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我就抱有一个信念,即使改变世界的不会是摄影,我仍然觉得独立摄影师的工作可以充当时代生活的见证。
-------维利.罗尼
如果说截至目前谁拍摄成都这座城市时间最长且数量最大,恐怕他算其一。
40年来,他用镜头定格成都,2万多个胶卷,50余万张胶片和50余万张数码照片。这其中,绝大部分从未向外界公开,而我们现在在社交媒体上所能看到的部分他的照片,张张经典。
他生活清贫,不食人间烟火,却拍下成都普通老百姓几十年的烟火生活。
爱摄影爱到痴迷,却从不张扬,为人低调,除了吃饭睡觉,他每天只做一件事情:拿起相机拍摄。
有被他连续拍摄40年的幼儿园、街道、店铺、学校,还有被他记录了三代人故事的成都一家人。
他被同行称为,成都最资深的草根摄影家、摄影圈的“隐士”。
他是王晓庄,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媒体专访,而本文中绝大部分他拍摄的成都照片,也是首次亮相。
在王晓庄欣赏的摄影大师中,法国著名摄影师维利.罗尼是其中之一,他镜头下的巴黎市民的日常生活,浪漫诗意的怀旧美学,瞬间成就的永恒,在某种程度上也点燃了王晓庄拍摄成都的激情,这样的激情,长达40余年。
不过,第一次拿起相机拍摄,王晓庄说那还是13岁时和同学去青城山耍。相机是父亲的一台海鸥4B双镜头照相机。“如果从那次算起,我拍照片应该是有50年了。”
从82年开始,王晓庄正式开始自己的拍摄生涯。“我花了443元买了台理光CR-5,还花90元买了一个三角架。这个花费在那个年代可是‘巨资’哦!”
这是王晓庄现在常用的一台胶片相机,德国的䘵莱120,购置于2010年。截止目前他已经用这台相机拍摄了2万多张底片,而且是用三脚架,快门线,小光圈,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慢慢拍。
因为深受父母的影响,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王晓庄,从小跟着父亲认识了众多知名画家,父亲也要求他从小习画,希望他将来也能在画画上有所建树。但是,自从第一次触摸了父亲的那台海鸥相机,王晓庄就被记录瞬间的艺术所打动,他觉得摄影才应该是自己所追求的事业。
40年来“扫街拍摄”是王晓庄的日常
在我们专访王晓庄那天,他拿出厚厚三摞相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张“著名”的百万蚊帐商店。80年代成都“杨百万”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开在青年路的纹帐店也是当时的一大商业“景观”。照片中既有“杨百万”本人,还有另一对主角,身穿军服和红衣的一对夫妇。而在35年后,当这张照片在四川省的一次影展上出现时,被军人的女儿看到,随即远在攀枝花的当时这位军人就与王晓庄本人取得了联系。“这就是照片的神奇之处啊!时隔这么多年,还能找到当事人。”
80年代开在青年路的“百万纹帐商店”,图中身着灰色中山服,手拉着纹帐一角的就是“杨百万”本人。
而将镜头对准城市街头,抓拍城市变迁、普通百姓的生活日常、以及每一个细微情绪,成为了他日后的最重要题材。
这些拍摄于80、90年代的照片,现在看来仍然能深深打动我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王晓庄不仅拍摄下了城市的情绪,也拍摄了人们的生活状态,连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细微的动作、表情都抓拍到位。
《劳动人民的芭蕾舞》,王晓庄拍摄于80年代二仙桥圣灯电影院门口。
这张照片的名字叫《劳动人民的芭蕾舞》,王晓庄至今仍记得这是在他无数扫街拍摄中不经意抓拍的一个瞬间,哪知却成就了经典之作。
“当时是在二仙桥圣灯电影院门口,一位农村妇女从乡下牵着自家的猪儿到成都的集市上去卖,谁知道过街的时候,猪儿被迎面开过来的一辆卡车惊吓住了,停到中间动也不动,妇女只好使劲拉它。我正好路过就拍下了这一瞬间。注意看妇女的脚尖与猪儿的脚脚,是不是有点在跳芭蕾的感觉?!”一个在当时见惯不惊的场面,被王晓庄这样地抓拍,竟也充满了一种诗意的浪漫。而这张照片也入选北京第九届国际影展。
《小裁缝的爱情故事》,王晓庄拍摄于1987年冻青树街
生活的浪漫随时都在发生,也随时会出现在王晓庄的镜头中。这张《小裁缝的爱情故事》,画面主角是一对夫妻,看他们的表情,喜悦在脸上飞舞,而背后暗处两位伙计的笑容若隐若现,也在同步感受着这对夫妻的喜事,整个画面不仅让人看着会心一笑,也被这四个画面中人物明亮的笑容所感染。“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人们过上了好日子,那些笑容真的是从他们的内心发出的,这也是时代的印记。”
成都首次发行福利彩票那一天,王晓庄找到了一个绝佳拍摄点位,这组照片也成为记录时代的经典之作。
而这张照片则记录的是1996年2月10日上午,成都市首次发行福利彩票,在体育中心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一起“抠奖”的情景可以说是轰动一时。
