向东,前往折桥镇折桥村。
折桥村因桥得名,折桥在历史上是河州(临夏)经东乡通往金城(兰州)的官道要津,大夏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过,为便于联通大夏河两岸,明代在大夏河上修建有木桥,名之折桥。近年来,折桥村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加强产业融合,培育乡村旅游品牌,扩大乡村旅游消费,推动旅游提档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临夏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走进折桥村村委会办公室,一面奖牌墙引人注目,这些荣誉背后便是折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取得的成绩。
提起折桥村,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河州美食第一村”。以爆炒草鸡为基础菜品,配以“四大名菜”(干锅土豆、肉末粉条、酸辣白菜、虎皮辣子),及撒饭、搅团、浆水面等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烹任做法以东乡族传统做法为主,适当借鉴现代烹饪技术,使菜品色香味俱佳……
“我们姐妹几个是从兰州过来的,朋友说到临夏市一定要到折桥湾尝尝特色爆炒草鸡。吃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鸡肉肥而不腻,满口留香,配上盖碗茶真是人间美味。”游客张兰英来之前做了功课,尝美食后打算去盖碗巷、花卉博览园等地“打卡”。
自折桥村开办第一家农家乐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其农家乐产业已初具规模,不仅打响了“折桥湾爆炒草鸡”品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临夏市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更为折桥村群众开辟了增收致富的门路。现如今,已发展农家乐130余家,从事农家乐服务行业约1300人,解决当地群众就业1000人,年营业额达5000余万元,纯收入达2000余万元,户均增收10-20万元以上。
农家乐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就越强大。产业发展不仅让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还扮靓村庄颜值,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该村完成折桥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工程,对全长1.6公里的折塔路沿线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了大改造、大提升。“为缓解游客停车难问题,我们修建了一座占地25亩的大型生态停车场,全面提升了折桥村乡村旅游基础条件。今年,我们流转土地150亩,建成了河州‘花之约’田园花海综合体,进一步打响了‘魅力折桥湾’旅游品牌。”折桥镇乡村振兴工作站副站长李鸿明说。
如果说农村硬件设施提升和完善,使乡村有了“面子”,那么弘扬文明新风、留住乡村的“魂”,才是使乡村美到“里子”的关键。
折桥之美,美在美食、美景,更美在群众积极向上的精气神。“没有好的村风民风,就很难造就好的环境。要让村民真正生活幸福,就要移风易俗,培育乡风文明。我们通过文化广场、文化墙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普及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意义。现在,我们村邻里团结和睦,大家想得都是劲往一处使,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折桥村驻村第一书记马鸿元介绍说。
离开折桥村时,已临近日暮。一座座民俗风情院落在夕阳余晖映衬下格外祥和,古色院墙、青瓦木窗、亭台几座,山野田间,秀丽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宁静的山村宛如一幅绝妙的水墨画,呈现出一片岁月静好之美。
记者:赵好飞
编辑:马婷 责编:马志涛 审核:范海东
于万千繁华中,寻一处心灵栖息地
图、文/水湄青萍01
拍下这张照片时,大概是几年前的一个夏日黄昏。忘了是谁先起的念头,竟想着爬到四层半的楼房平顶上,来欣赏这落日晚霞图。
那个傍晚,霞红如烈焰,燃烧着,从头顶一直蔓延至天边,壮丽、辽阔。连平日里要仰望的高楼大厦,此刻也黯淡了,化为绚丽天空下一块块黑色的剪影……我们并肩站着,在这租来的不算高的农民房上,不时发出啧啧赞叹。
