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她儿子今年16岁,才上高一。前几年儿子还比较听话的,学习也用功,让他上什么补习班都乖乖地上。可是自打上了高中之后,儿子跟他们的关系就越来越僵硬了。
做事拖拉,不听话,还叛逆得很,总是跟他们顶嘴,管都管不住。
这位母亲对此非常苦恼,因为她压根想不出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管他不也是为了他好吗,成绩下降得那么厉害,以后怎么考大学?”
“给他报补习班也不去,给他买辅导书也不看,整天净想着打游戏!”
“真是太不听话了,怎么骂都没用,一点儿上进心都没有。”
说起儿子,这位母亲有一肚子的不满。
我看着她的信,反而理解了他们家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叛逆。
很多时候,父母都把教育孩子想得太理所当然的,觉得只要是为了他好,就能养出一个听话懂事、积极向上的好孩子。
但其实,这种自以为“为了孩子好”的教育方式,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叛逆,为什么孩子跟父母越来越不亲近?
我们总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觉得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可实际上,犯了这三个错误的父母,要负大半的责任。
1
盲目比较
有一部分父母,总免不了有个毛病——热衷于比较。
他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再攀比,自以为这种比较是为了孩子好,督促孩子上进,却没想过,这样的比较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心理负担。
比较,是没有止境的。
电视剧《猫的孩子》,说的就是一个关于攀比的故事。
主人公阿衍是一位普通的高中生,一次家庭聚会上,亲戚炫耀自家儿子考上了医学院,女儿得了了NYU的奖学金,最小的一个还进了北大法学系。
而阿衍,他什么也没有。
父母因为阿衍的无能而感到羞愧。
回家之后,他们不顾阿衍的感受,天天地拿堂哥堂姐的跟他比较,让他必须考满分,拿高学历。
父母日复一日的逼迫,终于将阿衍逼得精神失常。
电视剧里的故事将父母和孩子的矛盾放大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攀比的确是存在的。与其说这是对孩子的爱,还不如说这是父母将自己的好胜心强加在孩子身上。
父母需要孩子拿出一份好成绩,这样他们在亲戚面前才能更有面子,在同事面前才能更有底气。
他们的好胜心,让他们迫使孩子必须拿个好成绩,不能低人一头。
但他们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也有自己不擅的一面。拿别人的优点跟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折磨的究竟是自己,还是孩子?
适当的比较,的确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但盲目的比较,则会引起满满的负能量。
思想大师奥修说:
“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去比较。”
深以为然。
与其盲目攀比,让父母和孩子都陷入低潮,不如更换一下心态,让孩子自由发挥。
退一步,往往才能收获一份意外之喜。
2
横加干涉
电视剧《知否》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观点: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总是习惯为孩子考虑得面面俱到,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小到买什么衣服,大到进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
当孩子的行为偏离了他们的设想,那么父母的干涉,也随之而来。
我的邻居就是这样一位干涉孩子的母亲。
她女儿喜欢网球,打小就是看着李娜的网球比赛长大的。可是邻居觉得打网球太苦太累,又不淑女,强令女儿报了钢琴班。
小姑娘不喜欢钢琴,学得也不好,邻居却觉得她是在跟自己怄气,放了狠话让她学不好就不用回家了。
前段时间我才知道,那小姑娘确实把话听进去了。
打那儿之后她就没有再回家,周六周末也都住在学校里,补习班也不去,电话也不接,拒绝再跟父母交流。
邻居后悔不及。
其实,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都很常见,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恨不得将孩子拴在裤腰带上看着管着。
他们有着一句天然的借口:“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所以,做父母的总能理直气壮地干涉孩子的兴趣、选择、工作,甚至是婚姻和生子。
但是他们忘了,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不是一个令人摆布的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被人拒绝了也会沮丧伤心。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他们需要独立,更需要尊重。
要知道,插手得越多,未必会对他们好。
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学系研究者曾发现:
父母干涉多的孩子常过分挑剔自己,相对不自信,且会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增大了他们患抑郁或焦虑症的风险。
所以,做父母的避免横加干涉,不仅仅是对孩子的尊重,还是对孩子人格的塑造。
不要让我们的随意干涉,毁了孩子的一生。
3
遇事责备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孩子受伤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责怪而不是安慰孩子?”
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
很多时候,不管孩子做了什么,有没有做错,父母总会下意识地先责备一顿。
每次路过楼下的广场上时,我总能听到各种各样小孩的哭嚎,还有家长的责骂。
孩子走路的时候摔倒了,家长会骂:“让你不好好走路,活该!”
孩子跟小伙伴生了口角,家长会第一时间赶过来责备孩子:“赶紧道歉!”
孩子想留下来多玩一玩,家长会拧着他的耳朵教训:“一天到晚就想着玩!”
