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眼镜发展史

单片眼镜,利用眼眶和眼球之间的眼窝把镜片固定住的眼睛。

每个中国人可能都非常熟悉下面这幅革命导师的照片。

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标准像

在这幅照片里,可以看到在革命导师胸口有一枚带有手柄的小镜片。在相关人士的回忆中,它被称作「单片眼镜」。

然而,这种「单片眼镜」,与影视剧中欧洲贵族佩戴的那种嵌入眼眶、有时还缀有绳索的圆形镜片有明显的不同。

影片《游龙戏凤》中饰演巴尔干王公的劳伦斯·奥利弗所佩戴的单片眼镜

以佩戴单片眼镜为标志性特征的侠盗亚森·罗宾

那么,西方人佩戴的单片眼镜,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花花公子的造型需要

尽管眼镜早在中世纪就已出现,单片眼镜的历史却要短暂得多。

有关单片眼镜的最早的图像纪录始见于 18 世纪,那时少数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古玩收藏家用它来检查雕刻、画作和珠宝的细节。

18 世纪普鲁士古玩收藏家菲利普·冯·斯托什(Philipp von Stosch)佩戴单片眼镜观察古物

不过,在 18 世纪到 19 世纪中期,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欧洲人更多使用的,是一种小型单柄视镜,在英文中叫做 quizzing glass。

这种眼镜设计精巧,常常带有贵金属乃至珠宝配饰,但其实与袖珍放大镜没有实质上的差别。

人们平时用丝带或细链把它挂在脖子上,使用时握住它的手柄来近距离观察物体或阅读,有时也用它来看人——用来表达一种惊讶、嘲弄或轻视的态度。

一枚小型单柄视镜

反映美国南北战争前夕民主、共和两党「驴象之争」的政治漫画。代表民主党领导人杰夫·戴维斯的驴子使用单柄视镜,难以置信地看着全副武装的共和党大象。

而真正让佩戴单片眼镜变成一种社会时尚的,则是那群 19 世纪初开始出现的「花花公子」(英文 dandy,又被译为「纨绔子弟」)们。

作为一种「事业、工作和生存都靠衣着打扮」的社会群体,花花公子们极其讲究服装的格调、质料与剪裁。

他们对简洁合身的礼服上衣、长裤、礼帽、皮靴的推崇,创造了与法国大革命前戴假发、穿长袜的贵族完全不同的纨绔时髦风尚,在英文中被称为 dandyism。

对花花公子们来说,能用来「镜中窥人」的单片眼镜,堪称与手杖、领结、胸针一样重要的时髦佩饰。

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嵌入眼眶的单片眼镜逐渐取代了单柄视镜,成为花花公子们在沙龙和舞会等社交场合高谈阔论、招蜂引蝶时必不可少的装备。

一个典型的 19 世纪末期的花花公子形象。他的佩饰除了手杖、表链、烟斗、单片眼镜外,还有一条苏格兰㹴犬。

单片眼镜怎么戴

单片眼镜一共有三种样式。第一种最早于 19 世纪 30 年代出现,它仅由一个配有镜片的金属圈构成,使用时将这个金属圈嵌入眼眶。

第二种则诞生于 19 世纪末,其结构最为精巧。在镜框边缘两侧,它有一个被称作撑架的突起延伸部分。这种设计是为了把单片眼镜放置在离眼眶稍远的地方,避免眼睫毛剐蹭镜面。

