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灵幻片撞上了周星驰。
灵幻片发展到90年代,其实已经穷途末路了。
下一次再被大众记起还是1992年的《新僵尸先生》,可惜终是昙花一现。
这种遗憾在《鬼咬鬼》中便可察端倪。
《鬼咬鬼》延续的是《僵尸先生》的套路,导演刘观伟、编剧黄炳耀、主演林正英,两徒弟由许冠英、钱小豪换成了洪金宝和孟海。
但是故事精彩程度远不如《僵尸先生》,电影类型也从灵幻片变成了武打片,仅有的可以看出的灵幻元素恐怕只剩林正英了。
至于贯穿始终的茅山道士斗法南洋巫蛊,也只是为武打片披了一层灵幻的外衣而已,对电影而言并没什么创新的地方。
因为电影以洪金宝的动作为主,而不是以林正英的术法为主,这种改变反而让剧情显得有些冗长且无聊,搞笑部分也做得不到位。
种种不足导致这部全明星阵容的《鬼咬鬼》只拿下1358万票房,连当年的年度前十都没进,日薄西山的疲态尽显。
1990年林正英还有一部灵幻片《驱魔警察》。
让人们看到灵幻功夫 警匪元素,有没有搞头?答案是有搞头但没票房。
《驱魔警察》秉承的依旧是《僵尸先生》的模式,格格不入、一本正经师傅,一正一逗徒弟。
插科打诨、诙谐逗趣、正邪斗法,再加神似张曼玉的王美华,伴随着紧凑的节奏度过80多分钟。
如果《驱魔警察》在警匪对决探案部分再加强一下,这片将绝杀。
可惜在1990年,他们碰上了周星驰,《驱魔警察》的票房仅有364万。
而这一年的冠亚军则是周星驰的《赌圣》和《赌侠》,周星驰证明了电影市场喜剧片还是吃香,香港电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第二年林正英带着《灵幻至尊》再次试水,从片中可以看出来主创对灵幻片的求变。
鬼后王小凤成了贤妻良母的捉鬼门人,林正英开始三角恋,打情骂俏,类型变为家庭生活轻喜剧,还加入了青春靓丽的黎姿。
可惜九十年代的灵幻片终究日渐式微,这种创新仅换来了340万票房。
《人鬼神之灵幻至尊》也成为了林正英僵尸片里知名度最低的一部,在豆瓣甚至都没有导演和编剧的条目。
也许是看到了周星驰的潜力,1991年林正英搭档周星驰合作出演《非洲和尚》。
片中集茅山法术、异域风俗、非洲土著,以及善良的僵尸祖宗大战非洲巨人等诸多精彩桥段的创意之作。
票房方面,上映20天累计票房1000多万港元,是这一年票房最高的灵幻片,可彼时的港式市场,一千多万票房仍然无法进入年度前十。
1991年依旧是双周一成的天下。
第一二四名分别是周星驰的《逃学威龙》,成龙的《飞鹰计划》,周润发的《纵横四海》,前十中只有四部非双周一成主演。
其中一部是李连杰的《黄飞鸿之壮志凌云》,功夫皇帝借此再度崛起,与双周一成四分天下,灵幻片片再无生存的土壤。
但林正英绝不会轻易认输,1992年一连拍出8部灵幻片。
打头阵的是《哗鬼旅行团》,林正英和吴君如继《一眉道长》之后再度合作,也是刘仕裕“哗鬼”系列的延续。
只是这部片子除了开头和几场打斗,以及老电影的光线特效勉强能看一下之外,其余都是无聊透顶的剧情,297万的票房实至名归。
随后的《妖怪都市》,在制作班底上比《哗鬼旅行团》强了不少。
编剧是已经凭借赌片系列成名的王晶,导演是袁家班的袁祥仁,主演是洪家班的林正英,但他们却合力给出了一部烂片。
《妖怪都市》糅合了各种元素,咸湿、猎奇、cult,茅山道术、南洋降头,再配以香港电影当时已经实行的分级制度,骗了不少观众。
但噱头终不能让一部电影的票房持续增长,第一批观众观影之后,《妖怪都市》的票房就极速下降,最终停在了306万。
在质量上,《音乐僵尸》高于《哗鬼旅行团》和《妖怪都市》。
可这部电影表面上是林正英主演,其实真正的主演是李丽珍这几个年轻演员。
音乐跟僵尸结合,让《有只小鸟落下水》走红,再加林正英作为僵尸小跟班的片段,《音乐僵尸》的诚意还是足够的,但票房惨败,仅有106万。
到了《甩皮鬼》,连英叔也力不从心了。
纵然是洪家班的班底,但为了市场也不免加入了不少低俗部分。
这种粗糙感一直延续到《鬼打鬼之黄金道士》,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就是一部闹剧。
段子庸俗,剧情乏味,打着洪金宝“鬼打鬼”系列的金字招牌,还让罗慧娟在片中不断卖萌,但电影粗制滥造的痕迹太明显,票房仅为128万。
接下来的《精灵变》《笑傲侠义黄大仙》更是惨不忍睹。
幸好《僵尸先生》原班人马打造的《新僵尸先生》为英叔挽尊,但票房仅636万,连千万都没过。
因为这一年,林正英又碰上了周星驰,还是1992年的周星驰年,票房前五都是周星驰的片子,周润发、李连杰、成龙只能争夺第六到第十的位置。
1993年,林正英正儿八经主演的灵幻片只有一部《驱魔道长》。
