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再等五分钟「多等外卖5分钟为什么等不起了这个越来越快的社会是有代价的」

这几天,能不能多等外卖小哥5分钟的话题,成了全网议论的焦点。有人觉得多等5分钟也没关系,外卖小哥安全最重要。也有人觉得,这是平台搞得鬼,为什么非要从消费者身上扣?

5分钟平常用来刷抖音或者玩游戏,短得都没感觉,为什么偏偏在外卖这里,就显得那么重要?算法时代真的是分秒必争吗?

在这场全民热议中,外卖该有多快,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谁在要求快?

应该说,此前关于外卖小哥的新闻并不少,但是这一次涉及到算法的问题,议论就激烈了。算法可以让骑手更快,骑手也做到了,于是用户就逐渐认为,外卖就应该这么快。

那不禁要问了,以前外卖行业不那么发达的时候,人们是怎么吃饭的?好像也没有那么急迫呀。

以前也有外卖,但不是通过互联网,而是商家和周围社区建立起来的熟客圈。消费者手里拿着各种外卖传单,打电话订餐要等一个小时都是正常事。2014年之前,对于外卖的等待时间,网友心理的基本预估都是一小时。

以前的点餐,超过一个小时送达是常有的事,送到之后饭菜都凉了。于是,2016年7月饿了么上线“准时达”服务;2017年6月,美团外卖推出“准时宝”服务。

这些服务的推出,逐渐在用户中建立起外卖准时送达的意识,这个需求越被强化,就会越来越苛刻,因为系统在不断优化,很难再回到慢时代。

现在真的有人忙碌到吃饭必须外卖准时送达吗?答案是肯定的。有的职场人从在手机点餐到吃饭一顿饭的时间,只有短短半个小时。

既然能在这么快的时间解决吃饭问题,那每天多留出的时间就是浪费。于是外卖必须快而准时成了消费者的“刚需”,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只会驱使这个行业越来越快,成了写在这个时代的荒唐。

不禁让人想到一个段子:996程序员半夜进急诊,医生便忙碌起来;医生半夜点外卖,外卖小哥也忙碌起来;外卖平台开始忙碌,背后是996程序员在维护,结果程序员太忙没吃饭,进了急诊...这是一个闭环。

谁来背锅?

如果“想快点吃上饭”错不在用户,那谁该背锅?

全世界当然不止我们的社会面临着比快的生活节奏和紧张的吃饭时间。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截然不同,一些国家的选择,是速冻食品产业。

邻居日本是亚洲第一速冻食品消费市场,因细分的品种、高创新频率和便利的购买渠道而为人称道。这是用工业化的路径,强化了食品的生产端和消费端之间的连接。

相比之下,中国外卖巨头们面对人们对吃饭便利的高度需求,是将“多快好省”的思路执行得独一无二。

饿了么的模式2008年被张旭豪创建的初衷,只是因为他玩电脑游戏玩到肚子饿、却找不到外卖单。当人们“吃完一顿饭”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紧张,提供服务的一方,考虑的自然也是如何通过系统的优化来提高效率。

外卖行业“多快好省”的每个环节,都是从个体的身上索取出来的:骑手数量多,运送速度快,服务质量好,运营成本省。

这背后的驱动力,与其说是用户等不起这五分钟,不如说是平台输不起比别人慢的这五分钟。各大外卖平台是抓取到了“用户抱怨送餐会超时”的痛点。

但把行业标准整体拉高的策略,真的只是为了解救那些急于在30分钟内吃到饭的人吗?或许,他们是为了抢占到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投资人更多的信心,在“烧钱”中占得先机。

需要被干掉的不是能省则省的五分钟,而是竞争对手。

为什么求速度?

其实,还有一个基础更加广泛却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就是我们对速度、效率和便捷的崇拜,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这些年我们确实享受了互联网带来了成果,从人口红利给制造业和服务业带来的优势,带动了快递和外卖行业的爆发。即带来了社会效率,又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于是社会忙于在歌颂这种便捷带来的好处。

在今年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的形势下,数据显示饿了么和美团两个大平台吸收了大量其他行业转行的人,这解决了很多人的谋生之路。这和另一拨人扎堆去学计算机、金融等行业并无区别,这都是为了收获更有保障的权益。

但没有节制的快不是没有代价的。不管是哪个行业开创了多么先进的商业模式,追求高效起码要建立在一个底线和共识之上:行业的规范,为劳动者提供有尊严和权益保障的环境。

如果能做到如此,相信用户和消费者一定会心甘情愿为时间让渡。让一个行业脱离无序,在共识上追求效率,或许大家都不会去纠结这5分钟。人们想要的,就是不愿成为商业竞争中的棋子。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廊坊大姆指广场四期剑桥公馆烂尾了吗「廊坊2022年04月重磅特惠房来袭大拇指广场剑桥公馆均已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