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小国家「欧洲为什么有这么多小国他们又有什么立国之道」

袖珍国家,即那些领土面积低于1万平方公里的小国,而全世界的33个袖珍国中,最小的是教皇国梵蒂冈,其坐落于意大利的腹中,面积仅0.44平方公里,人口1300余人,是个名副其实的国中国。

除梵蒂冈外,欧洲还有包括马耳他(316平方公里)、安道尔(468平方公里)、摩纳哥(1.98平方公里)、圣马力诺(61.2平方公里)、列支敦士登(160.5平方公里)这几个袖珍国,他们的大小也就与中国的一个镇类似。稍微大一点还有卢森堡、瑞士、荷兰这些略大小等同于国内直辖市的弹丸小国。

那么问题来了,列强林立的欧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修正国家,为什么没有大国吞并他们?

没有能力吞并

当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奇怪,拥兵几十万的大国为什么没有能力吞并常住人口不足十余万的小国?

就拿典型的摩纳哥和梵蒂冈为例。

位于地中海沿岸、法国南部的摩纳哥公国,面积只有1.98平方公里,可以说就是个村寨大小,其被法国领土团团包围,只有南面临近地中海,可能车速快一点就会一不小心就进了法国境内。

海滨之城摩纳哥

摩纳哥面积虽不大、人口也不多,但经济却是高的异常,早在2008年,他们的人均收入就已经达到了恐怖的18.7万美元,约等于130万人民币,可以说这是个人均千万富翁的国家,遍地富人、达官显贵。可能路边一个扫马路的,他的工资都是国内的集团高管级别。

一张图装下摩纳哥一个国家

而这些富人也不都是摩纳哥人,他们大多是源于世界各地的商贾、官员。

早在一战前夕,摩纳哥就和法国达成了共同防御协议,将自己的部分主权和收入以递交给法国,换取法国的军事保障。此外,双方还约定,如果摩纳哥出现继承人危机,没有了男性继承人,摩纳哥将自动并入法国。尽管协议比较苛刻,但保证了摩纳哥会免遭法国的入侵,即使法国想要摩洛哥也会通过刺杀政要来合法吞并而非武力入侵。

摩纳哥亲王雷尼尔三世和凯利王妃

有了法国这个欧陆第一军事强国的庇护,摩纳哥在整个一战期间免受战火侵扰,再加上其的免税政策,活脱脱的一个富人的世外桃源。于是,不少德国、意大利的富人、达官显贵为了躲避战火在一战期间全家入驻摩纳哥,由此,二战期间法国战败后,这些富人买通德国高层,使得摩纳哥再度免受战火。

至近代,聚集欧洲大部分富人和资本的摩纳哥早已经不是一个想打就能打的地方,可以说除非外星人入侵,否则摩纳哥绝不会受到战火侵扰。

二十亿人的精神家园

另外的梵蒂冈其另一个名字叫做教皇国,基督教从公元五世纪开始就成为了罗马的精神支柱,教皇的权力则也一度超过罗马皇帝。后来的罗马皇帝丕平还特意赠予其土地,所以教皇实际控制领土大约在4万平方公里左右。

9世纪的发克兰帝国和教皇国

即使在拿破仑叱咤欧洲大陆的时候,他就不曾将任何一支军队开入梵蒂冈,还以自己的军队为梵蒂冈博得当时获得了很多国家的认可与支持。

而梵蒂冈正式立国是在1929年,意大利的总理墨索里尼迫于基督教徒的施压,无奈与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朗条约”,正式承认梵蒂冈作为主权国家存在,国名就叫做梵蒂冈城国。因为领土都没村子大,每年又能吸引大量教徒朝圣,而去梵蒂冈有必须要经过意大利,这样也就从侧面给意大利带来不少的旅游业指标,所以意大利也就没有把梵蒂冈放在心上。

城堡里的国家

假使意大利不顾一切要吞并梵蒂冈,那么全世界23亿的基督教徒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意大利淹了。

