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种尴尬的情况,好友在微信分享一个淘宝链接,却不能直接打开。
我们需要复杂的步骤才能打开:
1. 好友在淘宝上复制淘口令;
2. 在微信上粘贴;
3. 自己在微信上再复制口令;
4. 然后打开淘宝,粘贴口令;
5. 最后等待弹出商品页面。
试问一下,你觉得麻烦吗?
近日,居然出现了重大突破!
微信终于可以打开淘宝了,不再是乱七八糟的口令。小编也测试了一下,在微信上确实直接点开朋友分享的淘宝链接。
这是阿里、腾讯互相让步,也是“和解”的关键一步。
今年9月9日工信部相关部门特别召开“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当天,参会的企业有: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小米、陌陌、华为、网易、360等。
会后不久,微信的聊天场景内,可以直接打开淘宝链接。
互联网江湖风云变幻,一直都离不开马云和马化腾。回顾历史时,我们发现互联网大厂的屏蔽源于2008年。淘宝、微信也开启了长达8年的“屏蔽持久战”,这似乎像一道无可翻越的“隐私墙”。如今这面“墙”快倒了,阿里、腾讯迎接“世纪大和解”。
那么阿里、腾讯为何“和解”?将给你我带来哪些好处?请听我娓娓道来
1.顺应互联互通的时代趋势
阿里巴巴和腾讯是互联网巨头,一直是势均力敌的竞争关系,在国内很多场所都有微信、淘宝的身影,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微信和淘宝之间的和解,主要动力来自监管层。在“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上,特别提出了与即时通信软件相关的三条“合规标准”,要求各平台在限期内按照标准解除对外链的屏蔽。
9月17日晚间5点,微信在一对一的聊天场景内,开放了对抖音、淘宝链接的直接打开。
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好的开始,对其他参会企业来说,也做了好榜样。当淘宝、京东、美团、拼多多、抖音、微信、快手、小红书等平台软件站在同一个流量池中竞争,现有的格局必定会重新排列。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出更多的国产软件互联互通。
也许很多人都会感叹,互联网企业逐渐解除屏蔽,国产软件逐渐开放链接已是大势所趋,互通互联的时代真的要来了?
2.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
互联网企业的“巨头之争”,互相屏蔽和流量控制其实也是一种垄断,不仅不利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更让用户“厌恶”。
互相打通壁垒,互联互通,其影响将是积极的、长远的,腾讯、阿里似乎逐步意识到这一点。阿里和腾讯和解后,对于腾讯而言,可以从淘宝流量池中获取用户,有利于微信用户的增长。对此,阿里也一样。
互联网江湖风起云涌,竞争与合作并存。企业之间只有打通“隐形墙”、进行良性竞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更有利于用户,实现共赢。
3.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时代,互联互通给用户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生活方式。巨头之间的互相屏蔽,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体验感,更让不少人的内心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其中,就有可能包括你。
阿里、腾讯两个互联网巨头的和解,减少软件使用步骤,给用户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拓展了用户的消费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企业只有逐渐打破“隔阂”,做好用户体验,不断解决用户的需求问题,才能真的掌握“用户密码”。
其实,在数不胜数的国产软件中,互联互通的现象早已出现。其中,有一款国产无代码开发软件——云表企业应用平台,既可以连接阿里的钉钉,也可以连接腾讯的企业微信。它可以获取钉钉的打卡信息和考勤信息;也可以对接企业微信的服务商,并且授权简单,授权后可以访问到云表的应用空间,进行表单填报。
通过企业微信,可以访问到云表
云表作为国内最早的无代码开发平台,多年来不断革新技术,一直致力于做好用户体验,解决企业和用户的需求问题。
1.它不需要写代码就可以开发WMS,ERP,CRM,OA,MES、进销存等企业个性化管理软件,真正做到解放程序员“双手”:
2.独特的“画”表格开发技术,让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用户,在类似于excel的界面,输入中文文本信息,轻松做出各种软件;
3.它解决了困扰很多企业的痛点难题,它具有权限控制、流程审批、多人在线协同工作等功能;它还可以实现二次开发,随时随地增删查改,就像搭积木一样,随拆随建,是企业信息化普及、数字化转型的利器。
4.它可以生成移动端APP,让办公人士出门在外时,也能远隔千里掌握企业实时信息。
5.创始人曾经是金山WPS的研发团队成员,并且云表平台提供免费使用版本,安全无广告。
操作图
华为,中铁,中冶,许继电气,汾西矿业,北京航天,浙江恒逸等大型企业都在用它搭建管理软件,
小结:有一句古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互联网科技圈的互联互通、公平公开、良性竞争,才能让流量池中的用户不断流动。
企业为用户创造一个更多元化、更便捷的体验环境,才能让我们用户选择你。
阿里腾讯大和解:是反垄断,还是联合垄断?
