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吏林则徐,靠苦干实干得到认可,百姓拥护。
道光二年,(1822年)林则徐第一次受到道光帝的召见,在谈话中,道光对他过去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汝在浙省虽为日未久,而官声颇好,办事都没毛病,朕早有所闻,所以叫汝再去浙江,遇有道缺都给汝补,汝补缺后,好好察吏安民罢。”
接着林则徐向道光帝请教今后工作指示,道光回答说:“照从前那样做就好了”《林则徐日记》。
嘉庆十六年(1811 年),26 岁的林则徐终于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踏上了仕途之路,此前因为落第不得已做师爷谋生。此后七年的京官岁月,饱尝贫困之苦,由于刚正不阿的性格,耿介处世的林则徐看不惯嘉庆时期的官场种种,因事愤而辞职回乡。
在道光继位后,他的老师道光近臣曹振镛积极为之复职进行斡旋,多次向道光帝推荐,这也解释了为何道光早对其有所闻的原因。林则徐出任江苏按察使后,在任期间澄清江苏吏治,亲自裁决案件。对许多案件都是亲力亲为,甚至亲自参与验尸等工作。短短在任四个月内,就把许多陈年旧案全部处理,不光如此,当时江苏遇上数十年来未见的洪灾,庄稼尽毁,林则徐负责赈济灾民工作,他一方面把国库拨给的百万赈济款发到灾民手中,不让吏役、生监、土棍从中侵占,由于措施得力“活老弱无算”被百姓称为“林青天”。《金安清?林文忠公传》
几年后,他不顾个人仕途得失,毅然决然为江南水灾的百姓请求减免税粮。就在具摺请缓时,接到军机大臣转来的廷寄,措辞严厉:“近来江苏等省几于无岁不缓,无年不赈,国家经费有数,怎能这样一年又一年拖欠成为了惯例?”与此同时又接到道光上谕批评林则徐“不肯为国任怨,只知道博取声誉”。在这种谴责下,林则徐不顾个人仕途功名,上书给道光为百姓痛心疾呼:“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在他的感动下,道光终于批准缓征建议,为百姓赢得了生机。
除此之外,林则徐主政各地最看重民生水利建设,认为这是民生之本:“水利之盛衰,农田系焉,人文亦系焉。”《娄水文征序》。
林则徐治水
1820年,他外放杭嘉湖道就修建海塘“士民德之”,此后他工作的各地到处如水一般对民生滋润,留下了不老的民心工程。在虎门销烟后的大功不赏被贬新疆后,他还在新疆大力倡导民生发展“周历天山南北二万里,东西十八城,浚水源,辟沟渠,教民耕作”。在南疆最忙的时候,他“昼夜总在路上,行时多,歇时少”,有时甚至没有及时给家寄去书信《林则徐传》。林则徐是那种无论放到哪里都能做出业绩的人,但更多的是集中在民生建设上,走到哪里都得到百姓的广泛拥护,如果说他是个能吏,不如说他更像个“民吏”,就是给百姓带头干活的封建时期的良知平民官员。
二、廉吏林则徐,坚持做官底线,全力净化清正家风。
林则徐身上还有这一个廉字,不光自己廉,同时也要求家人廉,苦口婆心在家书中天天对其儿子们进行“远程教育”:“京官中虽多仕流,吾儿所交者未必尽是匪人,然亦不可不慎,言语亦需谨慎。鸦片一物,更须屏绝,否则非吾子也。”
对于自己他要求更是严格,在当时官吏送往迎来,盛宴款待,大肆挥霍已经司空见惯,有的饮宴三天三夜都不能终席《薛福成?河工奢侈之风》。
林则徐虽然升迁和职务变化非常快,但是每次上任途中,事先就发出《传牌》,昭告各地官员,谢绝一切接待供应。在《传牌》中明确规定:“所雇佣船只,按照当地加个付给,不许沿途支付水脚,亦无须添蒿帮纤,伙食一切,亦自己买全,沿途不要送酒食等物。”最后明确表示:如果地方官员违背要求,该地方官立即严拿惩办,不得稍有徇纵,切切《林则徐集》。
按理别说上任的地方大员,就是当时被革职罢官回老家的总督都要大摆排场。1841年,闽浙总督颜伯焘因厦门失守被革职,他回家路过漳州,随行夫马六七百名,接连走了10多天,随行的兵役、抬夫等仆从达到3000人,酒食上下共用400余桌《道咸宦海见闻录》。