大国博弈下产生的衍生品

众所周知,法、德一直都是欧洲大陆最强军事国,且极具侵略性。法国有拿破仑远征、德国则有希特勒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黑历史,可就在这样的两个虎狼之国中间却存活着一个连军队都没有的小国——卢森堡。

虽然现在卢森堡是个袖珍国家,可在历史上卢森堡可不是一个小国,他的祖上也曾阔过。

在历史常识上,人们普遍认为神圣罗马帝国是德国的前身,然而神圣罗马帝国却有一段名为卢森堡王朝的历史。公元1308年卢森堡的亨利伯爵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他的儿子约翰则在1310年登基为波希米亚国王,父子两人共同确立了卢森堡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地位。 1354年,卢森堡由伯爵领地升格为公国。这段时间里共产生了四位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也就因为这段历史,卢森堡在教皇当政的年代,依托极为显赫的背景几乎是无人敢动他一根毫毛。即使到了拿破仑横扫欧洲的年代,因卢森堡在1806年解散神圣罗马帝国时,将自己莱茵河左岸的领土转让给法国。因此,拿破仑也对卢森堡充满了尊重,并发生了著名的玫瑰花之约。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卢森堡升级为大公国,由列强保证其自治权。因此,卢森堡一直德国、法国以及英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并一度加入了德意志邦联,并由普鲁士军队驻防,这样谁想吃掉卢森堡都得想一想。

1867年,拿破仑三世曾试图用钱让荷兰国王放弃卢森堡的表决权。卢森堡、荷兰和德国联邦的公众却对这一计划感到愤慨:卢森堡是神圣罗马帝国卢森堡王朝的“龙兴之地”,是四位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的故乡。因此,他们认为卢森堡不应该落入法国这个“蛮族”的手里。

因此,他们组织了一场轰动一时的抵抗运动,并直接导致在1867年的第二个伦敦条约上,卢森堡被宣布为永久中立国。

1900年欧洲形势

卢森堡因历史遗留问题,和德国难舍难分,而夹在法国和德国这两个世界大国之间,卢森堡无论导向他们之二的任何一个,另一个都会竭尽全力阻止。

因此,巧妙的利用大国之间的博弈,卢森堡便能以独立的姿态存在至今,同样的例子还有安道尔和瑞士。

总而言之,欧洲的小国之所以不会被大国吞并无非是以上所述的两种原因:

1、领土小却在经济和思想领域意义重大,若要强行吞并会引起大量的不满,得不偿失。如基督教圣地的梵蒂冈、免税天堂,满街权贵豪强的摩纳哥。

2、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进行博弈,为自己博得回旋余地,充当大国之间缓冲区。例如:充当德法文化缓冲区的卢森堡、充当德法意奥之间的军事及文化缓冲区的瑞士、充当西班牙和法国之间缓冲区并有免税天堂之名的安道尔。

