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吐个槽。昨儿猜了房地产税的试点城市后,今儿就有读者朋友拿着财联社的一则报道来想打我脸。
面对此种情况,我只想说,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正在撕扯我们的理解能力。
财联社的报道写的明白,是中信证券预测上海、重庆、深圳和海南将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
而试图打我脸的读者朋友却连这点都没看出来,直接把中信证券的揣测,当成了官方权威信息。
虽然不想去指责什么,但至少希望我的读者朋友,能够不随大流地失去太多理解能力,并且永远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OK,废话说完咱们进入正题。
昨天一则关于龙洞堡某项目的销售信息惊起了我一身疙瘩。这个土地楼面单价超过七千元的项目,号称现在只卖六字头。
得到消息后,我赶紧从罗总处得到了真实的销售信息,发现这个六字头,实际上也只是算出来的“实得单价”。
具体操作方式是:首付降9万(原首付24万,现仅13-15万),送大礼包(车位、十年物业费、地暖锅炉、封窗);实际销售均价7300元起。
这样看起来,似乎情况能稍微令人安心一点。但若真有单价7300元的房源,那么比起当时房企拿地的楼面单价7321元,依然存在倒挂的情况。
不知道在更长的历史时间内,贵阳楼市里是否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但至少在近五年内,这种地价和房价倒挂的情况,确实是第一次出现。
就连业内公认的“初代冤大头”、泉湖板块内的九华项目,也不曾出现过这种情况,龙洞堡楼市到底有多可怕,可见一斑。
既然出现了这种地价和房价倒挂的情况,我们不免想要问一句为什么。如果把时间拨回开发商刚进贵阳的2019年,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在这个市场即将开始调整的特殊年份里,这家央企背景的地产公司,接连在贵阳拿下了两宗地王。
一宗在三马,拿地时市场正趁热打铁,土市正热,企业拿地站岗属于“非战之罪”,拿下地王一度还可以开个庆功宴。
另外一宗在龙洞堡,拿地时市场变化已现,土市不再疯狂,但企业的另外一个区域团队,却在各方压力下勉强拿下了龙洞堡的天价土地。
这宗天价土地像是一支冰淇淋味的屎,企业拿着一方面觉得没戏,一方面又试图找点甜头,于是才有了今天的主角项目。
总之就这样,企业的两个区域团队,分获了两宗不同的土地,开启了两个不同的项目。
后来市场进入漫长的调整期,两个团队又有了新的共通点:大家一致认为贵阳市场很难玩,想要撤出。
最先想走的是三马项目的团队。后来几经波折,双方算是融合了一番。而如此操作,又激起了整个企业团队的撤退欲望。
无论如何,从某个时间点开始,撤出贵阳这个“不好玩”的市场,似乎成为了企业新时期的历史任务。
带着新的历史任务,时间来到现在。漫长的调整期依然在持续,企业想要抓紧去化然后拍屁股走人的想法也愈发强烈。
注:这里对企业的团队变动历程有杜撰,算戏说,各位看一乐就好。实际上企业后来有了新的下游,会继续通过另一块牌子在贵阳深耕。
尤其是在全国市场都收缩,且号称“大而不能倒”的恒大瞬间塌方的背景下,很多企业更是会选择无视利润,抓紧回款。
对于类似亏本甩卖的情况,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当前房企的压力确实较大,地价较高的项目定价压力也较大。
但对房企来说,最关键的还是加快去库存,所以盈利不是核心内容,关键还是要快速回笼资金。
不过这种情况不会一直持续,在信贷政策放松后,销售层面的压力期也会过去。
即便如此,我依然不甚看好这个价格倒挂的项目,最终还能再把价格给涨起来。降价之于营销就像毒品,想要“戒掉”全凭运气。
话说到这,肯定会有很多人不耐烦:你特么就说房子能不能买吧!
答案当然是:能。这天下,只要胆子够,有不能买的房子么?现在这价格对这项目来说,百分百就是“抄底”。
但买了以后,你得应对的,很可能是许多肉眼可见的问题。再次重申一下,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哪怕是亏本,它也得想法儿少亏点。
所以,我们能够想到的,大概就是单价400元的景观,抠成单价300元,原本公区铺瓷砖的地方,最后换成刮大白。
简而言之,一场全面的减料(偷工不至于,工程承包合同不会变),必不可少。
比较典型的例子依然是“初代冤大头”九华项目。前段时间毒舌表达了对其的喜爱,我看了看他拍来的图片,大概也猜到了一些情况。
不得不说,现在的房地产业,好像进入了一个“多做多错”的时间节点。恒大喊着降规模、十年不拿地,碧桂园虽然没说啥,但在贵州也好久没动过手。
比较异类的一个是中海。号称“利润王”的它在集中供地的寒流中疯狂逆势扫货。关于中海,咱们以后再另开篇幅聊。
但无论市场和企业再怎么变,房地产业不会如部分悲观者一般所说,就这么没了。地价和房价倒挂固然可怕,却也只是历史进程中的无关痛痒的小小环节。
相反,房地产业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出路,只不过很可能会一将功成万骨枯。最终,房地产业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