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彩条屋创作的国漫电影《姜子牙》终于在国庆节上映了。
这部本该在大年初一上映的好戏,因为疫情原因,不得不延后,直到国庆节时终于上映。
这部电影不取名叫《封神榜》,而叫《姜子牙》,显然是为了今后其他角色的登场,后面的角色应该都会出现在封神的世界里,一起构成中国的神话世界。
《姜子牙》这部电影讲的不是封神大战,而是讲述了封神大战之后的故事。
这与我们过去传统的认知不一样,当然这也是电影为什么要改编的缘故,如果只是重复封神大战,那么之前早就有很多电视剧拍过了,再看一遍没有什么新意。所以,改编是必然的,就看怎么改编能吸引观众。
那么影片是怎么改编的呢?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吧。
封神大战之后,祸乱人间的九尾狐妖按照规定将被处死,行刑的人自然就是姜子牙。但是就在姜子牙挥剑斩妖的一瞬间,他看到了九尾身体里藏着一个人类女孩。
为了避免误伤,姜子牙向众人通报了这一情况,但是天尊却以“这是九尾制造的幻象”为由,要求姜子牙斩妖。
但是,这个时候姜子牙犹豫了。到底是该相信天尊?还是该相信自己?
谨遵天尊之命,他便可以位列仙班;但是如果坚持自己所见,那就可以救人一命。
最终姜子牙选择了舍弃成仙的机会救人一命,这种选择无疑让他被贬到凡间,流放到北海,而北海是流放商朝战犯和妖孽的苦寒之地。
在这里姜子牙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这一坚守就是十年,终于等到了当年在九尾狐妖身体里出现的那个女孩——小九。
小九也很困惑,她心里有哲学家经常问三个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儿?
她只知道自己因为外貌长得古怪,所以被人当做狐妖猎捕,她只有找到幽都山的阿父,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
于是,两人就成了CP——中年不油腻大叔和硬刚萝莉,两人都在找寻自己心中想要的答案。
最终真相终于被揭开了,经历一番历险之后,九尾狐妖道出了真相。
原来小九的真身本是苏妲己,在出嫁商纣王之前,被九尾狐妖操纵,将二者的元神锁在一起,永远无法分开。
而背后的始作俑者,正是天尊。那么天尊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来这是一个阴谋,要统治神人妖三界,那就需要来一场大战,而战争就围绕这人界展开,通过九尾狐妖的狐族祸害人间,由此挑起争端,神界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于是神人妖三界加入到封神大战中。
现在真相大白,那么该怎么做呢?
姜子牙将小九送往归墟,帮她投胎转世,完成这一切之后,他摧毁了神界通往人间的天梯,向天尊宣战。
整个故事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大家可以去影院观影。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故事中的人物。
故事虽然发生在上古神话时代,但是实际上它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然而,同样是神话世界的两部电影,为何《哪吒》热映,而《姜子牙》有些让人失望呢?
《哪吒》的豆瓣评分是8.5分,而《姜子牙》的豆瓣评分目前是7.1分,后面可能还会降低。
首先我们来说说天尊。
这部影片彻底颠覆了原来我们对天尊的认知,天尊在我们过去的印象中,他是至高无上同时又关心黎民百姓的正义之神。但是,影片把天尊的面目彻底改变了,甚至有点污化,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的改编是否经得起挑战?
如果最高代表正义的信仰都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谁能撑起更宏大的世界观呢?
像天尊这样高的神都不再正义了,那么封神的整个世界观是否能经受得住考验?以姜子牙为代表的年轻人能否撑得起整个世界的信仰呢?毕竟信仰所产生的伟大力量背后需要有很强的精神支撑,这是人类对信仰所寄予的厚望。
这个最高层面的挑战可能是失败的,那么我们降维来看待呢?
