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20运输机问世之前,我国仅依靠十几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以及一些运-8、运-9中型运输机“艰难度日”,而在4架伊尔-76运输机改装成空警-2000之后,我国空军的战略投送力量更加不足,总体来看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匹配。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急需足够数量的运输机来弥补战略所需!
2013年1月份我国的运-20运输机首飞了,经过几年的试飞测试改进,目前运20已开始批量生产,现在服役的大概也有几十架了吧,而且还开发出了运-20加油机版,顺便缓解一下我国空中加油机的数量不足的状况,从外表上来看似乎我国在拥有一定数量的运-20之后我们的运输投送力量够用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C-5和C-130
就性能而言,运-20运输机根本算不上一款真正的意义上的战略运输机,运-20的最大起飞重量约为220吨,看着似乎不少但是最大载重只有66吨也就比一辆99式主战坦克的重量略高一些,而且在最大载重的情况下运-20的最大航程只有4400公里,根本不具备洲际投送运输能力。
▲安124和伊尔76
而放眼美俄的战略运输机,美国拥有55架380吨的C-5“银河”运输机,俄罗斯也一直是讨好乌克兰合作生产安-124运输机,而安-124运输机的的最大起飞重量405吨,最大载重150吨,即便拉着90吨的物资也有9000公里的航程,这样的运输机也是我国没有并且想得到的!
▲安东诺夫“全家桶”,第二大的是安-124
虽然近20年的时间我国从乌克兰/俄罗斯得到了不少先机的军事武器和技术,但是一直以来,乌克兰/俄罗斯一直没有出售给中国安-124运输机,大概有一型几个原因:一、俄乌合作恢复生产之后安-124运输机的产量有限,还不够俄罗斯的需求;二、俄罗斯不想技术外露,三、我国需要的是安-124运输机的技术并不是非要购买多少架该运输机,之前几年我们已经从乌克兰安东诺夫挖了不少技术和人才,所以并不一定非要购买安-124运输机。
▲未来运输机设想图
当然,400吨级的战略运输机对我国空军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即便现在没有研制生产,从未来的战略需求来看还是非常需要400吨级的战略运输机的,从现在来看,最坏的情况就是在运-20的基础上一步步研制出更大的战略运输机!
运输机我们为什么买伊尔-76不买安-124?
因为伊尔-76比较符合中国军队的实际需要,它的载重量40T,对机场没有特殊要求,能够在空海军的战斗机机场起降,价格适中,我们大批量的也可以买的起;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zhuanti/crjunyan/txt/2005-08/02/content_5930162.htm
安-124
由苏联安东诺夫设计集团设计,在80年代是世界最大的战略重型运输机。安-124替代了1974年停产的安-22重型运输机,在性能上优于目前美国最大的C-5运输机。安-124绰号“鲁斯兰”,是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一个英雄的名字。由于苏联瓦解,目前安东诺夫设计集团已经变成了乌克兰共和国安东诺夫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
82年12月安-124首飞,86年第五架原型机参加了英国范登堡国际航展,引起国际轰动。86年1月安-124交付使用,87年全面投产,至95年1月已生产了51架,年均生产5架。1985年,安-124创下了载重171,219千克物资,飞行高度10750米的记录,打破了由C-5创造的载重高度原世界记录。此外安-124还拥有过20多项国际航空联合会FIA承认的世界飞行记录。安-124是超大型运输机,载重可达150吨,
我国研制的运20运输机性能如何?将来有什么改进的空间?
我国运输机研制是以模仿苏联中小型运输机开始的,空降兵训练的主力长时间就是双翼小型运输机运。虽然后来出现了运7、运8等中型运输机,但在大型运输机上却一直存在空白。当时有能力研制大型运输机的只有美苏,欧洲也仅有几个不成熟的型号,我国想要引进和仿制,根本没有渠道。随着苏联解体,为了弥补了我国在大型运输机方面的不足,我国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购买了一批伊尔76大型运输机,一方面缓解了战略运输能力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在伊尔-76运输机的基础上研制自己的大型运输机,而运-20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军民两用大型运输机。
运-20运输机是一款起飞重量为220吨的大型运输机,机长47米,翼展45米,可搭载66吨货物,飞行距离达到8000公里。运-20运输机可以在战时中距离运送一辆主战坦克,或者将一定数量的空降部队投送到战区,此外还可以改装为预警机或加油机。运-20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大展弦比超临界翼技术,也就是复杂的前缘缝翼和巨大的后缘三缝襟翼,从而能够最大限度为飞机在起飞时增加升力,因此不但能够在600—700米的极短距离内起飞,而且能够在条件恶劣的简易机场起降。
运-20还在机身结构上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大大降低了结构重量,再加上超临界翼技术增加升力,提高升阻比,因此即使发动机推力、最大起飞重量不变的情况下,载重也能增加。可以说运20的出现,让我国初步具备了实现全球战略投送能力的雏形,增强了我国军队的远程运输补给能力,完善了战略运输体系。运-20的航电系统也极为先进,驾驶舱还运用了动作捕捉技术,模拟实际操作情况,充分发挥人机功效的座舱布局,随着脉动生产线与一系列数字化自动生产技术的应用,相较于传统单一站位搭积木式的总装模式,运-20有着更为高效的生产效率。
虽然说中国已经成为现阶段仅有的三个可以独立研制生产战略运输机的国家, 而且运-20在短短九年时间里,就完成了从立项到服役的过程,但是相比较于世界顶尖的运输机,运-20只有不到70吨的运载量。例如世界先进的大型运输机乌克兰的安-225最大起飞重量640吨,最大载重250吨。俄罗斯的安-124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405吨,可载重150吨,而美国的C-5运输机最大载重为130吨。可以说我国大型战略运输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而且中国运-20目前所使用的发动机仍依赖俄制发动机,运-20的国产发动机涡扇-18和涡扇-20尚在研发之中。随着中国WS-18或者WS-20开发成功,以及在大型运输机方面的研制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欧美航空工业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