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北交所上市后融资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

11月15日,北交所迎来开市一周年。

对于一年来的成绩,北交所方面表示,开市一年来,北交所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各项制度安排有效运转,市场生态持续改善,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取得了良好开局。

具体而言,包括:服务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功能逐渐凸显;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色制度功能有效发挥;逐步形成各方资源加速汇聚的良性生态;对中小企业服务链条更加完善;市场改革与风险防控有效平衡。

“对中小企业来讲,在目前的大环境里面能够融到钱,对企业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金长川资本董事长兼总裁刘平安对记者表示,北交所目前已经初步发挥出其融资功能,也为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初步发挥融资功能

截至2022年11月11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

业绩方面,北交所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整体业绩稳中有增。

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同比增长33.25%;实现归母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长19.4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2.23亿元,同比增长21.3%。

其中,第三季度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7.39亿元,同比增长36.48%;实现归母净利润22.86亿元,同比增长20.90%,增幅较上半年分别提高3.23和2.06个百分点,第三季度业绩增速明显提升。

研发方面,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研发强度达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3倍。

据悉,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八成以上公司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其中47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47家企业平均研发强度5.69%。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微创光电等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20%,连城数控等4家公司的研发支出达1亿元以上。部分公司突破“卡脖子”技术,发展动能得到充分释放。

发行融资方面,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融资平均2.07亿元,单次融资金额从0.4亿元到17亿元不等。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期间平均进行2次定向发行融资,融资1亿元左右,上市后9家启动再融资、3家已完成发行。

此外,今年以来,有21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回购方案,预计回购金额上限5.53亿元。88家公司发布现金分红方案,分红公司家数占比超7成,合计分红金额达23.61亿元,涉及近80万名投资者。

投资者结构方面,北交所合格投资者超520万,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均已入市,超580只公募基金参与市场,11只北交所主题基金获批注册。逾900家次机构参与北交所上市公司调研。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出现波动,北交所整体表现如何?

据统计,开市以来,北交所日均成交金额超10亿元,日均换手率约1%。9月中旬以来,北交所市场量价韧性回升,单日成交额最高突破20亿元。9月以来上市的16只股票首日平均上涨24.24%、换手率39.23%。

刘平安认为,对于北交所这一新兴市场,要看到其长期价值。在他看来,“要想在北交所里面真的赚到钱,可能短期的投资策略不是很有效,但我坚信这个市场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后备军成色几何

截至10月31日,北交所在审在辅导企业合计429家,其中在审企业133家,在辅企业296家。

行业分布方面,429家公司共分布于52个大类行业,以中高端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为主。排名前五的大类行业分别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0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8家),专用设备制造业(37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6家)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3家),这五个行业在审在辅导公司数量占比超四成。

经营业绩方面,在审在辅企业2021年平均营收和平均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5亿元、4124.52万元,近两年分别复合增长20.19%、30.29%,较现有挂牌公司分别高出12.71和20.18个百分点。

其中,近三年营收、净利润持续增长的在审在辅公司各有274家、228家,成长性具有显著优势。归母净利润超过4000万的公司有168家,已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中位水平;在审在辅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13.98%,较现有挂牌公司整体水平高7.63个百分点,与北交所上市公司基本持平。

截至10月31日,61家披露了2022年三季报的在审在辅企业平均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4.78亿元、3511.84万元,分别同比增长9.21%、24.20%,超半数公司营收、净利润实现双增长。

创新属性方面,在审在辅企业2021年平均研发费用1725.27万元,182家公司研发费用规模已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在审在辅公司平均研发强度达3.56%,其中,研发强度超过6%的公司数量为124家,基本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截至10月31日),新三板新申请挂牌企业数量321家,是去年同期四倍。

从经营业绩看,新申请挂牌企业2021年平均营收、净利润分别为3.41亿元、2869.66万元。从创新属性看,新申请挂牌企业最近一年平均研发费用为1515.99万元,较现有挂牌公司平均水平高约九成。

