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吕不韦下线后,郭开与赵王二人,竟成了美人追《大秦赋》的动力……
的确,吕不韦下线、赵高还在升级、灭六国节奏比太后裙子还长、六国被李斯玩得团团转没一个智商在线……剧情难熬,也没啥悬念。
这个时候,唯有“铁骨铮铮的汉子”、“大秦第一忠臣”郭开还在“撑场面”,每一次出现都能让观众又笑又恨。
还有赵王偃,作为与郭开一起泡过“女闾”的过命弟兄,他丰满的性格(多疑、好色、自负、事多),事业生活两张皮的风格(搞事业的时候头脑够用,玩乐的时候够荒唐),也有点看头。
眼下,这一对“活宝”已成为观众最舍不得下线的配角,我们今天就整理一下,赵王(蒋毅饰)、郭开(刘冠麟饰)是怎么通过三个“G点”把人物塑造起来的。
第一G点:“狂妄小人物”勾肩搭背荒唐上位记得这对活宝刚上线,还都是小人物。
赵偃因嬴政当王气得抽树,郭开在旁煽风点火,那一句“老天你怎么这么不开眼那!”
那语气登时让人想起刘冠麟饰演“八斗”时的口头禅:
“这是要发呀!”
其实从这里开始,演员就开始塑造角色了:
其一,交待郭开荒唐、赵偃狭隘嚣张。
嬴政当王,郭开奇葩地把原因归咎为适时“死了爹”。赵偃呢,看自己瞧不起的人当王,自己就要当王。二人真是典型的纨绔子弟的坑爹思路啊!
其二,郭开与赵偃关系亲密。
历史上描写郭开与赵偃关系:勾肩搭背、耳鬓厮磨、亲密无间、舔疮止痒(这个好恶)……从以后郭开各种“抱大腿”,赵偃各种纵容也看出来了,
赵偃当时许诺:如果能助我当王,我就封你当丞相!
赵偃还是比较守信的,这一点在对倡后、郭开的态度上都可以看出来。
日后,郭开的确被封为赵国丞相、遗臭万年的赵国佞臣。
接着成语词典里的“毛遂”上线。“毛遂”是个可怜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跟上级喝顿酒还被下药、被玩一次仙人跳。
有小辫子在人家手,毛遂只好献策给这赵偃,假秦国之手换掉太子赵佾,送他上位。
郭开作为青史留名之小人,当然深谙人之阴暗面,分析出来在名士最在乎的是“名”,毛遂就死在“惜名”上。
如果从这时候观察赵偃,会发现他这个败家子、纨绔子弟演得真好:商量篡位这么正经的事,还摆个妖娆的坐姿(看看人家毛遂是咋做的);眼神飘忽游离不是知道在想啥;表情阴晴不定;言语浮夸狂妄。如果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放浪形骸”,减掉一个字就是“不着调”!
这个阶段,主要交待嬴政亲政,所以对赵国这里笔墨不多。
但几个镜头,你已经能从中体会,赵国会被二人作妖成啥样,太子赵佾一定玩不过这两人,以后赵国必然落入此他们手中,好戏且在后头。
果不其然,赵佾被玩到了秦国,做了人质。有先见之明的吕不韦将计就计,给胡作非为的赵偃机会为王,目的是搅乱赵国。
为了表示遥远的支持,秦国这边又让赵佾服苦役修秦陵,以此降低属于太子的威望。
唉,这个毛遂真是犯了大错了!
此后,毛遂曾在重病的老赵王委托下,接赵佾回来继位,途中被杀,是谁杀的不言自明。
赵国这边,老赵王的猝死,让赵偃郭开乐开了花,他们在搅乱的浑水里实现了纯洁的人生理想。
在这个阶段,赵偃和郭开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个特点:上不了台面,对谁都羡慕嫉妒恨,阴招坏招无所不用。
这就是小人上位的特点,他们心里哪有什么家国,整天想着报嬴政的私仇,可惜了先祖赵武灵王的英明……
第二G点:郭开劫赵姬未遂,赵偃起疑心上位后,倡后以“大王不许再去女闾”为交换条件,给了赵偃一个“让嬴政疯狂”的好点子:劫持秦太后,把赵姬弄到邯郸来。
赵偃派郭开去,从来没离开过赵偃这个保护伞,给“开哥”急的川字纹法令纹都出来了。
用东北话反复申辩:
“那是赵佾想剪除羽翼,把自己人往上推呀!”
可申辩无效,知开者,偃也,哈哈,他两句话说明只有“开”是不二人选:“
你是寡人的人,你也要显示你的能耐,你对女人有一套,你骗得了王后,就骗得了赵姬!”
