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引翔港小区「从前魔都古镇都在城里下杨浦引翔港镇和虹口江湾镇」

曹伟

与上篇中的法华、洋泾一样,下篇的引翔港镇、江湾镇同样也是因河而兴。不同的是,进入近代,引翔港、江湾又在陆路交通的变化中获益匪浅,前者受惠于公路建设,成为沪东重镇,后者更得吴淞铁路、淞沪铁路之助,迎来了千年历史上的顶峰。遗憾的是,1930年代发生的两次淞沪战争改变了此二者的命运,数代人所累积的繁华,一朝被毁,令人唏嘘。

1934年上海市区域图 图中有江湾区(江湾镇)的 位置信息,走马塘也有标注.jpg

沪东重镇,引翔往事

上网搜索引翔港,结果甚少,且都指向杨浦区宁武路长阳路口北侧一处只有十来栋住宅的老式社区:引翔港小区。这番低调和昔日繁盛成了鲜明对比,在晚清民国时期,这里曾是整个沪东地区最繁华的区域之一。

引翔港,顾名思义,是一条河流的名称,其大体为南北流向,南通黄浦江,北达虬江。据记载,清初引翔港水面宽可行船,清康熙年间时名迎祥浦、尹祥浦,《同治上海县志》中始名引翔港,应为“迎祥”谐音演变而来。引翔港与与自西向东的周塘浜在今引翔港小区一带交汇,借此地利之便,该区域在明清年间逐渐形成市镇,并逐渐以河为名,因此也称“引翔港镇”。

引翔港镇东端曾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白衣庵,庵前有横跨周塘浜的香花桥,庵西则是刘公祠。晚清民国时期时,这里人气更旺。民国初年,引翔港镇已有居民三四百家,镇中有石铺路面的十字街,镇四端设有栅口,其中东栅位于今宁武路东,西栅即今双阳路长阳路口,南栅在今河间路北,北栅的位置则是今双阳支路南。镇西有黄文彩在咸丰元年(1851年)建立的布道所,西栅口北侧则有作为周氏家庵的观音阁。镇中的地标是作为寄柩所使用的厚仁堂,堂内还建有先董祠,民国时曾在此开设引翔医院。堂东为魁星阁,西为环秀亭,北首则是文昌宫。宫内设有义塾,咸丰十一年(1861年)改称厚仁义学,光绪卅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改为厚仁初等小学堂,1913年添建四栋楼房后又改名引溪小学。

医疗、教育、宗教等公共机构聚集于此,反映出百年前的引翔港镇已具相当规模。民初此地就有南货店、茶楼、酱园、典当行、木行、染坊等各类大小商店100余家,俨然已成为沪东重镇。

值得一提的是,引翔港镇在近代的崛起,与租界扩张亦有紧密联系。最初缔造了这片市镇繁华的引翔港,19世纪末因为各种原因,已逐渐淤塞,航运价值大不如前。但另一方面,由于引翔港镇的南部,即今长阳路以南地区在1899年被圈入公共租界,后者在这一带的道路辟筑,客观上帮助引翔港镇继续维持了交通层面的优势。

1926年上海政区图中标注的引翔港乡及租界位置 《上海历史地图集》周振鹤主编

1913年,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的华德路(今长阳路)延伸至镇西栅口,让一些近代工业企业在引翔港镇一带设立工厂,比较著名的就有东华纱厂、三友实业社等。1922年,从引翔港镇出发,一路往北通往今翔殷路方向的马玉山路(今双阳路)筑成,成为当时沪东一带去往吴淞方向的重要干道。1920年代中期,近代上海三大跑马场之一的远东运动场落成,引翔港镇也成为人们前往观赛的必由之路。因该跑马场处于当时“引翔区”的行政范围内,亦被人俗称为“引翔跑马厅”。

根据1930年代前期上海市政当局关于每月新建建筑申请执照数量的分区统计,以引翔港镇为核心区域的引翔区,新建建筑数量长期处于全市前列,常常仅次于紧靠着租界的闸北、沪南两区,这处传统市镇的城市化进程已然启动。遗憾的是,战争的爆发,令引翔港镇积攒百年的繁华毁于一旦,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导火索,就是日本僧人向马玉山路三友实业社工人挑衅,进而引发的流血冲突。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引翔港镇身处战区,全镇建筑除白衣庵外几无幸免,战后虽有居民回到此地搭建棚户,但古镇风华,消失不再。新中国成立后,引翔港一带残存河道被陆续填浜筑路,棚户相继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则是工人新村,唯有这处“引翔港小区”成为历史的注脚。

千年江湾,人杰地灵

得益于上海地铁三号线的“江湾镇站”,昔日的江湾镇如今仍留有一些“存在感”,因为,这三个字对于这里实在太重要。

江湾之名,最早出现在北宋年间,《宋会要辑稿·食货十七》载:“江湾浦口边枕吴淞大江,连接海洋大川,商贾舟船多是稍入吴淞江,取江湾浦入秀州青龙镇,其江湾正系商贾经由冲要之地”,由此可见,江湾之兴起,与便捷的水运条件不无关联。