这种有撑架的单片眼镜比较昂贵,其顾客非富即贵,他们常会特别定制单片镜的框架来与他们自己的眼眶相合。

通常来说,上述这两种单片眼镜在镜框外都有一小圈环框,环框通过一根细绳或细链子连在佩戴者的衣服上。

这样的设计可以防止单片眼镜的丢失与掉落,也可以方便佩戴者将镜片挂在脖子上或放在上衣的胸前口袋中。

第三种单片眼镜则没有镜框。它就是一块经过切割的镜片,镜片边缘呈锯齿形方便持握。有时在镜片的一端会钻出一个小洞用来穿细绳,而更常见的则是不加细绳自由佩戴款式。

这种式样在 20 世纪颇为流行,因为经过简单的切割打磨便可以配合任何形状的眼眶,免去了定制镜框的成本。

佩戴无框单片眼镜的俄国文学家布尔加科夫

佩戴单片眼镜,其秘诀在于用眼眶和眼球之间的眼窝把镜片固定住。

对于高鼻深目的欧洲人来说,提起眉毛、然后像插入卡槽一样把单片眼镜嵌入眼窝并非难事。

由于绝大多数镜片均属私人定制,单片眼镜戴起来也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不舒服。

不过,为了防止镜片弹出,佩戴者必须时刻调整镜片。而剧烈的面部表情,特别是像抬起眉毛这样的眼部表情,是单片眼镜掉落的主要原因。

更方便佩戴的有撑架单片眼镜,图为其结构与佩戴取下的步骤示意图

在 19 世纪,带眼镜腿、设计简陋的普通双片眼镜被普遍视作一种医疗矫正器械,对当时很多人、特别是上流社会人士来说,这种时刻架住鼻梁、扒着耳背的眼镜在正式社交场合实在是有碍观瞻。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铜质双片眼镜

与之相反,单片眼镜贴合眼眶的特性,使得它更接近于「身体的一部分」,同时也掩盖了佩戴者的视力缺陷;而单片眼镜私人定制的特性又有效展示出佩戴者的个人身份。因而对大多数视力不佳的上流人士来说,在社交场合单片眼镜显然是比普通眼镜更好的选择。

从 19 世纪末开始,单片眼镜在欧洲逐渐脱离了花花公子的文化小圈子,和礼服、高筒礼帽、手杖和皮手套一起,被欧洲人视为一位上流社会男性最明显的身份标识。

画于 1912 年的《锦衣玉食者》描绘了一个戴单片眼镜的典型上流绅士形象

骗子、纳粹、暴发户

单片眼镜在大众认知中与上流社会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它甚至成了很多依靠光鲜外表行骗的骗子们的必备行头。

对这类骗子们来说,单片眼镜犹如他们进出高级饭店与珠宝店诈骗、行窃的一张通行证。

这群骗子之中野心最大的一位,试图窃取的不是任何首饰珠宝,而是一个国家。

1934 年,袖珍国安道尔迎来一位名叫鲍里斯·斯科瑟列夫的白俄冒险家。

此人凭借谱系学知识和伪造的俄罗斯亲王身份,竟然自封为安道尔国王,甚至还凭借花言巧语说服安道尔的议会接受了君主制。

在西班牙警察从巴塞罗那赶来将其逮捕之前,这位能以熟练动作佩戴单片眼镜彰显身份的「国王」,已统治了安道尔十四天。

戴着单片眼镜的安道尔「国王」鲍里斯一世

然而,佩戴单片眼镜的贵族事实上远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多。

1911 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上,由贵族组成的英国上议院,仅有两人佩戴单片眼镜。而以佩戴单片眼镜闻名的政治家张伯伦父子,则出身于工商业资产阶级,而非贵族。

约瑟夫·张伯伦和奥斯丁·张伯伦父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佩戴单片眼镜的贵族未见增加多少,反倒有越来越多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佩戴单片眼镜。与贵族用于彰显身份的其他佩饰相比,单片眼镜成本相对不高,且易于获得,因而广受热衷于自抬身价的新兴资产阶级追捧。

事实上,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一战之后,单片眼镜已经转化为资产阶级新贵标榜社会身份的道具。