上述公司中,符合北交所财务标准的申请挂牌公司有201家,占比62.62%。其中,收入大于3亿元、5亿元、10亿元的分别有106家、46家、16家,分别占比33.03%、14.33%、4.99%;净利润大于3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的分别有101家、33家、9家,分别占比31.47%、10.28%、2.81%。

与此同时,北交所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市场功能。

11月4日,北交所发布北证50成份指数样本,拟于11月21日正式发布实时行情,行情授权与指数基金开发工作正在有序推进。11月11日发布融资融券相关规则,后续将持续推进技术准备、权限开通、投资者培育等工作,尽快推进融资融券业务正式上线。记者获悉,引入做市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等改革举措也在稳步推进。

刘平安表示,无论是北证50指数还是融资融券的推出,都将对市场流动性有所改善。不过,以融资融券为例,任何一个制度的出台,市场对其认知和适应都有一个过程,而一个市场的成熟也是需要时间的。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金融活水持续灌溉创新型中小企业

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的中小企业在北交所聚集发展,一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正在壮大,一条普惠金融之路正在形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表示,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与北交所“层层递进”,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有利于更好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金融活水持续灌溉创新型中小企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北交所开市一周年!7组数据讲讲它的变化

2021年11月15日,伴随着钟声的落下,北交所正式开市!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北交所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来一起复盘北交所的前世今生,看看它都取得了哪些傲人的成绩吧。

北交所的前世今生

在北交所还未现世之前,国内除了沪、深交易所外,还有一个新三板,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跟深交所分为主板余陵、创业板,上交所分为主板、科创板一样,新三板也是实施分层管理:精选层、创新层和基础层。

当时在新三板挂牌企业7300多家,只有1%属于精选层。换句话说,精选层公司都是相对优质且小而知毁中精的企业。

北交所的前身就是新三板的精选层,在北交所首批上市的81家公司中,有71家公司来源于精选层。

顺着这个逻辑,北交所的定位自然就比较清晰了,服务于创新型中小公司:很多企业想上市,但是由于规模等因素限制,未能达到上市标准,融资、发展受限,北交所就旨在解决类似的问题。

成功开市之后,借助转板机制,北交所成为了新三板市场和主板市场之间的重要枢纽。

北交所和上交所、深交所的区别

那北交所和沪深两市交易所都有些什么区别呢?

具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企业上市要求、涨跌幅限制、交易方式等方面。

上市要求:在北交所上市企业最低市值≥2亿元,上交所、深交所最低市值要求≥10亿元。上市企业类型:北交所企业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沪深交易所主板的企业主要是一些成熟的企业,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是一些战略新兴企业,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是创新成长型企业。涨跌幅限制:北交所上市首日不限制涨跌幅,次日起实施30%的涨跌幅限制;沪深交易所主板上市首日实施44%涨跌幅限制,次日起实施10%涨跌幅限制。交易方式:北交所采用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方式进行交易;上交所和深交所采用集合竞价 连续竞价的方式。

北交所开市一年“成绩单”

俗话说,引金融改革活水,浇灌创新之花常新。

一年后的今天,开市的北交所已呈现百花争艳之势,成为了孕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摇篮。

一组组数据也勾勒出了北交所开市以来所取得的不俗成绩:

上市企业数量:截至2022年11月11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总市值约1947.98亿元。

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86%,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创新特征鲜明。

专精特新: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八成以上的公司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其中47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2年前三季度,这47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3亿元、净利润21.31亿元,同比增长9.78%、16.38%,平均研发强度5.69%,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盈收状况: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123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长33.25%、19.43%,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与韧性。

分行业来看,电力设备、基础化工和机械设备三个行业在2022年Q3以来表现突出,分别以326.45亿元、108.19亿元和91.81亿元,位列北交所行业盈收规模前三搭山甲。