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两个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它们在互联网上排名第一第二,也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很多人说它们是王不见王的关系,在各自的领域闪亮发光。 它们彼此不交流,不干扰,既是实力相当的同行,也是竞争激烈的对手。
根据外网的最新消息称,阿里巴巴和腾讯将要达成一次世纪大和解。 这也就意味着它们之间会放下彼此的恩怨,做出握手言和的姿态,一起携手将中国市场做得更大更强。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两方放下彼此的恩怨,达成这次的世界大和解呢?
阿里巴巴和腾讯一直是势均力敌的竞争关系 。这不是大家信口拈来的,我们可以根据它们旗下的分布领域来证实这个问题。它们在支付、社交、文娱、电商、金融、产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一直都是对方的竞争对手,在多个业务线均有重合与竞争,相互抢占资源和市场。
它们的竞争非常激烈,在共同的领域都有所对立的项目。 因为它们在互联网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以支持它们的人也分成了两个流派,大家都称它们为阿里系和鹅系。但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两个死对头也会有和解的一天。
说起二者破冰的原因,反垄断必不可少 。在反垄断过程中,垄断的行为分别是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如果垄断链一旦形成,将会对我们的市场造成巨大的危害和影响。
垄断行为会严重国家经济的发展,因为任何行业做到一家独大的时候,都会对一些小型的公司进行扼杀。这样的做法会使同行业的竞争消失,使经济运行难以提高。 价格垄断会让市场主体固定化,产品缺乏新意,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影响 科技 的进步和发展。
产品的价格是市场资源配置的标杆 。因为所有产品的价格都是根据市场的供需状况来调整的,当商品供大于求时,产品的价格应该适当调低,而当商品供小于求时,可以适当的调高商品价格。一旦进行市场垄断,价格固定化,那么就会扰乱市场秩序。
垄断行为还会影响行业间的公平竞争关系。在每一个行业中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各个公司,这些公司之间的是公平竞争的。如果价格垄断的话, 尤其是在行业内大企业进行价格垄断,这对行业内的小企业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甚至会导致小企业破产倒闭。 这样的做法破坏了市场公平公正的竞争关系。
市场垄断不仅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也会对国家的安全地位产生一定的威胁。 各行业全面发展、良性竞争是我们国家所提倡的。 如果市场垄断,这会让其他行业失去竞争力,造成许多人失业,不利于我国扶贫政策的实行,影响了 社会 的安全秩序。
阿里巴巴和腾讯虽然处于长期的竞争关系,但是二者的市场已经非常稳固了。 它们彼此间的竞争不会产生过大的意义,所以和解对二者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 。这场和解的意义也是正面且深远的,因为这不仅维护了市场秩序,也维护了国家尊严。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突飞猛进,各种新兴行业奋力崛起 。对于腾讯和阿里巴巴来说,它们不止要和老对手竞争,还要和许多新对手切磋。面对新兴产业的压力竞争,它们只有共同联手才能挽救。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市场的稳定状态。
但是二者对立多年,想要突然达成合作关系是不可能的,它们都需要给彼此一个缓冲的时机。 这个时候外力的推动必不可少,中国互联网企业新生态是最大的推动力,它来自全球性的反垄断大趋势 。面对国际竞争,中国企业当然要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反垄断必然会触及双方长期以来的生态隔离,如果什么也不做只是等着相关部门颁发禁止令,还不如主动向前,加强彼此的合作。 主动开放会让步伐更加轻松 ,因为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只有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行,才能做到真正的心里有底。
反垄断让阿里巴巴和腾讯达成了世纪大和解的局面,这不仅是因为国内的市场竞争压力,也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国外压力。 美国针对中概股步步紧逼,让中国企业难以置身事外。这场关乎国家尊严的竞争,阿里巴巴和腾讯必然奋力向前。