而「富人喜欢戴单片眼镜」这一观念,则通过书籍、杂志、漫画等媒体的传播在大众心目中不断增强。

1928 年的 Vogue 杂志封面所体现出的佩戴单片眼镜的时尚潮流

在「丁丁历险记」系列的《七个水晶球》中,发财后赎回家族产业的阿道克船长也戴起了单片眼镜

除了大众日常想象中的「有钱人」外,一战后用单片眼镜刻意强调其社会身份的群体只有两类。

一类是标新立异、观念前卫的现代派艺术家、诗人、演员、导演等;另一类则是出身普鲁士军事贵族家庭的德国的高级军官。

佩戴单片眼镜的德军高级军官们

二战时期,同盟国用战争海报、电影乃至动画片进行国内宣传、强调轴心国威胁时,为了展现敌人冷酷邪恶的特质,都会刻意塑造出佩戴单片眼镜、目光阴鸷的纳粹军官形象。

《这就是敌人》——荣获美国国家战争海报比赛大奖的一幅二战宣传海报

二战后,随着眼科医学和制镜技术的进步,造型美观、双镜片可分别适应双眼各自状况的镜架眼镜被大量制造出来,单片眼镜也就基本无人问津了。

高雅复古好选择

不过,在今天,单片眼镜仍然作为一种来自富裕阶级的、富有高雅品位的文化象征而存在着。

这其中最有名的非《纽约客》莫属。1925 年《纽约客》创刊号的封面上,一位手持单片眼镜端详蝴蝶的漫画人物,奠定了该杂志幽默、机智又不乏深度的基调。

这位被命名为尤斯塔斯·梯利的绅士,其形象取材于 19 世纪的著名花花公子奥赛伯爵的一幅画像。

继承了前辈时髦风尚的梯利先生,九十多年来一直是《纽约客》当仁不让的形象代言人。

《纽约客》创刊号封面的尤斯塔斯·梯利与奥赛伯爵的画像

此外,当今的某些复古风尚爱好者有时也会佩戴单片眼镜。此时,单片眼镜不再是身份地位的标志,而仅仅作为一种角色扮演的饰品存在。

然而,对于东亚人来说,没有鼻托和镜腿的帮助,想要佩戴单片眼镜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过浅的眼眶实在是一种先天劣势。

这里最合适的忠告是:要么退而求其次,像革命导师那样去佩戴一枚单柄视镜;要么另辟蹊径,毕竟引领复古风尚的眼镜,除了单片,还可以是黑框。

单片眼镜发展史

眼镜的发展历史,包括起源,发展过程,发展前程??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详细介绍眼镜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和发展前程!!!

解析:

眼镜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

眼镜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的眼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外史籍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它的发展变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我们说眼镜是从中国传到外国的,是有史可查的,是在13世纪末叶。在西方国家,眼镜的最早出现正是在13世纪末叶。当时有个意大利人,名叫马可波罗(Marco Pol6),他曾旅居小国十七年,为元朝宫庭办事,跑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庭里有人戴眼镜,对此他很感兴趣,在他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制造眼镜的地方,则是马可波罗的故乡枣威尼斯。另外,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还载有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说及小字的记载。

最原始的眼镜是起源于透镜(放大镜),它的制造、应用与光学透镜的出现有密切的相关。相传最初发现眼镜能使物体象放大的光学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觉的。当时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树脂结晶体上恰巧有只蚊子被夹在其中,通过这松香晶体球,看到这只蚊子体形特大,由此启发了人们对光学折射的作用的认识,进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镜,来放大微小物体,用以谋求解决人们视力上的困难。这就是我国眼镜的维形时期。

据《世界之最》介绍:“是在公元前2283年,中国皇帝就通过透镜米观察星星。眼镜是中国传到外国的扒耐。根据孔子(公元前551年?79年)说:中国那时就有人戴水晶和其它透明矿物质做成的眼镜,用来医治眼睛或遮避阳光。

经初步考证:有关透镜和眼镜的历史,我国早在战国时期(2300年前),墨子l 5卷,中己载有墨子很多有关光和对平而镜、凸面镜、凹面镜的论述。公元前三凹世纪时我国古人就通过透镜取火。东汉初年张衡发现了月亮的盈亏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借助于透镜的。

中国最古老的眼镜是水品或透明矿物质制做的圆形单片镜(即现在的放大镜),传说店代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过这样眼镜,在宋代时就有人用水晶镜掩日来提高视力了。

明代开始到现在一直称为“眼镜”。

十三世纪元代,我国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镜,帮助解决视力不足的困难,但当时戴眼镜的人并不多。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6一1435年),开始有了“单照“镜(近似现在的放大镜)鉴于当时加工技术,只有老花镜,并限于宫庭内流传,皇帝常常作为御品赐给年老大臣,以矫正视力老花的缺陷。由此之后眼镜已进入了人类的生活之中。以后为了便于使用,有的将镜片缝在帽子上,有的装装在铁圈里。

十六世纪开始才出现架在鼻梁上的双片镜,在镜架两端系上线挂在耳朵上。以后眼镜架的生产不断改进,逐渐由繁而简,出粗糙到精巧。镜框有纸圈、漆皮、午角、玳瑁、铜圈等。

这些不同镜框直延至清代后期,开始用镜脚代替,这样既美观又方便,以至出现了以戴眼镜(平光镜)为赶时髦的潮头。清乾隆时,李行南的《中江竹杖词》巾有“少年不尽风流态,理聪斜窥红粉妆”之句,就是指江南一带人以戴眼镜为时髦,散链亦有在结婚礼仪时,新娘以上有色眼镜掩羞容。