研发投入: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研发强度达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3倍。研发人员:作为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核心内驱力,研发人员数量也能有效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截至2022年3季度末,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队伍颇具规模,平均人数达85人,30家超百人。创新成果:相关数据显示,123家北交所上市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为1.2万余件,有效专利总量为720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总量为1700余件。投资者结构:在北交所的“另一端”,投资者结构明显改善,长期资金加速入场。目前,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数量已超520万,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长线资金均已入市,超580只公募基金参与市场。(数据来源:根据证券时报,每日经济新闻,北京日报整理,截至2022.11.15)

值得关注的是,在开市一周年前夕,2022年11月11日,北交所正式推出了融资融券的“两融”制度,借鉴深交所、上交所市场的成熟模式,在增强市场活力、完善市场机制、提升市场定价功能方面意义重大。

同时,在11月4日北交所还发布了首只指数“北证50”的样本股名单,拟于2022年11月21日正式发布。

这也标志着北交所即将迎来指数时代,将激励更多的投资者入场,相关流动性也有望持续改善。

北交所改革效应持续释放“源头活水”灌溉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昨天,2022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满一周年。

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的中小企业在北交所聚集发展,一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正在壮大,一条普惠金融之路正在形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有强大的链头企业,链条上也要有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来把手、卡位,链头和链身缺一不可。”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表示,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与北交所“层层递进”,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有利于更好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精准服务中小企业的制度特色

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助力其成长,是北交所的使命。

当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倒逼中国加快推进改革创新,也在考验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引导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渐成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战略性举措。

开市一年来,北交所改革纲举目张,在遵循证券市场一般规律基础上,北交所各项制度安排充分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阶段和成长规律,突出错位、包容、灵活、普惠的市场特色。

在上市审核中,北交所以“创新型”三字为标尺选贤举能,再用一次次的“北交所速度”为中小企业插上资本的“翅膀”。全面落实注册制要求,北交所建立了协同高效的审核注册机制,发行上市审核预期明、时间短,一年来,公司在北交所挂牌上市从受理到注册平均用时145天,最短用时仅72天。

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适度包容中小企业发展阶段中关联交易占比高、区域及客户集中、业绩波动等阶段性规律性问题,为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留足空间。

在发行融资端,北交所坚持与新三板协调联动、一体化发展,采取“按需、小额、多次的接续融资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等多种权益融资工具,实行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向特定对象定向发行等多元融资方式。构建充分博弈的定价机制,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融资平均2.07亿元,单次融资金额从0.4亿元到17亿元不等,支持企业合理按需融资。

“虽然北交所公开发行融资金额绝对值不大,但对于我们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而言却意义重大。在北交所上市能帮助我们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更切实地保障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北交所上市公司大禹生物董事长闫和平对记者说。

持续深化制度改革成“源头活水”

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年来,围绕门槛、估值、流动性等话题,北交所与新三板协调联动、一体化发展。

持续制度创新、深化改革,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

今年9月2日,财政部在北交所首次发行国债,标志着北交所政府债券业务迈入新的阶段。

11月4日,北交所发布北证50成份指数样本,并将于11月21日正式发布实时行情,行情授权与指数基金开发工作也正在有序推进。北证50的问世使得市场首次有了可以衡量和观察北交所整体走势的重要宽基指数,市场机构可以陆续开发跟踪北证50的被动型产品,为市场引入持续增量资金和多样化投资者。

11月11日,北交所发布融资融券业务规则。相关规则的发布,借鉴了沪深交易所市场的成熟模式,有利于丰富投资者交易策略,满足投资者多元交易需求,促进市场价格发现,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

据北交所新闻发言人透露,北交所正在持续推进技术准备、权限开通、投资者培育等工作,尽快推进融资融券业务正式上线。此外,交易所引入做市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等改革举措也在稳步推进中。

多位受访的市场人士均感受到,北交所帮助大量创新型中小企业走上资本市场之路效果突出,更多中小企业开始转变对资本市场的态度,更加积极规划在新三板挂牌和北交所上市。

各方资源也在加速向北交所汇聚。数据显示,开市以来,券商各条线均逐步加码,加大直投、投研等全链条服务,形成一批深耕市场业务的特色中介,逾900家次机构参与北交所上市公司调研。最高法出台司法保障意见,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部门协同促进,76个省市政府和21家银行先后与北交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一流的交易所要有一流的企业”