欧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小国家「欧洲为什么有这么多小国他们又有什么立国之道」

为什么欧洲有那么多小国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势力均衡”和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所谓“势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衡制约,宗教与世俗势力的平衡制约,国家内部各阶层(包括国王、教士、贵族、市民、农民等之间)的平衡制约,以及同一阶层内部的分权制约等等,不让其中一方的势力独大,大家互相牵制,这已成为西方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在欧洲史上的国际关系上,哪一个国家力量过大,哪一个国家表现出过强的欲望,就会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欧洲史上,多次发生过国家集团之间的大混战,从17世纪的德意志30年战争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止,参战国家在五个以上,甚至十多个、几十个的大型国家集团大混战至少有六七次,在这些战争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两个国家集团的力量总是差不多相等,换句话说,如果出现一方明显压倒另一方的情况时,通常就会有其他国家加入到较弱的一方。还有一些战争,本身就是为了制约某个力量过强的国家,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克里木战争等。而一旦战争分出胜负之后,战胜国集团中某个有可能捞取最大利益的国家,又会遭到战胜国集团其它国家的联合抵制,这也决定了每一次大型国际战争之后的和平会议,都是错综复杂的。
欧洲的小国向来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与西方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在一次次战争过后,先后有一些夹缝中的小国获得公认的中立地位,从17世纪的荷兰、瑞士,到二战后的芬兰、奥地利等。所谓公认的“中立”,就是说如果有大国胆敢入侵它们的话,这个大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之所以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作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德国公然入侵中立小国比利时,这直接造就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结局。
在欧洲,有些袖珍国家,如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等,这些微小的国家历经几百年仍然在顽强地生存着,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大洲是难以见到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缺乏这种平衡制约的思想,通常是一个国家成为霸主,马上就会有一班尾巴国追随。春秋战国时代国际间的平衡只会是几个霸主之间力量的平衡,这与欧洲扶助弱国打击强国的平衡是不同的。
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西北部是一个岛国——英国,东部是深不可测的东欧大平原,由一只雄壮的北极熊——俄国占据着这个地带。正是这两个国家的存在,造成了欧洲不能够统一。
英国是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最积极维护者,长期扮演着锄强扶弱的光荣角色,谁力量过大就打击谁。而俄国有着辽阔的大后方,败了可以不断后退,可以花费比对手多出数倍的代价来打一场消耗战。
在欧洲历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经扮演过争霸者的角色,但他们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作为。曾经强大的奥地利帝国虽然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但他只是一个内部分崩离析的杂和体,经过打击终于土崩瓦解了。在欧洲大陆的中心真正有称霸实力的国家只有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确也产生过有志于统一欧洲的野心家——拿破仑和希特勒,他们也的确曾经打遍欧洲无敌手。但这两个霸王的共同特点是,首先是海上英国的存在使他们无可奈何,然后当他们对俄国(苏联)发动最沉重一击的时候,他们自己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既然英国和俄国的存在使其他国家不可能统一欧洲,那么这两个国家本身呢?英国的岛国身份决定了它的岛国文化特征,尽管它的海军势力曾长期雄霸于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陆军势力在19世纪之前一直只是欧洲二流水平。那么俄国呢?说实话,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美洲新大陆的存在,让欧洲历史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的话,那俄国是最有可能统一欧洲的国家。俄国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非常相似,都是从落后的“蛮夷之地”崛起,都通过一次次的改革走上强国之路,都有着广阔的大后方,都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军事超前发展等,更为关键的一点,俄国不受欧洲文化中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所限制,它有的只是永远填不了的领土欲望。实际上,彼得一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订过雄心勃勃的吞并全欧的计划,只是因为时间所限,还来不及实施。二战过后,如果不是因为来自新大陆的美国的制约,从苏联产生出一个“秦始皇”来已经为期不远了。
读世界历史,觉得最过瘾的有两段,一是中国春秋战国史,一是欧洲近代史(从15世纪到20世纪上半段),一样是强国林立,局势纷纷扰扰,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外交、战争;一样是名君、名臣不断涌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样是新思潮、新技术不断涌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里顺便说明一下,我不赞同中国历史教科书将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欧洲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的说法,认为欧洲近代史应该从1500前后算起)。

我认为这两段历史有很大的可比性,中国的面积与整个欧洲大致相等。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在三代时要落后于古埃及、古巴比仑、古希腊,与古印度差不多,只能排在世界第四、五的位置,但经过春秋战国的大发展,跃上了世界文明的最前列;同样,欧洲中世纪的愚昧、落后也是人所共知的,但经过近代五百余年大发展之后,成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征服者。

