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儿女贾科长的宿命论是谁写的「江湖儿女贾科长的宿命论」

我们都亲切的叫贾樟柯为贾科长,“贾科长”这称呼的源起,来源于他的电影笔记《贾想》,在《贾想》中有一段是描写的是贾樟柯去小贩那买光碟,却意外买到了自己的《站台》盗版,小贩说这是“贾科长”的《站台》,贾樟柯知道自己电影被盗版,又生气又欣慰。

从此,贾科长这名头就被大伙一直沿用,贾科长在电影学院的时候,学的是文学,所以文笔特别好,放《贾想》一段大家感受下,要是贾科长不拍电影,做文学估计也是十分了得的:

——“陌生之地总会带给我精神的穿越:回到过去,去到未来。沉入地心,或者飞向太空。

短暂的出走会让我和自己固有的生活告别。离开熟悉的朋友,离开说来说去好多年的话题,离开自己的专业,离开自己深信不疑的精神系统……

出走是自我叛逆的契机,让自己流动起来,悬浮起来,倒置起来,让自己颠覆自己。”——

贾科长的文字,和他的电影是一脉相承的,贾科长是国内为数不多坚持独立表达自己风格的导演,正好这一种表达,讲述了中国时代下的边缘人物,沉默中大多数为了尊严的呐喊。

所以贾樟柯的电影在国际上屡屡获奖,虽然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内公映不多,票房对于商业片来说简直九牛一毛,但口碑和知名度都非常好。

这一次《江湖儿女》亮相戛纳,评委评分排在了比较高的位置,当时大家看完集体起立鼓掌5分钟,虽然最后没能拿奖,但也再一次证明,贾科长的电影里面发散的气质,承载了多少国内绝大部分人阴影面积下的尊严和精神。

很多人说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虽然大聪认为这话不能放在所有导演身上,但放在贾科长身上是完全不违和的。

贾科长的电影总是在刻画人物内心状态的同时,附带着对国内时代发展的思考,这一种思考是残忍和悲悯的,但只有这样,观众才能对中国大时代的印记思考得深刻和准确。

要真的看到《江湖儿女》的细节,起码要看过贾科长以前的电影,特别是《任逍遥》,《三峡好人》,《天注定》。

看了《任逍遥》,你会发现《江湖儿女》的巧巧,和《任逍遥》的巧巧不管从发型和服装上,都是一样的,只是人设反了过来。

《任逍遥》的巧巧打心底想做大哥的女人,而《江湖儿女》的巧巧做了大哥的女人,但却想要平静如水的生活,命运给这两生花的人物,截然不同的人设背景。

但贾科长功力深的地方就在于此,虽然《任逍遥》和《江湖儿女》都是巧巧,人物的设定也截然相反,但却有着近乎相似命运,那就是深切之爱没有回应。

不管是哪个巧巧,最终都没能在自己认定的人中好好的爱一辈子,贾科长把这样一往情深的人物放在时代洪流下,更彰显出人物的宿命感。

《任逍遥》和《江湖儿女》的巧巧,不管开始人设多么的不一样,最终在内心深处都有着同样的儿女情长,所以贾科长用了看似很巧合的手法, 把两位巧巧服装和发型锁定在了一起。

服装和发型作为人物的外在装饰,也是最能体现人所处的时代,这也侧面说明,那个时代那个城市的大多数人,都有着同样的印记和宿命,不管一开始大家多不一样,但最终可能都汇聚到一个深黑的点,怎么也站不起来。

所以,《江湖儿女》后半段巧巧去三峡找郭斌,又串到了贾科长的《三峡好人》里的女主沈红。

《三峡好人》剧情中,其中一条线说的是沈红到三峡的奉节,找寻她不告而别两年的丈夫郭斌。

大聪非常喜欢《三峡好人》,迄今还是认为这是贾科长酿得最醇厚的三峡时代众生相,而且经过时间的沉淀,《三峡好人》会越来越值得国人们回味和思考。

《三峡好人》沈红找寻丈夫的经历,就如同《江湖儿女》巧巧来三峡找郭斌经历相似,而且服装发型也是一模一样。

贾科长这样的操作,更是想通过几部电影去加深人物的宿命感,同时这也加深了江湖二字的注解。

很多人沿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出自程小东的《东方不败之笑傲江湖》,虽然贾科长的《天注定》和《江湖儿女》也有武侠气质。