“一流的交易所要有一流的企业”,北交所董事长周贵华在2022年服贸会资本市场助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论坛上谈到,上市公司质量是北交所龙头撬动作用发挥的依托,是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一个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化创新形态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正在形成。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11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86%,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超过八成公司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49家,平均研发强度达5.4%,创新特征鲜明。

强劲的发展活力与发展韧性从企业的经营业绩表现中可窥一二。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长33.25%、19.43%。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研发强度达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3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更多北交所“未来之星”正在路上,截至2022年11月11日,北交所有已注册待上市企业16家,提交证监会注册企业13家,上市委审议通过待提交注册企业8家。

同时,北交所在审企业117家、在辅企业297家。它们以中高端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为主,近八成获得国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专精特新”企业认定,超三成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作为一个刚满周岁、尚属青涩的交易所,北交所的发展离不开规则设计者的锐意革新,更离不开市场参与主体各守其位、各尽其责的合力呵护。这片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北交所上市后融资能力

北交所的未来

世界上最态告颤宝贵的是时间,最不值钱的是时间。

李旭东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好好睡一觉了。

2023年9月2日,北交所成立一周年。

去年北京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正式上线的北方唯一证券交易所,在承接新三板下一阶段发展、服务中小科技初创企业方面开始走自己的路。

作为新三板和北交所成立的见证者和重要参与者,投行成员、中国证券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旭东是新三板券商群体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重点多次是新三板的平台。即使在新三板外观不佳,甚至大量企业退市的时候,李旭东也没有放弃对这个全国性股权交易系统的期待。

2021年9月2日正式宣布成立的北交所,被李旭东视为新三板真正崛起的希望。今年的运营也用大量的数据证明了他的想法。

根据官方媒体公布的信息,截至2023年9月2日,北交所上市公司11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77%,民营企业占90%;全市场总市值近2000亿元,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累计融资超过235亿元,平均每家公司2.1亿元;合格投资者人数超过513万,是宣布成立前的近3倍;布局公募基金500余只,持仓市值稳步提升。

据知情人透露,李旭东在最近与朋友的一次晚餐上说,过去的六个月是他睡眠最坚实、最长的一段时间。

事实上,不仅是李旭东,北京市政府的许多相关部门的领导都从北京证券交易所在这一年期间开发的数据中看到了希望,他们的睡眠质量肯定提高了很多。

毕竟,北交所是北京期盼了15年以上的“大礼包”。

1.扭转金融中心的梦想。

金融圈有一个传言,从2001年开始,北京就在努力在当地树立一个金融中心的标杆工程,从而推动北京打造成政治、文化、金融中心战略的实施。

可惜当时深沪股市相应的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很多管理经验还在摸索中。因此,国家层面的决策层认为,向北京开放相应的证券市场权利可能导致投资者动荡,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稳定。

这成为丁向阳心中的一个结,他曾在2003年至2007年担任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后来又担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组长。

在这段时间里,北京遇到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由于上世纪90年代中小国有企业改制和199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务院最初设立的专门从事证券市场外企业股权交易的“两网”公司制度已不再适用。因此,6家证券公司获准承担代办企业股份转让试点工作。

2001年,第一只从主板退市的股票——水仙电器出现在这一股权转让帆败代办系统中,标志着这一系统的正式使用。随着这一制度开始承接主板退市公司的股份交易,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退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被称为“三板”。

丁向阳看到了这样的机会。毕竟,这是一个在深圳和上海股市之外建立第三个证券交易系统的机会。

在他和北京同事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证券业协会宣布,凡是在中关村园区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只要符合条件,都将纳入这一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股份报价交易试点。

其实这是新三板的前身,也是北京努力吸引金融政策a的第一个高峰

这是北京第一次提出建立金融中心的目标。

可惜的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北京原本想在三年内实现这个愿望的计划又往后推迟了两年。

