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省总工会政研室 刘一
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最美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这一理念正在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思想共识和行动逻辑。
所谓“劳动最美丽”,在本质上是劳动者基于其劳动实践而实现的美的创造,并通过各种美的劳动形式,彰显劳动者的本质力量和劳动美的价值。“劳动最美丽”作为人的劳动实践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之一,是工人阶级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作为基本形式,在劳动实践中追求劳动美,从而实现劳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是劳动实践中各种关系的内在和谐与统一。
首先,准确理解“劳动最美丽”的基本内涵。“劳动最美丽”理念可以用“劳动美”加以概括,是指劳动主体在对象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中,通过改变、改造劳动客体而产生的满足主体需要的获得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劳动过程和结果所形成积极的自我感受、自我评价和心理愉悦,并被社会所关注、接受、肯定和认同,赋予其积极、普遍的社会意义,进而升华为人类劳动活动所追求的重要实践形式。劳动美作为美学范畴,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是人类能动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国化的具体表现,是深刻认识和揭示美的本质的一把钥匙,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最深刻的反映。“劳动最美丽”作为人类劳动与美相结合的基本实践形式,是人类劳动本质的重要体现。劳动者正是通过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劳动同美实现了有机统一与高度结合。
其次,充分认识“劳动最美丽”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最美丽”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曾经提出劳动创造美的思想,从而将美学理论引入劳动实践领域,这是对传统美学的重要创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深刻批判,充分揭示了其产生的制度性根源,提出消除异化的革命性主张。劳动的价值应该被尊重,但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劳动则被贬损。中国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彻底消除了产生异化的制度性根源。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高屋建瓴,着眼大局,所提出的“劳动最美丽”理念,既是新时代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也是对所有劳动者根本的价值要求,更是对全社会的价值要求——尊重劳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劳动模范作为“劳动最美丽”的典型代表,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最美丽”理念的时代价值,集中体现于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这要求“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最后,工会组织应当做好劳动者的权益维护者。“劳动最美丽”理念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这一理念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应实现劳动主体美、劳动过程美、劳动产品美和劳动关系美。同时,劳动者自身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保障,这是实现劳动者自身价值的重要前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工会工作,提出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工会组织凝聚职工群众,带领他们坚定不移跟党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团结动员职工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实现“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目标。同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也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责,其意义在于使广大职工正当劳动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促进工人阶级实现“劳动最美丽”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弘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再创新的业绩,以劳动托起中国梦”。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最美丽”的重要论述,不断将“劳动最美丽”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人类劳动同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什么
有目的活动,是人类劳动与其他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区别。
从哲学高度看,劳动是主体、客体和意义的内涵集成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是指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扩展资料:
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因为人的内在存在主要矛盾即人的意识主体与生命本体间的矛盾。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这对矛盾的外在化,都是他们的综合性结果。体力与脑力的劳动是指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没有完全分割体力或者脑力劳动。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了确定劳动的分类方法,首先应对人类运动的形式进行分类。人类机体是由众多生理系统、组织或细胞有机地组合而成的;
其中每一个系统、每种组织和各类细胞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地通过新代谢来完成各种生理、心理和精神功能,以维持和发展整个机体复杂的生命运动。
如何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展开论述?
1、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
2、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
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
3、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
“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在中国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如《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
4、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
扩展资料
“工匠精神”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
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工匠精神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