据说,遇见这世间真正美的东西时,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华丽辞藻便都没了用处,我也只好情不自禁地念着“太美了,太美了”这样的俗气字眼。
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与你立黄昏。这便是生命中极平凡却又极珍贵的欢愉了吧。
不过,假若是一个人,事实上,常常是一个人,似乎也并不妨碍我体会这散落于城市街角的点滴之美。
在看了一天的书后,或是于繁杂的人事中,急急脱开身去,找一处静谧的所在,最好是植物繁茂的地方,漫无目的地走,毫无边际地想,饶有兴致地看,心便觉着开阔了、自由了。
每回出去,总能逢着一些好玩有趣的东西,或是宛若天成的诗意画面,实在惊喜得很。
杨绛在《我们仨》中,将饭后的闲适散步视为“探险”,故而出门定挑不同的路走,总有新发现。
这样的“探险”精神,我觉得是颇为重要的品质和能力。因为构成生活的大部分日子,毕竟只是星期几或是几月几日,很少自带七彩光环,所以尤需要一颗自娱自乐的心。
02
古人说,世上奇伟、瑰怪之景,常在人迹罕至处,所以,若非身强志坚者,难以窥之。
但其实,“探险”无需非得到深山老林、悬崖峭壁之上,弄得精疲力尽才行。要我说,无论城市乡野,那角角落落里,也常是别有一番意趣的。
我自小在浙西的一个乡村长大,对黄土垒成的房子、绵延的山、层叠的梯田、苍翠的竹子,以及油菜花暮春时饱满得几乎要胀开的颗粒,是司空见惯的,因此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更别提将之作为审美对象。
然而,长大离家后,所到的城市,要么一望无际看不到山,要么被高楼挡住了山,我才开始分外想念家乡的一切。
后来定居城市,再次踏上乡土时,竟有了一种“客居”的奇妙心理。我像是第一次来到这片山水,望着田野被夕阳的余晖涂抹上一层油画般温暖的色彩,怔怔发呆。
牛在不远处的田野里,悠悠地吃着草,我在田埂上,缓缓地散着步。走累了,便顺势蹲下来,扯断一根看麦草,拔掉中间的椭圆形小穗,放在嘴里吹一气,就能发出声调来。
也不知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秘密,小孩儿生来就爱衔着一根看麦草,如鸟儿般欢快地沿着弯弯曲曲的田埂飞上飞下。那留下一串串儿的脚丫子里,很快就又会长出新的看麦草。
虽然农民们不喜野草抢了作物的养分,但田埂是随野草自由发挥的。长毛草、婆婆纳、地丁花、马兰头……纷纷扰扰地开,闹闹腾腾地长,不舍大自然余下半点留白。
乡村的夜总是来得特别快、特别早。才九点多钟,整个村子便渐渐陷入一片静谧中,像一个昏昏欲睡的老头,再也抵挡不住瞌睡虫的阵阵来袭,上眼皮下眼皮眼看着就要粘在一处了。
我这个久居城市的人,对此,竟有些不习惯起来。每每总要走到村口去溜达一圈儿,才能入眠。
若是夏日,便能赶上青蛙们的大合唱,此起彼伏,相互应和,属于它们的夜,这才真正开始呢。偶尔的,不知是谁家的狗被惊动了,便狂吠一阵,紧跟着,邻家的也不甘示弱地较起劲来。
夜幕如黑布般包裹着这个乡村的一切,蛙叫、虫鸣、狗吠、鼾声……我喜欢如许深沉的夜,没有霓虹,没有车喧,唯有满天星斗,以及夜空下看星星的人。
唯有在此时,一颗漂泊不定的心才真正安定下来……
“山远始为容”,是确确实实的。就像我离开了故土,远隔千山万水,才开始一点点读懂家乡的美一样。
如观一幅画,彼此保持恰当的距离,以旁观者的眼光看待,才能使“云烟飞动之趣入我眼,落花啼鸟之情动我心”。
03
相比乡野,我原先觉得城市是与大自然完全阻隔的。直到有段时间,我常沿着小区临河的绿化带散步,又在阅读有关植物的书籍,才发觉原是自己没有“看见”罢了。
以往,该有多少细节从我眼前匆匆略过,而我却熟视无睹而没有将之聚焦定格呢?
我想,发现美其实也是一种需要意识参与的心理活动。
曾在汪曾祺的书中,读到紫薇花又叫怕痒痒树,“爪其本则枝叶俱动”。在紫薇树脱落外皮的裸露处,挠其“嫩肤”,便会像人怕痒似的花枝乱颤。
这个简直太有趣了,我决心逢着机会便要试一试。紫薇花是城市里常见的行道树,或作园区里的观赏树,随处可见,根本不用费心找。
我冒着被人看作傻子的风险,凑近前,伸出手指挠了一挠。嘿!那花枝还真上下颤动了,只不知是被我挠的,还是被风撩拨的。(笑)
还有那木芙蓉,据说会随一天的光照及温度,由白转红,煞是神奇。于是,再次遇到这花时,我便远近高低看了个遍。
一棵木芙蓉,因各花的开放时间不同,或纯白,或红白相间,或全红,宛若不同年龄的女子聚集一处。从少女的青涩懵懂,到红晕染上脸颊,渐趋熟女的妩媚动人,无形的时间变得有迹可循。
细看,那红白兼有的花,红与白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倒像某个画家无意间滴落的红墨水,随意渲染了一番,深浅不一,直接摘了置于画中也不显得突兀。
翻开角落里的层层细褶,似乎总能发现一个未曾察觉的世界。但在那之前,得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哪怕只是从书中抓到一点让自己感兴趣的枝叶,也可以就此顺藤摸瓜,发掘更多有趣真实的细节。
如此,一个人出门瞎逛,便不再是一件平淡无奇,甚至是饶有趣味的事情了。
你带着心中的好奇与疑惑去寻花问草,为现实果如书中所说而欣喜,更为发现书中之未见所雀跃,可不就是有滋有味的“探险”么?
