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兵团"的解释是:“军队的一级组织,下辖几个军或师。”
在解放战争后期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有19个野战兵团,它们包括1948年11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编成的 16个兵团,以及后来加入的原国民党军起义部队编成的3个兵团。
兵团编制是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统一战斗序列而形成的战役战术集团。
当时我各野战军下辖都有兵团,一个兵团下辖的部队,在二到五个军之间。如三兵团下辖10军、11军、12军;四兵团下辖13军、14军、15军;五兵团辖16军、17军和18军。
同样是兵团,不同的兵团人数有着不小的差别。人数最少的第一、第二兵团,下辖不到7万人,而人数最多的兵团,下辖的人数超过了17万人。
我军最初的“兵团”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虽然有方面军、军团、军等这样的编制,但部队的规模和人数并不大,主要是以游击战为主,也很少会实施大规模的集团作战,所以红军中并没有兵团这一级编制。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让八路军 3 个主力师在敌后作战的同时,注意自身的发展壮大,我军的兵员数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时,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便开始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工作,于1939 年进行了两期整军,八路军也从原来的12个团发展到61 个团。
中央军委又提出了“在1940 年再整理 50 个团”的目标,以游击战为主的八路军,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向野战集团过渡。
最先使用“兵团”这一称呼的,是“八路军留守兵团”。这支部队是在八路军 3 个主力师深入敌后之后,负责留守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部队,兵团总人数不到一万人,由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委,主要担负保卫陕北根据地的任务。
萧劲光
这支兵团下辖8 个警备团,最高峰时人数达到了9000余人。但是这支最早的兵团,没有明确的编制,其人数和任务,也是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而变化的,所以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役战术集团”。
1946年,国民党调集重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我党为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要求,更好地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中央要求“各个战略区域都应编整能够机动的突击力量,准备他们能够实行极大机动”,开始考虑编组规模较大的机动兵团,并明确提出了“野战兵团”的概念。
为了打歼灭战,中央军委提出了“把机动作战(运动战)与大歼灭战结合起来”的策略。
这种种新的作战形式,需要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实施连续作战。1947 年 1月,华东野战军统编为9个纵队,设立了胶济线前线指挥所和陇海前线指挥所,这也是后来华东野战军几个兵团的雏形。
1947 年 6 月,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标志,我军开展展开战略反攻,解放战争的格局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为调动与分散敌军,华东野战军以 4 个纵队组成了东兵团,以 7 个纵队组成了西兵团,分别执行内线和外线作战任务。这两个兵团均由若干个纵队组成,已经具备了兵团的性质,在名称上也使用了兵团的称谓,掀开了我军组建野战兵团的大幕。
我军正式组建兵团
到了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已进入大举反攻阶段,作战规模不断扩大,机动作战成为常态,正式组建兵团之事也开始摆上了日程。
“1948年3月4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华东野战军编组为4 个兵团,其中第一兵团辖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第二兵团兵团辖第七、第九、第十三纵队和渤海纵队,第三兵团辖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第四兵团辖第二、第十一、第十二纵队。
华东野战军成立的4 个兵团,是“兵团”作为一级编制在我军中的正式亮相,兵团领导也大多是由野战军一级的领导层兼任,实际是将野战军领导向下加强到各方向指挥。
这一时期的兵团带,可以视作是野战军的方向指挥机构或派出指挥机构。
几乎与此同时,东北野战军也出现了兵团一级的指挥机构。1948年5月,东北野战军成立了东野第 1、第 2 兵团,任命萧劲光为1兵团司令员,萧华为政委;任命程子华任2兵团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
随着部队规模和作战范围的扩大,中央军委正式确认了兵团作为一级编制的存在。