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命令,要制止 科技 行业的领头羊的大面积垄断行为,实行反垄断政策。 所以阿里巴巴和腾讯都面临着巨大的国外环境压力,它们需要有一致对外的准备。 在这样的趋势下,阿里和腾讯形成合作关系是必然的,这样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阿里和腾讯的和解是因为两方面的因素推动的,一方面是国内市场反垄断形成了推动作用,让两大市场巨头结束了这场战争。另一方面来自国外政治,美国政府的施压让阿里和腾讯不得不停止内战。 二者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市场环境 。
阿里和腾讯的和解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两大生态系统完成之后,对消费者来说是非常便利的 。因为之前在淘宝买东西,必须使用支付宝才能够完成支付,如果支付宝没有钱的话,需要从微信把钱转入银行卡,再从银行卡转到支付宝才能够完成一次支付。
如今的和解会给消费者提供非常便利的支付方式。大家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不用考虑其他因素一键购买。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也拓展了消费者的消费渠道 。大家不会为了方便只在某一个软件上消费,可以多渠道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打通后的两大生态系统会相互融合,开创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对于中国互联网生态体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阿里和腾讯都是中国互联网的顶级巨头,这样的强强联合,各行各业人才的思想碰撞,有利于互联网行业更好的发展。
而且二者和解后,可以降低因为竞争而产生的内耗,减少之前不必要的浪费,把一切资源的利用率扩展到最大 。这便于它们能够制作出更优质的产品,这样可以提升双方的市场竞争力,也为今后的市场竞争扫除一切障碍。
中美在互联网行业的竞争非常的激烈, 阿里和腾讯的和解对中美互联网行业的竞争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我们中国的加分项 。因为在这十几年的中美互联网竞争中,中国市场所面临的局势是非常严峻的,而且中国市场处于极大的劣势。
为了挽救这一劣势, 中国互联网行业只有加强内部合作,减少不必要的内部消耗,才可以达成真正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局面 。所以对于阿里和腾讯的和解,中国政府是大力支持的,这样的和解局面对于国内市场也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如今的市场已经发生了改变,野蛮生长时期接近尾声,终将会被市场淘汰。而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逻辑也是不同的。在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 能够持续地获得稳定的资金流入才是王道 。 所以阿里和腾讯会合作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反垄断的实质是保护竞争,真正反对的是那些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 。如果两个商业巨头互相抱团取暖,去排挤同行业的小公司企业。那么这样的和解是没有必要的,只会加重市场垄断的恶劣影响。反垄断是,良性的合作竞争,它对于市场的发展起积极引导的作用。
阿里和腾讯和解后竞争并不会消失,在生态系统打通后,二者在共同涉及的领域竞争会更加严峻。但是这将会是一种良性竞争,之前的一系列赌气、比赛竞争的成分会降低。 因为市场的规则会更加的清晰,也能够更好的带动我国市场的发展。
任何行业都是需要竞争关系的,因为只有竞争压力才能够让市场不断的进步发展。如果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话,那么这个市场就会停滞不前,终究会被 社会 所淘汰。但是这其中的竞争关系一定是良性的,理智的, 只有 健康 的竞争关系才能够使 社会 越来越好 。
阿里和腾讯两个互联网巨头的和解,它不仅便利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减少了之前在消费步骤上的操作。 同时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让大家能够有充足的消费空间。 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消费,促进市场经济收益的提高。
两大巨头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市场的良性竞争,让互联网行业其他企业吸取经验,最大程度地完善国内市场体系。在国际上可以挽救中美市场的差距,为我们国家赢回属于自己的市场。 在最大程度上维护我们国家的国际尊严和重要的国家地位 。
斗了快20年,阿里和腾讯为什么突然不打了?