2012年,证券业协会宣布筹办一家专业的公司平台,承接整个扩容后三板市场的日常运营和交易代办等工作。几个月后证监会批复成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地点选在北京,这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新三板。

至友乱此,北京想打造金融中心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见到了第一阶段的希望。

到了2013年2月,证监会正式发文确认,新三板属于证监会旗下管理的交易所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这让当时新三板成为很多中小企业的上市圣地。

而为了配套新三板的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加入新三板的中关村园区企业找到一个退出和转型的路径,北京市在2013年经证监会同意成立了区域性股票交易市场,这也就是俗称的北京四板。

当时北京四板的宣传语中,就有“培育合格企业,直接进军新三板”的口号。

然而,上市公司的良莠不齐以及企业规模的差距过大,2016年经历了三年疯狂运转的新三板,开始有些承受不住这样的期望,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上市之后就图热闹,融资和未来发展转板的事情都没有下文,因此到了2016年摘牌潮开始出现。

对此,在证监会主导下,新三板系统进行了第一轮的改革,开始对上市企业进行分层管理,把企业分为基础层和创新层,加大对创新层企业的扶持力度。

但由于整个新三板市场交易体系依然在券商和机构间进行,相应的条件和交易活跃度受限,企业股份无法在实时系统

中实现正常交易,对很多优秀企业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同样到这个时候,北京四板市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企业认为挂板没有什么用,甚至积极性逐渐下降趋势也已经出现。

为了维持北京四板的活跃度和新挂板企业的数量,北京市和各区政府不得不出台一系列的扶持和奖励措施。顶峰时期,有一些北京核心区政府能100%报销企业挂四板所需的费用。而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金融掮客,他们四处游说中小企业前往四板市场挂板,并按一定的比例从中小企业获得的补贴中拿到相应的提成。

但这跟北京主导建立新三板和四板市场的初衷,大相背离。

02.不容易的中信建投

中信建投作为国有资本的券商,受相关政府部门的委托,从两网公司时代就一直参与证券市场外企业股份转移和交易的活动。

而到了两网市场关闭之后,证监会直接指定以中信建投为核心的6家券商,代办证券市场外企业股权转移和交易的活动。

这其实是一个纯市场化的行为,也符合当时市场需要专业人士操持的观点。

李旭东就是在那个时候接触到三板市场,并跟整个市场发展心气相接,命运相连。

2008年,当时新三板的雏形已经出现,相应的系统建设已经完成。中信建投在跟证监会沟通之后,准备试水新三板的交易系统,他们看上了一家高新企业——中航新材。

当时中信建投选出来担任中航新材新三板项目组组长的就是李旭东,当然他是一个纯纯的新三板新人,但他带领着一批员工拼命努力适应规则,终于赶在2009年7月1日,成功让中航新材成为新三板股权转让系统第一个挂牌的企业。

而这个过程中由于新建股权交易系统的吸引力,中航新材的募资异常顺利,也让李旭东逐渐坚定了支持新三板发展的决心。

此后,李旭东开始频繁参与新三板上市企业的保荐工作。

2011年中信建投准备成立专门的项目部对接新三板的业务,同时受证监会委托参与到新三板市场公司的组建工作中,提供市场经营者层面的相关意见。

当时中信建投的领导找到李旭东,希望他担起这个担子。但李旭东一直很犹豫,毕竟相较于深市和沪市,新三板还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市场,发展前景到底如何无法判断。

最终,是行业内疯狂问询的其他券商和拟上市企业的态度给了他信心。于是他牵头成立了投行5部,当时加上他一共9个员工,就这9个人撑起了中信建投在新三板的所有业务。

在这之后,李旭东成为中信建投在新三板的代言人,也因为他积极支持新三板、维护新三板发展和品牌形象的各种举动,被市场称作新三板的护航者。

然而,2015年之后,第一批上市企业的红利消失,新三板企业开始陆续出现零星摘牌的现象。李旭东当时就代表中信建投频繁向监管层面提出建议,要求将已经上市的企业进行筛选,对优质的企业进行政策的扶持和倾斜。