但大聪认为,贾科长的江湖,说的是时代背景下的人生海海,也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人潮中边缘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包含了人的寻根,尊严,迷茫,压抑,找自己。

《江湖儿女》廖凡饰演的郭斌,甚至可以比作《三峡好人》中郭斌的前半生,虽然两个人物人设很不一样,但最终的宿命都有一种“我不做大哥好多年”的落寞。

郭斌在转型中的中国浪潮中,属于失败的代表,做生意做什么亏什么,眼看着小弟一个个风生水起,自己却一无是处,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不在少数,甚至在今天还在愈演愈烈。

在今天互联网时代下,前APP时代多少创业者还没登陆海滩就死在深海里,现在的自媒体内容创业,有多少人阅读还没到四位数,就不得不选择了放弃。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大家都看到好时代下光鲜的人物,但坏时代中的一些人和事,也应该出现在电影中,因为这样的社会才是真实的,这样才是被人们记住。

贾科长电影对时间锁定的关键词是音乐,在《贾想》中贾科长就聊起,他喜欢去感受那个时代该有的声音,不管是街道的叫卖声,还是电视的广告声,标志性的新闻,当时大家听得音乐等等,这些都有着显著的时代符号。

所以贾科长中的电影配乐,则更提现了一代人的记忆。在《江湖儿女》中,《浅醉一生》,《男儿当自强》,《Y.M.C.A》,《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上海滩》等等,有柔情似水的,有豪迈的,有洋气的。

这些歌曲杂糅在一部电影中,如同千禧年的中国,港澳台海外的各种新鲜事物,迅速涌进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在《江湖儿女》中也用音乐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影片中赵涛,廖凡,徐峥等人的演技,那是没的说的,他们都是以最好的状态去呈现贾科长的导筒下的众生相,特别是赵涛,作为贾科长的内人,已经完全融入贾科长的电影中去了。

在今天众多商业电影的包围下,都是大叙事大事件带来的快感,当然这样的电影能带动更多的情绪和欢乐,我们需要这样的商业片。

但我们也不能放弃电影泥土上那一方寸的沉淀,那片沉淀需要开出属于我们国人阴影下的鲜花,我们需要贾科长这样的导演,为我们记录下时间印记的大多数。

最后,大聪还是用贾科长在《贾想》中的一段话做结束吧: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关注《大聪看电影》,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江湖儿女贾科长的宿命论是谁写的「江湖儿女贾科长的宿命论」

江湖有儿女,山河无故人

江湖有儿女,山河无故人
用这个十个字来概括《江湖儿女》真是贴近至极。这十个字,是来自于公众号,觉得用来讲述《江湖儿女》,是多一个不能多,少一个字不能少。江湖儿女、山河故人,都是贾科长的电影,说起来都有时间的影子,尤其是“故人”二字,就满含时间的沧桑,就像杜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江湖儿女是一个时间的故事,只不过地点发生在江湖。先说说江湖。江湖理应是小马哥用美元点香烟的骄傲,是陈浩南与耀阳哥的针锋相对,但我断然不认为路边的小混混扎堆的地方就是江湖,那顶多只能称为社会,当然也不是小猪佩奇的那个社会。贾科长的说法是,江湖是解决各种社会关系的地方,那么,顺着往下捋捋,其实江湖儿女之中的江湖人并不远,江湖儿女的故事就是混社会上的人关于情与义的故事。那么,这一点而言,江湖有儿女,大致的意思也就这样,说白了没有一丝褒贬之意,就是陈述一个事实。
江湖有儿女只是客观阐释,山河无故人这就是主要思想和主观感受了。记得在山河故人里,涛声依旧,涛在汾阳雪里的独舞,就是山河故人,但她不是江湖人。江湖里的人,有情有义的都变模样与活法,无情无义的人依旧无法无天。

江湖儿女贾科长的宿命论是谁写的「江湖儿女贾科长的宿命论」

浅评《江湖儿女》之老贾

刚在手机上看到一则讯息:华谊影片《江湖儿女》票房扑街!