2013年3月底,春分刚过没几天的杭州仍有些微凉,一个名为“华夏同学会第20次会议”的活动在阿里总部举办。
这不是普通的同学会,参会者都是在长江、中欧商学院学习过的商业圈大佬,无一不是手握大量顶级商界资源。
在外界看来,这是个与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泰山会、江南会 (后两者已经关停) 并列的、颇为神秘的圈子。
那次会议,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王健林、冯仑、李东生等悉数到场,大家在马云的带队下参观了阿里,见证了电商凶猛的发展势头后,进入到了谈笑风生环节。
期间,马化腾陷入回忆,开始述说第一次来阿里的往事:
马云马上接过话头,笑着纠正道:
马化腾没有再纠缠破车新车的问题,话锋一转,说起了淘宝刚办起来时,他本有机会投15%,但当时没有投,现在都悔死了。
还没等马云接话,众多意气风发的大佬纷纷加入进来,一言一语,谈起了各自曾经的“错过”。
事实上,马化腾所说的那次投资淘宝的经历,是“二马同槽”的唯一机会,但二马都是枭雄,注定不可能愉快合作,他们也远没有那次会上所表现的那么融洽。
刚开始,阿里和腾讯像两个独立积攒沙子的沙漏,彼此间没什么交集,也没有竞争的意愿。
可后来,他们把沙子扬的到处都是,不可避免地掺杂在了一起,在电商、社交、支付、文娱、出行等各方面全面争夺,之后更是陷入了存量搏杀。
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合作就像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地一样,变得毫无可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外部的力量。
决定巨头互斗的四个法则
马化腾曾公开表示,和马云的竞争多到了自己都困扰的地步,他还曾冥思苦想何以至此。
说是这么说,但到底怎么回事,Pony马还是很清楚的。
从表面看,腾讯主要是圈用户,阿里则主要圈电商,各自栽种着自己的参天大树,井水不犯河水。
但互联网这个行业的特殊魔力就在于,它存在于一个虚拟的无限空间里,不管是做电商、社交还是搜索,能够做大做强的关键是四大法则:
规模效应、协同效应、梅特卡夫效应和双边市场效应。
规模效应是最基础的,互联网的规模效应本质上跟传统行业没什么大区别,只不过效率更高,在网上增加一个客户几乎没有成本。
协同效应源于品种增加所带来的的收入,以前的百货大楼也有这种效应,大楼建成后,入驻的商家越多,大楼利润越高。
同样的,互联网能把这种效应成倍放大,腾讯建设和维护微信的成本是固定的,微信上一旦承载更多服务,电商、广告、 游戏 、支付、理财、银行等,并且各项服务的供应商越多,腾讯效益就越好。
梅特卡夫效应相对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市场价值,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
这个节点不单纯是指用户,而是能互动的活跃用户。
举个例子,新浪微博就在用各种话题千方百计促进用户互动,虽然每个人并不因此而付费,但他们的积极参与却能让微博触及更多人,在上面投放的广告也就更值钱。
而双边市场效应指的就是淘宝、美团、滴滴那种,消费者之间互动很少,但供需双方互动强,供给者越多,产品成本越低,越能吸引消费者,从而正向循环。
四个法则运用得好,互联网公司就发展得好,甚至指数级增长。
反之,就像ofo和摩拜那样,没有网络效应,没有什么互动,互联网只是工具,本质上还是传统商业模式。
因此,不管哪一类互联网巨头,拼到最后都被这四个法则驱赶到了同一角斗场,都追求更多品种,更多节点。
这种情况下,即便再追求和气生财的商业大佬,也会跟同行摩擦不断。
作为行业前二的阿里和腾讯,更是首当其冲。
战火率先在电商领域引燃
虽然Pony马对阿里、腾讯之争颇为疑惑,但率先点燃火药桶的,还是他自己。