相传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间),江湾就已建有昆福寺。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僧人智光在此地境建保宁寺,周边已颇有人烟。至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江湾地区第一条街巷形成,市镇渐成规模。南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年),抗金名将韩世忠在此驻军,部分将士家眷遂落户于此,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江湾镇渐成交通要冲、商贾重地。历史即有“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一说。明朝中叶倭寇为患,江湾镇深受其害,一度全镇被毁,精华尽失,后清初逐渐恢复元气,市面又渐繁华。

清末出版的江湾乡地图 《新民晚报》/龙钢 图

交通之利确保江湾镇经久不衰。众多河流在此汇聚,引来人流、商机。其中最重要的走马塘旧称钱家浜,相传因吴越王钱镠开凿得名。后因韩世忠在此驻军、走马,故称走马塘。其河面宽阔,在江湾镇内的河段码头林立,甚是热闹,至今仍是江湾镇境内重要的景观河流。由于地处上海至宝山间的必经之路,明、清至民国期间,地方官员前往吴淞阅兵、勘塘时多设行辕于镇上。

1876年7月,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上海至江湾镇段正式通车。虽因守旧势力阻挠这条铁路很快被拆除,但大势所趋下,1898年又有淞沪铁路在此设站,江湾镇也得以坐上时代的快车。如今,铁路早已不存,但车站北路、车站西路、车站南路等路名,重修的淞沪铁路江湾站遗址纪念地仍然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通车典礼 《中国铁路百年老站》图

水陆交通之便,令江湾镇在晚清、民国时成为沪上东北部的巨埠,粮食、棉纱交易旺盛,镇上酒肆、茶馆密集,有俗语说“吃煞江湾镇”。镇上聚兴馆的蒸三鲜等菜肴,羊肉面馆的小吃,元豫酱园出品的酱油,都名扬沪上。除了商贸发达,江湾镇当年还有三大特色。

其一是寺庙众多。保宁寺在江湾镇绵延千余年。自后晋初建,经后世历代修葺、添建,香火不绝,规模最盛时能容纳僧侣200人。如今江湾镇保宁路即是原先的寺前道路,池沟路则系寺沟填筑,而万安路即得名于保宁寺内万安阁。

镇东今文化花园小区处旧有景德观,建于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正殿祀东岳泰山神,殿右为古龙神庙,后韩世忠在庙中悬挂靖康年间出使金营自缢而死的学士刘鞈画像,神龙庙遂改称学士殿。自南宋至清末,香火不绝。今万安路359号的三观堂,则是江湾镇唯一留存至今的古寺庙。本是道观,后道士散去,遂改为佛寺。早年曾供奉塑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 的伽蓝佛像。

三观堂

该寺历经多次兴衰于1990年修复,重新恢复开放。值得一提的是,沪上名刹玉佛寺在迁至安远路今址前,就位于今车站北路一带,传世玉佛,亦曾驻足江湾镇。

一百多年前江湾地图上的玉佛寺位置 《新民晚报》/龙钢 图

当年玉佛寺在江湾地区的照片 《新民晚报》/龙钢 图

江湾镇第二个特点是文风昌盛。早在明代就有乡贤于保宁寺大殿后创办江湾书院。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嘉定知县李资坤又在保宁寺西侧建造曲江小学。明清更替之际,江湾书院一度荒废,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嘉定知县查逢盛在书院遗址建造文昌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又有里人严沐澧等募款在今新市南路1225弄处建造两层高的奎星阁,今奎照路即得名于此。

奎星阁

民国后,江湾镇各类新式学校层出不穷。知名的有1912年迁来之神州大学、1924年由无锡迁来的文治学院、1925年匡互生创办的立达学园、1927年迁来的上海大学、同年利用被反动政府查封的上海大学校舍创办的国立劳动大学,以及1935年迁至江湾水电路,被《申报》誉为“沪上私立中学之冠”的粤东中学等。至于小学、幼儿园,更是数不胜数。如此氛围,令江湾镇人才辈出,如著名中医蔡钟骏一门,中国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办人颜福庆等,都乃一时之俊杰。

立达学园丛书:《立达》(新第二号)1933年1月2日出版(上海江湾立达学园发行)

江湾镇的第三个特点则是产业发达。凭借铁路运输之便,晚清以来,江湾镇多有近代工业创办,宣统元年(1909年),生产雪茄的人和厂创设于镇南,此后华通肥皂厂、科学仪器馆(生产各类量具、文具)、震旦制药厂(生产药品、胶水等)先后设立于江湾镇。1918年,甬人蔡春芳在镇东今河滩西路一带创办电灯厂,为镇上电力供应之开端。1919年,江湾火车站旁又设立游民工厂(后改模范工厂),产品业务包括橡胶、翻砂、印刷、地毯等12个种,工人600余人,为当时江湾镇第一大厂,亦是上海最早的橡胶工厂之一。

同引翔港镇一样,江湾镇也在两次淞沪战争期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数代人所积累的繁华,在兵祸之下丧失殆尽。前述提到的多数寺庙、学校、工厂等也都在此期间被毁。

上海江湾镇的河边一队倭寇正在划船渡河,远处就是江湾镇的房屋

江湾公园 韩世忠像 上海热线/侬好上海 图

时至今日,江湾镇在不断的城市更新中与周边区域无甚区别,但流经境内走马塘,承载了往事的马路名称,以及屹立于江湾公园内的韩世忠像,则时刻提醒着此地曾经的不凡和辉煌。

责任编辑:朱喆

校对:施鋆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头条号的注册流程「头条号的注册教程说明」