04
话说回来,我养成这种独自一人瞎晃荡的习惯,起初并不是为了发现所谓的美,多是无可奈何的。
上大学那会儿,室友多窝在寝室里看小说或是刷剧,连去对面食堂打饭都懒得抬脚,饿了就泡面,头发油了便套上个发箍,我也就不奢望拖上她们中的谁,去贯穿学校而过的风泽江边吹冷风了。
读了研,去了广州,大伙儿忙着研究各自的课题,泡图书馆,蹲实验室,分析研究数据。
我这个从中文转到心理学的伪研究生,也只能自已一人在伞般撑开的榕树下、满地紫荆花瓣的草地边,排遣那被满脑科学研究挤压的文艺情怀了。
于是,这些年,开心时瞎逛,困惑时瞎逛,难过时也瞎逛,竟习以为常,不逛便浑身难受。
曾经辞职在家时,也怀疑自己是否会走入了心灵的僻径?远离常规坐标系久了,是不是会变傻?也时常感到孤独,像是一个人走在时间的荒野中,茫然四顾,不知道将要行至何处。
可心中总有几分挥之不去的隐士情结,想着既然不能退避乡野,至少要为自已于纷繁人事中僻一处净土,才好安顿心灵。
与友人结伴而行,自是另一种乐趣,但能一同瞎逛的朋友却不多。更何况,彼此再怎么琴瑟和谐,总还要放一部分心思在对方身上。或听听她最近的烦恼忧愁,或想着如何安慰开导她,总之,你是无法全神贯注与自已、与身边的花草树木在一起的。
其实,交流的对象又何限于人呢?大自然中的万物皆可倾心相待。我想,自己能理解甚至体会梭罗所说的——
夏目簌石在《草枕》中感叹这世间难以安居,便想要搬到容易居住的地方,然而,当领悟到无论搬去何处都不易生存时,便产生了诗词,出现了绘画。
我想,虽不能常常行旅在外,结草为枕,但若有心,便总能找到一处非人情的天地里逍遥片刻。
桃花源、瓦尔登湖,是处处都有的,不止诗书里,不止画卷中,也不止乡野间……
折桥镇陈马村是否可以规划
慈王村是折桥镇下辖的行政村,位于折桥镇西部,城东五路西侧,G213国道西北侧,东临苟家村,南抵陈马村,西至后古村,北接钱家村。地处临夏市城区近郊,与临夏市、临夏县经济发展空间距离较近,与省会兰州的联系便捷,具有一定的经济区位优势。全村辖5个社,至2021年底,户籍人口417户,1796人,常住人口1756人。
二、规划概况
规划范围:村庄规划范围为临夏市折桥镇慈王村三调行政村界限内的全域国土空间,含5个村社,规划总面积约167.79公顷。
规划期限:2022-2035年,其中近期为2022-2025年,远期为2026-2035年;
村庄分类:确定村庄为集聚提升类村庄;
村庄定位:按照摬敌送⑸司印⑾绶缥拿鳌⒅卫碛行А⑸罡辉的总要求,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实现多产共融、生态宜居、兴村富民。
农旅融合产游结合文化集合人居联合
慈王村是临夏市交通区位便捷、田园风光优美、民俗文化浓厚,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村。
发展方向:慈王村位于折桥镇西侧,离市区、镇区较近,发挥区位、交通及耕地面积占比大的优势,继续加强农业产业发展,使慈王村成为临夏市近郊特色农产品供应地。借助折桥镇打造魅力折桥湾,扩大慈王农庄规模及业态,建成临夏市农耕体验基地,与折桥镇其他村庄差异化发展。继续加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增加专业性,更好的保障务工人员的收入。
规模预测:规划至2035年,慈王村人口增加至430户1852人。至规划期末,村庄用地规模为33.22公顷。
三、产业发展
“魅力折桥湾,农园慈王村”
打造“最临夏”的“魅力折桥湾,农园慈王村”。
做足慈王特色元素的挖掘,激活乡村田园记忆,以农业基础为抓手,以乡村振兴为空间载体和发展核心,突破慈王农旅割裂、文旅欠缺的发展模式,打造产品先行的田园文旅综合体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探索慈王农旅、文旅新方向,实现乡村振兴打造诗意浪漫栖息地。
慈王村产业布局形成“一轴五区”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轴——休闲度假农家风情体验发展轴。
“五区”即:设施农业种植区、粮食作物种植区、休闲农耕体验区、自然生态涵养区、乡愁记忆传承区。
智慧田园、绿色高效——设施农业种植区——打造果蔬、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的大棚种植基地;
基础农业、筑本夯基——粮食作物种植区——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落实粮食安全战略,种植主食作物;
休闲度假、快乐研学——休闲农耕体验区——丰富现有的慈王农庄业态,打造集农业观光、采摘体验、舞台演艺、儿童游乐、盖碗茶体验等于一体的农耕旅游体验基地;
青山绿水、和谐自然——自然生态涵养区——位于村域北侧,主要以林地为主,加强绿化,打造留得住青山的生态区;
守护乡味、揽星望月——乡愁记忆传承区——慈王人居生活居住区,乡村文化传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