赵偃要真想用郭开,郭开真躲不掉,因为这是属于二人猪头小分队的默契,否定了它,就等于否定了二人的两小无猜的深情,哈哈。
无奈之下,开哥远赴雍城开了一个“蛋糕店”赚外汇;
别说,开哥当官不怎么样,做生意还有运气,邯郸味道的糕饼,马上受到太后身边女官青睐。一来二去,赵姬竟然亲临了小店,机会来了。
当别别扭扭的嬴政,终于把赵姬妾从雍城接回咸阳,却发现母后已被郭开劫走。
为了鼓励下属冲“海关”,郭开允诺“千户侯”,还从裤兜里掏了两袋金子(这个表情着实搞笑)。
李信带兵追来,开哥他,说出了应该是他一生中最硬气的一句话:
“秦太后在我手上,我断定你的箭永无用武之地。”
帅不过三秒,第四秒,秦王用“狙击步”一箭救了太后,郭开被俘。
后俘之后的郭开当然是另外一幅嘴脸了,在李斯和嬴政反复玩弄之下,郭开答应帮秦离间,“名正言顺”地开启了“大秦第一卧底”吉吉国王之旅。
之所以能拿住郭开,是因为李斯看透了郭开秉性,这家伙一怕死二贪财,一次假的五牛分尸,两大箱金子和一串连环计,妥妥地让郭开对秦国死心塌地。
回到赵国后,多疑的赵偃很是怀疑郭开。
此时有个细节,郭开还没死,赵偃已经开始着手立李牧为相,这说明赵偃对郭开活着回来已经不抱希望。当郭开知道偃这样“薄情”,估计他抱秦国大腿的意图更坚定了一分。
当然,郭开撒娇卖萌的功夫,堪比倡后!
一番声泪俱下地控诉,令赵偃把持不住:明知道被老乡狱卒所放有点扯蛋,然而你却拒绝不了这个死皮赖脸把自己当人生全部依靠的小子啊。
赵偃就是享受这种圣母光环……于是同意给郭开试用期。
就这样,郭开又当上了丞相。
这一段戏是郭开的高光时刻,郭开这个人物鲜活是因为刘冠麟演得有血有肉:
在赵国的作威作福;被差遣使秦时蒙比;要行死刑时候的恐惧;回国离间的无耻,都演得相当有层次……
在刘冠麟的表现下,你会发现郭开不是没有一点忠心的,或者真的没头脑。他有在雍城潜伏的耐心,抓到太后时也能因为国立功豪言壮语。
可是无奈底线太低啊,生命财产一受到威胁,什么原则都没了!只剩下“溜须拍马、巧言令色”这个灵魂与生俱来的技能。
在回到邯郸时,郭开在马车上那少有的严肃表情,告诉我们,在他心里,什么国?什么相?都是假的!只有小命是真的(也许是从小伴读赵偃,让他具备了极强的伪装技能)。
谁也没想到,在这部剧中,赵偃是被倡后和春平君“绿”死的。
倡后看赵偃体格不成了,就想拉春平君做棋子,与他宽衣解带……正好被赵偃窥见,于是气得哐当一声摔倒在地,估计是脑溢血了。
在如此窝囊死翘翘前的一段时光,是赵偃人生的G点——那一段入秦与秦结盟的流光……
网友说,赵偃走过最长的路,就是秦王的套路。
秦假意与赵结盟,令其产生“秦弱赵强,秦赵共吞天下”的错觉,等赵膨胀攻打魏燕韩等国,秦再趁其内部空虚,一举拿下邯郸。
赵王偃本来智商够用,无奈多疑嚣张;倡后头脑够用,无奈只想着怎么富贵;春平君和李牧一个被女人所制,一个被权力所制不得发挥;郭开就不用说了……
在这样一个猪头团队的高参下,赵偃入了秦王的套。
然而在赵王入秦后,我们发现,赵偃这个国君并不昏庸,他有他的“高级感”。
与秦王平起平坐大秦宫殿时,气度上丝毫不输给嬴政;
在秦王提出“车同轨”,赵偃机智应对:
“如果寡人应了秦王的提议,秦国的战车,从咸阳到邯郸,可从十五日缩短到十日啊!”
此时真想叫他赵聪明!
只是他到底太争强取胜,秦军献舞和赵军献舞蹈、外出田猎,他处处要一比高下,占上风,让人抓住了性格上的弱点。
尤其是田猎时,赵偃提出以田猎成果决定会盟主次,还提起“当时在邯郸不就是比谁拳头硬”的童年旧事,这真是找死啊!