《驱魔道长》基本参照的是九叔自导自演的《一眉道人》,剧情还算热闹,天主教对道长,神父对道长,西洋吸血鬼对僵尸,十字架对桃木剑。
由于上一部《新僵尸先生》在湾湾的票房不错,《驱魔道长》率先在湾湾上映,可票房只有340万,而在香港则放弃上映,改为碟片发行。
面对这种失利,林正英对灵幻片失去信心,这也成了他最后一部僵尸片。
灵幻片自此日薄西山,洪金宝不再涉及此题材,林正英转而去拍电视剧《僵尸道长》。
若干年后,林正英因病去世,港片的辉煌也不在了,光怪陆离的光影世界终到了说再见的时候。
从洪金宝到林正英,曾经辉煌的“香港僵尸片”,为何衰败消亡了?
林正英僵尸电影集,可以说当时也是红极一时的,记得自己小时候,大概10岁左右的时候吧,看这些东西,特别着迷。因为那时候都是买光盘的,一有光盘他就对应着一个电影的片子,现在这种骗子基本已经落魄了。
第1个原因是已经没有专门拍摄这方面片子的团队,以及主演了,当时洪金宝林正英是最经典的两个主演,但是这两个人过去之后,现在逐渐退隐江湖,也不再拍片子了。年龄太大了,年轻人里面没人能扛得起,这两杆大旗显然年轻人还缺乏这个能力,拍这类的片子不是单纯的有演技就行了,甚至说这个与人棚颂的面相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人长成什么样只能知道这个人适不适合拍这些东西,可遇不可求的。
第2个原因是时代在改变那时候拍这些东西不受限制,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上映的话条件也比较宽松,现在不行了。这属于反科学的东西拍,鬼御团片儿现在都很少了,因为大家没有发现吗,最近这几年恐怖系列的电影,他也不涉及到那些反科学的东西,都是一些血腥暴力链拆郑的东西,算是恐怖片。因为那方面的作品审核极其严格,花了大代价大成本拍了最终不见得能上映,那就是血本无归呀。
只能说时代在逐渐改变以前的时代,终究会过去林正英僵尸电影集,虽然经典,但毕竟是对应那个时代的,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很难出现这样的经典作品了。所以没有人继续拍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喜欢玩过家家,现在我们长大了吗?还喜欢这些吗?时代不同了,要求不同啊,环境上就不一样,以前是比较容易审核通过的。现在关于这方面的审核都非常严格的风险太高也没有好的演员,自然也就把这一部分的表演内容逐渐抛弃掉了,换了一个新方向。
中国僵尸片近几年的衰落是什么原因?
所谓中国僵困举尸片的高峰,其实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在香港(加上台湾)出现的一批秉承「茅山传统」的影片。类型片按照生命力周期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长期的,就像那些大的主流类型,比如喜剧片、犯罪片、恐怖片,它总是一直存在着,永远有人在拍,或许也会遇到巅峰低谷的起伏,但一般来说,它不会突然消失。一种是短期的,比如一些亚类型,或者特定国家的特定类型片尺余,它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就像通心粉西部片,它的流行只有1960-1970年代那十多年;再比如像70年代美国的血腥砍杀恐怖片(Slasher),它们的出现、流行和衰落,都与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分不开。香港僵尸片,其实也是一样,它是1980年代那个特定的条件下(产业活跃,以本土功夫喜剧为母,借鉴西洋吸血鬼及僵尸片),在香港兴起来的(当然之前也有融合中西的《七金尸》之类,但零星),过了那个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今年麦浚龙有一部《僵尸》陵尺滚,但这是人为的复古和怀旧,它不是一个产业现象,也不太可能带动僵尸片复兴。就好比昆汀·塔伦蒂诺拍一部《被解救的姜戈》,也不可能重振通心粉西部片。一个类型的生命力长短,要看它自我翻新的能力,及与时代合拍的程度。僵尸片毕竟只是个类型亚种,可以归为恐怖片的一类,它的程式和套路是有限的,玩尽了就没人爱看了。所以,与其说华语僵尸片衰落了,其实就是它被玩到尽了,它的时代过去了,它的生命完结了,这是非常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