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野蛮生长?
汉服经历了一大波野蛮生长,终于有人走到了尽头。
淘宝有近2000万人购买汉服,其中八成都是女性;购买人群主要集中在18-24岁区间,可见00后是汉服消费的主力。
UP主李蝈蝈为了分享自己的汉服收藏,在B站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视频,但是没想到视频爆火,播放量几十万。现在,拥有30多万粉丝的B站up主李蝈蝈自己收藏的汉服单品也扩充到600多件。
汉服正在从小众文化,向着大众文化“破圈”。
而资本也看中了这一块红利,简单容易复制,附加值高,在适合资本不过了。
有了资本的介入,热点和文化看点也就自然而然不成问题了。影视剧的成了汉服热的幕后推手。社交媒体上汉服话题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时辰》等古装剧的推动下,年轻人兴趣越来越强。
汉服热的兴起也离不开本身个性化和自我表达的基因,标榜着自由定制和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的元素,因而,这很符合“Z世代”们的消费心理。
于是社交媒体在上次开动热搜,把穿汉服描述为一种精神姿态。也就是,年轻人不再只想满足物质需求,很多人的消费已经上升到自我实现的需求的层次上。
这种高热加持下,汉服已经失去本身代表的文化意义,成了彻头彻尾的吃钱机器,甚至,还催生了宇宙中心这种新地标。
吃了没文化的亏
汉服的主要购买受众是Z世代的00后和即将“老”去的90后,本来00后就有夸张的消费潜力,90后的自主购买能力也是持续走高,但是,他们最终也成了促使汉服内卷的重要推手。
00后确实是韭菜,但是,韭菜们认割,却对镰刀有了要求。
就像某博主在知乎做的分享:我们这个市场本来是你们造出来的,可你们还是嫌弃赚钱太慢,你们一窝蜂的不停上新,还说这是“仙女服”,说什么“要追求细节”,可笑,装给谁看呢?
没有需求确实可以创造需求,但是需求创造出来,却让消费者对于需求的解读和商业形态的理解,走在了商家前面,此时还要举起镰刀,可能真的要出大事了。
接着就是库存的堆积。疫情的到来,让cos等线下聚会骤减,汉服的内卷终于浮出了水面。一同被波及的,包括那些勤勤恳恳做质量的所谓的良心商家,因为淘宝平台上销量前十的汉服中,最便宜的才19.9元,最贵的也才204元,多数消费者对汉服的心理预期价格和普通时装划等号了。白菜价汉服一时间大行其道。
此时资本们才发现,他们并没有在这个行业火爆的时候,培养出一个能够一统江湖的大鳄,这条大鳄必须要懂设计、懂文化、有爱国情怀和民族节操,这才是汉服控们深层的精神需求,也是汉服党们心甘情愿掏出票子的理由。
汉服对于那些“皇汉”们来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汉服可以贵,但是要贵的能承接传统,能承上启下,能从古书记录中找到它样式的证据;而不是,贵在一波一波接一波一波的研发和一个又一个噱头。
买家要的是一个能配得上“礼仪之大谓之夏”,能够将和服和韩装比下去的文化载体,而不是价格不菲却没有什么文化内涵的快餐!
但是资本不太懂,他们的眼里只有钱!
重新定义汉服吧!
汉服的爆火和内卷都离不开电商。线上交易的火爆,让汉服行业爬上了顶峰,也死的很快。
曾几何时,汉服还只是一个小众民族主义的代表元素,他们渴望汉服复兴的背后,是一种激烈的民族情怀,虽然有些矫枉过正,但是也表现了新生代的孩子们的自强意识。
是电商 网络成功让汉服跑偏,汉服变成了 cos用的“仙女服”,而对于汉服背后的民族元素和民族情怀却没有人搭理,这就造成了销量没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做支撑,也汉服生意一改之前只注重线上而不重视线下的状况,因为如今线上获取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不少品牌不得不开始拓展线下门店。
汉服商家重要的推广阵地是线下的汉服文化活动,比如西塘汉服文化周、中华礼乐大会、华裳九州。这些本来就是汉服出发的地方,兜兜转转,褪去热钱,汉服又回到了属于它的地方。
尽管汉服产业还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受众群体较为小众,但它仍将会长期处于增长状态。在未来,无论市场份额、还是公众影响力,汉服或将全方位碾压和服和韩服,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力在文化领域的象征。
中国14亿人口,也许汉服没法做到人人都穿,但潜在人群一点都不小。
为什么一个行业,一旦不景气,就会出现内卷?