相比之下,秦王的一大技能就是隐忍,就像李斯说的:
“凡争强好胜之人,都不是大王对手。”
赵姬得之赵王来秦后,被太子丹鼓动刺杀赵王未遂,使谈判陷入被动时,秦王也是用“不动声色”解了此围,他向赵王坦言是赵姬所为,自己无法追究。如果你觉得面子过不去,不结盟就不结吧!
然而赵偃多疑,当他看到儿时与秦王交好的太子丹,做质子还能在街面上随意游走时,顿时“明白”:一定是丹刺杀自己,秦王为什么要撒谎,因为他在掩护他?为什么掩护,定然是二人交好、两国交好。
如果自己一走了之,那么秦燕必然联盟。
于是他又跑回来,和秦王握手言和。
二人达成一致时,眼神都很深啊,估计都以为自己套路了对方,哈哈。
秦赵两王对峙结盟这一段很有趣,张鲁一和蒋毅不仅演出了当世两大豪雄之国的帝王风范,而且把二人曾同为玩伴、从小就互相较劲的气氛,巧妙烘托出来了。
在会盟大典上,赵国又再次发难,让秦王斩首太子丹再“签合同”。
看到嬴政的痛心疾首,赵偃脸上现出贼溜溜的微笑。
此时的赵偃,的确和其它五国君王气度不一样,有点强国强外交的感觉。
事实上,历史上的赵偃确实也是“中兴之王”,只是在用人方面乏善可陈,用错一个郭开,损失了廉颇、乐乘两员大将。
但他又绝不是昏庸之王,因为他宠信郭开的同时,也能重用李牧与庞煖。
赵王回到邯郸,自认为大胜而归,于是出兵二十万攻打燕国。
谁料此时秦以“魏韩燕”求援为名,主持“世界公义”,发兵攻赵,桓齮、王翦设伏接连全歼庞煖的二十万赵军。
赵偃气得吐出一大口老血,一病不起。
紧接着,秦王继续用工具人太子丹设下计策,让他看到假的书信:赵佾欲叛国降秦。
此时赵王已病重,得到第一手消息的倡后信以为真,用她擅长的手段控制了赵佾,并用“一段床戏”气死赵偃,赵偃就这么把一切“烦恼事抛诸脑后”了。
赵偃下线了,这个娶倡后、用佞臣,从一个败家子长为妄自大虚荣精明多疑好色的赵王一生,也就此终结。
怎能忽略《大秦赋》里这几个活宝,一心搞事业撑起全剧笑点
追剧《大秦赋》的小伙伴,还记得那个攻城的韩王吗?帅不过三秒有点夸张,但按照剧情时长,他从出场到下线,就帅了不到5分钟。
当时墨君就笑到捶地。
秦国派了5万兵马攻打东周,东周君吓得向其他国求救,然而大家都是心怀鬼胎,表面上是援助东周,实际上是想要趁火打劫瓜分城池。
一听说韩国过来支援,东周君开心得痛饮几杯,大喊“天不亡我周”;
再听魏国也过来支援,东周君爬上城楼自信心无限膨胀,甚至做好了春秋大梦:一鼓作气灭了秦国。
话毕,头顶一群乌鸦嘎嘎飞过……
这画风咋这么 搞笑 呢,哈哈哈哈!
韩国借着驰援的名义,攻打东周城门,周国兵士毫无防备被打得落花流水。
轻而易举就攻破城门,整得韩王哈哈大笑。
谁料魏军也带着兵马赶过来想要抢夺成果,两方兵士就在东周城门口干起仗来了。
东周君听到前线战况,立刻晕倒,这哪儿是来援助自己的,完全就是来把自己当盘菜啊!
最 搞笑 的就是韩王,喝了假酒上头一般,大喊寡人要收城池咯,仿佛东周已经尽在囊中。结果下一秒前方兵士就接连倒地。
韩王傻fufu的探头一问:哈?何事?
探子回报是秦军突袭,把韩王吓得立马掉转马头,傻fufu的歪嘴侍卫问大王还进城吗,韩王慌慌张张的喊着:“进城作甚,快走!”