在亲子关系中,有一句看似是真理的话,“爱之深,责之切。”
大多数时候,父母的责备都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他们习惯了用责备来表达自己说不出口的爱。这或许只是出于习惯随口一说,但责备得过多,往往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
犯错之后,他们想的是瞒着而不是告诉父母,生怕他们知道了,会责备,会惩罚。
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案子:9岁男童因打破学校的一块玻璃,留下遗言后,从17楼跳下自杀。
我们难以想象,在决定跳楼之前,小男孩儿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折磨。
在我们看来,这不过是一块小小的玻璃,但是在他看来,这就一枚随时都会触发的炸弹。
一旦被父母知道,迎接他的必定是严酷的责罚。
就因为这个,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了。
孩子是敏感的,父母的每一句责备,都会被他们放在心上。
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既没有足够的阅历,也没有冷静的思维,他们很容易被父母的情绪所影响。
父母盲目责备,非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下一次遇到事情之后,孩子更容易选择隐瞒,而不是坦诚相待。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他们总是用尽一切来为孩子铺平道路。
但是有一点我们也要注意,爱孩子,并不意味着理解孩子。
盲目比较,固然满足了父母的好胜心,却牺牲了孩子的自信心;
横加干涉,固然实现了父母的掌控欲,却带走了孩子的进取心;
遇事责备,固然彰显了父母的威严地位,却也伤害了孩子敏感的心灵。
这三个原因,正是孩子出现叛逆迹象的罪魁祸首。
问题是,许多父母尚且没有醒悟过来,仍旧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在不当的教育方式中,一往无前。
舒天丹说:“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养好花。”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降生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他们最初的老师,也是他们最直接的引导。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莫大的影响。
不要打着爱他的名义做伤害他的事,回过头来还要问自己都那么关心他了,为什么孩子还会越来越叛逆。
这样的问题未免太傻,也太迟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孩子为什么会叛逆?离不开这3个原因,和家长有很大关系!
孩子为什么会叛逆?离不开这3个原因,和家长有很大关系!家长报怨孩子叛逆,无法管教,他不知道,孩子虽然和他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并没有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大人看孩子是孩子,他看你却不一定。在他眼中,你可能是一个异形,一个怪兽,或者,一个腐朽固执、专门压迫新一代的独裁者。你和他说话,有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感觉,因为你和他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非常叛逆,说什么都不听,甚至跟你对着干,怎么办?孩子叛逆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对父母十分冷淡,关系距离加大。认为父母的管教不太符合我的现实生活标准,实施消极抵制、明显对抗;不接受倾向明显,甚至公开敌对;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偏偏不做,或者反其道而行之。
2、不愿意和父母好好进行沟通,他们往往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将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因为他们认为父母和自己之间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父母无法理解自己。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叛逆了?有人说是手机网络害的,有人说是家里宠的,导致孩子叛逆的原因有哪些呢?
1、叛逆是权力斗争的产物。孩子的“逆”,往往源于家长的“叛”。孩子的叛逆很大程度地来源于父母家长过多的管束和压制。叛逆,不过是孩子与父母家长间权力斗争的一场较量。
2、家长没有形成和孩子沟通思想的习惯,他们有什么事也习惯了背着家长,而和朋友们说,对朋友的依赖思想,致使他们开始交友谈心,减轻心理压力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叛逆寻求支撑。
3、家庭环境问题。健康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家里面的家庭环境不健康,父母整天的争吵,这也会造成孩子的叛逆。很多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整天吵吵闹闹,孩子在这过程中已经受到了伤害他们都不知道。往往当他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孩子叛逆会带来哪些危害和后果,家长你清楚吗?
1、叛逆心理增强,在叛逆期,如果家长一味压制,或是想通过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孩子听话,那么,十有八九会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2、叛逆”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面对孩子叛逆,家长应该怎么做?
1、要摒除家长对孩子居高临下的心态,放下身段,以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的身份出现,这样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耐心倾听孩子,真正放下身段。
3、多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
孩子叛逆除了自身沉迷手机网络等原因外,家长的教育方式沟通技巧,与学校老师的沟通相处,与周围的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要想解决孩子的叛逆问题,也需要从孩子自身、父母教育、师生关系处理、环境调整等全方位进行调整。
孩子叛逆期的罪魁祸首,和家长的错误行为有关吗?