内卷的原因是一个行业发展的矛盾所致,那就是行业“蛋糕”扩张的速度跟不上从业者的扩张速度,最终导致行业过度竞争形成内卷。从行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内卷是必然发生的,也是行业变革的推动因素。1、行业生命周期
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周期,行业发展也一样,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般认为行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4个阶段。
幼稚期:在这个阶段,技术只是一个雏形,大部分的从业者还不知世燃伏道该如何来教育市场,该如何快速变现。最终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往前走。这个阶段,虽然很多人都在做类似的尝试,但出现内卷很少。因为每个人的尝试,都是该项技术的一个可能的扩张方向。
成长期:在这个阶段,技术形成的产品或服务已经基本成型,大致的几个扩张方向也确定了。这个时候,市场经过幼稚期的培育已经发展成熟,人们普遍接受了这个新产品或者新服务。市场需求在急剧增加,也就是市场蛋糕在不断扩张。虽然从业者也在不断增加,但这个阶段,基本供不应求,属于“蓝海”竞争,根本不会出现内卷。
成熟期:在这个阶段,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认可度达到了最高。而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前期确定发展方向的市场蛋糕总量基本确定,行业盈利能力开始下降。但从业者的增长速度却一直保持很高。因为,大量“后知后觉”的人还停留在成长期的认知,都想进入分一杯羹。这个时候,竞争已经进入到“红海”竞争。内卷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多。
衰退期:在这个阶段,由于大量的从段租业人员涌入,而市场需求基本不变,导致企业为了盈利,不得不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而提高盈利能力有两种办法,一种就是向新搜携的领域探索扩张,一种就是和同行友商比竞争力。第二种就是内卷的形式,他们口中所谓的竞争力其实就是压缩成本、过度精细化服务。
由行业发展生命周期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技术带来的产品和服务到了成熟期,都会带来内卷。
2、IT行业的例子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IT行业才刚刚起步。大部分农村人不知道电脑为何物,少数城里人虽然认识了电脑,但也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这就是中国IT行业的幼稚期,那个时候引进电脑的中国的商人,也不知道该行业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人认为需要自研、也有人认为直接购买或者租赁都可以。这个时候,行业没有什么内
是什么阻碍了汉服复兴?
是穿着不好看阻乎逗挡了汉服。
我们能看到穿汉服出来晃的都是些少女。在没有滤镜美颜的情况下,你碰到穿汉服的少女中,一大半都不好看。一小半一般,极少看起来不错的。这还是少女的情况。如岁明卖果汉服发展到大妈,太婆全年龄段,可想而知有多可怕。
男性这边就不用多说了,更加惨不忍睹。大量的四眼男,肥宅,还有中年秃顶,汉服这种服装 最讲究身材和发型的配合,本身现代发型和汉服就不是很搭。所以穿汉服的男性比女性少的不是一点。
那么我们总结一下。商家是最希望汉服复兴的,因为你除了日常服装,又多了一类服装的消费。它们开心。于是大规模的商家广告开始了,找模特,拍特写,抖音汉服小姐姐,各地举办汉服节,走秀,灯光燥起来。甚至拉起民族复兴的大旗,让人热血澎槐棚湃,目的就是为了挣钱罢了。
所以我们在街道上,地铁上,公园里,看到妹子们穿的汉服。既不是我们的传统服饰,也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汉代服装。如果要定义的话。
我认为这么定义比较合适,她们穿的实际上是一种:借鉴了中国各个朝代服装的某些元素,以及影视剧里面的流行元素,设计出的一种衣服,被淘宝卖家称为汉服,这种衣服在当下女青年群体中比较流行,是一种当下流行的时装,这种时装,并没有太多的特殊含义,只是一种时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