这位喜感爆棚的韩王,从喜形于色到落荒而逃,表情丰富传神,墨君感觉看了一场精彩的喜剧,笑得停不住,又反复看了好几遍。
演韩王的演员名叫邹德江,还真的是个相声演员。他还曾经拜师胜杰为师深入学习柳活。
邹德江的履历可不简单,做过央视系列节目的主持人,演过戏,说过相声,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国家二级演员。
其实剧中还不止他一位相声演员,比如那位演毛遂的演员,他名叫高玉庆,是郭德纲的师哥,曾师从侯耀文。
靠阴谋抢到王位的赵偃,在众人眼中就是一个不堪大任的纨绔子弟,郭开就更不用说了,各种馊主意层出不穷。
妙就妙在,这俩人都是真小人,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即便群臣对他的决策目瞪口呆难以认同,仍然不能阻挡赵偃的强烈的事业心。
赵王眼见苦心栽培的爱子被送往秦国当质子,留下来的这个又不成气候,心里气愤难当,不顾天寒地冻决定亲自率兵伐秦。
这一去恐怕是有去无回,本是悲壮的送别气氛,将士们站得笔挺整齐,庄严肃穆。
赵偃却开心得忍不住和郭开手舞足蹈,讨论等父王走了就去夫人那里乐呵乐呵,把毛遂看得直叹气。
谁料出师未捷身先死,赵王刚出城门就摔下马来,当场不省人事。
身为亲生儿子,本该悲痛难过,赵偃却猛的搂过郭开,强行压下喜悦:机会,来了!
此情此景,配合大雪纷飞,油然升起一种奇怪的感觉。
观众还未从赵王坠马的情节反应过来,忽见赵偃如此举动,简直是哭笑不得,甚至有网友评价:这俩人才是真爱吧。
赵偃和郭开的确是焦不离孟,赵偃时刻暴跳如雷,郭开捧哏拍马哄得他喜笑颜开,再大的错处,也能原谅,不像君臣,倒像是皇帝和宠妃的关系。
如果一定要找个对照的话,那么吉吉国王和毛毛就非常符合他们这个相处模式。
赵王尸骨未寒,赵偃即位后立马就飘了。
朝堂上化身励志演说家,声称要出兵伐秦,所有国仇家恨一举报之。此刻就差一句:听懂掌声!
丞相廉颇一脸蒙圈,反对无效不说,还被收走了相印。
不知天高地厚的赵偃提着相印嘲笑“如此之小”,立马就把相印交给了郭开。
如此种种,都不难让人看到,赵偃的治国能力完全配不上他的野心,将朝堂变成了他的一言堂,和郭开组成哼哈二将,闹出无数笑话来。
神奇的是,上位后的赵偃并不是前期只顾享乐的纨绔子弟作风,反而事事以国为先,为了赵国的命运数次暴跳如雷,脑子也越来越清醒,竟然也打赢了一场战争。
他把上将军的虎符收走,又寻来替代之人,连老迈的庞煖都被喊出来带兵。
不仅如此,他和郭开最终还促成了最后一次合纵伐秦。
观众评价,饰演赵偃和郭开的这两位演员演得出彩,人设 搞笑 又合乎逻辑,每次看他俩的戏份都不忍快进。
这些配角,以充分融入角色的演技,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丰富了《大秦赋》的各色人物画像,比起那些细节瑕疵,这些演员的精彩演绎难道不值得我们快乐的追剧吗?
郭开和赵偃为何被称为亡赵二人组?他们是什么下场?
在《大秦赋》的最新作品中,秦将军桓龙假装攻击檄杨。 赵偃召集群臣研究对策,得知檄杨的三万守备队已经阻击了二十万秦军。
此后,不听李牧谏言,不让潘炜援助邯郸,将李牧、赵佗贬为云中世世代代之地。 攻击燕国的赵军官兵士气涣散,试图拯救邯郸。 这时,庞煖接到军令,赵偃命令赵军攻占蓟城一个月。
在这种背景下,庞煖苦战,孀政下令攻下橛杨,逼近赵国都邯郸。 得知秦军攻下了橛杨,赵国急诏庞煖、李牧、赵侒救了邯郸。 桓鴖、王卞立全歼20万赵军,追悼襄王赵偃所闻吐血而倒。
长平大战后,一统天下的是秦国,而不是赵国。 此后,赵国君主也不如一代。
赵偃是赵孝成王赵丹的儿子,历史上赵悼襄王。 他当了九年赵王,政权第一年就来了加速赵国灭亡的骚动操作。 什么事?
派人代替廉颇,夺取廉颇的兵权。 廉怒气冲冲,被逼得逃向魏国。 要知道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惹他生气的,是不是自己弄断了胳膊。
幸运的是,四大名将赵国占了两个人。 廉颇去了,李牧也在。 不久赵偃让李牧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的两座城堡。
当时秦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结成好友的是燕国、进攻的赵国。 结果燕赵紧张,两国有时打仗。 赵偃仗着赵家武力比人强,经常欺负燕国,在位第三年又派大将庞煖攻打燕国,杀了燕国大将剧辛。
但赵偃的志向不仅如此,他和其他五国君主一样,想对付的劲敌是秦。 于是,赵偃在位第四年,参加战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合从连战”,与楚、魏、韩、燕国联合攻打秦。
五国联军一直战斗到函谷关,秦兵出来后,诸侯之兵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