我国限镜的取材和形式的演变,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工业、手工业的生产发展而变化。从眼镜形式和镜框(架)的演变,在我国最古老的眼镜只有一块镜片,不带边框,手持使用。后来为了手持方便,则把镜片用木质(后用金属)作边框,固定在一个单柄边框上,仍然是手持使用(如当今的单柄放大镜。到明消之际,小国姑苏(今苏州)上方山一带、用水晶制成的镜片,就是装在单柄铜框上,叫做单怕眼镜。苏州乃是我国水晶眼镜生产之盛地,流传古今,遍销全国,相传海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单柄眼镜使用不方便、开始则把两个单镜经过针销或铆合连接在一起,如图1当中旋转轴可以上下分合,用绳带牵挂在头或帽子上、也可利用压力把它夹春掘春在鼻梁上使用。最古老的镜架(边框)为木制、纸制、动物角质、皮革和玳瑁甲等材料,后来相继发汉到采用金屈材料如;铜、铁、金、银及现代的各种合金、镀金、包金、K金、不锈钢和塑胶材料。其形状早期眼镜均为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只有边框无脚服;有的有脚腿也不象现代眼镜的式样。

例如:无脚镜框为折叠式:(即用丝线绳套在耳上使用)有脚镜框的腿也是折叠式:其镜盒都是用纸糊的,经过涂漆搞的也很讲究.可以挂在腰带上作装饰品,其式样有圆形、椭圆形二种。(如图1枣2)此外还有为眼镜配套的镜套,镜袋,主要起保护眼镜和方便携带作用。

我国眼镜行业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明清之际行业帮会的形成

在我国历史上(约14 17世纪)随着个体手工业的发展,眼镜用料由天然晶石发展到使用玻璃后,眼镜的使用范围则开始向民间推广和扩大,制作技术也有新的发展。

中国姑苏(苏州)是我国眼镜的发源地,苏州生产眼镜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对我国的眼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明代激帧初年(公元1628年>、苏州眼镜史上山现了一位杰出的技帅,名叫孙云球,字文玉,又字泗滨,原籍吴江。他从小勤奋好学,当时他看到视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单照”镜之类又使用不方便。于是他就汰心研制一种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镜片。他经过反复多次试验,利用机械原理发明创造了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这种牵陀车,就是所谓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最后终于掌握了“磨片”技术。用天然水晶石磨制出镜片。同时他又掌握了“对光”

现称验光)的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这样就可以随目配镜,效果丝毫不差,戴在脸上也比较方便舒适,以适应各人视力的需要,这是我国主觉验光配境的开始。

后来.孙云球又发明研制了不同用途的光学镜头,有百花镜、鸳鸯镜、放大镜、多面镜、幻容镜等数十种之多。从此,孙云球制造的眼镜名扬各地。可惜,这样一位有作为的技术人才,33岁就病逝了。但是他留下一部名n4《镜史)的科技著作.对推动后世眼镜制造技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继孙云球之后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又出了一个制造眼镜的人才,名叫褚三山.他进一步发展了制造眼镜的技术,颇有影响。

由于苏州出了孙云球、褚三山两位杰出的制造眼镜的技术人才,从而推动了当时苏州眼镜行业的形成和发展。在1735年,苏州已出现了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

到了清康熙年间,眼镜的制作与销售已在北京、上海、苏州、天津、广州等地蓬勃发展。眼镜已成了专门的商品。

2.清末民初眼镜行业的顺起

自I 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配镜技术传人我国,为眼镜行业的倔起开辟了新的道路。清朝末年,首先是英国人约翰·高德(J。hnGoddard),在上海开设了“高德洋行”,专营机磨检光眼镜。之后其他洋人接因而来。如托极司(TobiM)开设了“明晶洋行”,英籍犹太人雷茂顿(Ram5比n)开设的“雷茂顿洋行”等。

至此以后,到19门年曾经在“高德洋行”中国人筹资开设了“中国精益眼镜公司”。由于精益眼镜公司的开业,使我国眼镜行业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验光配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

①开始废除了旧式店铺沿用已久的“对光牌”验光配镜,采用了主客体相结合的验光技术。

⑨淘汰了纯手工操作制做镜片的方法,设置了机械研磨加工设备,发展了研磨技术,这时不仅能磨制各种不同性质、不同规格的镜片,还开始自制式监制各类镜框(架)。

③在检、磨、割、装、矫、制等技术方面,由于采用了一些国外的新技术和设备,因而培养了一代制做眼镜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眼镜行业很快形成一支新的技术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于精益眼镜公司生产的眼镜适应了我国人民的需要,售价又低于洋行洋货,不久便在全国占领了市场并在各地开设了分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精益眼镜公司已在北京、香港、天津、济南、沈阳、大连、哈尔滨、南京、无锡、苏州、杭州、扬州、汉口、长沙、南昌、开封、广州、重庆等十八处开设了分支机构。