二马最初都有全面接管中国人网络生活的野心,都对对方的领域有想法,但迫于无法多向出击,只能先稳固自己阵地。
2004年初,腾讯的注册用户突破了3亿,并且在港交所完成上市,大本营壮大了的腾讯一改之前独守社交这一隅的作风,开始采用江湖独门绝技“吸星大法”进行多领域出击:
推出QQ空间迎战人人网、开心网;
用QQ 游戏 挑战北京联众、网易、盛大;
用弹窗的腾讯新闻奇袭新浪、搜狐和网易。
坐拥几亿用户的腾讯这“三大战役”打得非常顺手,让对手无可奈何,于是腾讯开始染指电商。
开打之前,马化腾参加了他回忆中说的“西湖论剑”,当时是2005年9月,马云、丁磊、马化腾、汪延 (新浪前CEO) 和张朝阳“江湖五大高手”齐聚西湖。当主持人问,除了自己公司还看好谁时,大家沉吟片刻,随后:
马云选了丁磊,丁磊选了马化腾,马化腾选了汪延,汪延选了马化腾,张朝阳选了丁磊。
看起来,四面出击的马化腾才是更多人的目标,他当时可能也是随便指了一位,因为两天之后,他就向Jack马宣战了。
腾讯推出了拍拍网,附带着还有功能类似支付宝的财付通,再次用“吸星大法”复制了淘宝的模式。
马化腾笃定地认为,相较淘宝,拍拍依托于QQ,能让买家卖家更多聊一聊,体验会更好。
拍拍正式上线后,不久就有了900万注册用户,这让电商No.1阿里非常着急。
接下来,拍拍还从阿里挖人,搞出了“挖人风波”,不仅如此,当时淘宝正在尝试向卖家收费,而拍拍宣称3年内免费。
在阿里看来,免费这一招相当诡诈,淘宝当时就是在易趣收费时扛起了免费的大旗,然后暴打易趣,拍拍这样不仅有一定破坏性,而且相当具有侮辱性。
两相一对比,很多淘宝卖家开始抵制,最后竟发展成数千人的罢市。
产品经理出身的马化腾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在拍拍设置了卖家信用度“一键导入”功能,方便卖家搬迁,而且“开业送红包”。
对此,淘宝网CEO孙彤宇判断:
但知道有人搞鬼又如何?当时是争夺地盘阶段,一直在烧钱,但淘宝只能泣血跟上,继续免费。
马云还被迫写了一封2000字的道歉信,发在淘宝论坛里。
随后,“二马”还亲自下场,在网上展开了高阶别的互怼。
互怼之后是付诸法律,腾讯告淘宝上便宜售卖QQ号和Q币,此时深圳警方也给腾讯送上了一记助攻,打掉了一个盗号团伙,他们称是通过淘宝销赃。
腾讯“暗笑”,但还没高兴多久,就有律师称,“虚拟财产交易”目前还没明文规定。
腾讯入主电商,引起了阿里的强烈反扑,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荡起层层波澜。
然而,阿里这个对手太强,在一轮轮的过招中,腾讯没有找到一招制敌的方法,而且腾讯的业务线太长,无法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这上面,拍拍网逐渐陷入颓势,在2014年转到了京东旗下。
与此同时,腾讯占据了京东上市前普通股的15%,隐藏在幕后继续用电商牵制着阿里。
全面升级的无线战争
阿里、腾讯在电商领域展开攻守战的同时,中国正在大踏步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迈进,腾讯率先觉察到了,张小龙率领团队在2011年1月底上线了微信。
腾讯有了一把撬开“无线时代”的利器,马化腾吃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马云却失眠了。
每当夜深人静,他就想,如果消费者开始习惯用手机购物,阿里还会是电商老大吗?
毕竟,微信上线两年就有超过3亿用户了。而阿里一直想做一个叫“来往”的社交软件,却像没头苍蝇一样找不到方向,一开始是PC端和移动端各有一个BBS,后来又转型先上版Facebook。
与此同时,“电商之心不死”的腾讯还时时刺激着这头庞然大物——
腾讯总裁刘炽平在一封内部邮件中提到,电商的移动化相对比较滞后,被颠覆的程度没有那么高,这反而给腾讯带来一定的机会。
言外之意,彼可取而代之。
这让Jack马彻底慌了,一个礼拜之后宣布All in无线战略!