在现实生活中,最直接典型的天尊形象就是我们的上司。
如果把天尊降维到自己上司的角色来看,这个角儿就比较贴切了,现实生活中的上司,或多或少就有影片中天尊的影子。
上司很多时候都是做局的高手,而底下的人不明就里,却往往成为他局中的一枚棋子,就像天尊一样,所有的下属都为我所用。
但是,这样的人设,也就是看看电影就算了,你敢发朋友圈吗?显然不能。
再来说说姜子牙。
姜子牙在影片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一开始以为自己追求的信仰和天尊是一致的,但是当彼此的世界观出现矛盾时,他选择了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
如果把姜子牙当做职场中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来说,他就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了,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年轻人极少,别以为姜子牙像现在的90后和00后,他们跟姜子牙根本不是一类人。
姜子牙是一个可以为了理想而放弃自己的名誉地位的人,也是一个可以为了自己追求的真理抗上的人。
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极少。因为大多数人都迫于生活,早已放弃了自己所坚信的理想和真理,毕竟这两个东西都不能当饭吃,活在当下才是明智的选择,抗上更是不可能,因为饭碗才是硬道理。
所以,姜子牙并不是大多数人的样子,而是极少数人的样子。
另外,这里涉及到一个真相的问题。
姜子牙坚信自己看到的是真相,而他验证真相的途径来自九尾狐妖,也就是他选择了相信自己上司的敌人或是仇人,却没有选择相信自己的上司,这似乎又是现在的人做不到的。
从这一点上来看,姜子牙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人,而现实生活中,你如果孤独就会更加无援。
尽管影片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尚的人格,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容易吃亏,大多数人都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最后来说说小九。
小九在现实生活中更像是一个背锅的人,或者说是受害者,但是现实生活中背锅的人和受害者都不像小九这种性格。
背锅的人和受害者多是性格偏弱的人,而小九的性格哪里像是背锅的人?更像是甩锅的人。
小九在影片中想要找回迷失的身份,其实就是找回自我,这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类似的人,但是找回自我的人,大多数都经历了一些曲折,因为跌宕起伏的人生,才会让一个人重新认识自己。
没有这样的经历,谁会闲着没事找回自我呢?而且还是以这样一种理直气壮的方式找回呢?这样的性格设定似乎与现实生活有点脱离。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大多数人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这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也正是因为诸多原因吧,所以《姜子牙》这部影片不如《哪吒》那样能引起更多的共鸣,毕竟《哪吒》是讲给小孩子和长大了不甘于现状的小孩子听的,而《姜子牙》是讲给长大后有理想的大人听的,受众面自然少了很多。
《姜子牙》这部影片试图给我们树立更宏大的世界观,但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这个理想离我们有点远,现在大多数人都还在埋头赚钱生活,遥远的星空与他们无关。
而这部影片的导演本身可能也成了理想主义者,所以才会将这种信念通过影片来呈现,然而残酷的现实难容理想主义者,这也是《姜子牙》没有《哪吒》那么叫座的原因。
不过我本人倒是更认可《姜子牙》的思想艺术性,在这一点上,《姜子牙》的格局比《哪吒》更高。
如果说《哪吒》是为自己而战的话,《姜子牙》是为真理而战,两者的境界完全不同,显然《姜子牙》的境界更高。
因此,不必因为现在票房和评分不高就沮丧,要想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一步一定要迈出去的。
你要相信,看这部影片的人终将逝去,而这部影片所传达的思想艺术终将永恒。
《姜子牙》口碑两极化严重,为什么比不过《哪吒》?
在去年哪吒空降票房影史第2名之后,大家都对国产的动画充满了很大的期待,这一次姜太公又和哪吒是同一个制作团队,并且是同一个系列的作品,大家都以为姜太公会给我们一个很满分的答卷,甚至比哪吒更好。
在有团队设计技术的保障下,和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本来这部作品起码能达到一个及格的水平,但是现在从网友的打分情况上来看,并不是很乐观,甚至一度达到一个平台的边缘分数。
就和大家预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可能他们知道他们也没有想到,既然这次崩盘了,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为什么会崩盘。
首先很明显的是,我们当时看哪吒热血沸腾的就是那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当时它的主题就是希望大家都保持着一个年轻人的一腔热血,不要屈服于各种各样的规则当中去。
这是一个从一个很大的范围去讲一个很小的点,戳中了大家。
可是姜太公却不是这样,他不具备一个普适性,他全程是姜太公一个人的价值观,也只突出了一个善良的主题,这样是不会戳中大众的吸引力的,不会引起共情的。
而且我们国产动画有一个很奇怪的点,就是把很多的钱花在特技上面,我记得当时看悟空传的时候,刚开始确实被那个特技秀了一下,觉得做的非常好。
但是,看到电影的后半程,他非常密集的特技,看的视觉非常疲劳,甚至我不知道那个故事想讲什么。
姜太公这次也面临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会儿定格一会儿静止,非常多的炫技让人觉得非常的视觉疲劳,而且完全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完完全全只是为了一个视觉体验做的铺垫。
可能他本身也没有那么的差,只是对于同系列的能让来说,他做的格局太小了,以至于大家对他的失望度会很大,期待有了之后失望就会有,还是希望把这个系列做下去,一个最初的心态把它做好。
期待已久的《姜子牙》为何没能重现“哪吒”效应?