但这两段历史也有不同之处,除了欧洲近代史由于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之上,因而成就也更加显著之外,春秋战国时代经过几百年的强弱分化,最后演化出一个超强个体—-秦国,来统一六合四海;而欧洲近代史同样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却一直维持着某种程度的平衡,始终没有超强个体的出现。其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不是因为阿尔卑斯山的雄峻,也不是因为莱茵河、多瑙河的壮阔,而是因为欧洲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和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势力均衡”和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所谓“势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衡制约,宗教与世俗势力的平衡制约,国家内部各阶层(包括国王、教士、贵族、市民、农民等之间)的平衡制约,以及同一阶层内部的分权制约等等,不让其中一方的势力独大,大家互相牵制,这已成为西方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在欧洲史上的国际关系上,哪一个国家力量过大,哪一个国家表现出过强的欲望,就会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欧洲史上,多次发生过国家集团之间的大混战,从17世纪的德意志30年战争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止,参战国家在五个以上,甚至十多个、几十个的大型国家集团大混战至少有六七次,在这些战争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两个国家集团的力量总是差不多相等,换句话说,如果出现一方明显压倒另一方的情况时,通常就会有其他国家加入到较弱的一方。还有一些战争,本身就是为了制约某个力量过强的国家,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克里木战争等。而一旦战争分出胜负之后,战胜国集团中某个有可能捞取最大利益的国家,又会遭到战胜国集团其它国家的联合抵制,这也决定了每一次大型国际战争之后的和平会议,都是错综复杂的。

欧洲的小国向来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与西方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在一次次战争过后,先后有一些夹缝中的小国获得公认的中立地位,从17世纪的荷兰、瑞士,到二战后的芬兰、奥地利等。所谓公认的“中立”,就是说如果有大国胆敢入侵它们的话,这个大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之所以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作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德国公然入侵中立小国比利时,这直接造就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结局。 在欧洲,有些袖珍国家,如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等,这些微小的国家历经几百年仍然在顽强地生存着,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大洲是难以见到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缺乏这种平衡制约的思想,通常是一个国家成为霸主,马上就会有一班尾巴国追随。春秋战国时代国际间的平衡只会是几个霸主之间力量的平衡,这与欧洲扶助弱国打击强国的平衡是不同的。

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西北部是一个岛国——英国,东部是深不可测的东欧大平原,由一只雄壮的北极熊——俄国占据着这个地带。正是这两个国家的存在,造成了欧洲不能够统一。

英国是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最积极维护者,长期扮演着锄强扶弱的光荣角色,谁力量过大就打击谁。而俄国有着辽阔的大后方,败了可以不断后退,可以花费比对手多出数倍的代价来打一场消耗战。

在欧洲历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经扮演过争霸者的角色,但他们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作为。曾经强大的奥地利帝国虽然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但他只是一个内部分崩离析的杂和体,经过打击终于土崩瓦解了。在欧洲大陆的中心真正有称霸实力的国家只有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确也产生过有志于统一欧洲的野心家——拿破仑和希特勒,他们也的确曾经打遍欧洲无敌手。但这两个霸王的共同特点是,首先是海上英国的存在使他们无可奈何,然后当他们对俄国(苏联)发动最沉重一击的时候,他们自己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既然英国和俄国的存在使其他国家不可能统一欧洲,那么这两个国家本身呢?英国的岛国身份决定了它的岛国文化特征,尽管它的海军势力曾长期雄霸于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陆军势力在19世纪之前一直只是欧洲二流水平。那么俄国呢?说实话,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美洲新大陆的存在,让欧洲历史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的话,那俄国是最有可能统一欧洲的国家。俄国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非常相似,都是从落后的“蛮夷之地”崛起,都通过一次次的改革走上强国之路,都有着广阔的大后方,都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军事超前发展等,更为关键的一点,俄国不受欧洲文化中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所限制,它有的只是永远填不了的领土欲望。实际上,彼得一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订过雄心勃勃的吞并全欧的计划,只是因为时间所限,还来不及实施。二战过后,如果不是因为来自新大陆的美国的制约,从苏联产生出一个“秦始皇”来已经为期不远了。 还有两点,我认为也和欧洲不能统一成一个国家有很大关系: 一是新大陆的存在,将欧洲各国君主的一部分野心和欲望引导到新大陆去冒险了,从而减轻了欧洲国家自身的碰撞。 另一点,自从1789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各国民众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到1848革命以后,欧洲各国先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手里,民众的意向对国家政策的制定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民众不像君主那样具有不断征服和扩张的野心,他们更关心的是国内的建设。