而能够抓拍下这样精彩动人的画面,不是碰巧,是持续不断地长期拍摄中才能发现的瞬间。“我一般拍摄某个主题,起码要持续拍10年以上,有时候就像是上下班一样,每天准点到达开始拍摄。”
坚持10年,对一个摄影师来说不是难事,但是在王晓庄的镜头中,10年、20年以上的同一题材数不胜数,而他坚持拍摄了40年的画面更是不少。比如说他家楼下的这家机关幼儿园。
成都某机关幼儿园,王晓庄拍摄于1982年
“我从82年就开始拍这家幼儿园,那时候幼儿园只有一个小花园,种些花花草草,四面都是教室,午休的时候,几位老师在花园里交谈。”
拍摄于今年2月的幼儿园
幼儿园变大了,老房子拆了,盖了新房子,老师、小朋友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个地方一直没有变。”
王晓庄喜欢拍摄这样的主题,而且他觉得有些主题必须持续关注,并通过时间的积累,才更有意义。在他的镜头中,一直都有一个永恒的成都,那里倾注着他对这座城市全部的爱和热情,并通过一张张照片呈现出来。
坚持与永恒是一个成正比的过程。比如说,从82年开始,一直到现在,王晓庄都坚持使用胶片拍摄。至今他仍然记得拥有自己第一台可变焦相机的那个晚上,他是抱着入睡的,那是渴望已久的一台拥有超级A镜头的胶片机。他用这台相机曾拍下了当年成都第一届糖酒会,这张照片后来获奖无数。
1987年成都召开第一届糖酒会,王晓庄所拍的这一系列照片后来获奖无数。
也是用这台相机拍下无数个成都永恒的瞬间。
“胶片拍摄比数码拍摄更有价值和不可复制性,一张就是一张,真实发生过的画面过了就消失了,只有唯一的一张照片可以留存,而且每一张都是我亲手洗印出来,这感觉太让人享受了,这也是我喜欢用胶片拍摄的原因。”
直到今天,王晓庄依然每天雷打不动的要去“扫街”,通常情况下,他会在下午进行拍摄,一次只选一个点位,很多时候就为了等候最精彩的那一个瞬间出现。
摄影家赵秀文这样评价王晓庄,“他是一个用生命在拍摄成都的人,因为他对成都有一种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情感,他将所有心血都扑在摄影这件事情上,他单纯、执着,是我们眼中的‘老宝贝’!”
但就是这样一个痴迷于摄影的人,数十年来,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因为我对生活没有太多享乐追求,也不求功名,就只喜欢拍照片这一件事情。”
王晓庄的一个摄影包,十多年前一位朋友送他的,一直用到前不久才更换了新的。
王晓庄说除了扫街拍摄,他最享受的时候是在冲洗胶片的那一刻。数十年,他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经由自己之手冲洗出来,当他看到胶片上显影那一刻,是他一天中最激动的时候,“比啥子都开心,因为我记录的是瞬间的精彩。”
王晓庄自己冲洗的胶片
所以,王晓庄在拍摄上所有的花费远远超过自己生活的开销,至今仍然居住在80年代的老房子里,存放胶片的柜子堆满一整个房间,用过每一个胶卷的外盒,他也都全部保留下来。
使用过的胶卷外壳,王晓庄全都保留下来,为保证出片质量,他说只选择最好的底片。
“脚上这双运动鞋是女儿给我买的,我都放了两三年才舍得穿,反正每天都要扫街,走很多路,穿好鞋子太浪费了!”
在自己家中的王晓庄
而在购买拍摄所用的材料上,王晓庄可以说是大手笔,经常是一次性购买数百个胶卷,花费接近万元。
“我在生活上把标准降到最低,但在摄影上我的追求是极高的。”
对摄影近乎痴迷,又有着极高追求的王晓庄其实还有个爱好,就是画竹子和熊猫,而且在这方面造诣不浅。“也是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平时除了摄影,我还是没有断过画画的,其实绘画的艺术性与摄影定格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通的,但我更喜欢照片里真实的存在。”
日常作画,王晓庄笔下的熊猫和竹子
王晓庄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了各种内容,有他多年来拍摄时记录的文字,有他总结的人物抓拍要点,有他摘抄的名人名言,还有他悉数记录的自己在街头拍摄时分别被汽车、三轮、电动车撞到撞伤的时间、次数与地点。
有一年生日,他写下一篇文字,其中一句话是这样的:我要坚持拍摄到生命终止,永不放弃,杜尚说得好“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热爱摄影,向着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前进、前进、前进。
(本文中王晓庄先生的所有照片版权均为其本人所有,并独家授权漫成都使用,谢绝下载,谢谢理解。)
——漫成都.人物——
文字|Anyu
编辑 | Penny
图片|王晓庄、Anyu
监制/出品丨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