1948 年 5月9 日,中央军委命令,以晋冀鲁豫军区前方指挥所为基础,组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辖第八、第十三、第十四纵队;以晋察冀野战军下属部队改称华北军区第二兵团,辖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纵队。
与以往不同,这两个兵团都有专门的指挥机构,也明确了所属的部队,所以这两个兵团是我军严格意义上正式成立的作为一级编制的兵团。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总兵力发展到280万人,各野战军之间的协同作战越来越频繁,作为一编制级的兵团的成立,能解决原来分散作战的条件下形成的各部队的组织编制不统一、番号不统一等问题,有效地发挥在各个方向上统筹指挥各部队作战的作用。
这时的兵团,已经进一个相对独立的作战集团,而不再仅仅是野战军的方向指挥机构。
特别是1948 年 9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解放军要“有计划地走向正规化”之后,中央军委便明确指出:“野战部队纵队以上,设野战军、野战兵团两级。”
并提出“部队的番号统一编排。旅统改称师,纵队统改称军,军以上为兵团,兵团以上为野战军。兵团一般地分隶于野战军,但亦得直受军委指挥。”
我军的19个兵团及兵力
按照1948 年出台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建军方针及部队编制等问题的决定》上的规定,全军应该设定 20 个兵团,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只设立了16 个。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建军方针及部队编制等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是我军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标志。通过整编,解放军的编制更加统一合理,向正规化建设迈进了一大步。
兵团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后,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的重兵集团,包括国民党的“五大王牌”在内的国民党军主力纷纷被我各个兵团消灭。
在蒋家王朝面临覆灭之时,有许多原属国民党的部队经过我党的争取,加入了起义的行列。对这部分起义的国民党军。
我党经过对他们的教育改造,将这些部队建设编成了三个3 个兵团:第 21 兵团、第22兵团、第 23 兵团。从此,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中的兵团数量,达到了19个。
由于各种原因,各个野战军的兵力存在着一些差距,所以不同的兵团,兵力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第一野战军长期在西北作战,由于西北地区人烟稀少,所以虽然下辖了第1兵团和第2兵团,但总兵力只有17万余人。也就是说,第1兵团和第2兵团的兵力,均在7万左右。
第二野战军下辖第3兵团、第4兵团和第5兵团,总兵力有28万多人。去掉直属部队和后勤部队,每个兵团的兵力也只有7万多人。
第三野战军下辖第7兵团、第8兵团、第9兵团、第10兵团。这几个兵团都是下辖4个军的兵团,是除四野之外,我军兵团兵力最多的。4个兵团中兵力最多的第9兵团,有近14万人;兵力最少的第10兵团也有11万人。
第四野战军是四大野战军中兵力最多的,总兵力超过了百万之众。四野虽然只有第12兵团、第13兵团、第14兵团、第15兵团这四个兵团,但每个兵团辖3个军,每个军辖了4个师,所以每个兵团的兵力都在15万以上。
解放后被撤销的兵团
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一些兵团机构改建为军、兵种指挥机构,如第 12 兵团机关改编为海军机关,第 14 兵团机关改编为空军机关等等,这些兵团的番号也被撤销。
中央军委原计划在1950 年前后,将各兵团番号撤销,所属部队由各大军区直属。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这一计划暂时延后了。
1950年7月 ,中央军委将第 13 兵团调往东北,与第 42 军等部队一起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当年10月入朝参战。到了1951年,中央军委又先后派出第 3、第 9、第 20、第 23 兵团入朝参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兵团作为一级指挥机构,仍然存在了数年,其任务是指挥若干个军作战。
抗美援朝胜利后,我国进入了战后经济恢复阶段。中央军委也对我军的军事武装力量进行了规范化改革。全军的纵队被改编成军,兵团级这一编制被撤销,兵团作为我军的一级编制正式成为历史。
但是现阶段,我国还保留着一个极为特殊的“兵团”建制,它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特殊的兵团,为什么一直保存到今天呢?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新疆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民生活非常贫困。
为巩固边防、加快发展,减轻新疆各族人民的负担,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纷纷投入到生产建设之中,实现了后勤保障的全部自给。
1954年10月,驻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军委的命令集体就地转业,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劳武结合、屯垦戍边。17.55万军人从此投身到了炎热的新疆建设之中。