这是很多爸爸妈妈经常对孩子说的话,也是很多爸妈的“希望”——孩子懂事、听话了,爸妈不仅省心很多,而且有助于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当然,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听话懂事,并不意味着他们要培养出一个完全听之任之、毫无主见的孩子。而是说,相较于培养出一个非常叛逆的孩子而言,爸爸妈妈们更希望孩子能乖一点。
因为爸爸妈妈们习惯了杞人忧天,总担心孩子从小就不听话,长大到了叛逆期会更加叛逆,担心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轨迹。所以,爸爸妈妈们宁可求稳,希望孩子们乖一点,也不想他们太叛逆。
爸爸妈妈们总以为孩子的叛逆是天生的,但有些爸爸妈妈却不知道,正是自己平时的某些行为,才是造成孩子叛逆的罪魁祸首。
第一,对孩子缺少关心,甚至缺席孩子的成长
我们不提倡,也不希望爸爸妈妈毫无原则的溺爱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关心孩子。有方法、有条件、有限度的照顾孩子、宠爱孩子、指导孩子,是爸爸妈妈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
也只有当爸爸妈妈真的用心去关心孩子了,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是什么,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纠正错误、改掉不良习惯、形成恰当三观。
然而事实上,有些爸妈是毫无原则的溺爱孩子,有些爸妈则是不管不问,甚至因为一些原因缺席孩子的成长。这种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孩子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或被同龄人排斥,为他们将来的叛逆埋下隐患。
第二,批评孩子时不注重方式方法,甚至夹杂个人情绪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批评、教育孩子是避免不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孩子良好性格习惯养成的主要方式之一。
但是,批评方式应该恰当、正确,才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让孩子收获内心上的成长;如果爸爸妈妈在批评孩子时不注意方式方法,或者夹杂个人情绪,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情绪的一个宣泄口,那么,这种批评教育则会起到负面作用,影响孩子的成长。
第三,过分唠叨和命令,激发孩子的叛逆情绪
当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学会一件事情常常需要爸爸妈妈进行反复的指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爸爸妈妈的唠叨和反复叮嘱是有助于孩子成长的。
但是,过分的唠叨和命令,比如说长期重复一些类似的话语,甚至不顾及孩子的心情,这种唠叨就变成了对孩子的伤害,是无效的沟通,也激发了孩子的叛逆情绪。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叛逆行为,或者已处在叛逆中,那么,爸爸妈妈们应该如何对待进入叛逆期的孩子呢?对此,爸爸妈妈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有两个方法是最最不可取的:
1.高压政策
面对叛逆的孩子,有些爸妈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有些信奉“孩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教条,觉得使用高压政策让孩子们屈服就可以矫枉过正了。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
在高压政策下,孩子一般会有两种表现:
一是迫于权威而屈从,却让孩子失去良好的判断力,形成“奴性”人格,甚至因此产生更多消极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二是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更加叛逆,做出一些更加叛逆、更加不可理喻的事情,酿成不可挽回的大祸。
2.溺爱顺从
高压政策要不得,溺爱顺从更不可取。
现在的年轻爸妈们都是尊重孩子、宠爱孩子的父母,他们从各类媒体、网站上获取了很多理论知识,比如给孩子们足够的爱、用无限的爱包容孩子在成长中犯下的错误,等等。
这样做固然无可厚非,但很多爸妈却因为缺乏实战经验,无法在权威与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容易把“宠爱”变成“溺爱”、“尊重”变成“顺从”。如此一来,孩子很容易变得骄纵、以自我为中心,走向叛逆。
既然高压管制、溺爱顺从都不可取,那有什么好方法能够缓解叛逆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冲突呢?
(1)多项选择法
如果爸妈与孩子发生了分歧、冲突,爸妈不必急着压制孩子,可以试试多给孩子几种选择。
比如说,当爸妈让孩子早点去睡觉而孩子不同意的时候,爸妈可以抛一个问题给孩子:“宝贝,现在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了,因为明天我们还要很多事情要做。如果你现在实在不想睡,可以再听一个故事或者多玩十分钟,只能二选一,你选择哪一个?”
这个方法在与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十分有效。因为孩子不想睡觉,那么当他收到两个方案可以不用睡觉时(即使这两个方案都不是他最想要的),但他依然会选择其中一项。
因为他选择一项就可以不选择他最讨厌的睡觉,同时也享受到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感觉;而且,因为方案是孩子自己选的,所以执行起来也十分利落。
(2)约法三章法
孩子生来就有秩序,也会遵守秩序。爸爸妈妈们可以利用孩子的秩序感,和孩子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时间及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
因为是孩子和父母共同商定的,孩子会更加努力地遵守这些规则;爸爸妈妈也要尊重与孩子一起制定的规则,不能出尔反尔;如果孩子没有遵守约定,爸爸妈妈要适时提醒他。
(3)角色扮演法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能换位思考。尤其对孩子而言,他们的心智可能还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时,就需要轻松的亲子游戏,能让孩子明白应该做什么。
例如,爸爸妈妈可以扮演一个做事拖沓又极不听话的孩子,让孩子扮演家长的角色,看看他是如何来对待这样的小孩的。
爸爸妈妈们将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有的孩子会用你常用的方式对待你,有的孩子会用他心中期望的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你……通过角色扮演,拉近亲子关系,也消弭不少亲子之间的对抗。
生孩子不易,养孩子更难。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叛逆性”心理,是每个爸爸妈妈都需要学习的教育艺术课。希望爸爸妈妈们好好学习这门课程,精心培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拥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