在抗战前,精益眼筐公司的产品,还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曾到广州精益公司分店验光配镜,并为之题词:“精益求精”。

1935年前后.上梅除精益眼镜公司之外、还开设了几家大型专业眼镜公司,其中有“茂昌眼镜公司、吴良才眼镜公司”等。这些专业眼镜均设有先进的验光配镜设备和镜片加工研磨、割边专用机器。

与此同时,北京的眼镜行业也大为发展。北京先后开设了慎昌钟表眼镜行.大明目镜公司(始建于1937年)等,也都分别设有验目配镜和前店后厂的镜片加工车间。同时,原有老式的生产方式家庭手工业作坊,也随之发展增多,并且不断革新其生产技艺,采用一些国外进口材料,使旧式眼镜在形式上力求更新。从此.北京的眼镜行业更是兴旺发达,进而成立了眼镜同业工会.协调全行业的共同事宜。这是旧中国北京眼镜行业的大致形成过程。

3.新中国成立后眼镜行业的变迁和飞跃

旧中国.眼镜行业的发展,虽然初具规模,并且有了行业帮会或同工业会等行业组织,但是在其生产和经销中均属私人店铺和家庭手工作坊,其产品大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装饰品,产量不多、价格昂贵,因而发展缓侵。特别是生产工业.直到解放前夕,全国生产眼镜的厂家只廖廖无几,都是一家一户,生产工人多则十JL个人,少则一二人,而且生产工艺十分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品种单调、数十年一贯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眼镜生产开始由家庭小作坊式的手工生产,逐步到组织起来合作生产的小企业。如:北京在合作化和公私合营前,眼镜工商业为数不多。

工业有近百户小作坊,从业人员约有270余人;商业共有39户专兼营商店,从业人员不到300人,其中只有十家(即:精益、大明、东方、精明、昌明、四明、宝隆、刘明斋、孙泳良常记)

设有前店后厂的生产车间和同仁医院眼科附属的眼镜片加工车间,共有生产工人46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眼镜行业也得到大力发展。在工业方面,北京、上海、苏州等主要产地均具有了一定规模的眼镜生产基础。如上海眼镜一厂、上海眼镜二厂、北京眼镜厂、北京608厂、北京603厂、苏州眼镜厂等,已经成为我国眼镜工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其规模均为近千人的国家中型企业。其产员数量质量及配套能力均居全国首位,有的产品则为市级或国家级优质产品,有的名牌产品多年长期出口.行销全国,驰名中外。

另外,一些国防工业企业,仪器仪表工业也有部分企业转向眼镜行业生产加工,商业服务部门也不断扩大或增加销售网点和增添验光配镜L设备、仪器。有些城市还非常重视理论教育.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还开办丁眼镜技术短训班和职工个等专业技工学校为眼镜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1985年4月,由国家轻工业部倡导牵头,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了全国眼镜行业的“中国眼镜协会”成立大会。到会的入会集体会员企业共有140亲家,其中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有85个,分别隶届轻工业部、商业部、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部、农牧渔业部、卫生部和国家科委;分别在14个省、市、自治区等31个城市;共有职工27237人。其中,技术人员l 393人:500人以上的单位15个,200一500人的单位29个,200人以下的单位41个o按经济性质划分:全民企业15个,集体企业49个,乡镇企业Io个,中外合资企业若干个。这85个单位共有固定资产净值14522万元,1984年全年生产能力为:镜架2018万副,(其中金属架590万副)。镜片1609万副,毛坯1694万副;总产值1.4亿元,总销售I.9亿元.总利润3449万元,每年出口镜架、镜片150万副,换汇75万美元。眼镜协会成立后一年多来又有近百家厂、商申请加入了协会,到1986年底已发展到集体会员企业240个,共有职工3万余

我国眼镜行业的发展,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配套生产能力的大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眼镜的性质和作用

1.什么是眼镜

所谓眼镜,就是戴在人的头部前额眼睛上的,用来美化脸形、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一种工具。眼镜是由镜片、镜架(即边框、脚腿)所组成(接触眼镜出外).无架谓之片、无片谓之架。其形状及边框、脚腿的变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材料、新技艺的发明发现而改变的,并具有时代艺术作品的象征。