好吧!这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偌大的放映厅里,仅有包括我在内的四名观众而已。但不妨碍我愿为其写下不止一篇影评。尽管这是鄙人首次进行书面影评。

票房不高又怎样?但凡美玉,开始时都是不起眼的原石;但凡大家,最初时基本不被看好。一眼就看穿的,那是遮掩不住的肤浅;久嚼仍有味的,那是厚积薄发的深蕴。

浅评《江湖儿女》之老贾

各位朋友,不妨先看看这部电影。哪怕后期网上的廉价资源。

谁是老贾?稍不注意,就会忽略掉这个人设。

不知道樟柯导演为什么把这样一个小角色取名“老贾”,是有意予之,还是无意为之?

突然想到《红楼梦》中的安排:江南甄家败落之后选择了屈从于金陵贾家,暗示了“真到假时假亦真”的现实无奈。

片中“老贾”,着一身廉价西装,戴一副学者眼镜,但终究不是端着学问饭碗的人,够不着儒者风范、文人气质,却也不甘于粗衣淡茶、埋没市井,所以,强壮着胆子走进了江湖,总要活出一个人过留声、雁过留名。

影片中,老贾仅仅出场了两次。

第一次在片头,麻将馆里,请郭斌“铲平”一桩债务纠纷。真债假债、大债小债,影片并没有交代。其实也没这个必要,自我理解:江湖里的债务,十之八九说不清、道不明。我只记得,老贾为了显示自己的“守义”,从怀中掏出了一把枪,端起“若我违义、愿挨一枪”的架势,算他挺了挺自己的骨气。依我而析,这种时候,他也只能掏出一把枪,因为他根本亮不出自己的拳头。

我觉得大家都不陌生类似的影视桥段:一群人歃血饮酒、擎香叩头,同呼“背信弃义、天地共诛”的豪言。这和老贾掏枪一样,均是一个假象,江湖上,本无同生,何谈同死!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从事何等职业、走在哪条路上,总要一边懂得规矩、一边学会套路,老贾亦是如此。郭斌请出了“二爷”,在他们那个圈子里,这就是最大的面子,再有理或再有势,都不能不识抬举。一桩债务纠纷也就如此简单地各退一步,归于平静。都一样,好似整个世界都用这样的方式:争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交给共同的信仰吧!

第二次在片尾,麻将馆里,此时的郭斌坐在轮椅上,已然没了当年的霸气,而老贾还是那套打扮。二人的相遇给了老贾极大的存在感,往日的低头瞬间化作眼下的挑衅,毫不犹豫地要和郭斌赌上一局。

都没钱了,都没劲了,但都还放不下自己的老脸,下的赌注是那么可笑:一个是“说出当年吃了什么”,一个是“把我的轮椅给你”。这还有什么输赢吗?郭斌最后一次逞强,从轮椅上摔了下来,老贾说出:“韩信还受胯下之辱呢!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估计很多人会如此感叹:“世态炎凉,人情厚薄;小人得志,欺人太甚。”

所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只不过是一句体面的安慰。时境不同,风云有别。两只眼睛一张嘴,大家都是人。所谓人敬人,敬的是人格;人畏人,畏的是位置。分什么龙虾虎犬!

这么说,老贾一点也不假,活得很真实:我处在什么位置,就存有什么想法,做什么事情,不会虚伪的心机表达。不然,这次赌注可能是“你当年让我吃过什么,我今天让你吃回来”。老贾只不过是想要郭斌的轮椅,也不过就表达了一层意思:这轮椅本来就不属于你的,你要是不给,那你就坐着吧!其实,内心并没有抛弃对郭斌道义的认可。巧巧拿着茶壶,朝着他的脑袋一下砸了过去,砸掉了他那副带有“渣男形象”的眼镜,他什么也没说,却好像又在说:“我老贾没什么本事,我认可郭斌的道义,而我敬重巧巧的情义。”

谈老贾,不能不谈二勇。他俩相同:出场时间不多,都是西装眼镜(当然二勇的要高档许多),都不是亮拳头的料。也有不同:二勇更有智慧,所以更有钱、更风光,二勇死得更早,连怎么死得都没上演,二勇吃够了低级趣味,试着品尝高雅品位。

不难发现,其实这个“二勇”就是老贾的奋斗目标。只不过他到达不了,如果他能够赶上“二勇”,也一样不会出现在片尾。

老贾的一生,也无非告诉观众:“别瞧不起我,我虽然在力遮掩自己的脆弱,但我一直在努力真实地活着!”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如何在mac电脑屏幕中快速分屏「如何在Mac电脑屏幕中快速分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