林则徐的一生如同清澈泉水,不染一尘。每到地方做官,马上贴出《关防告示》,向百姓郑重宣布:“所有事情都是我亲自办理,没有别人干扰,奉公廉己,恒五夜以扪心”并向百姓保证如果发现:“各种情弊,马上来我这里报告,或就近地方官拿究,以凭惩办。”同时又叫大家监督自己一切食用,均系自己购买,不收地方供应,平买平卖,不准勒索赊欠。《林则徐集?公牍》
对自己如此,对身旁工作人员和打着自己亲属旗号办事的也提出严格约束:“倘若有诡称与本司亲朋故旧可代为关说,以及衙役在外照耀,混称打点照应者,无论事体大小,犯必立惩,如果能给予举报的,一旦证实,给予重赏。”
为官40余年,林则徐所留家业十分微薄,甚至他给父亲的养老费还是节约得来,为此曾国藩在家信中跟弟弟感慨说:“听说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的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三、忠吏林则徐,肝胆照人,是清代最优秀的清官,更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道光帝虽然在任内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成了鸦片战争的最大责任人,但是在任内力图振作,大力提拔林则徐、陶澍、张集罄这类清流官员,扶持官场作风不遗余力,以至于这些臣下在听说道光去世后莫不发自内心顿首痛哭。也正是因为道光的人格影响,让他们更加忠心报效。
道光帝在不断使用他时倒也说出了比较坦诚的话:“知人难,得人尤难,汝当知朕之苦衷,一切勉力而行,毋负委任,朕有厚望焉。”《林则徐集》在收到道光的勉力后,林则徐感动的“再三跪诵,感极涕零”,因而唯有“殚竭血诚,一切认真办理,以期仰答鸿慈。”林则徐发自内心对道光帝存有深厚感激之情,如果没有道光帝在其离职后将其复职,并不断提升重用,林则徐也断然不会有着重大作为,虽然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被贬黜新疆,也是道光帝的无奈举措,这也解释了林则徐后来得以复职并出任重要的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的主要原因。
在道光去世不久,太平军在广西起义,林则徐病势沉重,此时他身体极其虚弱,街道诏书立即启程,10月12日走到诏安,病情急转直下,几天后到了广东普宁时,竟至“昏晕难起”,不得已口授遗折,由随行的次子代笔上书咸丰。随即,他就不治病逝。数日后,还不知他已病故的咸丰帝,还加派他兼任广西代理巡抚。倘若他不是重病在身,带病赶路,以至于并未能治理而恶化,如果天假以年凭他的能力、经验、名声、威望,可能在拜上帝会未能成为气候之前,加以瓦解。林则徐的一生就是又能干大事,又能清正廉洁,又能忠心耿耿的道德操守的集合体。他本来可以安闲治病养老,却在国家重大危机时刻抛却自我厉害,不计个人祸福生死,用行动诠释了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信条,他身上的三个标签能吏、廉吏、忠吏,最终成就了我们民族英雄的伟大人物。
林则徐虎门硝烟是为了维护腐败清王朝的统治,为什么还被称为英雄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不假,但是他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西方损害清政府(当时中国政权)已经国家的利益做的,他的政治立场没必要去管(当时清政府是中国的唯一政权林则徐是支持吸收西方外来思想的,《海国图志》就是由他的好友在他的草稿的基础上编辑),但是当时中国还没有太平军和革命党,清政府的正统性依然在,他所维护的不止是维护当时政府的利益还有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所以他是英雄。现在东麟阁,马占山都是民族英雄,即便他们是国民党将领,我觉得政治立场不重要,只要为中华民族而做出贡献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