也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李旭东的朋友圈中频繁出现失眠或者夜里睡不着,起来听音乐的照片。

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信建投的新三板业务依然在咬牙坚持,而他们也通过自己对于三板企业的熟悉,开始逐渐介入到转板业务和再融资业务中。

12年来,李旭东带领团队累计推荐新三板挂牌公司450多家,累计为挂牌公司募集资金320多亿元,成为整个新三板证券企业的翘楚。

李旭东一直对新三板保持着自己的坚持,他认为只要政策完善,新三板的活力一定会被释放出来。

2021年9月2日的那个晚上李旭东有点忙,还在出差中的他,迎来了国家将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消息。

在新京报的采访中他表示,当时“没欢呼雀跃,觉得还挺平静的”,他第二天专门发了条朋友圈纪念,并回顾了自己这12年的新三板历程。

在这则朋友圈中,除了中航新材这个“第一单”外,李旭东还记录了2020年7月27日精选层设立等三个他自己的“新三板时刻”。

有朋友介绍,私下里李旭东在去年年底友人组织的酒局上曾喝醉过一次,认为自己这12年的等待没有白费。

03.从无人问津到被追逐的企业

张皓然是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董秘,对于北交所成立之后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他的感触尤为深刻。

在他眼中2016年成功登陆新三板的自己这家企业,其实被券商朋友忽悠的成分比较大。“当时有券商的朋友找过来,因为我们是一家做某类金属高端加工定制机器的企业,在这个细分领域,我们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找过来迫切希望介绍我们上新三板。”

由于这个市场比较狭窄,而且每一单的生产周期较长,纯粹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定制研发相应的机械。“所以公司的年度营收并不高,利润也比较稳定,我们董事长曾经有在国内或国外上市的心思,但跟各个证券交易所对接后发现没有符合我们的交易渠道。”

犹豫了很久,张皓然的公司最后在2016年还是上了新三板。“当时老板觉得有这样一个挂牌交易系统,最起码能将他承诺给核心员工和研发团队的股权期权兑现,这对于保证团队的稳定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上了新三板以后,他们发现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三板的活跃度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高,而且机构投资人之间的决策也不是有一个区间可以企盼。“所以严格地说上板以后股权交易并没有频繁发生,也达不到董事长所期望的能让内部股权尤其是奖励给员工的期权流动起来的目标。”

关键这家公司上市还有一个核心诉求,就是希望通过多轮增发,能融资实现扩产和对于其他类型机械核心科技的研发。

但由于股权流动的缓慢和交易不确定,新三板整个的逻辑让他们感觉彻底没有办法实现相应的需求。

“新三板上市最后成为我们这家公司的一个身份,仅此而已,最多让董事长到省里面汇报工作的时候,可以有一层光环。”

但去年北交所成立之后,他们发现自己面临的融资环境和相应的资本渠道突然打开。

“北交所成立一个月内我光接券商的相应电话和投资人的邮件就有100多次。”张皓然表示,这让企业面临的整个资本环境一下子变得生机盎然起来。

“现在已经有意向性的股权注入和投资超过20笔。”张皓然觉得这是他出任董秘以来最幸福的一段时间。也因此作为新三板精英层的成员,他们公司已经开启了向北交所转板的相应准备工作。

其实中国资本市场差的就是一个承接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北交所的出现补上了这个空间,而且让原本就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新三板,产生了新的活力和承吸效应。

当然这也补上了北京真正成为金融中心的最后一块短板,也让中信建投这些跟着新三板不停前进的券商,收获了真正的业绩希望。

接下来就看市场的表现和未来企业发展的规划了。

一切应该交给时间。

相关问答:北京四板市场是什么

北京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北京区域性股权市场也称北京四板市场。

只要企业在北京区域内合法设立且存续满一年,均可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最适合的企业板块,就能在北京四板市场挂牌。目前北京四板市场的板块包括:标准板、科技创新板、文化创意板、孵化板等。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led显示屏一闪一闪的怎么修,Led显示屏字闪烁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