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给孩子取小名时,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喜欢用一些动物的名称,比如什么猫呀狗呀、兔呀猴呀的,显得不但随意,而且奔放。
这种现象在古代,就更加普遍了。
在古代的时候,很多人是不读书的,平时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十里八村。所以,能逮着用大名的机会,基本上没有,有些人甚至就没有大名。想想也挺委屈的,活了一辈子人,却顶了一辈子猫呀狗呀的名。
说到这里是不是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父母的不靠谱,是从古代遗传下来的呀!
这种遗传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在向外人介绍子女的时候。本来亭亭玉立的一个大姑娘,非要跟人说是小女,好像永远长不大似的。介绍儿子时更过分,直接来个犬子,就差滴血验个亲了。
有些朋友或许觉得,还不是因为咱是平常百姓人家,没那么多瞎讲究。
事实上还真不是这样。
实际上在古代,就算帝王将相的家里,在给孩子取小名时,也一样随意,也一样奔放。
比如说春秋时期的晋献公,他的小名叫“虿”,也就是蝎子的意思。还有晋成公,他的小名叫“黑臀”,据说是因为生下来的时候,他爹晋文公见他屁股挺黑。
另外就是鼎鼎大名的汉武帝,他的小名叫刘彘,乍一听是不是还挺唬人的?可是这个“彘”翻译过来,就是猪的意思,是不是一下就平易近人了?
像这样的名字,长大后显然不好意思用,所以很多人会给自己改名。当然,也有人会很有个性,觉得没什么不好意思,比如说刘邦的老婆吕后。
吕后的名字叫吕雉,听起来是不是没什么问题?只不过这个“雉”字,翻译过来就是“野鸡”的意思,是不是觉得很性感?
话说古代的父母们,为什么给自己的子女们,取这样一个小名?宋代有一本笔记小说,叫做《道山清话》,里面记录了欧阳修曾说过的一段话:
“人家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贱名为小名,如狗羊犬马之类是也。”
由此可见,古代父母之所以给子女取这样的小名,其实是为了让子女好养活,不被鬼神所嫉。
那么,把自己的儿子称为犬子,是不是也出于这样的想法呢?不能说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不过古人这样叫自己的儿子,完全是一种谦称,而且大多用在向外人介绍的时候。
当然,如果追本溯源的话,还真跟小名有关系。
据《史记》中记载,犬子这个称呼,实际上是西汉司马相如的小名。
“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
也就是说司马相如小时候,父母给他起名叫“犬子”。不过在长大之后,他当然嫌这名字又丑又难听了,于是给自己改名叫司马相如,而犬子就成了他的小名。
后来他靠着两篇文章,一篇《子虚赋》,一篇《上林赋》,不但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更是名满天下,一下子红得发紫。
于是,人们便仿效司马相如的父母,也称自家的儿子为犬子。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下来,犬子便逐渐成为人们对自家儿子的谦称。
实际上,用犬子来称呼自己的儿子,不但体现了我们中国人谦虚的美德,也比较符合我们中国人交流时的语境。
因为当在外人面前,说自家儿子是犬子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对方就会说你家儿子可不简单,然后一顿夸。这样一来不但套了近乎,自己也听到了自己想听的,对方还不觉得尴尬。
可如果一上来,自己把儿子夸了个天花乱坠,那让对方说什么,也只能是呵呵了。
大家说是不是这样?
本文为“索彦聊诗词”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古人为什么将自己的孩子称为犬子呢?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谦虚的民族,向别人介绍自己或自己的家人时,总是以一种谦卑的方式介绍。在提到别人的家属时,又总是使用尊称的方式。
举个例子,古人说我时,一般用敝人,指的是德行不高的人,用于称呼自己。对待自己的妻子,则是用拙荆,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的女人。对于儿子,则是使用的“犬子”,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狗儿子。
但对待别人时,则是比较尊敬,比如说令尊、令堂、令爱、令郎等等。
当然,如果是与对方有仇,或者看不起对方,则会反过来,比如《三国演义》有这么一个桥段,孙权派人向关羽提亲,结果关羽就说了一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称呼是非常重视的,不过其他的称呼都还好说,为什么在称呼自己儿子的时候,会用“犬子”如此难听的字眼呢?
“犬”是狗的意思,用在人身上就是一种侮辱性的词汇,当然,某些所谓的爱狗人士除外。
我们都知道,古代要养活一个小孩儿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了孩子能够容易养活,民间就有个传言说给子女取一个低贱的名字,就能更容易养活。比如,汉武帝刘彻,据说小名就叫刘彘,刘小猪的意思。
这个习俗一直沿用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小时候可能都还听过村里面其他孩子的小名叫二狗子等等。
“犬子”这个词汇也是源于此。
这个故事的来源记录在《史记》中,西汉时有一个大文学家叫司马相如,就是那个与卓文君有着凄美爱情故事的司马相如。
相传在司马相如小的时候,非常聪明,喜欢读书,又喜欢击剑。他的父亲很是喜欢他,为了将其顺利养大成人,故而取名“犬子”。
也就是说,“犬子”原本是司马相如的小名,随着司马相如的渐渐长大,他觉得“犬子”这个名字很不好听,加上仰慕战国时期蔺相如的为人,故而取名为“相如”。
随着司马相如的成名,他的小名也渐渐地为什么所知,于是人们开始纷纷效仿,谦称自己的儿郎为“犬子”。
这种附庸风雅之风逐渐扩散开来,一直传到现代,成为了中国人不自觉的习惯。
中华民族的文字博大精深,这种谦称其实也表现了中国人谦虚的心态,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为什么、古代的人把自己的儿子、叫做犬子
犬子,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犬子"本是司马相如小名,《史记》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他长大后,也觉得名字不好听,加上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自己便更名为相如。
但是随着司马相如的成名,“犬子”也不断为人所知。自此而后,因为司马相如的巨大历史以及文化影响,人们谦称自家儿郎,便纷纷用上了“犬子”一词,争相仿效,附庸风雅,竟一时蔚然成风,堂堂皇传至于今日,成为中国人日常用语之不自觉习惯。
扩展资料:
1、一个人在和别人交往时,对于自家的人和物一般要用谦虚的称谓,简称谦称,如称自己为“在下”、“不才”、“鄙人”等,即使对等级低于自己的,也最多自称“愚兄”,而对自己的儿子呢,当然更是趋于贱称,如“小儿”、“犬儿”、“犬子”、“小子”等,女儿则是“小女”、“息女”。
2、儿女之间,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女儿一般不像儿子那样用“犬”、“猪”这类极贱的字眼,这和中国传统的“儿穷养、女富养”观念有关,也与“男主外女主内”相匹配。称呼别人儿子则是“令郎”、“贤郎”,女儿则为“令爱”、“千金”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