他在内部论坛上说了一段狠话:
“来往”也被拉出来重新包装,仓促搬上战场 (看着跟微信有些像) 。
马云还从腾讯研究院挖来了超级QQ的产品负责人邹孟睿,为了规避同业禁止协议,邹先去雷军投资的YY语音当了半年产品顾问。
来往跟微信相似度能达到九成,其他一成就是增加了一个类似QQ群的“扎推”功能,可以通过兴趣来交友。
这是用实际行动回敬了Pony马一次:模式都一样,谈不上谁抄袭谁。
为了推广来往,马云甚至发动商界好友帮忙推广。
绿城在房地产不景气的时候,他曾号召员工多买绿城的房子。如今阿里要推“来往”,绿城要求员工们都使用“来往”。
此外,一些天猫和淘宝的商家,为了跟阿里的“小二们”搞好关系,也要求员工必须注册“来往”,否则不给发年终奖。
阿里还要求员工每人给来往贡献100个注册用户,否则没有年终红包。
一顿猛虎操作下,来往一个月就有了一千万用户,但这跟微信几亿、还源源不断增长的用户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其实这场仗,双方不仅是在社交领域打局部战争,而是在整个移动无线领域打全面战争。
马云被传找到好友史玉柱,打算合作进军手机 游戏 市场,在来往放上 游戏 功能,攻入腾讯大本营。
腾讯利用公众号又做起了电商,触动了阿里敏感的神经。
于是,对于阿里来说,一场防御战迫在眉睫。
阿里随即关闭了从微信跳转到淘宝商品和店铺的通道,微信随后反击,将导向淘宝网站的流量渠道关闭,这就造成了之后两家互相跳转变得像从朝鲜去韩国一样麻烦。
两家也互相拉拢,所谓自由的市场变成了一个站队 游戏 。
跟微信太像的来往的结局跟拍拍差不多,最后渐渐陷入颓势,反而是阿里为中小企业打造的钉钉在社交板块狠狠切了一块,到现在用户都超过3亿了。
腾讯对钉钉并非没有展开阻击,据说在腾讯内部的一次大会上,马化腾发狠话称要“像干掉来往一样,干掉钉钉”。
但差异化明显的钉钉却能逆势生长,成为阿里阻击腾讯社交的最后一块堡垒。
战况激烈的支付大战
无线大战中,阿里腾讯战况相当激烈的就是支付这块。
“二马”都对本土化相当熟络,一个搞了“双十一”,硬生生造了个节,而另一个则把“红包”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2014年春节前夕,微信财付通系统推出红包功能。当年除夕夜,微信红包开始病毒式传播,参与数达到482万人次,总共抢到的金额差不多达2.4亿。
这一仗打得相当漂亮,微信红包“一战成名”,让沉寂多年的财付通咸鱼翻身,在阿里用支付宝占据的领地上豁开了一道口子。
其实当年除夕前,支付宝也推出了一个抢红包的活动,但总金额只有不到2000万,远远不及依托于6亿人社交的微信。
2015年春节,红包大战继续。
支付宝红包先被微信封杀,后用红包口令突破封锁。开发商家红包后台,中文口令走红品牌营销。
不过,这一年,腾讯趁胜出击,与央视春晚合作,微信摇一摇总次数为72亿,峰值8.1亿次每分钟,送出微信红包1.2亿。
虽然春节过完后双方都宣布了自己的胜利,但腾讯显然更胜一筹。
之后,支付宝斥资2.68亿拿下了2016春晚红包合作权,2017年又拿到了一次,后面是淘宝拿下了一次,百度拿下了一次,直到近两年,BAT流量增长见顶,才变成了快手、抖音等新兴互联网巨头。
很多年里,春晚都是阿里、腾讯支付系统的必争之地,用一年来备战,决出胜负只在一夜。
其实,支付大战背后指向的是互联网金融入口的争夺,而互联网金融又是双方构建生态圈的重要一环,两大巨头酣战十年,已深知不可能把对方打趴下,只能在互搏中快速勾勒自己的生态圈,与对方维持一种均势,才能进入下一轮竞争。
在线上的支付入口争夺达到白热化时,双方在线下的争夺也随即展开。线下场景分散、渗透难度大,决定了这样的争夺是一场硬仗。
除了用鼓励金、代金券等推动用户在线下用自家支付系统消费,拉拢商户用自己支付系统收钱外,争夺线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
扶植代理人的投资大战
2014年,腾讯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789亿、238亿,阿里分别为525亿、234亿,但刚刚叩响纽交所大门的阿里,市值更高。
这一年前后,两个巨头开启了更激进的投资,既是为了快速补足自身生态圈,参与到更多互联网 游戏 中,有更大话语权,又是为了获得更多线下支付入口。
两大巨头的大战又加上了扶植代理人战斗这一环。
最典型的就是网约车之争,阿里和腾讯分别扶持快的、滴滴。之前两家打车软件早有厮杀,但进入2014年后,被资本重新武装起来的两家公司,分别扯起两个阵营的大旗,猛烈发力。
双方你来我往搏杀,背后的巨头也源源不断提供弹药,一个礼拜就能烧掉上亿。
一旦烧起来,简直停不下来,在滴滴的内部推演中,如果滴滴一个月不烧钱,而快的烧钱,那跟快的的市场份额就会变成3:7,反之也差不多。
所以补贴一定要跟得上,而且还要比对方烧的更狠。