2.眼镜的性质与作用

眼镜即是保控眼睛必需品,又是一种美容的装饰品。从镜片的功能上讲,它具有调节进入眼睛之光量,增加视力,保护眼睛安全和临床治疗眼病的作用,对屈光异常引起的儿童斜视和伴有头疼的屈光异常患者,配戴眼镜后均可治疗。而眼镜架的功能,除其为镜片配套构成眼镜戴在人的眼睛上起到支架作用外,它还具有美容、装饰性。现代流行者强调,眼镜要有与时代人的面部化妆及服饰的和谐,反应社会阶层高超、学问高雅、时尚等等象征。因此,前面总结眼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即:“今朝眼镜护灵窗,矫正视力益于民”。则基本概括了眼镜的性质和作用。

所谓护“灵窗”,是根据国外眼镜界和眼科专家、学者对眼睛在人身诸器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枣“灵魂之窗”而提出来的。故称眼镜又是保护“灵魂之窗”的工A具.

随着社会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视力保健工作的开展,眼镜在人们生活领域中将要发挥重要作用。

单片眼镜发展史

最早的眼镜是怎么由来的?

发明眼镜的人应该获得一座雕像的荣誉,可惜没有谁能够确定,究竟是谁发明了眼镜。不过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从眼镜问世起,就深植于社会史中,成为各国民俗、流行和骄傲的一部分。

最原始的眼镜是起源于透镜(放大镜),它的制造、应用与光学透镜的出现有密切的相关。现知最古老的透镜是在伊拉克的古城废墟中发现的。这块透镜用水晶石磨成。依此可推知,古老的巴比伦人至少在2700年以前便发数手现了一些透镜的放大功能。

相传最初发现眼镜能使物体像放大的光学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觉的。当时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树脂结晶体上恰巧有只蚊子被夹在其中,通过这松香晶体球,看到这只蚊子体形特大,由此启发了人们对光学折射的作用的认识,进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镜,来放大微小物体,用以谋求解决人们视力上的困难。中国早在战国时期(2300年前),《墨子》中已载有墨子很多有关光和对平而镜、凸面镜、凹面镜的论述。公元前3世纪时我国古人就通过透镜取火。东汉初年张衡发现了月亮的盈亏及月日食薯历嫌的初步原因,也是借助于透镜的。

中国最古老的眼镜是水晶或透明矿物质制作的圆形单片烂梁镜(即现在的放大镜),传说明代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过这样眼镜。明代开始到现在一直称为“眼镜”。马可·波罗在1260年写道:“中国老人为了清晰地阅读而戴着眼镜。”这证明,至少在这以前,中国人就知道眼镜并使其实用化。公元14世纪的记载说,有些中国绅士,愿用一匹好马换一副眼镜。那时的眼镜,镜片多用水晶石、玫瑰石英或黄玉制成,为椭圆形,并以玳瑁装边。戴眼镜的方法也颇奇特,用形形色色的东西固定;有用紫铜架,架在两鬓角上;有用细绳缠绕在两耳上,或者干脆固定在帽子里。间或也有人用一根细绳拴上一块装饰性的小饰物,跨过两耳,垂于两肩。因为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所以当时的人们与其说戴眼镜是为了保护视力,倒不如说是一种炫耀身份的装饰品。

将眼镜从中国引入欧洲的人,真正可信者是13世纪一位意大利物理学家。但几乎过了一世纪,那里才普遍使用眼镜。这期间他们苦于解决一个难题:如何舒服而长时间的戴眼镜?开始是诸如今日放大镜的东西,用透明的水晶石、绿宝石、紫石英等矿石磨成的透镜上做出框架,安上手柄,或安在手杖上,后来是用绳子系于胸前,逐步发展成长柄眼镜,后来出现了长柄双眼镜和夹鼻眼镜。夹鼻眼镜尤其适用于高鼻梁的罗马人及英国人。大文豪伏尔泰在作品中赞颂道:“每样东西的存在都有其目的,而每样东西都是达到那个目的所不可或缺的。瞧那为眼镜而生的鼻子!因为它,我们才有了眼镜。”

到1784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双焦距眼镜,又使眼镜的声誉得以提高。至于无形眼镜,则是1887年由德国人制造的。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探路者转型「芯片版图再下一城探路者双主业战略的升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