7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曾短暂被撤销,但1981年底又得到了恢复。直到今天,它仍然承担经济发展和守卫戍边的双重重任,是新疆维护稳定、处置突发事件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军最特殊的兵团
我军的19个兵团司令员中,绝大多数在建国后都被授予了大将或者上将军衔,只有特殊的一个兵团例外,它就是第18兵团。
它的司令员,是名震天下的徐帅。也就是说,第18兵团,是一个由野战军首长级别的元帅直接领导的兵团。所以第 18兵团无论从其发展历程,还是从其地位作用、显赫战绩来看,都堪称是非常特殊的一个。
1948年5月,华北军区以原晋冀鲁豫军区前方指挥所和所辖部队组建第1兵团,由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兼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来在全军统一兵团番号时,第1兵团改称第18兵团。
当时我军共有4个野战军,即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而大军区则有5个,分别是西北军区、中原军区、华东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
野战军的领导人,在军区互一般都有兼职,陈毅、林彪就曾分别兼任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所以大军区与野战军为同一级别。身为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徐帅,级别就是野战军一级的。
徐帅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第 129师副师长,解放战争中又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之一,由一位中央军委委员、元帅兼任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让第18兵团显得特别与众不同。
1947年5月,徐向前出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在刘、邓率主力挺进中原之后,主要领导后方各项军务。
当时晋冀鲁豫军区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兵源问题,徐向前立即担负起了练兵扩军的重任,在刘、邓大军南下后,组织起一支新的野战部队。
当时的晋冀鲁豫军区,只有少数原太岳军区留下的部队,以及一些地方武装,总兵力不到5万,装备也很落后。这就是18 兵团起步的底子。
面对如此局面,徐帅并没有气馁,而是说道:“如果说地方兵团好像是指头,由地方兵团组成野战军后,就好比把五个指头握成拳头了。用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
徐帅认为这些地方部队最大的缺点是实战经验不足,而锻炼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仗。所以徐帅以区区两万地方部队,开展了运城战役和临汾战役,最终歼敌1万余人,攻克了运城和临汾,部队也取得了城市攻坚战的宝贵经验。
1948年5月,徐向前的这支部队改编为华北军区第1兵团。在徐帅的率领下,这支原来的地方部队经过了艰苦的实战锤炼,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接下来的晋中战役和太原战役中,第1兵团取得了歼敌10 万余人的重大胜利,又使部队取得了运动战的经验。
1949年2 月,第1兵团改称第18兵团,与第19、20兵团一起攻克太原,歼敌13.8万人,迅速成长为具有强大野战能力的正规兵团。
毛泽东手中的一把“利剑”
解放战争中,华北战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这个战场上战斗的,主要是第 18兵团。在一个庞大的作战方向上,徐帅以区区一个兵团实施了多次城市攻坚战,这在全军都不多见。
要知道当时我军的大多数兵团,都是在野战军指挥下统一行动的。
自担任18兵团司令员后,徐帅就把解放山西是徐向前当成兵团的主要任务,这也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全局部署之一。
毛泽东曾经明确地说过:“向前兵团拟固定在晋中打阎,直至攻克太原为止。”可见作为领袖,毛泽东对徐向前和18兵团是寄予厚望的。
太原战役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38年的反动统治,华北与西北、晋绥解放区从此连成一体,对争取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太原战役后,18兵团成了中央军委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担负着保卫党中央,配合东北、中原战场作战,支援西北、西南方向作战等重大任务,是毛泽东手中的一把"利剑"。
支援西北作战是华北军区的重要任务,彭德怀就曾请示中央调徐向前部西渡黄河配合作战。
1949年4月25日,第18兵团调归第一野战军建制,先后参加了保卫西安、扶眉战役,有力地配合了一野的作战。1949年11月,第18兵团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翻越秦岭向西南进军,配合第二野战军解放大西南,解放了西南重要城市成都。
第 18兵团在战火中成长发展壮大,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赞誉。
1948年9月,徐向前到西柏坡参加中央会议时,毛泽东便当面表扬18兵团:“你们还不到6万人,一个月消灭阎锡山10万,单是正规军就搞掉他8个整旅。你们是怎么打的?”
赞誉之意溢于言表。这是对徐向前高超指挥艺术的赞誉,更是对第18兵团全体将士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