两家公司也分别打上了巨头的烙印,快的能利用阿里的资源,在电商领域快速找到默契的合作伙伴,培植用户对其品牌的忠诚度;而滴滴能够利用强大的移动社交,形成病毒式推广。
巨头也给予一切可能的支援,补贴大战斗到中盘,滴滴的40台服务器扛不住,腾讯连夜支援滴滴1000台服务器。
这种情况下没有赢家,滴滴、快的以及背后的腾讯、阿里感觉不能继续烧下去了,而且网约车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于是双方默契地降低了补贴,并渐渐停止了补贴。
事后滴滴、快的双方共计烧掉24亿人民币,让巨头付出了极大地博弈代价,而用户和司机的收益也是丰厚的,能达到这种程度的互联网巨头对决,也实属罕见。
除了网约车之争,巨头的投资大战还蔓延到了文娱、生活服务、共享单车、线下零售等各大领域。
比如,他们在摩拜、ofo之战中不断下注,使其演化成另一场烧钱大战;在O2O零售领域也各有扶持,虽然腾讯称之为“智慧零售”,阿里称之为“新零售”;在“千团大战”中,最初阿里支持美团,腾讯支持大众点评,也杀得相当惨烈。
2014年是阿里、腾讯发展史上最烧钱的一年之一,阿里动用60—70亿美元,投资或收购了36家公司,腾讯动用70—80亿美元,投资或收购了44家公司。
但到了2018年,仅仅用了半年,阿里、腾讯就分别投出了1000亿元和1200亿元人民币。
两家巨头在任何可能竞争的领域都掀起了一阵阵风暴,众多实力强劲的独角兽都被他们纳入麾下。
在去年的《胡润2020全球独角兽》榜单中,在全球一共586家独角兽公司中,腾讯投出了将近1/10,高达52家;而阿里系 (阿里、蚂蚁、云锋) 投资了44家。
相比之下,谷歌只投资了7家独角兽,而亚马逊只投资了2家,苹果的身影更消失不见,尽管榜单上美国的独角兽公司高达233家,超过中国的227家。
而对于脆弱的创业公司来说,几乎逃不出AT的射程范围,一旦踩到他们的根据地,再怎么努力和创新也不能左右自身命运。
这次只是开始的开始
开头提到的四个法则,能让互联网企业有着超乎寻常的效率,但也有个负面作用,那就是垄断。
当腾讯与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规模越做越大,甚至所掌握的资本能量已能与一座大城市比肩时,曾经令人感动的开放、共享原则也几乎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利益追逐下的“封杀”“杀熟”“烧钱”等。
黄奇帆对此进行了很全面的概括:
一是拼命烧钱扩大规模,打败对手取得垄断。此举形成的效果在一个领域中几乎是零和效应,没有资源优化配置的增值效应。
二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设计产品,打擦边球,扩大流量,吸引眼球。
三是利用网络平台垄断地位,采取不对等的措施,采集客户、采集老百姓的信息,甚至侵犯隐私。
四是互联网杀熟,杀熟的过程是被杀熟的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价格不同。
《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曾称:
2010年时,奇虎360与腾讯QQ引发了“3Q大战”,腾讯曾以“二选一”要挟,装360就自动卸载QQ,引起了 社会 对腾讯垄断的质疑。
两年后,马化腾与凯文·凯利进行了一场对话,凯文·凯利说出了以上那番话,可能大大宽慰了马化腾。
然而,凯文·凯利说这话时后面还有一句,也是个前提——那就是垄断要有利,给用户带来好处,这样人们才会耐心地等待一个更新、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或 科技 来取代。
然而,真正麻烦的问题是,当巨头掌握了市场的入口,它们可能滥用这种力量,去高筑壁垒、拉帮结派,从而破坏竞争、损害消费者福利,这还能让谁有耐心等着“天降奇才”来将其带走。
而等着巨头自己来改变,更像是让他们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地一样毫无可能。
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借助于外部的力量。
这种外力的关键是讲究力道,反垄断反的应该是“二选一”“封杀”等侵害用户利益,搅扰创新的行为,而不是这种结构,因为更集中的市场意味着市场更整合,更有效率,这本身是没问题的。
这次阿里和腾讯考虑互相开放生态系统只是开始的开始,最终还是要回到真正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上来,监管也会成为一种常态,如果还保持封建领主一样的领地意识,肯定是要吃大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