电影《姜子牙》海报。
“夸不出口,骂不出声。”一位网友对《姜子牙》的评论很具代表性。这部以当代视角重启封神故事的作品,耗时四年,汇聚了上千名中国动画人的心血,在人物设计、视觉呈现上精美考究,让观众耳目一新;在故事的讲述上,与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异曲同工的“用自己的方式成为神”,却没能找到合适的 情感 向、生活化“落点”,貌似宏大的主题最终没能激发观众的内心共振。倒是正片结束后,一段哪吒全家出场给“姜叔叔”拜年的彩蛋成为了全场最佳,而这,也恰恰反映出接地气的生活化叙事对观众的吸引力。
《姜子牙》没能重现“哪吒”效应,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部作品在提高国产动画美学标准的同时,也做了一项更有意义的 探索 ——到底怎样的“故事新编”能走进当代观众的心灵。
四年 上千人,极致的画面质感展现中国美学意境
虽是“封神宇宙”的第二部作品,《姜子牙》与《哪吒》其实几乎同时起步,制作周期长达四年。在《姜子牙》上映前,一份制作全阵容名单海报便验证了作品致敬匠心的情怀,让观众倍感期待。名单中列出了参与制作的动画人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入行时长。上千人的名单,从28年到1年不等的入行时长,展现出《姜子牙》的雄厚投入,也致敬了国漫的代际传承。极致的画面创作匠心,也正是《姜子牙》的最大优势。
《姜子牙》光是场景概念图就累积了2317张,单个场景平均迭代70余次,不少场景都运用了二维手绘与三维特效的相互叠加。影片开头一段国风二维动画,便先声夺人。这段借鉴了敦煌壁画风格的手绘二维片段,交代了九尾狐族与人类大战的背景,分镜灵动,场面恢宏。当年,《姜子牙》导演李炜将最初的概念分镜拿给《大鱼海棠》导演张春看时,对方脱口而出:“你这个片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内行看门道,令同行惊叹的并非只有画面美感,更是惊人的工作量。区别于一般二维动画细节处的静态处理,《姜子牙》中这段二维画面中每个细节都在运动,无论是被九尾施法蛊惑的人类,还是战马、岩石、海浪等自然细节都倍显生动;为了经得起银幕“放大镜”的审视,团队还采用了超大画布制作。在这样的严苛标准下,片段中单场景图层就高达600多个,甚至超越了硬件设备的极限,即便是业内的顶尖高手一天也只能画一到两帧,工作量呈几何倍增长。
角色的设计更是精益求精。影片最终呈现的姜子牙造型,是团队在最初设计的百余个版本中精挑细选而出。姜子牙身上那件“羽毛披风”,仔细观察,其实是由树叶的经脉编织而成,这也印证了他不杀生的准则;备受观众喜爱的“神兽”四不相,则被赋予了当代萌宠的特质。为了打造四不相自然可爱的毛发质感,团队放弃了自动生成的毛发绘制系统,而是选择了最原始的手绘,光是一个几秒的酣睡镜头,就要耗时三个月调整。随处体现的传统文化细节,也装点着影片的中式美学意境。主创几乎翻遍《山海经》等古典著作,描摹其中的首饰、纹样,每一个重要角色的形象设计都有出处。就拿元始天尊座下十二金仙为例,金仙们乍看造型统一,实则每位头饰上的花朵都不一样,而他们头饰上花朵数量为三,则取自“三花聚顶”一说。不少观众还在金仙的面具上看出了文物青铜面具的影子。
少了点“抓地感”,宏大概念难以深入人心
《姜子牙》趋于中游的评分与口碑,与其故事的呈现有关。原本奉天命的姜子牙,因不认同 “舍一人而救苍生”的理念,违抗师命,放弃封神,并说出了“用自己的方式成为神”这一豪迈宣言。这场个体意识崛起,“灵魂深处爆发的革命”带着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涉及的命题十分宏大。只是,《姜子牙》的故事始终没能找到类似《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家庭叙事”切口,导致深刻有余,感动共鸣不足。
《姜子牙》起始于《封神演义》的结尾,封神大战后,姜子牙因在斩杀狐妖时动了恻隐之念,让其逃跑,故而被贬,遭世人唾弃。故事讲述的,正是姜子牙探寻真相,寻回自我的故事。姜子牙的师傅元始天尊被设定为反派,当年封神大战正是他与狐族暗中交易,想要通过削弱人、狐两方势力,达到一统三界的目的。这场阴谋让姜子牙完成了从“封神”到“推翻神”的转变。只是,这份坚守内心、替天行道的执念,内部 情感 推动机制较弱,让观众缺乏代入感。反观《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的“违抗天命”不仅仅来自于“魔丸”的宿命设定,更来自于他对亲情与友情的极度珍视。哪吒是天降“魔丸”更是让父母、师傅又爱又恨的“熊孩子”,生活叙事的强介入,让大、小观众都能在片中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投射,形成 情感 的共鸣,也使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更具 情感 厚度。而这份理解之共鸣,正是《姜子牙》中所缺乏的。
有意思的是,在《姜子牙》故事结束后,一出“合家欢”彩蛋却被不少观众誉为最大亮点。片段中,姜子牙用亲手制作的精美年夜饭款待前来拜年的哪吒一家,岂料“熊孩子”哪吒餐桌礼仪零分,将整齐的摆盘弄得一团糟,这可急坏了有强迫症的姜子牙。用餐结束后,姜子牙回忆起哪吒嘴角没有擦干净的饭米粒久久不能入睡,竟还特地跑到哪吒家为他擦嘴……短片中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强迫症等人格化小细节,再度让观众找到了对照自身生活的乐趣——动画电影需要深刻的主题,更需要让观众得以揽镜自照的“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