中国历史,是一个从分裂到统一,到统一程度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中央集权不断加深的几乎“单向发展”的历史(中间虽有反复,但总的趋势不变)。而与中国面积大致相同的欧洲的历史,则是统一与分离两种趋势此消彼长,时而统一的趋势占上风,国家数量减少,时而分离的趋势占上风,国家数量增加,两种趋势长期共存,谁也吞灭不了谁。这是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的显著不同之处。唯物主义哲学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国“合久必离、离久必合”的朴素观念在欧洲历史的演变上能找到更多的佐证。

当然,二战后欧盟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使和平统一欧洲成为可能。也许,好多年后,当“欧洲联邦”将出现在世人面前,那时侯,欧洲人民的集体意志,就成了统一全欧的“秦始皇”了。
多国林立的中世纪欧洲,容易产生混战(即使有教皇的存在也避免不了争权夺利),各个君主国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和获得尽可能多的财富,鼓励在国内发展工商业,估计进行海外贸易,所以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并最终发展成了近代资本主义。在封建的中华帝国,已经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的社会状态,财富已经通过赋税制度、土地制度掌握在皇帝、贵族、民间出身的官僚集团、乡村士绅手中,大家不必通过战争来改变财富(这里主要是指土地)的分配结构(即使是农民战争或者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改朝换代只不过是这种财富分配方式的复制),社会逐渐失去了活力而固守于土地所带来的财富分配,这样就强化了封建小农经济,使得中华帝国直到1840年开关后仍然是一个封建帝国。

欧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小国家「欧洲为什么有这么多小国他们又有什么立国之道」

欧洲为什么有那么多国家

第一,欧洲民族。

欧洲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但民族成分很多,有德意志人,日耳曼人,法兰西人等很多强悍民族。而且很多民族内部继续分成更小的民族,如斯拉夫人,分成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还有乌克兰人等。欧洲的民族虽不多,但越分越小,民族分支多,导致想独立的民族增加。

第二,个人价值。

在欧洲地区自古强调个人的价值,主张自由,因此,在西方的历史上总是各种的英雄。在这种思想下,过分强调了地方,城市,个人的权力,因此,出现对中央不太满意的地方,都时刻准备着独立,这也就是欧洲为什么那么多地方闹独立和那么多袖珍国的原因。

第三,文化的向心力。

在欧洲的历史上从来无法形成统一的文化思想,每个民族的向心力都不大,都有自己的那一套。所以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同化统一对方。

扩展资料:

未来要重视民生

欧洲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生存需求再次成为人们的重要议题。但这个阶段的生存需求与二战前又有很大区别,人们更加关注生存质量和不同阶层间的公平。

欧洲民众当中出现的反移民、反一体化、反精英、反全球化倾向,表面上是国家利己主义的表现,实际上映射的是社会层面的嬗变。面对既要实现经济增长又要惠及民生的强大呼声,各国政府面临着巨大压力。

对于欧洲来说,很多选项都是两难的,比如财政危机要求削减社会福利,而减少福利支出又会引起社会更大不满;难民问题同样如此,接纳和不接纳都会引发尖锐冲突。当然,这些问题也为欧洲各国进行改革创造了契机。

如果各国政府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内部经济社会问题上,特别是对旧的分配制度、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更加关注改善民生,通过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实现持续增长,那么,就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

对冷战结束以来的“新干涉主义”,欧洲政治家应当反思,主动拆除地缘政治藩篱,在国际交往中放弃所谓的意识形态标准,积极释放贸易和投资的活力。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才是正确出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欧洲一体化为何受阻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待机 功耗「懒得关机的小伙伴要了解待机功耗到底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